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論語》和《道德經》,我們看到的老子和孔子,為什麽和印象中如此大相徑庭呢?


    很多人講儒道同源。儒家和道家都是根植於中華本土的思想流派,他們當然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中華文明。


    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距今大約2500年。悠悠中華文明五千年,他們恰好處在曆史的中點。我常常忍不住遙想,當我們抬頭仰望他們的曆史星空時,隔著2500年的悠遠歲月,他們抬頭仰望著的曆史星空,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


    儒道共源的中華文明源頭,究竟會是一派怎樣的宏大氣象?


    老子和孔子共同仰望過的中華遠古文明,無論是怎樣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其通過一脈相承的政治製度、陳陳相因的人文習俗、內涵豐富的古物遺址和口口相傳的曆史故事傳承到周朝後,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顯化在他們麵前,比如禮樂製度如周禮,比如文字典籍如《周易》。老子和孔子必然通過周禮和《周易》,管窺過中華文明的浩瀚星空。


    儒道同源,為何異流?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儒道的創始人老子和孔子,他們從師的職業不同,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同,對各自的定位也不盡相同,於是漸漸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漢書·藝文誌》說: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麵之術也。


    儒,先於孔子便已經存在。儒家的源頭來自司徒,宗旨是輔佐君王順應陰陽,倡明教化。司徒的主要職責是教育,當然,隨時代不同其職責略有變化。據《尚書·堯典》記載,舜帝時設有九官,由契擔任司徒,負責教化人民。到西周時期,司徒除負責教育教化外,還掌管土地和人民。


    實際上,關於儒家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儒,柔也,術士之稱。他認為儒與原始巫術有關係,其前身是遠古專為貴族服務的巫、史、祝、卜等術士。據馬王堆帛書《易傳·要》,孔子承認自己是“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胡適經考證後,也認為儒以治喪相禮為生。


    最晚到殷商時期,我國就有了專門主持祭祀典禮的禮官。這些人被認為是最早的儒,又被稱為術士。遠古時期,祭祀和喪禮是極為重要的禮儀,有著禱告天地、維係血脈的重要作用。儒因為精通喪祭文化和禮儀習慣,被認為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但儒在治喪相禮時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為柔順,所以許慎說“儒,柔也。”


    經殷商、西周而至春秋時期,天下禮崩樂壞,不過孔子所在的魯國卻依然重禮信儒。


    這是有原因的。魯國原是周公姬旦的封國,但是周公並未去封國,而是留在朝廷輔政。周公在周朝立足未穩、成王年幼之際,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建立了以宗法製為核心的禮樂製度和五服九等的朝貢製度,穩定住天下局勢。周公去世後,周成王感念他的功德,特許魯國可以施行和周天子一樣的禮樂,也可以舉行祭祀先王的禮儀。周公的兒子伯禽堅持以周禮治理國家四十年,因循延至春秋時期,人言周禮盡在魯。


    儒,作為一種職業得以在魯國保留,專事督管禮儀和傳授禮文。孔子小時候清貧,他十五有誌於學,學會治喪相禮的禮儀後成為儒士,一度以此謀生。據《論語·鄉黨》記載,鄉人在舉行迎神驅鬼儀式的時候,孔子“朝服而立於阼階。”他為鄉人相禮,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因為這個淵源,儒家一直重視喪葬之禮,提倡厚葬和守喪三年。孔子三十而立之後不語怪力亂神,多少有點為尊者諱的意思。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誰少年時沒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糗事呢?


    道家學派則由史官而來。他們記錄曆代成敗存亡禍福之道,由此知道了“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道理,這是帝王之術。道家的起源比儒家簡單多了:以《道德經》為標誌,道家思想形成。至於道家之名,則為後人追認,老子、莊子、楊子等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根本沒為自己掛牌道家。但很有意思的是,自東漢以後,研究神仙方術的人不再被稱為儒,而被稱為道。一直到現在,農村老人去世後依然要請人來做道場,這個做道場的人俗稱“道人”。


    早期之儒以治喪相禮為生,從先天上就刻下了“隨順”的基因。故儒家誌在為臣輔君,地位高一些是帝師如子夏,最高不過如周公攝政。孔子死後,在唐宋元三代被封為文宣王,明清兩代則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很符合儒家的定位。而老子死後的封號比孔子氣派多了,他在唐代被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更是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在人間是至尊帝王,在天上則是坐鎮三十三重天的太上老君,是至高無上、先於天地、超脫生死的至尊神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