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枯萎的楊樹長出新芽,老夫娶得少妻,沒有不利。


    這是一個臻於極盛、令後世心生向往的封建王朝,其文明的新芽誕生於天下大亂、動蕩不安、形同枯死的隋朝。


    貞觀之初,全國隻剩兩百萬戶家庭。貞觀二年,天下大旱並有蝗災,貞觀三年,天下再次大旱。就是這一年,朝廷允許百姓自行謀生,玄奘法師得以踏上西行取經之途。


    天災人禍之下,稍有不慎,唐太宗就會變成第二個隋煬帝。


    但幸運的是,李世民不是楊廣。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前朝隋煬帝的成敗得失殷鑒不遠,唐太宗恰好可引以為戒。於是他克製個人欲望,勵精圖治,複興文教,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唐太宗出了名的善於納諫。為廣開言路,他增加諫官的權力,鼓勵群臣批評他。唐太宗在位期間,先後湧現出了虞世南、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等舉世聞名的諫臣。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人,名叫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本來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馬。李世民登上帝位後,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


    君臣二人,一個殺兄奪位,一個背主求生,多少都有些尷尬,於是便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問答。


    李世民是這麽問的:“你為什麽要離間我們兄弟?”這個鍋甩得很妙,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推卸兄弟相殘的責任。


    這個問題很不好迴答。因為魏徵也不願意背這個鍋,否則他不如早早以死明誌,又何必等到現在?


    但魏徵迴答了,語言很直接,語氣也未必有多謙恭:“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的殺身之禍了。”


    什麽叫做智慧?


    這就是智慧,典型的軟話硬說,好像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關鍵是還巧妙地把鍋甩給了已故太子李建成。


    很好,君臣兩人於是心安理得:對對對,問題是李建成的。


    但是,這兩位絕世狠人真的完全心安理得了嗎?


    恐怕未必。


    他們都明白,單靠一次簡單的對話解決不了問題。想要徹底洗刷身上的惡名,他們必須締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所以,唐太宗善納諫,而魏徵不畏死,兩人攜手樹立了封建王朝明君賢臣的千古典範。


    這是屬於兩位大智慧者的心照不宣。


    據不完全統計,魏徵當朝廷諫200多次,多次在朝堂上直陳唐太宗的過失,他的言辭峻切,不講情麵,多次讓唐太宗下不來台。


    比如公元626年,鑒於邊境吃緊而國內男丁不足的現狀,李世民決定下詔征召16歲以上的男子當兵。這封詔書被魏徵留中不發。


    唐太宗連續催促四次無果後,召魏徵進宮怒斥:“你為什麽這麽固執?”


    魏徵不慌不忙答道:“軍隊強大與否,在於治軍得法,而不在於人數。陛下用正確的方法征召成丁即可,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增加虛數呢!陛下總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陛下此舉卻是失信於天下了!”


    李世民聽完魏徵的一番言論後,不怒反喜,重新下詔不征未成年男子當兵。


    由於魏徵敢於犯顏直諫,所以唐太宗在魏徵麵前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有一次,他新得一隻鷂鷹,正玩得開心,忽見魏徵遠遠走來,便趕緊把它藏在懷中。魏徵見狀不動聲色,故意拖長了匯報時間。唐太宗耐著性子等他匯報完畢告辭後,卻發現鷂鷹已經被悶死了。


    唐太宗隻能苦笑,因為他知道,魏徵這是在勸諫他不要玩物喪誌。但他好歹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魏徵經常這麽搞,他總有受不了的時候。幸好,唐太宗還有一位賢後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601年—636年7月)是鮮卑族人,她的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她的嫡親哥哥是李世民的發小、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首位的長孫無忌。長孫皇後本為將門虎女,卻深明大義,後世能與她並稱的也隻有明朝的開國馬皇後。


    長孫皇後以女性特有的包容影響著唐太宗,潤物細無聲地匡正丈夫過失,護佑朝廷忠良。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迴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聞言,進裏屋換上盛裝華服,走到夫君麵前盈盈下拜,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唐太宗吃驚問道:喜從何來?


    長孫皇後答道:上有聖明君王,則下有鯁直忠臣,魏徵之所以直言不阿,正是因為陛下聖明、優待寬容的緣故啊。君明臣直,這是千載難逢的國家盛事,難道不值得恭賀嗎?


    李世民轉怒為喜。


    於是魏徵一如既往地忠言直諫,李世民一以貫之地虛心納諫,而長孫皇後則依然不動聲色地調和君臣間的矛盾。如此君明、後賢、臣直,確是千載難逢的盛事。


    為發展經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唐太宗重農而不輕商。他一邊減輕農民賦稅勞役,鼓勵農耕,一邊為商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在他的倡導下,唐朝商業如繁花著錦,烈火烹油,一時之間,廣州、福州、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揚州、益州等新興商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而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更是發展成為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世界級大都會。


    在君臣攜手治理下,經過二十三年的努力,大唐國內社會安定,經濟恢複,文化昌盛,民生穩定,終於締造出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令後世無限向往的貞觀之治。


    唐高祖、太上皇李淵眼見貞觀年間的太平景象,也表示很滿意。


    公元630年,四夷君長共聚長安,尊奉唐太宗李世民為至高無上的天可汗。李淵聞訊歎道:“我托付的人是對的,有什麽可以憂慮的呢?”他召集李世民與諸王、王妃、公主等宗親和一眾重臣,在太極宮設宴慶祝。歡飲之餘,李淵親自彈奏琵琶,而李世民則隨樂聲起舞。


    父子之間的隔閡也許早已冰消瓦解,而承平盛世的這一番父慈子孝,卻也是分外感人。


    貞觀之治,隻是大唐文明萌發出的一粒新芽。


    這顆新芽,還需要經過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心培育,才最終綻放出盛唐的燦爛繁華。


    歲月不居如滾滾長河,逝者如斯夫。貞觀年間,杜如晦、秦瓊、房玄齡、魏徵、李靖等名臣良將先後故去。


    公元636年,長孫皇後也因病離世,葬於昭陵。這一年,悲慟欲絕的唐太宗李世民不過三十七歲。


    第二年,唐太宗駕臨洛陽宮,納十四歲的武媚娘入宮,封五品才人。


    青春洋溢、容止極美的武媚娘,在向哭泣不止的母親告別時,滿懷憧憬地說:侍奉聖明的天子,豈知非福?為什麽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然而等待她的,是歲月漫長的古佛青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