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何校滅耳,兇。
肩負重枷,傷到了耳朵,兇險。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奮力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他死去之後,蜀漢又將何去何從?
劉禪一向被視為庸君。他在後期不理朝政,任由宦官專權,麵對曹魏大軍不戰而降,終致蜀漢滅亡,看起來就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阿鬥,是劉禪的小名。
但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竟然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平皇帝,這說明他絕非看起來那麽愚笨無能。至少,劉禪忠實貫徹了先輩的意誌。
劉備死前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禪做得近乎完美,他給了文武大臣們充分的發揮空間,這不正是帝王的賢德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諄諄勸諫劉禪要選賢任能,他也做到了。諸葛亮說用誰,他就用誰。在位三十年,他先後用好了三位社稷之才:諸葛亮、蔣琬和薑維。
他從沒有限製諸葛亮和薑維揮軍北進的舉措,甚至無條件的支持他們北伐中原。所以,我們甚至不能抱怨劉禪沒有進取之心。
他唯一沒做到的,也許是“親賢臣,遠小人。”但這真的重要嗎?
他信任宦官黃皓,卻並沒因此加害任何大臣。況且,蜀漢之亡又豈是區區一個沒有成氣候的黃皓所能決定?
但是,蜀漢怎麽就亡了呢?劉禪沒弄明白,蔣琬和薑維可能也沒弄明白。但是蔣琬比薑維幸運,他早早追隨諸葛亮而去,沒有親身經曆國破家亡。
蔣琬(卒於公元246年),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他雖然名氣不顯,卻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極高: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這是一個社稷棟梁之才,治理百裏小縣是屈就了他。
諸葛亮死後,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錄尚書事,翌年封大將軍。蜀漢本質上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政權,對外發動戰爭是蜀漢政權的主旋律,所以大將軍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薑維此時還是蔣琬帳下的營司馬,主要負責率領偏軍西進討伐羌人。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治事,整飭軍備,準備伺機與東吳聯合進擊曹魏。但終其一生,他沒有對曹魏大規模用兵,這並不是壞事。諸葛亮時期“無歲不征”的局麵因此改變,蜀漢得以休養生息,經濟漸漸複興。
他、費禕、董允與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三人的名聲、能力或許不及諸葛亮之萬一,但是他們架起了諸葛亮和薑維之間的橋梁。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以蜀漢的國力,恐怕無力承擔薑維再次發起的大規模北伐戰爭。
而薑維北伐的功過很難評說。
諸葛亮北伐隻能算是無功,但也有效轉移了蜀漢的內部矛盾。而薑維北伐的勝率,有些一言難盡。
薑維(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人。
他本是魏國人,因本郡太守多疑,活生生被逼到了蜀漢陣營。諸葛亮很欣賞薑維,認為他忠心勤奮,考慮問題詳細周密,既有膽略勇義,又精通用兵之道,即使李紹和馬良也比不上他。
這是非常高的評價。白眉馬良是馬謖的大哥,才能遠勝其弟,在蜀漢是有名的賢人。
蔣琬死後,薑維升任衛將軍,同大將軍費禕一起錄尚書事。
他和費禕是兩個極端。薑維自負才學武功,總想著要大規模興兵。費禕則認為發展是硬道理,所以總是不動聲色加以限製,每次撥給他的兵馬不超過一萬。
就這樣,蜀漢安心發展了近二十年,直到公元253年春費禕遇刺身亡。
薑維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當年夏天,他就率數萬人馬從石營(今甘肅西和縣境內)出兵,經由董亭包圍南安(今甘肅隴西縣),因糧盡而退兵。
第二年,薑維再次出兵甘肅隴西,連破狄道縣、襄武縣,斬殺魏將徐質,引河間、狄道、臨洮三縣的老百姓遷徙後還蜀。
公元255年,薑維接連第三年領兵出征,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殺敵幾萬人後再次退兵。
公元256年春,薑維被任命為大將軍,假節。不出意外,他繼續出征。但這一次他的運氣不怎麽好。本來約好要勝利會師的鎮西大將軍胡濟未按期而至,而對手換成了能征善戰的魏國名將鄧艾。薑維脆敗,士卒四散,傷亡慘重,這一敗甚至引起了隴西地區的局部騷亂。薑維引咎自請削職,被降為後將軍,代行大將軍事。
就這樣,薑維和宿敵鄧艾對上了。曹魏國力更勝蜀漢,鄧艾謀略卻不輸於他,所以對陣的結果是,薑維勝少敗多。
麻煩的是,蜀漢後院又起火了。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想搞事,和右大將軍閻宇沆瀣一氣,商量著要廢除薑維,讓閻宇上位。
薑維沒有精力和他們糾纏,從此不再返迴成都。他耳根清淨了,也安全了,但有得必有失,來自朝廷的支持必然也不如以前了。
此時的蜀漢已經沉屙不治,連年北伐已經把這個國家掏空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屠夫的屠刀已經舉了起來,掠過耳朵瞄準了咽喉,沒救了。
屠夫有兩位,一位是鄧艾,還有一位是鍾會。
公元263年,就在薑維一敗再敗,退兵據險自守的時候,卻忽然傳來後主劉禪請降、鄧艾進駐成都的消息。劉禪的命令接踵而至,要他無條件放下武器投降。蜀漢將士聞訊後悲憤至極,紛紛拔出刀劍劈砍石頭發泄心頭的憤怒。
薑維,成了鍾會的俘虜。後來鍾會謀反被殺,薑維及其妻兒也死於亂軍之中。相傳魏軍將士殺死薑維後,剖開了他的屍體,發現他的膽大如鬥。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和蜀漢大臣一起遷往洛陽居住。
有一次,曹魏權臣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中演奏蜀中歌舞助興。蜀漢舊臣紛紛掩麵垂淚,隻有劉禪怡然自樂。司馬昭見狀,問道:“安樂公不思念故鄉嗎?”
劉禪迴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就這樣,劉禪沒心沒肺地活到了西晉建國,於公元271年壽終正寢。
肩負重枷,傷到了耳朵,兇險。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奮力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他死去之後,蜀漢又將何去何從?
劉禪一向被視為庸君。他在後期不理朝政,任由宦官專權,麵對曹魏大軍不戰而降,終致蜀漢滅亡,看起來就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阿鬥,是劉禪的小名。
但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竟然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平皇帝,這說明他絕非看起來那麽愚笨無能。至少,劉禪忠實貫徹了先輩的意誌。
劉備死前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禪做得近乎完美,他給了文武大臣們充分的發揮空間,這不正是帝王的賢德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諄諄勸諫劉禪要選賢任能,他也做到了。諸葛亮說用誰,他就用誰。在位三十年,他先後用好了三位社稷之才:諸葛亮、蔣琬和薑維。
他從沒有限製諸葛亮和薑維揮軍北進的舉措,甚至無條件的支持他們北伐中原。所以,我們甚至不能抱怨劉禪沒有進取之心。
他唯一沒做到的,也許是“親賢臣,遠小人。”但這真的重要嗎?
他信任宦官黃皓,卻並沒因此加害任何大臣。況且,蜀漢之亡又豈是區區一個沒有成氣候的黃皓所能決定?
但是,蜀漢怎麽就亡了呢?劉禪沒弄明白,蔣琬和薑維可能也沒弄明白。但是蔣琬比薑維幸運,他早早追隨諸葛亮而去,沒有親身經曆國破家亡。
蔣琬(卒於公元246年),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他雖然名氣不顯,卻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極高: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這是一個社稷棟梁之才,治理百裏小縣是屈就了他。
諸葛亮死後,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錄尚書事,翌年封大將軍。蜀漢本質上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政權,對外發動戰爭是蜀漢政權的主旋律,所以大將軍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薑維此時還是蔣琬帳下的營司馬,主要負責率領偏軍西進討伐羌人。
公元238年,蔣琬開府治事,整飭軍備,準備伺機與東吳聯合進擊曹魏。但終其一生,他沒有對曹魏大規模用兵,這並不是壞事。諸葛亮時期“無歲不征”的局麵因此改變,蜀漢得以休養生息,經濟漸漸複興。
他、費禕、董允與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三人的名聲、能力或許不及諸葛亮之萬一,但是他們架起了諸葛亮和薑維之間的橋梁。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以蜀漢的國力,恐怕無力承擔薑維再次發起的大規模北伐戰爭。
而薑維北伐的功過很難評說。
諸葛亮北伐隻能算是無功,但也有效轉移了蜀漢的內部矛盾。而薑維北伐的勝率,有些一言難盡。
薑維(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人。
他本是魏國人,因本郡太守多疑,活生生被逼到了蜀漢陣營。諸葛亮很欣賞薑維,認為他忠心勤奮,考慮問題詳細周密,既有膽略勇義,又精通用兵之道,即使李紹和馬良也比不上他。
這是非常高的評價。白眉馬良是馬謖的大哥,才能遠勝其弟,在蜀漢是有名的賢人。
蔣琬死後,薑維升任衛將軍,同大將軍費禕一起錄尚書事。
他和費禕是兩個極端。薑維自負才學武功,總想著要大規模興兵。費禕則認為發展是硬道理,所以總是不動聲色加以限製,每次撥給他的兵馬不超過一萬。
就這樣,蜀漢安心發展了近二十年,直到公元253年春費禕遇刺身亡。
薑維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當年夏天,他就率數萬人馬從石營(今甘肅西和縣境內)出兵,經由董亭包圍南安(今甘肅隴西縣),因糧盡而退兵。
第二年,薑維再次出兵甘肅隴西,連破狄道縣、襄武縣,斬殺魏將徐質,引河間、狄道、臨洮三縣的老百姓遷徙後還蜀。
公元255年,薑維接連第三年領兵出征,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殺敵幾萬人後再次退兵。
公元256年春,薑維被任命為大將軍,假節。不出意外,他繼續出征。但這一次他的運氣不怎麽好。本來約好要勝利會師的鎮西大將軍胡濟未按期而至,而對手換成了能征善戰的魏國名將鄧艾。薑維脆敗,士卒四散,傷亡慘重,這一敗甚至引起了隴西地區的局部騷亂。薑維引咎自請削職,被降為後將軍,代行大將軍事。
就這樣,薑維和宿敵鄧艾對上了。曹魏國力更勝蜀漢,鄧艾謀略卻不輸於他,所以對陣的結果是,薑維勝少敗多。
麻煩的是,蜀漢後院又起火了。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想搞事,和右大將軍閻宇沆瀣一氣,商量著要廢除薑維,讓閻宇上位。
薑維沒有精力和他們糾纏,從此不再返迴成都。他耳根清淨了,也安全了,但有得必有失,來自朝廷的支持必然也不如以前了。
此時的蜀漢已經沉屙不治,連年北伐已經把這個國家掏空了。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屠夫的屠刀已經舉了起來,掠過耳朵瞄準了咽喉,沒救了。
屠夫有兩位,一位是鄧艾,還有一位是鍾會。
公元263年,就在薑維一敗再敗,退兵據險自守的時候,卻忽然傳來後主劉禪請降、鄧艾進駐成都的消息。劉禪的命令接踵而至,要他無條件放下武器投降。蜀漢將士聞訊後悲憤至極,紛紛拔出刀劍劈砍石頭發泄心頭的憤怒。
薑維,成了鍾會的俘虜。後來鍾會謀反被殺,薑維及其妻兒也死於亂軍之中。相傳魏軍將士殺死薑維後,剖開了他的屍體,發現他的膽大如鬥。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和蜀漢大臣一起遷往洛陽居住。
有一次,曹魏權臣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席中演奏蜀中歌舞助興。蜀漢舊臣紛紛掩麵垂淚,隻有劉禪怡然自樂。司馬昭見狀,問道:“安樂公不思念故鄉嗎?”
劉禪迴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就這樣,劉禪沒心沒肺地活到了西晉建國,於公元271年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