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卦六爻也講述了曹魏代漢而立、曆半世紀而亡的曆史故事。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像孩子一樣觀察,小人這麽做沒有災殃,君子這麽做有憾惜。
小孩子天真、單純,沒有機心,他們的心智還不健全,社會閱曆也還不夠,所以他們觀察事物比較流於表麵,不夠深入,而且很情緒化。一般人用這種心態去看問題倒也沒什麽不對。老子說的:複歸於嬰孩,赤子之心嘛!但是,有重任在肩的君子如果也很傻很天真的看問題,而且像小孩子一樣喜怒形於色,對不起,難堪大用。
根據曆史斷代,曹魏政權始於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登基為魏文帝。但我們至少可以把它提前到公元216年曹操封魏王之時,甚至再大膽一點,將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而自任大漢丞相這一年視為曹魏政權的起點也沒什麽不對,雖然曹操自己也許不會答應。
他想名利雙收,不好聽的說法是又當又立。
曹操勢力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所以他必須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他執政的正統性。漢獻帝雖然隻是曹操逐鹿天下的一個牽線木偶,但因為還有極大的利用價值,所以他暫時是安全的,沒有生命危險。
曹操打著年輕皇帝的旗號,努力執掌著殘破不堪的漢帝國。天下人都明白這是怎麽一迴事,所以不服者眾,至少袁紹、袁術、劉焉、劉表、劉備、孫堅、孫策不服。終其一生未能登基稱帝,這是他的無奈,更是他的遺憾。
果子實際上早已經成熟了,隻不過為千秋萬代計,曹操把摘果子的權力留給了兒子曹丕。所以,曹魏政權第一個應該要講的人,不是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而是事實上的奠基者魏武帝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也許才是我們理想中的完美男人,文武雙全,雄才大略,俠骨柔情,除了個子不夠高、長得不夠帥,其餘的優點都占全了。
公元189年,董卓擁立漢獻帝,自稱太師。曹操來到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散家財,聚義兵,率先號召天下英雄起兵討伐董卓,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梟雄一生。在曹操的鼓舞帶動下,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等人紛紛舉兵,袁紹被推為盟主。據《三國演義》,劉關張三兄弟也參與了討伐董卓的戰役,曾在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不過這是小說家言,虛構的。
曹操的真正崛起始於公元192年。他在兗州(今山東省巨野縣)設奇伏,經晝夜會戰大破青州黃巾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編精銳組成了戰力驚人的青州兵,這是他征戰天下的核心班底。
而他在群雄割據的亂世實現秀出群倫的目標,是公元196年曹操迎迴漢獻帝,遷都許昌,升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年,漢獻帝改元建安。這個掛,曹家順風順水地用了整整二十五年。
公元200年,曹操被迫打響了官渡之戰,他的對手是河北袁紹。
曹操未必想打這場仗,因為實力懸殊太大了。
此時的袁紹,已經消滅了盤踞北方的公孫瓚,坐擁冀州、青州、並州、幽州四地,兵多將廣且兵精糧足。當時袁軍號稱十數萬之眾,而曹操幾經戰爭後,兵不滿萬,其中有二三成還是傷兵。如此形勢,甚至包括曹操在內,都不認為自己能贏。
但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郭嘉認為肯定能贏。他提出十勝十敗論,指出袁軍就是紙做的老虎。無論是看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還是看個人修養、心胸氣度、文韜武略,曹操都遠勝袁紹。隻要曹操持續保有這“十勝”,必可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
而荀彧認為不得不贏。袁紹傾巢而出,擺明車馬要和曹操決一死戰。這種局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所以曹操贏也得贏,不贏也得贏,置之死地而後生。
賈詡也認為此戰必贏。他的理由很簡單,曹操比袁紹有智慧,比袁紹勇敢,比袁紹會用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隻要抓住機會,一定能畢其功於一役。
曹操於是咬著牙梭哈,是死是活就看這一把。他賭對了。
運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袁紹那邊,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和張飛悄悄離開了,而曹操這邊,袁紹的老部下許攸深夜來投。兩隻千年老狐狸你來我往鬥了半天心機後,相視而笑,惺惺相惜。許攸深知袁軍虛實,獻上了必殺一計。曹操依計而行,親率騎兵奇襲袁軍糧庫烏巢(今河北封丘),一舉端掉了袁紹的所有軍需物資,逼降了河北大將張合。
袁紹大軍士氣受挫,頃刻間土崩瓦解。曹操得以打敗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為統一黃河以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208年,曹操徹底統一北方後,廢三公,恢複漢朝丞相製度,自任丞相。這一年,他率八十萬大軍發動赤壁之戰。
他被動應戰的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打贏了。他主動出擊的赤壁之戰,以強淩弱卻打輸了。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像孩子一樣觀察,小人這麽做沒有災殃,君子這麽做有憾惜。
小孩子天真、單純,沒有機心,他們的心智還不健全,社會閱曆也還不夠,所以他們觀察事物比較流於表麵,不夠深入,而且很情緒化。一般人用這種心態去看問題倒也沒什麽不對。老子說的:複歸於嬰孩,赤子之心嘛!但是,有重任在肩的君子如果也很傻很天真的看問題,而且像小孩子一樣喜怒形於色,對不起,難堪大用。
根據曆史斷代,曹魏政權始於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登基為魏文帝。但我們至少可以把它提前到公元216年曹操封魏王之時,甚至再大膽一點,將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而自任大漢丞相這一年視為曹魏政權的起點也沒什麽不對,雖然曹操自己也許不會答應。
他想名利雙收,不好聽的說法是又當又立。
曹操勢力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號令天下莫敢不從,所以他必須挾天子以令諸侯,維護他執政的正統性。漢獻帝雖然隻是曹操逐鹿天下的一個牽線木偶,但因為還有極大的利用價值,所以他暫時是安全的,沒有生命危險。
曹操打著年輕皇帝的旗號,努力執掌著殘破不堪的漢帝國。天下人都明白這是怎麽一迴事,所以不服者眾,至少袁紹、袁術、劉焉、劉表、劉備、孫堅、孫策不服。終其一生未能登基稱帝,這是他的無奈,更是他的遺憾。
果子實際上早已經成熟了,隻不過為千秋萬代計,曹操把摘果子的權力留給了兒子曹丕。所以,曹魏政權第一個應該要講的人,不是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而是事實上的奠基者魏武帝曹操。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也許才是我們理想中的完美男人,文武雙全,雄才大略,俠骨柔情,除了個子不夠高、長得不夠帥,其餘的優點都占全了。
公元189年,董卓擁立漢獻帝,自稱太師。曹操來到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散家財,聚義兵,率先號召天下英雄起兵討伐董卓,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梟雄一生。在曹操的鼓舞帶動下,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等人紛紛舉兵,袁紹被推為盟主。據《三國演義》,劉關張三兄弟也參與了討伐董卓的戰役,曾在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不過這是小說家言,虛構的。
曹操的真正崛起始於公元192年。他在兗州(今山東省巨野縣)設奇伏,經晝夜會戰大破青州黃巾軍,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編精銳組成了戰力驚人的青州兵,這是他征戰天下的核心班底。
而他在群雄割據的亂世實現秀出群倫的目標,是公元196年曹操迎迴漢獻帝,遷都許昌,升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一年,漢獻帝改元建安。這個掛,曹家順風順水地用了整整二十五年。
公元200年,曹操被迫打響了官渡之戰,他的對手是河北袁紹。
曹操未必想打這場仗,因為實力懸殊太大了。
此時的袁紹,已經消滅了盤踞北方的公孫瓚,坐擁冀州、青州、並州、幽州四地,兵多將廣且兵精糧足。當時袁軍號稱十數萬之眾,而曹操幾經戰爭後,兵不滿萬,其中有二三成還是傷兵。如此形勢,甚至包括曹操在內,都不認為自己能贏。
但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郭嘉認為肯定能贏。他提出十勝十敗論,指出袁軍就是紙做的老虎。無論是看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還是看個人修養、心胸氣度、文韜武略,曹操都遠勝袁紹。隻要曹操持續保有這“十勝”,必可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
而荀彧認為不得不贏。袁紹傾巢而出,擺明車馬要和曹操決一死戰。這種局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所以曹操贏也得贏,不贏也得贏,置之死地而後生。
賈詡也認為此戰必贏。他的理由很簡單,曹操比袁紹有智慧,比袁紹勇敢,比袁紹會用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隻要抓住機會,一定能畢其功於一役。
曹操於是咬著牙梭哈,是死是活就看這一把。他賭對了。
運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袁紹那邊,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和張飛悄悄離開了,而曹操這邊,袁紹的老部下許攸深夜來投。兩隻千年老狐狸你來我往鬥了半天心機後,相視而笑,惺惺相惜。許攸深知袁軍虛實,獻上了必殺一計。曹操依計而行,親率騎兵奇襲袁軍糧庫烏巢(今河北封丘),一舉端掉了袁紹的所有軍需物資,逼降了河北大將張合。
袁紹大軍士氣受挫,頃刻間土崩瓦解。曹操得以打敗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為統一黃河以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208年,曹操徹底統一北方後,廢三公,恢複漢朝丞相製度,自任丞相。這一年,他率八十萬大軍發動赤壁之戰。
他被動應戰的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打贏了。他主動出擊的赤壁之戰,以強淩弱卻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