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奔跑,流汗,永遠堅持正道,吉利。
公元210年,周瑜向孫權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後,在返迴駐地江陵的路上,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市)。
他不是氣死的。雅量高致如周瑜,被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器量寬宏,絕非心胸狹窄之輩。
周瑜如果不死,天下三分的格局也許有變數。 因為在他的戰略意圖中,首要之務是“取蜀”二字。而他的繼任者魯肅,則是堅定的聯劉派。
在魯肅執掌東吳軍政大權的七年間,他一直為孫劉聯盟而奔走斡旋,全力維持著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
三角關係是最小,也最穩定的關係係統,三角戀除外。
魏、蜀、吳三國互為掣肘,各有顧忌。誰都不敢輕啟戰端,誰也不敢冒然坐大,因為任何兩家聯合起來,剩下的一家肯定會處於弱勢。
這七年,是三國時期極其難得的和平年代。三國偶爾在邊境產生小磨小擦,但沒有發生傷筋動骨的大規模軍事衝突。這不得不得益於魯肅的努力。為了維護孫劉聯盟,就算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也沒有放棄。
當時,魯肅與關羽相鄰,疆土犬牙交錯,兩軍之間很容易擦槍走火。尤其劉備平定益州後,荊州成為吳蜀兩國之間的焦點。其時,劉備引兵五萬坐鎮公安,關羽率軍三萬蓄勢待發,孫權也從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進駐陸口(今湖北鹹寧嘉魚縣境內,為陸水湖出長江口),魯肅則率軍一萬屯守益陽。
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魯肅不願見好不容易締造的和平被破壞,於是邀請關羽見麵談談。雙方各自都將兵馬安頓好,魯肅則和關羽單刀赴會。
不錯,並非關羽獨自一人單刀赴會,魯肅也一樣。麵對虎將關羽和他的掌中刀,魯肅毫無懼色據理力爭,然而並沒有談攏。
促成吳蜀雙方和談的,不是一心促和的魯肅,而是唯恐吳蜀不亂的曹操。
曹操是一代梟雄,坐收漁翁之利不是他的作風。於是率軍進攻漢中,準備偷塔劉備。他想得挺美,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他卻趁機收複漢中,進而窺視益州。這要是心想事成,劉備死定了。
但他顯然低估了孫劉二人對他的忌憚。
曹操才一動,劉備立刻就和孫權講和,孫權也立刻同意。雙方約定以湘江為界平分荊州,其中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史稱湘水劃界。
曹操無意間幫了魯肅一個大忙。得償所願的魯肅也意識到,在大力發展經濟、攻略鞏固後方的同時,也該整頓軍備未雨綢繆了。
公元215年,魯肅在洞庭湖畔修建了一座閱軍樓,專門用於登樓揮旗,指揮水軍操練。這座樓存在至今已超過兩千年,越來越有名。
西晉時期,這座閱軍樓已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被稱為“巴陵城樓”。此後幾百年曆經毀後重建,大唐名相張說為其命名為“嶽陽城樓”。
公元759年,大唐詩仙李白南遊洞庭,登斯樓也,賦詩《與夏十二登嶽陽樓》: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迴。
從此,此樓名為嶽陽樓。
公元1045年,曆史來到了北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嶽陽樓。他的好朋友範仲淹應邀作《嶽陽樓記》,賦名句以抒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的文化意義從此爆表,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贏得“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譽。
物換星移幾度秋。
公元217年,魯肅病逝。呂蒙接過軍權,行東吳大都督之職。他最大的軍功,是幹掉了威震華夏的關羽,奪取荊州,實現了東吳全據長江的夙願。
很早以前,呂蒙就起了對付關羽的心思。
呂蒙(公元178年—公元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人。他小時候家裏很窮,主要靠姐夫救濟生活,因此沒有機會讀書,學識淺薄。他跟著孫權東征西討,立下無數軍功,漸漸身居要職。孫權對他期許甚高,屢次用漢武帝、曹操和自己的親身經曆為例,勸他要好好讀書,增長見識。呂蒙不負所望。
公元210年,魯肅巡視防區,來到陸口呂蒙駐地拜訪。兩人推杯換盞,酒到酣處,呂蒙忽然發問:“您與關羽相鄰,有沒有采取措施以防不測啊?”
魯肅頓了頓,表示見機而行即可。
呂蒙便為魯肅詳細分析了局勢,總結說:現在孫、劉雖然是一家,但關羽是熊虎之將,麵對他怎麽能不預先謀劃呢?
魯肅聞言大驚,不由起身讚歎道:以你如今的才略,再也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啊!
呂蒙淡然答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魯兄您知道得太晚了!
魯肅在世的時候,呂蒙還隻是在心裏想想,魯肅一死,呂蒙就直接行動起來。當然,就算魯肅不死,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東吳也不得不有所行動了。因為關羽很快就要拿下軍事重鎮襄陽,曹操被逼著要遷都。關羽一旦得逞,就意味著三國之間的勢力均衡將被打破,而東吳會變成最孱弱的那一方。
這絕不是東吳願意看到的,所以呂蒙白衣渡江是遲早的事。
幫助呂蒙對付關羽的,還有一個厲害人物,這就是陸遜。陸遜是東吳政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將軍。周瑜、魯肅和呂蒙掌握軍權的時候,孫權還沒有稱帝,給不了他們大將軍的頭銜。所以在《三國誌》裏,陸遜是單獨立傳,而周魯呂則是三人合傳。
陸遜(公元183年-公元245年)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自吳郡陸氏,一個比周瑜門第還要高的士族世家,與顧、朱、張並稱為吳中四姓。吳郡陸氏的始祖是陸通,齊宣王的兒子,兩晉時期出了陸機、陸雲兩兄弟。高門望族一直綿延到唐代,大唐宰相陸敦信和陸贄都出自這個門第。
吳郡陸氏堪稱高人輩出,但最有名氣的還數陸遜。
公元220年左右,發生了很多改變三國格局的大事。蜀漢的關羽走了麥城。呂蒙死了,陸遜正式接過吳軍帥印。更重要的是,曹操死了,曹丕稱帝,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第二年,劉備在蜀中稱帝,孫權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以防範蜀漢。
不出所料,劉備迫不及待地發起了針對東吳的夷陵之戰,一則是為關羽報仇,一則是想奪迴荊州。他敗給了陸遜,吳軍火燒連營八百裏,劉備倉皇敗退白帝城,鬱悶致死。
陸遜火燒連營,是決定東吳命運的第二把火,第一把火是周瑜火燒赤壁。這兩把火都燒在湖北境內,這是擁有長江幹流最長的省份,有1061公裏。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稱帝,拜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之下,還有一個大將軍諸葛瑾。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幾乎超過任何人,尤其涉及吳蜀邦交事宜,交由陸遜全權處理。孫權為此專門刻了一方玉璽,交給陸遜掌管。
然後不幸的是,作為東吳重臣,他不可避免的陷入立儲之爭。
奔跑,流汗,永遠堅持正道,吉利。
公元210年,周瑜向孫權提出“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後,在返迴駐地江陵的路上,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市)。
他不是氣死的。雅量高致如周瑜,被譽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器量寬宏,絕非心胸狹窄之輩。
周瑜如果不死,天下三分的格局也許有變數。 因為在他的戰略意圖中,首要之務是“取蜀”二字。而他的繼任者魯肅,則是堅定的聯劉派。
在魯肅執掌東吳軍政大權的七年間,他一直為孫劉聯盟而奔走斡旋,全力維持著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
三角關係是最小,也最穩定的關係係統,三角戀除外。
魏、蜀、吳三國互為掣肘,各有顧忌。誰都不敢輕啟戰端,誰也不敢冒然坐大,因為任何兩家聯合起來,剩下的一家肯定會處於弱勢。
這七年,是三國時期極其難得的和平年代。三國偶爾在邊境產生小磨小擦,但沒有發生傷筋動骨的大規模軍事衝突。這不得不得益於魯肅的努力。為了維護孫劉聯盟,就算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也沒有放棄。
當時,魯肅與關羽相鄰,疆土犬牙交錯,兩軍之間很容易擦槍走火。尤其劉備平定益州後,荊州成為吳蜀兩國之間的焦點。其時,劉備引兵五萬坐鎮公安,關羽率軍三萬蓄勢待發,孫權也從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進駐陸口(今湖北鹹寧嘉魚縣境內,為陸水湖出長江口),魯肅則率軍一萬屯守益陽。
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魯肅不願見好不容易締造的和平被破壞,於是邀請關羽見麵談談。雙方各自都將兵馬安頓好,魯肅則和關羽單刀赴會。
不錯,並非關羽獨自一人單刀赴會,魯肅也一樣。麵對虎將關羽和他的掌中刀,魯肅毫無懼色據理力爭,然而並沒有談攏。
促成吳蜀雙方和談的,不是一心促和的魯肅,而是唯恐吳蜀不亂的曹操。
曹操是一代梟雄,坐收漁翁之利不是他的作風。於是率軍進攻漢中,準備偷塔劉備。他想得挺美,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他卻趁機收複漢中,進而窺視益州。這要是心想事成,劉備死定了。
但他顯然低估了孫劉二人對他的忌憚。
曹操才一動,劉備立刻就和孫權講和,孫權也立刻同意。雙方約定以湘江為界平分荊州,其中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史稱湘水劃界。
曹操無意間幫了魯肅一個大忙。得償所願的魯肅也意識到,在大力發展經濟、攻略鞏固後方的同時,也該整頓軍備未雨綢繆了。
公元215年,魯肅在洞庭湖畔修建了一座閱軍樓,專門用於登樓揮旗,指揮水軍操練。這座樓存在至今已超過兩千年,越來越有名。
西晉時期,這座閱軍樓已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被稱為“巴陵城樓”。此後幾百年曆經毀後重建,大唐名相張說為其命名為“嶽陽城樓”。
公元759年,大唐詩仙李白南遊洞庭,登斯樓也,賦詩《與夏十二登嶽陽樓》: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迴。
從此,此樓名為嶽陽樓。
公元1045年,曆史來到了北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嶽陽樓。他的好朋友範仲淹應邀作《嶽陽樓記》,賦名句以抒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的文化意義從此爆表,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贏得“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譽。
物換星移幾度秋。
公元217年,魯肅病逝。呂蒙接過軍權,行東吳大都督之職。他最大的軍功,是幹掉了威震華夏的關羽,奪取荊州,實現了東吳全據長江的夙願。
很早以前,呂蒙就起了對付關羽的心思。
呂蒙(公元178年—公元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人。他小時候家裏很窮,主要靠姐夫救濟生活,因此沒有機會讀書,學識淺薄。他跟著孫權東征西討,立下無數軍功,漸漸身居要職。孫權對他期許甚高,屢次用漢武帝、曹操和自己的親身經曆為例,勸他要好好讀書,增長見識。呂蒙不負所望。
公元210年,魯肅巡視防區,來到陸口呂蒙駐地拜訪。兩人推杯換盞,酒到酣處,呂蒙忽然發問:“您與關羽相鄰,有沒有采取措施以防不測啊?”
魯肅頓了頓,表示見機而行即可。
呂蒙便為魯肅詳細分析了局勢,總結說:現在孫、劉雖然是一家,但關羽是熊虎之將,麵對他怎麽能不預先謀劃呢?
魯肅聞言大驚,不由起身讚歎道:以你如今的才略,再也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啊!
呂蒙淡然答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魯兄您知道得太晚了!
魯肅在世的時候,呂蒙還隻是在心裏想想,魯肅一死,呂蒙就直接行動起來。當然,就算魯肅不死,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東吳也不得不有所行動了。因為關羽很快就要拿下軍事重鎮襄陽,曹操被逼著要遷都。關羽一旦得逞,就意味著三國之間的勢力均衡將被打破,而東吳會變成最孱弱的那一方。
這絕不是東吳願意看到的,所以呂蒙白衣渡江是遲早的事。
幫助呂蒙對付關羽的,還有一個厲害人物,這就是陸遜。陸遜是東吳政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將軍。周瑜、魯肅和呂蒙掌握軍權的時候,孫權還沒有稱帝,給不了他們大將軍的頭銜。所以在《三國誌》裏,陸遜是單獨立傳,而周魯呂則是三人合傳。
陸遜(公元183年-公元245年)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自吳郡陸氏,一個比周瑜門第還要高的士族世家,與顧、朱、張並稱為吳中四姓。吳郡陸氏的始祖是陸通,齊宣王的兒子,兩晉時期出了陸機、陸雲兩兄弟。高門望族一直綿延到唐代,大唐宰相陸敦信和陸贄都出自這個門第。
吳郡陸氏堪稱高人輩出,但最有名氣的還數陸遜。
公元220年左右,發生了很多改變三國格局的大事。蜀漢的關羽走了麥城。呂蒙死了,陸遜正式接過吳軍帥印。更重要的是,曹操死了,曹丕稱帝,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第二年,劉備在蜀中稱帝,孫權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以防範蜀漢。
不出所料,劉備迫不及待地發起了針對東吳的夷陵之戰,一則是為關羽報仇,一則是想奪迴荊州。他敗給了陸遜,吳軍火燒連營八百裏,劉備倉皇敗退白帝城,鬱悶致死。
陸遜火燒連營,是決定東吳命運的第二把火,第一把火是周瑜火燒赤壁。這兩把火都燒在湖北境內,這是擁有長江幹流最長的省份,有1061公裏。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稱帝,拜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之下,還有一個大將軍諸葛瑾。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幾乎超過任何人,尤其涉及吳蜀邦交事宜,交由陸遜全權處理。孫權為此專門刻了一方玉璽,交給陸遜掌管。
然後不幸的是,作為東吳重臣,他不可避免的陷入立儲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