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雖然被滅,卻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殷商的經濟社會發展遠超夏朝,殷商文化則上承虞夏、下啟周代。毫不誇張的說,中華文化的基因就是在殷商時期形成的。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改正朔,易服色,朝會以晝。”修訂了新的曆法,確定了新的服飾和車馬規製,確立了新的朝會製度。這標誌著從殷契到商湯,中國已從上古文明邁進到國家文明。
殷商對天文天象、幹支曆法的運用,是現代曆法的基礎。殷商時期已采用陰陽合曆,規定366天為一年,開始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迴歸年的長度。這是已開始有大小月之分,和現在一樣大月31天,小月30天,閏月28天。甲骨文中有多次關於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殷商時期,我國已開始使用十進製的計數係統,還形成了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劃時代成就。
殷商時期的服飾和現在已經差不多了,不論男女老幼尊卑,統一采用上衣下裳的形製。直到現在,我們還稱服裝為衣裳,緣由從這裏來。
殷商人的服飾有嚴格的等級區分。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繡品及裝飾品隻有奴隸主階級才能穿,平民百姓隻能穿麻布或葛布做的衣服。貴族的禮服上衣多用青、赤、黃等純色,下裳多用緇、赭、綠等經過多次浸染的間色,貴族衣裳的領、袖有鑲邊,日常家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殷商之人已開始通過服飾的材料、質地、顏色和圖案來區分階層等級,正式確立了章服製度,為後世的等級製度提供了依據。《論語·鄉黨》中孔子的那些服飾講究,就是殷商章服製度以及周禮的延續。
殷朝的疆域麵積大大超過夏朝。據《史記·吳起列傳》記載,殷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它的左邊是孟門山,右邊是太行山,北邊是常山(也就是恆山),南麵是黃河流域。殷王的統治範圍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大海之濱。據考古證明,殷商遺址不僅廣泛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而且向北抵達長城以北廣大地區,向南則達到長江以南。江城武漢坐落於長江之濱,這裏就發現了殷商時期的盤龍城遺址。
殷商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包括官職武裝、典章製度和刑法法規。殷朝實行世官製度,分為在朝任職的內服官和王畿以外的外服官,內服官又分為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
殷朝最高的外廷政務官是輔佐君王的相,又被稱作尹。王朝的高級官吏則統稱卿士。“三公”是因人而設的尊貴職稱,不常有。太師和少師,在後世是極盡尊榮的稱號,在殷商時期則為樂工之長。
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族服務的官員,主要有作為總管的宰和管理各種具體事務的臣。如司工為百工之長,國老負責貴族子弟教育,畋(tian)老負責管理外地籍田,牧正掌管畜牧,酒正管理酒,車正掌管王車,等等。
外服官則主要是作為各方國首領的侯、伯等,比如周文王姬昌,就是西伯侯。外服官還包括為王朝服牢役的男和服兵役的衛等等。
殷商的法製思想,是在夏朝奉天罰罪法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重視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那個時代圖騰崇拜非常盛行,人們的信仰對象包含地神、河神、山神、日月星辰神等等。帝,是殷商供奉的最高神,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他的權力和威嚴淩駕於人間君王之上。人間君王由天帝授權統治黎民百姓,自稱上帝的兒子,意即天子。
殷商時期的農業、畜牧養殖業和手工業發展非常迅速。殷商人已經掌握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飼養馴化了豬、牛、羊、馬、狗、雞這六畜,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和淡水魚人工飼養技術。手工業方麵,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冶製技術已經成熟。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大約鑄造於公元前十四世紀殷商後期,重量達到八百七十五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的存在,充分證明殷商青銅文化已十分發達。另外,殷商先民已能燒製原始的瓷器,世界所知最早的釉料就出現在殷商時期。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商“改正朔,易服色,朝會以晝。”修訂了新的曆法,確定了新的服飾和車馬規製,確立了新的朝會製度。這標誌著從殷契到商湯,中國已從上古文明邁進到國家文明。
殷商對天文天象、幹支曆法的運用,是現代曆法的基礎。殷商時期已采用陰陽合曆,規定366天為一年,開始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迴歸年的長度。這是已開始有大小月之分,和現在一樣大月31天,小月30天,閏月28天。甲骨文中有多次關於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殷商時期,我國已開始使用十進製的計數係統,還形成了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劃時代成就。
殷商時期的服飾和現在已經差不多了,不論男女老幼尊卑,統一采用上衣下裳的形製。直到現在,我們還稱服裝為衣裳,緣由從這裏來。
殷商人的服飾有嚴格的等級區分。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繡品及裝飾品隻有奴隸主階級才能穿,平民百姓隻能穿麻布或葛布做的衣服。貴族的禮服上衣多用青、赤、黃等純色,下裳多用緇、赭、綠等經過多次浸染的間色,貴族衣裳的領、袖有鑲邊,日常家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殷商之人已開始通過服飾的材料、質地、顏色和圖案來區分階層等級,正式確立了章服製度,為後世的等級製度提供了依據。《論語·鄉黨》中孔子的那些服飾講究,就是殷商章服製度以及周禮的延續。
殷朝的疆域麵積大大超過夏朝。據《史記·吳起列傳》記載,殷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它的左邊是孟門山,右邊是太行山,北邊是常山(也就是恆山),南麵是黃河流域。殷王的統治範圍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大海之濱。據考古證明,殷商遺址不僅廣泛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而且向北抵達長城以北廣大地區,向南則達到長江以南。江城武漢坐落於長江之濱,這裏就發現了殷商時期的盤龍城遺址。
殷商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包括官職武裝、典章製度和刑法法規。殷朝實行世官製度,分為在朝任職的內服官和王畿以外的外服官,內服官又分為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
殷朝最高的外廷政務官是輔佐君王的相,又被稱作尹。王朝的高級官吏則統稱卿士。“三公”是因人而設的尊貴職稱,不常有。太師和少師,在後世是極盡尊榮的稱號,在殷商時期則為樂工之長。
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族服務的官員,主要有作為總管的宰和管理各種具體事務的臣。如司工為百工之長,國老負責貴族子弟教育,畋(tian)老負責管理外地籍田,牧正掌管畜牧,酒正管理酒,車正掌管王車,等等。
外服官則主要是作為各方國首領的侯、伯等,比如周文王姬昌,就是西伯侯。外服官還包括為王朝服牢役的男和服兵役的衛等等。
殷商的法製思想,是在夏朝奉天罰罪法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重視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那個時代圖騰崇拜非常盛行,人們的信仰對象包含地神、河神、山神、日月星辰神等等。帝,是殷商供奉的最高神,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他的權力和威嚴淩駕於人間君王之上。人間君王由天帝授權統治黎民百姓,自稱上帝的兒子,意即天子。
殷商時期的農業、畜牧養殖業和手工業發展非常迅速。殷商人已經掌握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技術,飼養馴化了豬、牛、羊、馬、狗、雞這六畜,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和淡水魚人工飼養技術。手工業方麵,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冶製技術已經成熟。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大約鑄造於公元前十四世紀殷商後期,重量達到八百七十五公斤,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的存在,充分證明殷商青銅文化已十分發達。另外,殷商先民已能燒製原始的瓷器,世界所知最早的釉料就出現在殷商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