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實現了光武中興、複興漢室的偉大理想,當然值得大書特書。他還曾順手做過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現在也很值得一提:他是有史可依的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中國皇帝。


    公元57年,距今已有遙遠的兩千多年時間,日本首次遣使來華。再往前推二百七十餘年,徐福在祖龍秦始皇的目送下,率三千童男童女揚帆出海,踏上了尋訪仙山的路途。


    日本原本不叫日本,叫倭國。漢朝時期,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這裏分布著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國家。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馬韓之西,海島上有州胡國。其人短小,髡頭,衣韋衣,有上無下。好養牛豕。乘船往來,貨市韓中。


    在馬韓人的西邊有一個海島,上麵有一個州胡國。那裏的人個子矮小,剃著光頭,身穿皮革製成的衣服,但是隻有上衣而沒有下裳。這裏很容易產生歧義:他們不穿褲子的嗎?我猜褲子還是要穿的,不過不是皮革做的褲子罷了。


    他們善於飼養牛和豬,經常乘船來往馬韓國做生意。在漢武帝滅掉朝鮮後,這裏有三十多個國家先後和大漢實現了商貿文化往來。


    公元57年,位於倭國最南端的倭奴國派人帶著貢品來漢朝拜,願為大漢附屬國。漢光武帝親切接見了來使,賜予他們一顆“漢委奴國王”金印。他們感到很開心,從此自稱倭國和倭人。這枚金印現收藏於日本福岡市博物館,作為漢字傳入日本的最早物證,1954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一級國寶。但是時至今日,日本還有許多中國史專家堅持認為這枚金印是偽造的。


    倭國是什麽時候,又是為什麽改名為日本呢?


    這事還得要從漢朝說起。


    公元184年前後,倭奴國大亂,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唿趁勢崛起,一舉收複了三十多個小國。為穩固統治,卑彌唿決定借勢,嗯,有人說分明是狐假虎威,好吧,似乎也沒錯。她先後五次派遣使者來華,朝覲三國時代的魏國。魏明帝曹叡封她為“親魏倭王”,授予金印紫綬。


    沒想到這還真管用,倭國慢慢融合統一了。3世紀中葉,奴隸製國家大和國建立,大和國掌權者稱大王,後來改稱天皇。日本人從此叫做大和民族。


    從這個時候開始,倭國有意識地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文化,國力漸漸變得強大,也慢慢認識了中國字。這時候他們才發現,哦豁,這個名稱不太好聽。他們於是說自己的國度位於中國的東邊,東邊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開始使用“日”來作為國名。


    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公元607年,倭國遣使入隋遞交國書,上書“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隋煬帝見了很不高興,對負責邦交的鴻臚卿說:這種無禮的蠻夷書以後不要拿給我看了。


    公元663年,朝鮮半島內戰。倭國自覺已經強大到可以挑戰大唐軍威,派兵支援百濟,要和大唐對著幹,於是爆發了中日曆史上第一次大型戰爭,白江口之戰。結果大唐隻用一百七十餘艘戰艦一萬三千多人,打敗了倭國一千餘艘戰船四萬多人。


    倭國見勢不妙,趕緊兩次遣使入唐求和。不久,倭國天武帝稱王,斷絕了和唐朝的邦交,改國號為日本。但是他忘記了,隻要唐朝皇帝不點頭就是白搭,周邊其他國家仍然稱它為倭國。


    公元697年,倭國文武天皇即位,接連四次遣使入唐。來往如此頻繁,究竟所為何事?


    還不就是名字那點事!


    公元702年,倭國執節使栗田真人來到大唐,不,這時候得叫大周,朝見了大周女皇帝武則天。這時的武則天已經快八十歲了,人年紀一大,耳根子就容易軟。


    據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記載雲:“倭國,武皇後改曰日本。”據說武則天當時酒至微醺,心情暢快,便從其所請。


    日本國的名字於是沿用至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