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古代架空世界。
大安王朝統治著中原地區,另有兩個部落與大安王朝鼎足而立,整片大陸版圖結構比較簡單。
原主崔子興,大安王朝繁盛六代的世家大族崔氏家族之嫡長子,自小生於鍾鳴鼎食之家,飽受士大夫文化熏陶,詩書禮儀無一不精,氣質高華,風度翩翩,於京中追求者眾。
原主的家族是崔氏一族主支,他又是嫡長子,全族資源向他傾斜,原主的人生其實一眼可以望到底。
家族全力相助,崔氏在朝中為官者高達數十人,地方任官者更是不知凡幾,長輩提攜,同輩守望,原主的仕途必然一路高歌猛進,或許用不了多少年,他就將成為鉗製皇權新的中堅力量。
崔氏的族譜上,也會寫下他的輝煌事跡,以供後人瞻仰。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事情該是這樣的,但原主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定。
士大夫精神中固然有清高傲氣的成分,但也不乏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
原主接受的是再正統不過的教育,入朝為官是他的夢想。
可赤炎梵古兩部落與王朝衝突不斷,接壤處的百姓生活艱難,他做不到和父親一樣兩耳不聞地邁入朝堂,在金鑾殿上侃侃而談。
十七歲的他不顧父母勸告,執意棄筆從戎,奔赴邊疆。
去了那裏原主才明白什麽叫真正的殘酷,生離死別再正常不過,前一秒人還活蹦亂跳,下一秒就長眠不起,命如草芥在這裏不隻是說說而已。
他學過的“君子六藝”發揮不出作用,人是移動的,馬是移動的,在家裏的訓練場上練出的騎射本領如同兒戲一般。
原主低迷了一段時間,還是憑著一股子奮勇走了出來。
武藝不精,那就勤加練習,策略稚嫩,那就多學多問。
他向自己發過誓,要還邊疆百姓安寧,這才走出一小步,難道就想著放棄?
此乃小人行徑,非大丈夫所為!
原主嚇退心頭湧起的懦弱,一步一步按著自己定下的計劃前行。
從軍初年,原主在軍中小有名氣,從軍兩年,少年將軍的美名傳遍京城。
世家全力供養的人物自然優秀,原主天資聰穎,一點就通,軍事才能舉國罕逢敵手。
征戰五年,蕩平邊疆敵軍,討伐八年,赤炎部落拱手相讓外圍兩座城池,梵古部落戰戰兢兢送上公主求和。
皇帝大喜,下旨召他入京。
部下勸他找借口拖延時間,最好能拖的皇帝改變主意,派人前來封賞。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糧草押運官卻屢次借故扣押糧食,他們深入敵軍腹地的那場仗打的十分艱辛。
押運官是太子的人,這一點軍營中人盡皆知。
而太子能光明正大在軍中安插人手,其中少不了皇帝的示意。
聖旨來勢洶洶,隻怕……有去無迴。
原主在沙場磨煉了這麽多年,又自小熟讀史書,部下的意思他很清楚。
“飛鳥盡,良弓藏”,多少能臣猛將走過這麽一遭,現如今,也輪到他了嗎?
原主沒指望家族救他於水火之中,崔氏勢大,但大不過皇家,六代累積經營盤根錯節於朝堂之上的勢力,還不是被分而化之,逐一擊破?
父親和叔伯的權力這些年被皇帝和太子一削再削,直至主動辭官迴鄉,他反倒步步高升,不過也不用多高興,驢子前麵的胡蘿卜罷了。
家族元氣大傷,現已退居祖地,與京城遙遙相望。
這並不代表他的家族善罷甘休,真的心甘情願遠離朝堂,他們收起獠牙,蟄伏起來,不過是在等一個機會。
等朝堂動蕩不安,或是整個王朝時局不穩,麵臨朝代更迭時,他們就又可以大肆行動了。
世家的生命力一向頑強。
崔氏舉族迴遷,朝中無人,此行兇險,原主迴去將麵臨孤立無援的境地,部下的提議有耍無賴的嫌疑,但確實是一種辦法。
原主最終還是和宣旨的公公迴了京城。
他不是什麽愚忠的人,皇家神化自己的說法騙騙平民和出身不高的寒門官員還行,他們這些世家子弟可不會相信。
抗旨不遵這種事原主做得出來,他手握兵權,便是擁兵自重,那老皇帝又能怎樣?
但是,原主有不得不迴去的理由。
宣旨的公公在營帳中轉告了太子的意思,如果原主不迴去,崔氏的人他動不了,幾十萬兵士的親人還是可以動一動的。
卑鄙嗎?無恥嗎?在未來的天子眼中,子民也隻是他用的趁手的工具。
可是,他贏了。
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為的是早日趕跑敵軍,與家人相見,原主忍心讓他們希望落空嗎?
他不忍心。
而且,一旦親人因他丟了性命的消息傳來,軍中必將人心不穩,嘩變也是早晚的事。
到時候說不定會死在自己人手中。
他和手下將士的想法都被考慮在內,這條計謀不可謂不毒。
原主迴到京城,慣例的封官加爵之後,皇帝問原主想要什麽賞賜。
賞賜,他什麽好東西沒見過?皇宮裏的禦用品不見得能比過他用的。
皇帝很大方地讓原主提要求,盛情難卻之下,他隨便要了點東西。
在京中待的越久越危險,原主雖已封侯,可皇城畢竟不是他的主場,即便明白皇帝和太子不會放過他,但誰能坦然引頸就戮?
幾次上奏請求還邊,皇帝都以各種理由推拒,皇城的守衛也悄無聲息增加了不少。
原主在京城待了兩月有餘,始終不得脫身。
一天深夜,宮中走水。
原主領命前去救火,去了之後才發現,朝中眾官無一人到場。
這是特地為他設下的一個局。
瓊樓玉宇劈裏啪啦燒個不停,火勢漸大,濃煙滾滾,四周完好的城樓上,密密麻麻的甲兵張弓搭箭,對準了他。
“放箭。”
太子殿下站在城樓上,居高臨下地望著他,笑容裏滿是勝券在握。
從迴到京中第一天起,原主就知道自己的下場不會好,可他沒想到,竟然會這般淒慘。
年少成名天下知,守護大安王朝的戰神,於宮牆重重中,萬箭穿心而死。
死後還要受盡唾罵。
原主的魂魄留在這個世界,他看著太子的人把謀逆的證據放入皇帝賜給他的府邸,太子再領著手下搜出這些所謂的“證據”。
皇帝迫不及待地定下他妄圖謀反的罪名,宣告天下,算是給那些質問他為何身死的將士和邊疆百姓一個交代。
一代戰神的隕落讓人十分可惜,但世界少了誰也還是照樣轉。
人們議論一陣,歎息一陣,各自散了。
家族倒是有心為他複仇,但他們早就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話語權,謀反的罪名又太大,皇帝正愁抓不到崔氏的錯處,若是執意翻案,整個家族都可能受到牽連。
權衡之下,家族隻能隱忍不發,咽下了這口氣,將天家父子做下的事記在賬上,他日東山再起,必要他血債血償。
太子成為皇帝後,曾故地重遊,他坐在龍輦上,注視著原主當年倒下的地方,心情很愉悅,“子興啊,朕其實佩服你這個人,但誰讓你是崔氏一族的呢。”
“朕少時即發下宏願,朕要總攬大權,你們這些家族,”新黃抬手指著那片地麵,好像在指著原主,指著讓他恨的不行的世家們,“你們這些家族憑什麽攤薄朕的權力?”
“朕是誰?天子啊。受命於天的,你們知不知道!”
新皇的語調高了些,他激動地喘了兩口氣,“所以,崔子興,你不能活著。別怪朕心狠,無論是作為崔氏的下一任家主,還是作為我大安的戰神,你都不能活著。”
“不過你放心,朕不會厚此薄彼,崔氏的人,朕現在拿他們沒辦法,但總有一天會送他們下去陪你的。”
“還有王氏,李氏,宋氏……朕,一個也不會落下。”
新皇要對家族下手,原主終於從靈魂狀態的渾渾噩噩中驚醒。
999和他簽訂契約時,他的情緒十分低迷。
新皇很有手腕,多年前的諾言已被兌現。
崔氏勢力最大,被滿門抄斬,其他家族的人或流放三千裏,或刺字發賣。
原主眼睜睜看著族人人頭落地,什麽也做不了。
他許下了三個願望,一願保全族人性命,二願新皇死無全屍。
最後一個願望很特別——事了拂衣去,逍遙天地間。
雖經曆萬箭穿心之痛,可原主不悔,他仍想守衛家國,天家父子不仁不義,可百姓無錯。
他還是,還是不忍心叫他們受盡苦楚,顛沛流離。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誌與秋霜潔。
而曆盡滄桑,功名利祿於他不過爾爾,待國泰民安時,便是功成身退之際。
這大好河山,他要去看看。
大安王朝統治著中原地區,另有兩個部落與大安王朝鼎足而立,整片大陸版圖結構比較簡單。
原主崔子興,大安王朝繁盛六代的世家大族崔氏家族之嫡長子,自小生於鍾鳴鼎食之家,飽受士大夫文化熏陶,詩書禮儀無一不精,氣質高華,風度翩翩,於京中追求者眾。
原主的家族是崔氏一族主支,他又是嫡長子,全族資源向他傾斜,原主的人生其實一眼可以望到底。
家族全力相助,崔氏在朝中為官者高達數十人,地方任官者更是不知凡幾,長輩提攜,同輩守望,原主的仕途必然一路高歌猛進,或許用不了多少年,他就將成為鉗製皇權新的中堅力量。
崔氏的族譜上,也會寫下他的輝煌事跡,以供後人瞻仰。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事情該是這樣的,但原主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定。
士大夫精神中固然有清高傲氣的成分,但也不乏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
原主接受的是再正統不過的教育,入朝為官是他的夢想。
可赤炎梵古兩部落與王朝衝突不斷,接壤處的百姓生活艱難,他做不到和父親一樣兩耳不聞地邁入朝堂,在金鑾殿上侃侃而談。
十七歲的他不顧父母勸告,執意棄筆從戎,奔赴邊疆。
去了那裏原主才明白什麽叫真正的殘酷,生離死別再正常不過,前一秒人還活蹦亂跳,下一秒就長眠不起,命如草芥在這裏不隻是說說而已。
他學過的“君子六藝”發揮不出作用,人是移動的,馬是移動的,在家裏的訓練場上練出的騎射本領如同兒戲一般。
原主低迷了一段時間,還是憑著一股子奮勇走了出來。
武藝不精,那就勤加練習,策略稚嫩,那就多學多問。
他向自己發過誓,要還邊疆百姓安寧,這才走出一小步,難道就想著放棄?
此乃小人行徑,非大丈夫所為!
原主嚇退心頭湧起的懦弱,一步一步按著自己定下的計劃前行。
從軍初年,原主在軍中小有名氣,從軍兩年,少年將軍的美名傳遍京城。
世家全力供養的人物自然優秀,原主天資聰穎,一點就通,軍事才能舉國罕逢敵手。
征戰五年,蕩平邊疆敵軍,討伐八年,赤炎部落拱手相讓外圍兩座城池,梵古部落戰戰兢兢送上公主求和。
皇帝大喜,下旨召他入京。
部下勸他找借口拖延時間,最好能拖的皇帝改變主意,派人前來封賞。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糧草押運官卻屢次借故扣押糧食,他們深入敵軍腹地的那場仗打的十分艱辛。
押運官是太子的人,這一點軍營中人盡皆知。
而太子能光明正大在軍中安插人手,其中少不了皇帝的示意。
聖旨來勢洶洶,隻怕……有去無迴。
原主在沙場磨煉了這麽多年,又自小熟讀史書,部下的意思他很清楚。
“飛鳥盡,良弓藏”,多少能臣猛將走過這麽一遭,現如今,也輪到他了嗎?
原主沒指望家族救他於水火之中,崔氏勢大,但大不過皇家,六代累積經營盤根錯節於朝堂之上的勢力,還不是被分而化之,逐一擊破?
父親和叔伯的權力這些年被皇帝和太子一削再削,直至主動辭官迴鄉,他反倒步步高升,不過也不用多高興,驢子前麵的胡蘿卜罷了。
家族元氣大傷,現已退居祖地,與京城遙遙相望。
這並不代表他的家族善罷甘休,真的心甘情願遠離朝堂,他們收起獠牙,蟄伏起來,不過是在等一個機會。
等朝堂動蕩不安,或是整個王朝時局不穩,麵臨朝代更迭時,他們就又可以大肆行動了。
世家的生命力一向頑強。
崔氏舉族迴遷,朝中無人,此行兇險,原主迴去將麵臨孤立無援的境地,部下的提議有耍無賴的嫌疑,但確實是一種辦法。
原主最終還是和宣旨的公公迴了京城。
他不是什麽愚忠的人,皇家神化自己的說法騙騙平民和出身不高的寒門官員還行,他們這些世家子弟可不會相信。
抗旨不遵這種事原主做得出來,他手握兵權,便是擁兵自重,那老皇帝又能怎樣?
但是,原主有不得不迴去的理由。
宣旨的公公在營帳中轉告了太子的意思,如果原主不迴去,崔氏的人他動不了,幾十萬兵士的親人還是可以動一動的。
卑鄙嗎?無恥嗎?在未來的天子眼中,子民也隻是他用的趁手的工具。
可是,他贏了。
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為的是早日趕跑敵軍,與家人相見,原主忍心讓他們希望落空嗎?
他不忍心。
而且,一旦親人因他丟了性命的消息傳來,軍中必將人心不穩,嘩變也是早晚的事。
到時候說不定會死在自己人手中。
他和手下將士的想法都被考慮在內,這條計謀不可謂不毒。
原主迴到京城,慣例的封官加爵之後,皇帝問原主想要什麽賞賜。
賞賜,他什麽好東西沒見過?皇宮裏的禦用品不見得能比過他用的。
皇帝很大方地讓原主提要求,盛情難卻之下,他隨便要了點東西。
在京中待的越久越危險,原主雖已封侯,可皇城畢竟不是他的主場,即便明白皇帝和太子不會放過他,但誰能坦然引頸就戮?
幾次上奏請求還邊,皇帝都以各種理由推拒,皇城的守衛也悄無聲息增加了不少。
原主在京城待了兩月有餘,始終不得脫身。
一天深夜,宮中走水。
原主領命前去救火,去了之後才發現,朝中眾官無一人到場。
這是特地為他設下的一個局。
瓊樓玉宇劈裏啪啦燒個不停,火勢漸大,濃煙滾滾,四周完好的城樓上,密密麻麻的甲兵張弓搭箭,對準了他。
“放箭。”
太子殿下站在城樓上,居高臨下地望著他,笑容裏滿是勝券在握。
從迴到京中第一天起,原主就知道自己的下場不會好,可他沒想到,竟然會這般淒慘。
年少成名天下知,守護大安王朝的戰神,於宮牆重重中,萬箭穿心而死。
死後還要受盡唾罵。
原主的魂魄留在這個世界,他看著太子的人把謀逆的證據放入皇帝賜給他的府邸,太子再領著手下搜出這些所謂的“證據”。
皇帝迫不及待地定下他妄圖謀反的罪名,宣告天下,算是給那些質問他為何身死的將士和邊疆百姓一個交代。
一代戰神的隕落讓人十分可惜,但世界少了誰也還是照樣轉。
人們議論一陣,歎息一陣,各自散了。
家族倒是有心為他複仇,但他們早就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話語權,謀反的罪名又太大,皇帝正愁抓不到崔氏的錯處,若是執意翻案,整個家族都可能受到牽連。
權衡之下,家族隻能隱忍不發,咽下了這口氣,將天家父子做下的事記在賬上,他日東山再起,必要他血債血償。
太子成為皇帝後,曾故地重遊,他坐在龍輦上,注視著原主當年倒下的地方,心情很愉悅,“子興啊,朕其實佩服你這個人,但誰讓你是崔氏一族的呢。”
“朕少時即發下宏願,朕要總攬大權,你們這些家族,”新黃抬手指著那片地麵,好像在指著原主,指著讓他恨的不行的世家們,“你們這些家族憑什麽攤薄朕的權力?”
“朕是誰?天子啊。受命於天的,你們知不知道!”
新皇的語調高了些,他激動地喘了兩口氣,“所以,崔子興,你不能活著。別怪朕心狠,無論是作為崔氏的下一任家主,還是作為我大安的戰神,你都不能活著。”
“不過你放心,朕不會厚此薄彼,崔氏的人,朕現在拿他們沒辦法,但總有一天會送他們下去陪你的。”
“還有王氏,李氏,宋氏……朕,一個也不會落下。”
新皇要對家族下手,原主終於從靈魂狀態的渾渾噩噩中驚醒。
999和他簽訂契約時,他的情緒十分低迷。
新皇很有手腕,多年前的諾言已被兌現。
崔氏勢力最大,被滿門抄斬,其他家族的人或流放三千裏,或刺字發賣。
原主眼睜睜看著族人人頭落地,什麽也做不了。
他許下了三個願望,一願保全族人性命,二願新皇死無全屍。
最後一個願望很特別——事了拂衣去,逍遙天地間。
雖經曆萬箭穿心之痛,可原主不悔,他仍想守衛家國,天家父子不仁不義,可百姓無錯。
他還是,還是不忍心叫他們受盡苦楚,顛沛流離。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誌與秋霜潔。
而曆盡滄桑,功名利祿於他不過爾爾,待國泰民安時,便是功成身退之際。
這大好河山,他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