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輿說輹。
車下的橫木脫落。
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間,還隔著一個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如果說拓跋濬之前的北魏諸帝,構建了北魏這輛戰車向前滾動前進的基礎和車輪。
那麽拓跋宏構建的北魏盛世,則是這輛戰車最為金碧輝煌也最引人注目的車廂。
而拓跋弘,便是墊在車箱和車軸之間的那一塊弧形堅木。他的存在雖不醒目,卻同樣不可或缺。
作為拓跋濬的長子,拓跋弘(454年-476年)年方三歲便被立為太子,十二歲登基即位,再次刷新北魏最年輕皇帝記錄。
拓跋弘的生母是太宰頓丘王李峻的妹妹、文成元皇後李氏。李氏娘家的地位很尊榮,卻也無法幫她逃過北魏“子貴母死”的舊製。公元456年,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李氏被賜死。
從結果來看,李氏白死了。因為“子貴母死”的製度,並沒有改變北魏後宮專權的命運。
生母既死,皇後馮氏(440年-490年)成了他的嫡母,將他撫養長大。
馮氏本出身北燕王室長樂馮氏,她的姑母馮昭儀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妃子。北燕滅亡後,馮氏被充為北魏宮廷的奴婢。姑母馮昭儀對她多有照應,並教她讀書識字。
公元452年,馮氏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兩年後被冊封為皇後,拓跋弘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後。
拓跋弘聰明睿智,但是年紀太小了。北魏權臣、車騎大將軍乙渾趁機把持朝政,屠戮大臣,排斥異己,很快官拜太尉、錄尚書事、大丞相。貪心不足的他,隨即準備發動政變,登基為帝。
年幼的獻文帝隻有一個辦法:找馮太後哭訴。
馮太後聞言,迅速下令誅殺乙渾,然後臨朝聽政,一舉掌控了北魏朝政大權。母子之間的相處共存之道,從此開始變得微妙。
他們之間的關係,本就是一筆糊塗賬。
這事還要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說起。
拓跋宏的母親,史傳是中山大族李氏之女。馮太後與他名為祖孫,卻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但祖孫倆的老慈幼孝,超出了常理。
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製度,拓跋宏三歲被立為太子時,生母被賜死,交由馮太後撫養。這看起來很正常,沒有毛病。
馮太後對拓跋宏極其嚴苛。她曾於寒冬臘月,把不到五歲隻穿單衣的拓跋宏關進一間小屋三天不給飯吃。孝文帝五歲登基後,馮太後對他的管教更嚴,一旦表現不好就要重重杖責。孝文帝總是默默接受,對馮太後沒有絲毫不滿。
馮太後病逝後,拓跋宏更是痛不欲生,連續五日滴水未進以致身體消瘦。他親自穿著喪服,堅持按帝王葬禮規製為其下葬。為表示對馮太後的哀悼,他不食葷腥,堅持三年內不與後妃同房。
清乾隆皇帝指出其大孝似偽,而曆史學家卻有不同看法。一部分史學家認為馮太後才是拓跋宏的親生母親,而他的父親則是獻文帝拓跋弘。
這簡直離了個大譜。但一旦排除所有不可能的事實,那麽剩下的無論多麽不可思議,就是事實的真相。
首先,拓跋宏的皇儲正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獻文帝、皇室諸王及朝廷重臣均無異議。這意味著拓跋宏是獻文帝的兒子沒錯。
其次,拓跋宏及其侍衛近臣常用“母子”之稱來指代馮太後與他自己,這就難免讓人浮想聯翩了。
第三,如果馮太後是拓跋宏的生母,那麽她為撫養拓跋宏而罷朝讓獻文帝親政的舉動,以及拓跋宏麵對馮太後的嚴格管教無怨無悔甚至甘之若飴的表現,就都可以理解了。
實際上,馮太後和獻文帝拓跋弘的關係也是微妙而不可言說的。
公元467年,馮太後喜得小孫孫拓跋宏,當然是開心的,但她接下來的舉動很不尋常。不久,馮太後為了專心撫養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孫孫,居然決定停止臨朝,由獻文帝親政。這不免讓人心生疑惑。
其時馮氏正當壯年,精力無處發泄,便有官宦子弟名曰李弈者常常入侍宮中。
獻文帝意外地很不高興了,很快借故將李弈、李敷兄弟等人同時殺死。他為什麽要不高興,為什麽要殺了李弈呢?要知道,馮太後在後宮安心帶孩子,順便鬧出一些桃色新聞,從此無心朝政,這對獻文帝不是應該更有利嗎?
馮太後顯然很不高興。皇帝和太後經過一些不算友好但也不算刀兵相見的交鋒,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爭執。公元471年,獻文帝決定禪位,理由是喜好佛道玄理,無心朝政。
但就算禪位,獻文帝也不打算讓馮太後好受。他禪位的對象是叔父拓跋子推。
拓跋子推個性沉穩淡雅,善於安撫百姓,封爵京兆王,官拜侍中、征南大將軍、長安鎮都大將,素有時譽,看起來是個繼任皇位的適當人選。
但獻文帝分明有親生兒子,而且這個兒子也已被立為太子,他為什麽要另立皇帝呢?個中原因耐人尋味,肯定不止拓跋宏年幼這麽簡單。
他這一舉動看起來就像在賭氣,而且賭氣的對象顯而易見:既然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要惡心一下你。
因為大臣們紛紛反對,獻文帝沒有固執己見,從善如流地禪位給了拓跋宏,成了太上皇。不滿五歲的拓跋宏再次刷新北魏最年輕皇帝記錄,登基為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已然登基,太上皇獻文帝的權力仍在。他顯然無心佛道玄學,卻仍然熱心朝政,甚至多次領兵禦駕親征,直到公元476年6月突然離奇駕崩,年僅二十三歲。
北魏戰車的車間橫木脫落了。馮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不得不再度臨朝聽政。
關於馮太皇太後的私生活,此處不做過多介紹,總之比起大唐女皇武則天不遑多讓。她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領域推行的漢化改革,給北魏風氣帶來重大變化。她頒行新的俸祿製度,發布均田令以勸課農桑,同時配合實行三長製和租調製以建立富民根本。
均田從京畿及京城國有土地開始,把土地劃分成一塊塊,按人口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老百姓。許多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得以重新迴到家園,北方衰敗的農村終於逐漸恢複生氣。
人口一旦增多,就需要加強治安管理,這是三長製的事。每五家設一個鄰長,每五鄰設一個裏長,每五裏設一個黨長,鄰裏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管理,有效減少了刑事案件和動亂的發生。
大家拿著國家的田地從事耕種,生活富裕、安居樂業了,總得給國家繳納一些賦稅作為土地的租金吧?於是新的租調製派上了用場。新的租調製規定一對夫婦繳納帛一匹、粟二石,這是一個計量單位。四位十五歲以上尚未婚娶的男女、八位從事耕織生產的奴婢和二十頭耕牛,分別按一個計量單位繳納租調。
均田令與三長製、租調製並行,有力鞏固了北魏統治,增加了國家收入。
公元490年,馮太後病逝,二十四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全盤繼承了馮太後的漢化改革,重用漢族士人,推行全麵漢化。他模仿漢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依據儒家六經製定禮樂。
在胡族掌權的北地,他的全盤漢化改革能夠成功嗎?
車下的橫木脫落。
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間,還隔著一個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如果說拓跋濬之前的北魏諸帝,構建了北魏這輛戰車向前滾動前進的基礎和車輪。
那麽拓跋宏構建的北魏盛世,則是這輛戰車最為金碧輝煌也最引人注目的車廂。
而拓跋弘,便是墊在車箱和車軸之間的那一塊弧形堅木。他的存在雖不醒目,卻同樣不可或缺。
作為拓跋濬的長子,拓跋弘(454年-476年)年方三歲便被立為太子,十二歲登基即位,再次刷新北魏最年輕皇帝記錄。
拓跋弘的生母是太宰頓丘王李峻的妹妹、文成元皇後李氏。李氏娘家的地位很尊榮,卻也無法幫她逃過北魏“子貴母死”的舊製。公元456年,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李氏被賜死。
從結果來看,李氏白死了。因為“子貴母死”的製度,並沒有改變北魏後宮專權的命運。
生母既死,皇後馮氏(440年-490年)成了他的嫡母,將他撫養長大。
馮氏本出身北燕王室長樂馮氏,她的姑母馮昭儀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妃子。北燕滅亡後,馮氏被充為北魏宮廷的奴婢。姑母馮昭儀對她多有照應,並教她讀書識字。
公元452年,馮氏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兩年後被冊封為皇後,拓跋弘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後。
拓跋弘聰明睿智,但是年紀太小了。北魏權臣、車騎大將軍乙渾趁機把持朝政,屠戮大臣,排斥異己,很快官拜太尉、錄尚書事、大丞相。貪心不足的他,隨即準備發動政變,登基為帝。
年幼的獻文帝隻有一個辦法:找馮太後哭訴。
馮太後聞言,迅速下令誅殺乙渾,然後臨朝聽政,一舉掌控了北魏朝政大權。母子之間的相處共存之道,從此開始變得微妙。
他們之間的關係,本就是一筆糊塗賬。
這事還要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說起。
拓跋宏的母親,史傳是中山大族李氏之女。馮太後與他名為祖孫,卻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但祖孫倆的老慈幼孝,超出了常理。
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製度,拓跋宏三歲被立為太子時,生母被賜死,交由馮太後撫養。這看起來很正常,沒有毛病。
馮太後對拓跋宏極其嚴苛。她曾於寒冬臘月,把不到五歲隻穿單衣的拓跋宏關進一間小屋三天不給飯吃。孝文帝五歲登基後,馮太後對他的管教更嚴,一旦表現不好就要重重杖責。孝文帝總是默默接受,對馮太後沒有絲毫不滿。
馮太後病逝後,拓跋宏更是痛不欲生,連續五日滴水未進以致身體消瘦。他親自穿著喪服,堅持按帝王葬禮規製為其下葬。為表示對馮太後的哀悼,他不食葷腥,堅持三年內不與後妃同房。
清乾隆皇帝指出其大孝似偽,而曆史學家卻有不同看法。一部分史學家認為馮太後才是拓跋宏的親生母親,而他的父親則是獻文帝拓跋弘。
這簡直離了個大譜。但一旦排除所有不可能的事實,那麽剩下的無論多麽不可思議,就是事實的真相。
首先,拓跋宏的皇儲正統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獻文帝、皇室諸王及朝廷重臣均無異議。這意味著拓跋宏是獻文帝的兒子沒錯。
其次,拓跋宏及其侍衛近臣常用“母子”之稱來指代馮太後與他自己,這就難免讓人浮想聯翩了。
第三,如果馮太後是拓跋宏的生母,那麽她為撫養拓跋宏而罷朝讓獻文帝親政的舉動,以及拓跋宏麵對馮太後的嚴格管教無怨無悔甚至甘之若飴的表現,就都可以理解了。
實際上,馮太後和獻文帝拓跋弘的關係也是微妙而不可言說的。
公元467年,馮太後喜得小孫孫拓跋宏,當然是開心的,但她接下來的舉動很不尋常。不久,馮太後為了專心撫養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孫孫,居然決定停止臨朝,由獻文帝親政。這不免讓人心生疑惑。
其時馮氏正當壯年,精力無處發泄,便有官宦子弟名曰李弈者常常入侍宮中。
獻文帝意外地很不高興了,很快借故將李弈、李敷兄弟等人同時殺死。他為什麽要不高興,為什麽要殺了李弈呢?要知道,馮太後在後宮安心帶孩子,順便鬧出一些桃色新聞,從此無心朝政,這對獻文帝不是應該更有利嗎?
馮太後顯然很不高興。皇帝和太後經過一些不算友好但也不算刀兵相見的交鋒,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爭執。公元471年,獻文帝決定禪位,理由是喜好佛道玄理,無心朝政。
但就算禪位,獻文帝也不打算讓馮太後好受。他禪位的對象是叔父拓跋子推。
拓跋子推個性沉穩淡雅,善於安撫百姓,封爵京兆王,官拜侍中、征南大將軍、長安鎮都大將,素有時譽,看起來是個繼任皇位的適當人選。
但獻文帝分明有親生兒子,而且這個兒子也已被立為太子,他為什麽要另立皇帝呢?個中原因耐人尋味,肯定不止拓跋宏年幼這麽簡單。
他這一舉動看起來就像在賭氣,而且賭氣的對象顯而易見:既然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要惡心一下你。
因為大臣們紛紛反對,獻文帝沒有固執己見,從善如流地禪位給了拓跋宏,成了太上皇。不滿五歲的拓跋宏再次刷新北魏最年輕皇帝記錄,登基為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已然登基,太上皇獻文帝的權力仍在。他顯然無心佛道玄學,卻仍然熱心朝政,甚至多次領兵禦駕親征,直到公元476年6月突然離奇駕崩,年僅二十三歲。
北魏戰車的車間橫木脫落了。馮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不得不再度臨朝聽政。
關於馮太皇太後的私生活,此處不做過多介紹,總之比起大唐女皇武則天不遑多讓。她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領域推行的漢化改革,給北魏風氣帶來重大變化。她頒行新的俸祿製度,發布均田令以勸課農桑,同時配合實行三長製和租調製以建立富民根本。
均田從京畿及京城國有土地開始,把土地劃分成一塊塊,按人口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老百姓。許多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得以重新迴到家園,北方衰敗的農村終於逐漸恢複生氣。
人口一旦增多,就需要加強治安管理,這是三長製的事。每五家設一個鄰長,每五鄰設一個裏長,每五裏設一個黨長,鄰裏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管理,有效減少了刑事案件和動亂的發生。
大家拿著國家的田地從事耕種,生活富裕、安居樂業了,總得給國家繳納一些賦稅作為土地的租金吧?於是新的租調製派上了用場。新的租調製規定一對夫婦繳納帛一匹、粟二石,這是一個計量單位。四位十五歲以上尚未婚娶的男女、八位從事耕織生產的奴婢和二十頭耕牛,分別按一個計量單位繳納租調。
均田令與三長製、租調製並行,有力鞏固了北魏統治,增加了國家收入。
公元490年,馮太後病逝,二十四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全盤繼承了馮太後的漢化改革,重用漢族士人,推行全麵漢化。他模仿漢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依據儒家六經製定禮樂。
在胡族掌權的北地,他的全盤漢化改革能夠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