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剝之,無咎。
剝落,沒有災難。
剝之,為什麽會無咎呢?
我們至少有三種理解。第一種,對於瓜子花生等堅果類食物,剝了殼吃是對的,無咎。第二種,已經看見牆體在剝落,人們提前有了避險意識,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無咎。第三種,是那種腐朽、腐爛、生病了的部分,將之剝離,是治病救人,無咎。
西晉政權腐朽麽?
腐朽。社會已病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了奇異的扭曲。他們崇尚破碎的、空寂的美麗,尚空談而不勤懇務實,尚清高而道德感低下。這個王朝之病態,一如兩晉玄學鼓吹的時尚風度,華麗的寬袍大袖之中藏著數不清的虱子,清高漂亮的外表之下是紙醉金迷的飲酒服藥,高談闊論笑傲王侯的背後是殘忍血腥的宮鬥權爭。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漣漪。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麽世界?
於是,胡族來了。
率先亮相的,是一個名叫劉淵的匈奴人,和一個叫李雄的氐族人。
公元304年10月,李雄在成都稱王,史稱成漢。同年,劉淵在離石(今山西省離石縣)稱王,史稱漢趙。兩者各有貢獻。前者幾乎開創了帝王親自守喪三年的儒學新風,後者則成為西晉王朝的掘墓人。
氐族,是我國曆史的一個農耕少數民族,最早活動在川西北地區,大約在四川鬆潘高原一帶。從先秦以至魏晉,氐族逐漸擴展分布於今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西晉時期,氐族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他們稱漢姓,講漢語,服飾也和漢服相似。五胡十六國時期,氐族先後建立了成漢、前秦、後涼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南北朝以後漸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人。他長得很漂亮,大有魏晉風度,個性卻很剛烈,仍具胡族血性,同時對漢儒文化仰慕至極。李雄的母親羅氏去世後,李雄欲效儒家禮法行三年守喪之禮,不料剛剛開始,就被群臣執意諫止。
儒家經典《中庸》中確實提到:“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也就是說守喪三年的禮製不分貴賤,便是天子也要遵循。但一旦老皇帝崩後,如無意外情況,皇太子全都是第一時間登基即位。登基之初,各種事務紛繁,新皇帝日理萬機之下,哪來的時間親自為先父守喪?所以李雄此事若行,必將成為一個影響深遠的創舉,開創君王為父母輩親自守喪三年的先河。
劉淵(252年-310年),字元海,新興郡(今山西忻州)人。他是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於的後人。冒頓單於迎娶了劉邦的宗族女子為妻,又與劉邦約為兄弟,因其仰慕漢文明,故其子孫世代改以劉為姓。
劉淵是一個漢化的匈奴人,身高八尺四寸,胡須長三尺有餘,魁偉高大,儀表堂堂。他學習了漢族儒學文化,同時還擁有匈奴人的體魄,正所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樣的人注定不平凡。
公元304年,劉淵趁晉室內鬥之機,召集五萬部眾在離石起兵反晉,稱大單於。不久,他自稱為漢朝劉氏的外甥,以複漢之名改稱漢王,建國號漢,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帝劉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祀。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
公元308年10月,劉淵正式登基為帝,仿東漢官製設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
這隻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短命政權,很快被湮滅在兵荒馬亂之中,但是劉淵的繼任者發動了永嘉之亂。公元313年,劉淵的庶子劉聰攻入洛陽,毒死晉懷帝,改立司馬鄴為帝。公元316年,劉淵的侄子劉曜攻入長安,俘虜晉湣帝司馬鄴。
西晉滅亡。中國的曆史長河就此改變流向,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時代,而南方則建立起了動蕩不安的東晉政權。
所謂五胡,是一個概數。西晉末年進入中原地區的胡族遠非五個,其中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影響最大,故稱五胡。
所謂十六國,也是一個概數。從西晉末年到南北朝之間的百餘年,北方各族在黃河以北建立的國家多達數十個,隻不過存在時間較長和影響力較大的,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在戰爭、分裂中發展壯大,最終實現了北方統一。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消滅了南朝陳,中國終於結束了長達三百餘年的動亂和分治,重新實現了大一統。
胡族來了,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一千年後,蒙古族來了,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一千四百年以後,滿族來了,仍然變成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神州如海,海納百川。我們打得過的,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打不過的,還是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為什麽?
因為中華文明的強大魅力。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民族、漢文化的泱泱風度,如江上清風,如山間明月,如白雲出岫,如浩渺蒼穹,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不僅有漢語、漢學、漢服,還有漢字。
胡族穿胡服、講胡語,但是他們沒有文字。
一個種族隻有擁有文字,才有機會進入文明社會,進入信史時代。因為相比口頭語言,書麵文字的存在讓信息傳播距離更遠,留存時間更長,信息真實性、可信性更高。
我們就近引用西晉的故事來舉例。
晉武帝臨終前留下遺詔,令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然而他死後,口諭卻變成了由楊駿獨自輔政。司馬亮若能拿到遺詔,楊駿的謊言便不攻自破,而他也不用灰溜溜的跑去許昌了。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隻采信書麵合同,而不相信口頭承諾。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胡族向往於漢人的文化,也發現了文字的妙處。他們一旦希望掌握漢字,就必然要學習包括儒家經學在內的漢文化典籍。以中華文明強大的教化力和同化力,他們就算想不融入中華民族,那都是不可能的。
除非他們不學漢字。
所以,倭人就算把漢字拆得支離破碎,也要重新發明一種新的文字。為什麽?擔心被同化,被融合嘛!
既然如此,我們的孩子為什麽要苦苦學習英文呢?
剝落,沒有災難。
剝之,為什麽會無咎呢?
我們至少有三種理解。第一種,對於瓜子花生等堅果類食物,剝了殼吃是對的,無咎。第二種,已經看見牆體在剝落,人們提前有了避險意識,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無咎。第三種,是那種腐朽、腐爛、生病了的部分,將之剝離,是治病救人,無咎。
西晉政權腐朽麽?
腐朽。社會已病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了奇異的扭曲。他們崇尚破碎的、空寂的美麗,尚空談而不勤懇務實,尚清高而道德感低下。這個王朝之病態,一如兩晉玄學鼓吹的時尚風度,華麗的寬袍大袖之中藏著數不清的虱子,清高漂亮的外表之下是紙醉金迷的飲酒服藥,高談闊論笑傲王侯的背後是殘忍血腥的宮鬥權爭。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漣漪。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麽世界?
於是,胡族來了。
率先亮相的,是一個名叫劉淵的匈奴人,和一個叫李雄的氐族人。
公元304年10月,李雄在成都稱王,史稱成漢。同年,劉淵在離石(今山西省離石縣)稱王,史稱漢趙。兩者各有貢獻。前者幾乎開創了帝王親自守喪三年的儒學新風,後者則成為西晉王朝的掘墓人。
氐族,是我國曆史的一個農耕少數民族,最早活動在川西北地區,大約在四川鬆潘高原一帶。從先秦以至魏晉,氐族逐漸擴展分布於今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處。西晉時期,氐族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他們稱漢姓,講漢語,服飾也和漢服相似。五胡十六國時期,氐族先後建立了成漢、前秦、後涼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南北朝以後漸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人。他長得很漂亮,大有魏晉風度,個性卻很剛烈,仍具胡族血性,同時對漢儒文化仰慕至極。李雄的母親羅氏去世後,李雄欲效儒家禮法行三年守喪之禮,不料剛剛開始,就被群臣執意諫止。
儒家經典《中庸》中確實提到:“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也就是說守喪三年的禮製不分貴賤,便是天子也要遵循。但一旦老皇帝崩後,如無意外情況,皇太子全都是第一時間登基即位。登基之初,各種事務紛繁,新皇帝日理萬機之下,哪來的時間親自為先父守喪?所以李雄此事若行,必將成為一個影響深遠的創舉,開創君王為父母輩親自守喪三年的先河。
劉淵(252年-310年),字元海,新興郡(今山西忻州)人。他是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於的後人。冒頓單於迎娶了劉邦的宗族女子為妻,又與劉邦約為兄弟,因其仰慕漢文明,故其子孫世代改以劉為姓。
劉淵是一個漢化的匈奴人,身高八尺四寸,胡須長三尺有餘,魁偉高大,儀表堂堂。他學習了漢族儒學文化,同時還擁有匈奴人的體魄,正所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樣的人注定不平凡。
公元304年,劉淵趁晉室內鬥之機,召集五萬部眾在離石起兵反晉,稱大單於。不久,他自稱為漢朝劉氏的外甥,以複漢之名改稱漢王,建國號漢,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帝劉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祀。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
公元308年10月,劉淵正式登基為帝,仿東漢官製設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
這隻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短命政權,很快被湮滅在兵荒馬亂之中,但是劉淵的繼任者發動了永嘉之亂。公元313年,劉淵的庶子劉聰攻入洛陽,毒死晉懷帝,改立司馬鄴為帝。公元316年,劉淵的侄子劉曜攻入長安,俘虜晉湣帝司馬鄴。
西晉滅亡。中國的曆史長河就此改變流向,北部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時代,而南方則建立起了動蕩不安的東晉政權。
所謂五胡,是一個概數。西晉末年進入中原地區的胡族遠非五個,其中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影響最大,故稱五胡。
所謂十六國,也是一個概數。從西晉末年到南北朝之間的百餘年,北方各族在黃河以北建立的國家多達數十個,隻不過存在時間較長和影響力較大的,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在戰爭、分裂中發展壯大,最終實現了北方統一。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消滅了南朝陳,中國終於結束了長達三百餘年的動亂和分治,重新實現了大一統。
胡族來了,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一千年後,蒙古族來了,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一千四百年以後,滿族來了,仍然變成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神州如海,海納百川。我們打得過的,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打不過的,還是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為什麽?
因為中華文明的強大魅力。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民族、漢文化的泱泱風度,如江上清風,如山間明月,如白雲出岫,如浩渺蒼穹,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不僅有漢語、漢學、漢服,還有漢字。
胡族穿胡服、講胡語,但是他們沒有文字。
一個種族隻有擁有文字,才有機會進入文明社會,進入信史時代。因為相比口頭語言,書麵文字的存在讓信息傳播距離更遠,留存時間更長,信息真實性、可信性更高。
我們就近引用西晉的故事來舉例。
晉武帝臨終前留下遺詔,令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然而他死後,口諭卻變成了由楊駿獨自輔政。司馬亮若能拿到遺詔,楊駿的謊言便不攻自破,而他也不用灰溜溜的跑去許昌了。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隻采信書麵合同,而不相信口頭承諾。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胡族向往於漢人的文化,也發現了文字的妙處。他們一旦希望掌握漢字,就必然要學習包括儒家經學在內的漢文化典籍。以中華文明強大的教化力和同化力,他們就算想不融入中華民族,那都是不可能的。
除非他們不學漢字。
所以,倭人就算把漢字拆得支離破碎,也要重新發明一種新的文字。為什麽?擔心被同化,被融合嘛!
既然如此,我們的孩子為什麽要苦苦學習英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