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休複,吉。
休息時反複,吉利。
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隻活了二十六歲,做了不到四年皇帝,但他明謀善斷,很快穩定了東晉局勢,推動了江南的安定發展。
王敦雖然退迴武昌,但並沒有閑著。他從建鄴撤軍時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利益,官拜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兼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軍政大權一把抓。司馬紹登基後,繼續錦上添花,手詔征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黃鉞的權力,同時許其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並賜班劍甲士二十人。
除了未加九錫,王敦的權力和待遇甚至已超過當年的魏王曹操和晉王司馬昭。但他顯然不會滿足,因為他想當皇帝了。
如果說王敦以誅殺奸臣之名發動第一次叛亂,或明或暗得到王導等人的支持,那麽他這一次緊鑼密鼓重新部署,卻遭到了王氏宗族諸人如王導、王彬、王舒等或明或暗地反對。他密謀篡晉的消息,就是被堂兄弟王舒的兒子王允之獲悉後,通過王舒、王導透露給晉明帝的。
饒是如此,以王敦當時的實力,也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與東晉大軍正麵硬剛。誰料老天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他忽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王敦沒有兒子,隻得把嫡親哥哥王含的兒子王應收為養子,相當於自己篡晉事業的繼承人。
隻可惜王應少年紈絝,難當大任,王敦一旦病休,晉明帝就大吉大利,機會來了。
公元324年6月,原本支持王敦的左司馬溫嶠倒戈,將他的謀劃盡數稟報給晉明帝。 司馬紹決定討伐王敦,並作出了一係列軍事部署:以王導為大都督,統領征討諸軍;以郗鑒為衛將軍,負責統帥禦林軍護駕;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鎮守石頭城;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守衛建康城南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命徐州、豫州、兗州、臨淮等本部兵馬進京勤王。
策劃已是如此周密,因為王敦的積威太盛,晉明帝和王導仍無必勝的信心。他們想出了一個很好的餿主意:宣稱王敦已死,隻是討伐餘孽。為堅定將士信心,王導甚至親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晉軍果然士氣大振。
破解此計很簡單,隻要王敦陣前亮個相即可,卻也極難,因為王敦病情太重,做不到。當然,他如果一定要亮相也不是不行,躺在馬車上出去走一遭也是可以的。不過如果這樣出去,還不如不出去,至少還可以保持一些神秘感。
以王含為元帥的叛軍脆敗,王敦聞訊後氣死。一代梟雄就此告別曆史舞台。
叛軍兵敗如山倒,王敦之亂被徹底平定。王導晉封始興郡公,進位太保,兼任大司徒一職。晉明帝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王導嚇了一跳,堅決推辭不受。
翌年,公元325年,本該大展宏圖的晉明帝病重而崩。皇太子司馬衍即皇帝位,是為晉成帝。司馬紹為他安排了一群輔政大臣,包括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溫嶠這七人。
七個人加起來,還不如晉元帝隻安排王導一人。
晉明帝這是無奈之舉,因為晉成帝司馬衍(321年-342年)即位時不到五歲。他比他爹還短命,隻活了不到二十二歲,卻當了十七年皇帝。
晉成帝剛登基時,因其年幼,其母庾太後臨朝,於是她的兄長庾亮的權柄迅速蓋過了王導。
庾亮(289年-340年)出身於潁川庾氏,和王敦一樣,也是一個長得非常漂亮,擅長玄學清談的兩晉名士。他的執政風格與王導大相徑庭。王導以寬和執政而贏得民心,而庾亮卻因嚴厲執法而大失人心。
能夠身居朝廷高位的人,各個都是千年的狐狸成精,眼明心亮得很。長官若對下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屬自然也會投桃報李打哈哈,就算不會助上級成事,至少會按部就班做事而不會自討沒趣壞事。但上級要是明察秋毫錙銖必較,下屬一定會想法子找一些麻煩讓上級頭疼頭疼。
一來二去,庾亮竟然逼反了流民統帥蘇峻。
公元328年,蘇峻隻率領萬餘部眾,乘風渡江,一路殺人放火,很快攻陷宮城。庾亮無力迴天,隻得丟下皇太後妹妹和皇帝外甥這一對孤兒寡母,帶著三個弟弟倉皇出逃,投奔溫嶠。
蘇峻逼著朝廷百官服苦役,命令他們身背重物登山。他甚至把宮中男女的衣服都剝光,命他們用草席遮體,如果草席者允許他們用土把自己埋起來。當時國庫中有布二十萬匹,絹數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蘇峻能搶的搶,不能搶的全部焚毀。在這樣可怕的形勢下,庾太後時刻擔心受辱,最終憂傷恐懼而死。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關鍵時刻,王導再一次為司馬家拚了老命。
叛軍殺進京城後,王導抱著小皇帝端坐龍椅之上,又命侍中鍾雅和右衛將軍劉超等人侍立左右。此刻,瘋狂燒殺搶掠的叛軍居然在門外畏畏縮縮不敢進殿。結果,小皇帝還是那個小皇帝,蘇峻自封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專斷朝政,而他居然讓王導官居原職,位在自己之上。這就可見王導的氣度和個人魅力了。
蘇峻一度想逼迫晉成帝離開宮廷,遷往石頭城,但是王導堅決阻止,此事竟然未能成行。
設身處地想一想,刀劍加身而麵不改色,直麵死亡而據理力爭,這樣的氣節已經極其難能可貴了,隻可惜王導沒有堅持到最後。後來,蘇峻把晉成帝軟禁在一間倉庫裏,天天跑來大聲恐嚇叫罵。王導終於害怕起來,丟下小皇帝,帶著兩個兒子逃跑了。
王導算是暫時休息了,而前線戰事依然反複不休。
庾亮投奔溫嶠後,兩人一起推舉陶侃為主帥同赴建康。在陶侃的鼓勵下,庾亮終於雄起了一迴。當年六月,他親率二千人堅守白石壘(今江蘇南京金川門外),與蘇峻步兵萬人正麵交戰,破敵,斬殺數百。
戰事一直持續到九月,局麵依然膠著。直到陶侃采取長史殷羨的圍魏救趙之策,親率水軍與溫嶠的步軍奇兵突出閃襲石頭城。陶侃屬下部將彭世在陣前斬殺蘇峻,自此奠定勝勢。
公元329年正月,蘇峻之亂徹底平定。自此以後,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麵,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陶侃可謂功不可沒。
叛亂平息後,王導迴到石頭城。他不知怎麽想的,命令手下把晉元帝賜給他的節拿出來。陶侃揶揄道:蘇武的節好像不是這個樣子的啊!王導聽後臉紅透了耳根,趕緊把節收了起來。
王導雖然被陶侃鄙視了,但東晉的戰後重建工作還得靠他。
蘇峻之亂曆時一年零四個月,建康城內士民逃散,百廢待興。麵對建康王氣凋敝,溫嶠提出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東吳士族則提出遷都會稽,雖然眾說紛壇,但有一點是統一的:要遷都。獨有王導力排眾議。他說建康自古便是帝王故裏,而且北方胡族一直謀求南下,一旦遷都示之以弱,他們一定會趁虛而入。現在尤其需要鎮之以靜,則民情自安,所以不能遷都。
公元339年,王導病逝。晉成帝於朝舉哀三日,其喪製比照漢代大司馬霍光及兩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下葬之日,晉成帝欽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又以太牢之禮祭祀。如此禮遇,東晉中興以來僅此一人。
同年,郗鑒病逝。翌年,庾亮去世。
三駕馬車駕鶴西去,晉成帝也已成年。他親政之後,會給東晉帶來怎樣的氣象呢?
休息時反複,吉利。
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隻活了二十六歲,做了不到四年皇帝,但他明謀善斷,很快穩定了東晉局勢,推動了江南的安定發展。
王敦雖然退迴武昌,但並沒有閑著。他從建鄴撤軍時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利益,官拜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兼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軍政大權一把抓。司馬紹登基後,繼續錦上添花,手詔征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黃鉞的權力,同時許其可以“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並賜班劍甲士二十人。
除了未加九錫,王敦的權力和待遇甚至已超過當年的魏王曹操和晉王司馬昭。但他顯然不會滿足,因為他想當皇帝了。
如果說王敦以誅殺奸臣之名發動第一次叛亂,或明或暗得到王導等人的支持,那麽他這一次緊鑼密鼓重新部署,卻遭到了王氏宗族諸人如王導、王彬、王舒等或明或暗地反對。他密謀篡晉的消息,就是被堂兄弟王舒的兒子王允之獲悉後,通過王舒、王導透露給晉明帝的。
饒是如此,以王敦當時的實力,也有足夠強大的實力與東晉大軍正麵硬剛。誰料老天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他忽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王敦沒有兒子,隻得把嫡親哥哥王含的兒子王應收為養子,相當於自己篡晉事業的繼承人。
隻可惜王應少年紈絝,難當大任,王敦一旦病休,晉明帝就大吉大利,機會來了。
公元324年6月,原本支持王敦的左司馬溫嶠倒戈,將他的謀劃盡數稟報給晉明帝。 司馬紹決定討伐王敦,並作出了一係列軍事部署:以王導為大都督,統領征討諸軍;以郗鑒為衛將軍,負責統帥禦林軍護駕;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鎮守石頭城;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守衛建康城南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命徐州、豫州、兗州、臨淮等本部兵馬進京勤王。
策劃已是如此周密,因為王敦的積威太盛,晉明帝和王導仍無必勝的信心。他們想出了一個很好的餿主意:宣稱王敦已死,隻是討伐餘孽。為堅定將士信心,王導甚至親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晉軍果然士氣大振。
破解此計很簡單,隻要王敦陣前亮個相即可,卻也極難,因為王敦病情太重,做不到。當然,他如果一定要亮相也不是不行,躺在馬車上出去走一遭也是可以的。不過如果這樣出去,還不如不出去,至少還可以保持一些神秘感。
以王含為元帥的叛軍脆敗,王敦聞訊後氣死。一代梟雄就此告別曆史舞台。
叛軍兵敗如山倒,王敦之亂被徹底平定。王導晉封始興郡公,進位太保,兼任大司徒一職。晉明帝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王導嚇了一跳,堅決推辭不受。
翌年,公元325年,本該大展宏圖的晉明帝病重而崩。皇太子司馬衍即皇帝位,是為晉成帝。司馬紹為他安排了一群輔政大臣,包括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軍將軍陸曄、丹楊尹溫嶠這七人。
七個人加起來,還不如晉元帝隻安排王導一人。
晉明帝這是無奈之舉,因為晉成帝司馬衍(321年-342年)即位時不到五歲。他比他爹還短命,隻活了不到二十二歲,卻當了十七年皇帝。
晉成帝剛登基時,因其年幼,其母庾太後臨朝,於是她的兄長庾亮的權柄迅速蓋過了王導。
庾亮(289年-340年)出身於潁川庾氏,和王敦一樣,也是一個長得非常漂亮,擅長玄學清談的兩晉名士。他的執政風格與王導大相徑庭。王導以寬和執政而贏得民心,而庾亮卻因嚴厲執法而大失人心。
能夠身居朝廷高位的人,各個都是千年的狐狸成精,眼明心亮得很。長官若對下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屬自然也會投桃報李打哈哈,就算不會助上級成事,至少會按部就班做事而不會自討沒趣壞事。但上級要是明察秋毫錙銖必較,下屬一定會想法子找一些麻煩讓上級頭疼頭疼。
一來二去,庾亮竟然逼反了流民統帥蘇峻。
公元328年,蘇峻隻率領萬餘部眾,乘風渡江,一路殺人放火,很快攻陷宮城。庾亮無力迴天,隻得丟下皇太後妹妹和皇帝外甥這一對孤兒寡母,帶著三個弟弟倉皇出逃,投奔溫嶠。
蘇峻逼著朝廷百官服苦役,命令他們身背重物登山。他甚至把宮中男女的衣服都剝光,命他們用草席遮體,如果草席者允許他們用土把自己埋起來。當時國庫中有布二十萬匹,絹數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蘇峻能搶的搶,不能搶的全部焚毀。在這樣可怕的形勢下,庾太後時刻擔心受辱,最終憂傷恐懼而死。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關鍵時刻,王導再一次為司馬家拚了老命。
叛軍殺進京城後,王導抱著小皇帝端坐龍椅之上,又命侍中鍾雅和右衛將軍劉超等人侍立左右。此刻,瘋狂燒殺搶掠的叛軍居然在門外畏畏縮縮不敢進殿。結果,小皇帝還是那個小皇帝,蘇峻自封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專斷朝政,而他居然讓王導官居原職,位在自己之上。這就可見王導的氣度和個人魅力了。
蘇峻一度想逼迫晉成帝離開宮廷,遷往石頭城,但是王導堅決阻止,此事竟然未能成行。
設身處地想一想,刀劍加身而麵不改色,直麵死亡而據理力爭,這樣的氣節已經極其難能可貴了,隻可惜王導沒有堅持到最後。後來,蘇峻把晉成帝軟禁在一間倉庫裏,天天跑來大聲恐嚇叫罵。王導終於害怕起來,丟下小皇帝,帶著兩個兒子逃跑了。
王導算是暫時休息了,而前線戰事依然反複不休。
庾亮投奔溫嶠後,兩人一起推舉陶侃為主帥同赴建康。在陶侃的鼓勵下,庾亮終於雄起了一迴。當年六月,他親率二千人堅守白石壘(今江蘇南京金川門外),與蘇峻步兵萬人正麵交戰,破敵,斬殺數百。
戰事一直持續到九月,局麵依然膠著。直到陶侃采取長史殷羨的圍魏救趙之策,親率水軍與溫嶠的步軍奇兵突出閃襲石頭城。陶侃屬下部將彭世在陣前斬殺蘇峻,自此奠定勝勢。
公元329年正月,蘇峻之亂徹底平定。自此以後,江南保持了七十餘年的安定局麵,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陶侃可謂功不可沒。
叛亂平息後,王導迴到石頭城。他不知怎麽想的,命令手下把晉元帝賜給他的節拿出來。陶侃揶揄道:蘇武的節好像不是這個樣子的啊!王導聽後臉紅透了耳根,趕緊把節收了起來。
王導雖然被陶侃鄙視了,但東晉的戰後重建工作還得靠他。
蘇峻之亂曆時一年零四個月,建康城內士民逃散,百廢待興。麵對建康王氣凋敝,溫嶠提出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東吳士族則提出遷都會稽,雖然眾說紛壇,但有一點是統一的:要遷都。獨有王導力排眾議。他說建康自古便是帝王故裏,而且北方胡族一直謀求南下,一旦遷都示之以弱,他們一定會趁虛而入。現在尤其需要鎮之以靜,則民情自安,所以不能遷都。
公元339年,王導病逝。晉成帝於朝舉哀三日,其喪製比照漢代大司馬霍光及兩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下葬之日,晉成帝欽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又以太牢之禮祭祀。如此禮遇,東晉中興以來僅此一人。
同年,郗鑒病逝。翌年,庾亮去世。
三駕馬車駕鶴西去,晉成帝也已成年。他親政之後,會給東晉帶來怎樣的氣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