九五:坎不盈,隻既平,無咎。


    坑穴沒有填滿,隻快要填平,沒有災殃。


    小小的洞穴雖然還沒有全部填滿,但是已經快填平了,我們踩上去不會被崴腳,也不會因一腳踏空而跌倒,當然比較安全,沒有災殃。


    這至少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第一,不要驕傲自滿。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無論何時,都要保持心態的平靜、平和。很多時候,心態越平靜,五感反而越敏銳,做出的判斷也越理性。


    第二,越到問題臨近解決的時候,越應該謹慎小心,盡量保持平穩過渡,以免別生枝節,橫生禍端。


    在西突厥滅亡之後,唐高宗未能保持足夠的理性,沒有傾力安撫,而是莫名殺降,導致橫生事端。突厥人第n次反叛,建立了後突厥政權。而在勞師遠征朝鮮半島時,唐高宗做到了收放自如。


    公元655年,朝鮮半島三國紛爭,新羅國麵臨百濟、高句麗聯合入侵,新羅武烈王被迫遣使向唐求援。唐軍大將蘇定方與營州都督程名振奉命率軍一萬北渡遼水,征討高句麗,殺敵一千多人,小勝攝敵後班師。


    三年後,唐高宗再次起兵,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為副將。薛仁貴出身河東薛氏,是唐初崛起的傳奇名將。他於大唐貞觀末年投軍,以一襲白衣持戟懸弓,衝陣無敵而聞名。


    他最傳奇的一戰,是以副將之位從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所謂九姓鐵勒,是唐朝對活躍於蒙古高原北部的九個遊牧部落的總稱,主要包括迴紇、仆固、同羅、渾、思結、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侖屋骨思這九個部落。


    其時,九姓鐵勒糾集十餘萬騎兵對抗唐軍,並令數十驍騎陣前挑戰。薛仁貴不慌不忙,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後,隨即揮軍衝陣,大敗九姓鐵勒。九姓鐵勒從此衰敗,而唐軍中則流傳一句詩: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真是慷慨豪壯,大快人心。


    在朝鮮半島戰場,薛仁貴同樣大發神威,連戰連捷,很快揍服高句麗。


    然而高句麗剛剛老實,百濟又開始鬧騰起來。它不敢對天朝上國用兵,卻聯合高句麗再次起軍侵略新羅。


    唐朝多次遣使規勸無果,以大將蘇定方領兵十三萬跨越白山黑水,遠征百濟,新羅國則出兵五萬助戰。十八萬大軍摧枯拉朽一般殺入百濟都城,俘虜百濟王族及官民一萬三千餘人。為防止百濟人死灰複燃,唐朝在此連設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鎮守。


    不久,百濟果然掀起複國運動,隻不過雷聲大雨點小,很快被唐軍打得潰不成軍,不得不向高句麗和倭國求援。於是中日兩國的第一次正麵交戰拉開帷幕,這就是奠定此後一千多年間東北亞政治、文化格局的白江口之戰。


    此時的倭國處於飛鳥時代。這個名字很美的時代,源起於公元593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登基,這位女皇可能是最早使用天皇稱號的倭國君主,終止於公元710年遷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市)。


    公元663年,倭國的首領是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他雄心勃勃,應百濟遺民之請派出援軍,企圖打敗唐軍,進而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支配地位。


    他想得太美。


    其時大唐名將雲集,士卒善戰,區區倭國那點兵馬,實在有點螳臂擋車的意思。


    當倭軍動員戰船一千餘艘、戰士四萬餘人浩浩蕩蕩殺來時,唐朝隻派出一位名將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率一百七十餘艘戰艦1.3萬餘人陳兵百濟白江口迎敵。


    這就足夠了。


    麵對船艦、兵力數倍於自己的倭國水軍,大唐將士四戰四捷,打出了一次以少勝多、酣暢淋漓的經典海戰。


    近半數的倭國小木船被唐軍火箭射中,一時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無數倭軍或被溺斃,或被擊殺,而那些未被殺死的倭軍兵將魂飛魄散,一時並降。


    像這種實力上的碾壓,就算派給倭國四架現代化的飛機來,恐怕也沒用,扭轉不了戰局。


    百濟亡族遺民隻好再次大逃亡,或者躲到了高句麗,或者逃去了倭國。


    經此一役,倭國也被揍破了膽。從此戰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時間內,倭國再也不敢對中國正麵宣戰。


    揍倭國,滅百濟之後,接下來再次輪到高句麗。


    實際上,對已經老實的高句麗,唐朝本無意再次興兵。小兄弟不老實,一頓板子打服就好了嘛,沒必要往死裏揍。誰知公元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的長子泉男生,忽然倉皇跑到京都長安求救。


    原來淵蓋蘇文死了,他的幾個兒子為爭權而兄弟相殘。泉男生眼見打不過,隻好來找大家長唐高宗幫忙。


    唐高宗見人都來了,總不能置之不理吧?於是答應幫幫忙。誰知沒收住力,下手太重,居然幫著幫著就把高句麗給打沒了。


    歸根到底,這事還要賴唐高宗,因為他派出的陣容太豪華了。


    主將是大唐第二位戰神,時年七十三歲的李積。他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麾下則有龐同善、契苾何力、薛仁貴、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一眾大將,個頂個都是戰場殺神。


    於是,唐軍一鼓作氣連下十六座堅城,很快與高句麗大軍會戰於金山(今遼寧昌圖西)。僅此一役,薛仁貴率部斬敵五萬餘。不久,薛仁貴再次以三千人陣斬殺敵一萬餘,於是扶餘城(今吉林省四平市)周圍四十餘城望風而降。


    老戰神李積也沒閑著,率部在薛賀水(今遼寧省丹東境內)遭遇高句麗主力軍,大破之,斬獲三萬餘人。


    這一年春夏之交,幾路唐軍一路平推,勢如破竹,勝利會師於平壤城下。不用打了,圍城數月後,僧人信誠慈悲為懷,他不忍見百姓受苦,於是打開城門迎接唐軍入城。


    平壤陷落,高句麗王被擒。高句麗從此成為曆史煙雲。


    唐高宗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未能完成的功業。他將高句麗故地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任命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薛仁貴采取懷柔政策,養老撫幼,維護安定,同時提拔人才,表彰先進,一時間令高勾麗人忘記了亡國之痛。


    隻可惜好景不長。高句麗與百濟被滅後,新羅一家坐大,以前的小兄弟忽然有了當老大的想法,開始爭奪對百濟和高句麗故地的統治權。


    恰逢此時,唐朝陷入與吐蕃的戰爭中。公元670年,大將薛仁貴調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穀渾王迴歸青海,試圖光複吐穀渾並打擊吐蕃。


    東北防線因此收縮。新羅文武王是個懂軍事和政治的聰明人,他趁機奪取熊津都督府和安東都護府,然後迅速遣使入唐謝罪。


    唐高宗順水推舟,默認了新羅對朝鮮半島的控製權。至此,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的國家政權,這個時代被稱之為“統一新羅時代”。


    而因副將郭待封不甘居於人下,對將令陽奉陰違,以致薛仁貴折戟青海,被削職為平民。這是另外一個故事,此處不贅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