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


    渡水涉河,河水淹過頭頂,兇險,沒有災難。


    唐太宗以前朝為鑒,幾乎避開了表叔隋煬帝曾經遇到過的所有坑。但是在高句麗這裏,他仍然差點跌了一跤。


    從地圖上看,高句麗隻是一個彈丸之地,為什麽卻連續讓隋、唐兩朝大軍多次無功而返呢?


    實際上,高句麗本身並不難攻克。


    三國時代,曹操就曾率大軍攻破高句麗。


    公元598年,因高句麗不斷騷擾邊境,隋文帝忍無可忍,下詔廢黜高麗王高元爵位,並起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兵馬未到,高元已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見狀放過了他。


    隋文帝為什麽如此輕易就放棄北征呢?


    因為這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


    中原地區與朝鮮半島之間遠隔白山黑水,若勞師遠征,雖然後勤補給困難,一鼓作氣也能碾壓過去。但打下來後,因為鞭長莫及,政令難達,固守和治理都是很大的麻煩,所以最後還是要還迴去。


    既然明明是一塊食之無味的雞肋,隋唐兩朝帝王為什麽又要對它屢屢用兵呢?


    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磨死人的小妖精。


    表麵上客客氣氣,暗地裏小動作不斷,逮著機會還要惡心一把,像高句麗這種反複無常的島國作派,即使到現在,我們的國人依然感同身受。你說隋唐人身臨其境,怎麽受得了?


    無論在隋初還是唐初,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的屬國,高句麗的王要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才算名正言順。


    比如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就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


    但一如隋初故事,高句麗一邊做著屬國,一邊不安份地在遼東修建千裏長城,並且還悄咪咪地與突厥結了盟。


    行為有些不地道,但我們都能理解。畢竟高句麗國家再小,仍然擁有無可爭議的獨立自主權,再說一個彈丸小國,挖空心思為自己積攢一點本就不多的安全感,這無可厚非。


    然而這小東西卻有大野心。


    公元643年,高句麗夥同百濟國欺負唐朝的另一個附屬國新羅,甚至還意圖斷絕新羅通向唐朝的參天可汗道。


    這就有點過分了。唐太宗於是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戰爭,結果遭到拒絕。


    唐太宗一看,哦豁,小兄弟不聽話,那就打打小屁股吧。


    公元645年,他以高句麗侵暴鄰國新羅為由,率軍禦駕親征。


    其時,刑部尚書、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已率水軍自萊州渡海包抄平壤,而名將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亦已領六萬步騎抵達幽州。


    李積搞了一個瞞天過海之計,明麵上似乎要通過懷遠鎮,暗中卻領軍北上,出其不意突襲高句麗。與此同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及營州都督張儉相繼到達。三軍合攻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俘獲百姓兩萬多人,得糧食十多萬石。


    隨後,李積兵鋒直抵遼東城(今遼陽市區),與李道宗再次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一千餘級。


    不日,唐太宗親抵遼東前線,攻陷遼東城,殺敵一萬餘人,且俘虜一萬多士兵、四萬餘百姓。


    緊接著,唐軍再下白岩城(今遼寧省岫岩),並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外斬首兩萬餘級,招降三萬六千餘人,另繳獲戰馬五萬餘匹,牛五萬多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唐軍聲威大震,高句麗境內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紛紛棄城而逃,以致數百裏內無人煙。


    然而冬天來了。遼東氣候轉寒,天地草枯水凍,再加上安市城堅城據險,唐軍久攻不下。唐太宗當機立斷,下令班師迴朝。


    這是唐太宗的英明偉大之處,善於審時度勢,而不貪功冒進。


    唐軍客場作戰,又麵臨氣候寒冷、軍糧不足、後勤補給困難等諸多不利因素,若一味揮軍北上,將有化小勝為大敗的兇險,甚至可能如隋煬帝北征一樣遭遇全軍覆沒的滅頂之災。


    唐太宗沒有被眼前小勝衝昏頭腦,冷靜地判斷形勢,主動撤軍,既有效保存了唐軍的有生力量,也成功避免了將士因久攻不克而士氣下降的風險。


    從高句麗班師迴京後,唐太宗生病了,皇太子李治代行政事。


    唐太宗這一次得的病是癰疽,這是因常年征戰勞累交加而引發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毒瘡,迴宮靜養靜養也就好了。不過比較麻煩的是,李氏皇族有一種家族性的遺傳病,名叫風疾。包括李淵、李治以及李唐後世多位皇帝,或輕或重都患過這種風疾。李世民也未能幸免。


    公元649年,李世民的風疾病情加重,他必須要為帝國的未來作準備了。在為太子李治安排的輔政大臣中,最重要的有一文一武兩位,文官是長孫無忌,武將則是李積。


    長孫無忌位居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首位,他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李治的親舅舅,唐太宗對他表示很放心。


    對李積,他卻還要考驗考驗。


    唐太宗一直很欣賞李積。有一次,唐太宗在宴席上望著李積說:“朕準備托付太子,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負李密,現在會有負於朕嗎?”李積聞言,流著淚咬破手指頭,沾血起誓,隨即暢飲以至醉倒。唐太宗親手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披上。


    他並不懷疑李積對自己的忠心,然而卻不太放心李治。李治為人過於仁厚,缺少一種君臨天下的霸氣,唐太宗擔心他也許鎮不住鐵血名將李積。


    於是他煞費苦心地為李治設計了一出戲:“李世積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什麽意思?


    李積才智過人,但他不是你的人,恐怕很難發自內心地臣服於你。我現在將他外放,如果他接到外放令之後立刻赴任,那麽等我死後,你就將他調迴擔任尚書仆射,如果他猶豫不決,殺!


    唐太宗不愧為千古明君。這出一石三鳥的帝王之術,試探、立威、樹恩,殺伐果決,一氣嗬成。


    李積也不愧為一代名將,接到出任疊州(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都督的調令後,“不至家而去”。他沒有絲毫猶豫,連家都沒迴,直接打馬出長安奔赴疊州。


    同年,唐太宗逝世,與長孫皇後合葬於昭陵。陵寢之側陪葬者,有房玄齡、魏徵、李靖、秦瓊、尉遲敬德等千古名臣良將。


    天下皆縞素。


    逗留長安的幾百名少數民族首領全部痛哭失聲。他們有的剪去頭發,有的劃破麵孔,有的割去耳朵,用鮮血和熱淚表達對天可汗的無窮哀思。兩位唐朝名將突厥王族阿史那社爾和鐵勒族契苾何力甚至請求殺身殉葬。


    這就是賓服四夷的唐太宗,真·千古一帝。


    白居易雲: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


    杜甫雲: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盛哉,太宗之烈,亙古而來,未之有也。


    唐高宗李治即位,當月召李積入朝,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任同中書門下,拜尚書左仆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