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接手朝鮮三島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與海軍第一營交接完之後,杜德海留下一個千戶所在永宗島,之後帶著剩下的兩個千戶所與駐朝大使及朝鮮前來協助交接的官員前往南邊的濟州島。
濟州島的官員及居民在朝鮮與大明簽訂《仁川條約》後不久,就陸續知道了濟州島已經租借給了大明。
對於這種結果,官員們無所謂,隻不過換個地方當官,但吏員們多是當地人,他們很擔憂大明過來後,他們將會失去原先的地位與特權。
至於占據著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百姓,除了極少數忠於朝鮮,其它的多是迷茫與事不關心。
不管是大明還是朝鮮統治他們,他們都離不開繼續繳納稅賦,之前他們又不是沒有被別的國家占領通過。
他們唯一關心的是,稅賦能否少交點,今後他們到底是朝鮮的百姓還是大明的百姓。
由於餘應桂遠在江西都昌,接到調令的他不僅先要在家辭別家人,還要先去京城吏部換取官職文書,之後才是趕往濟州縣。
對於此次濟州縣的知縣任命,餘應桂是有點懵的,雖然他有借助同年幫著在京跑官,但沒想到卻是去孤懸海外的濟州島。
對於辭官的事情,他雖然心裏有衝動,但卻是不想的,一個是去年內閣大學士史繼偕拒絕征召,直接被新君給罷官奪職了,連功名都給剝奪了。
還有一個是中試後他一直在老家守製與侯缺,要是還不奉詔,今後再想出來為官就沒那麽容易了,而且他已經年過四十,能夠留在官場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
餘應桂緊趕慢趕,終於趕在海麵徹底上凍前離開了天津,之後一路朝永宗島趕去,在拜會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楊維垣後,帶著自己聘請的錢糧與刑名師爺踏上了最終的目的地濟州島。
在朝鮮官員離開濟州島後,濟州的民政事務全都是由原先的朝鮮吏員充任的,包含秋稅的征收與日常事務處理,至於刑事等案件,隻能采取先登記或看押,等候著大老爺到任後再處理。
經過多日的海上漂蕩,餘應桂終於到達了位於濟州島北部正中間的濟州縣,而他的船隻也正好停靠在濟州縣北麵一個叫龍頭港的地方,而這龍頭港的得名全因旁邊有座龍頭岩的大岩石。
濟州島的鄉紳耋老在知道新的大老爺餘應桂即將到任的信息後,皆早早地就等候在了龍頭港,靜候著餘應桂的到來。
未來這些鄉紳耋老的繼續富貴與否,可都全指望著餘應桂的態度與舉措。
餘應桂還沒下船,看到港口上有不少前來迎接自己的人員,並沒有絲毫的緊張,反而微笑著朝眾人拱手。
他雖然沒有當過官,但中舉多年與中試後居家近三年的時間,早就對應付鄉紳與吏員有了豐富的經驗。
聽著濟州鄉紳耋老們一口標準的鳳陽官話,餘應桂還以為自己來錯了地方,認為這裏是大明的某個海島,而不是朝鮮的濟州島。
但當他看到一旁護衛的明軍後,才最終確定這裏的確是濟州島。
在眾人的簇擁下,餘應桂登上馬車一路來到了濟州縣城,因之前有過多次倭寇的劫掠,所以城池修建得比一般的朝鮮半島上的城池要堅固不少,但與大明北方的城池相比,不管是規模上還是高度與厚度上,都要遜色不少。
至於海軍第三營的駐地,杜德海選擇了在龍頭港的附近的一處港灣處,此刻他們正在興建營房、倉庫與港口,而負責工程建造的人員全是之前俘虜的朝鮮水兵。
之前這些被俘虜的水兵先是在永宗島興建營房、港口與倉庫,等那邊的工程基本完成後,又接著來到了濟州島的龍頭港替第三營營建工程。
熊文燦與李廷龜商談《仁川條約》時候,對於被俘虜的朝鮮水師及三個島嶼上的原朝鮮百姓,大明要在條約生效時間滿一年後,再任由這些人自由選擇去留。
杜德海一邊訓練駐紮在濟州的兩個千戶所水兵,一邊繼續在濟州島招募本地的漁民和農民填補剩下的一個千戶所空缺。
對於大明海軍拋出的橄欖枝,本就處於迷茫狀態的濟州島普通百姓紛紛前來應募,不管是為了海軍第三營的高額俸祿,還是出人頭地,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出路。
有了濟州島百姓的積極響應,杜德海的水兵招募非常順利,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招滿了一個千戶所的名額。
杜德海在濟州島招募一個千戶所的水兵,對於人口不到十萬的濟州島來說,意味青壯中的年輕力壯者基本都被招募到了他的海軍之中,這對於地區穩定也能做出巨大貢獻。
餘應桂在與濟州縣鄉紳耋老們連續進行了三天的宴飲與商議後,最終敲定了濟州縣的基本管理方式,那就是沿用大明的縣鄉裏甲製度。
對於這套製度,其實朝鮮的基層管理方式與大明也是大同小異,隻不過稱唿不同而已。
此外,還有讓百姓學習大明官話、稅收、人口與土地統計等事務。
最令濟州縣鄉紳耋老們興奮不已的是,大明將他們視為大明子民,擁有大明子民一樣的待遇,比如可參與大明的科舉考試。
至於縣衙的吏員,餘應桂處理了一批蛀蟲後,保留了其中的大多數,而且還從鄉紳耋老的子弟中補選了一些會講大明話的讀書人。
而裏甲人選,暫時任用了一批在當地口碑尚好的鄉紳耋老與濟州縣本地秀才或富戶。
在杜德海與餘應桂的連番舉措下,濟州島很快便穩定了下來,沒有發生任何的叛亂之事,畢竟島上還有兩千多手拿火槍的海軍水兵呢!
在寒冬來臨前,海軍第三營的營房、港口、倉庫基本修繕完畢,陸續幾次運過來的糧食也能夠他們吃上半年。
此外,縣衙的糧倉還有剛收上來的糧食,足夠他們安穩渡過整個冬天。
所以,杜德海的任務是抓緊訓練新招募的水兵,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倭寇與朝鮮反攻。
而餘應桂,也不是坐在縣衙裏麵睡大覺,而是籌備著明年春耕的事情,尤其是新作物在濟州島的推廣之事。
濟州島的官員及居民在朝鮮與大明簽訂《仁川條約》後不久,就陸續知道了濟州島已經租借給了大明。
對於這種結果,官員們無所謂,隻不過換個地方當官,但吏員們多是當地人,他們很擔憂大明過來後,他們將會失去原先的地位與特權。
至於占據著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百姓,除了極少數忠於朝鮮,其它的多是迷茫與事不關心。
不管是大明還是朝鮮統治他們,他們都離不開繼續繳納稅賦,之前他們又不是沒有被別的國家占領通過。
他們唯一關心的是,稅賦能否少交點,今後他們到底是朝鮮的百姓還是大明的百姓。
由於餘應桂遠在江西都昌,接到調令的他不僅先要在家辭別家人,還要先去京城吏部換取官職文書,之後才是趕往濟州縣。
對於此次濟州縣的知縣任命,餘應桂是有點懵的,雖然他有借助同年幫著在京跑官,但沒想到卻是去孤懸海外的濟州島。
對於辭官的事情,他雖然心裏有衝動,但卻是不想的,一個是去年內閣大學士史繼偕拒絕征召,直接被新君給罷官奪職了,連功名都給剝奪了。
還有一個是中試後他一直在老家守製與侯缺,要是還不奉詔,今後再想出來為官就沒那麽容易了,而且他已經年過四十,能夠留在官場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了。
餘應桂緊趕慢趕,終於趕在海麵徹底上凍前離開了天津,之後一路朝永宗島趕去,在拜會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楊維垣後,帶著自己聘請的錢糧與刑名師爺踏上了最終的目的地濟州島。
在朝鮮官員離開濟州島後,濟州的民政事務全都是由原先的朝鮮吏員充任的,包含秋稅的征收與日常事務處理,至於刑事等案件,隻能采取先登記或看押,等候著大老爺到任後再處理。
經過多日的海上漂蕩,餘應桂終於到達了位於濟州島北部正中間的濟州縣,而他的船隻也正好停靠在濟州縣北麵一個叫龍頭港的地方,而這龍頭港的得名全因旁邊有座龍頭岩的大岩石。
濟州島的鄉紳耋老在知道新的大老爺餘應桂即將到任的信息後,皆早早地就等候在了龍頭港,靜候著餘應桂的到來。
未來這些鄉紳耋老的繼續富貴與否,可都全指望著餘應桂的態度與舉措。
餘應桂還沒下船,看到港口上有不少前來迎接自己的人員,並沒有絲毫的緊張,反而微笑著朝眾人拱手。
他雖然沒有當過官,但中舉多年與中試後居家近三年的時間,早就對應付鄉紳與吏員有了豐富的經驗。
聽著濟州鄉紳耋老們一口標準的鳳陽官話,餘應桂還以為自己來錯了地方,認為這裏是大明的某個海島,而不是朝鮮的濟州島。
但當他看到一旁護衛的明軍後,才最終確定這裏的確是濟州島。
在眾人的簇擁下,餘應桂登上馬車一路來到了濟州縣城,因之前有過多次倭寇的劫掠,所以城池修建得比一般的朝鮮半島上的城池要堅固不少,但與大明北方的城池相比,不管是規模上還是高度與厚度上,都要遜色不少。
至於海軍第三營的駐地,杜德海選擇了在龍頭港的附近的一處港灣處,此刻他們正在興建營房、倉庫與港口,而負責工程建造的人員全是之前俘虜的朝鮮水兵。
之前這些被俘虜的水兵先是在永宗島興建營房、港口與倉庫,等那邊的工程基本完成後,又接著來到了濟州島的龍頭港替第三營營建工程。
熊文燦與李廷龜商談《仁川條約》時候,對於被俘虜的朝鮮水師及三個島嶼上的原朝鮮百姓,大明要在條約生效時間滿一年後,再任由這些人自由選擇去留。
杜德海一邊訓練駐紮在濟州的兩個千戶所水兵,一邊繼續在濟州島招募本地的漁民和農民填補剩下的一個千戶所空缺。
對於大明海軍拋出的橄欖枝,本就處於迷茫狀態的濟州島普通百姓紛紛前來應募,不管是為了海軍第三營的高額俸祿,還是出人頭地,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出路。
有了濟州島百姓的積極響應,杜德海的水兵招募非常順利,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招滿了一個千戶所的名額。
杜德海在濟州島招募一個千戶所的水兵,對於人口不到十萬的濟州島來說,意味青壯中的年輕力壯者基本都被招募到了他的海軍之中,這對於地區穩定也能做出巨大貢獻。
餘應桂在與濟州縣鄉紳耋老們連續進行了三天的宴飲與商議後,最終敲定了濟州縣的基本管理方式,那就是沿用大明的縣鄉裏甲製度。
對於這套製度,其實朝鮮的基層管理方式與大明也是大同小異,隻不過稱唿不同而已。
此外,還有讓百姓學習大明官話、稅收、人口與土地統計等事務。
最令濟州縣鄉紳耋老們興奮不已的是,大明將他們視為大明子民,擁有大明子民一樣的待遇,比如可參與大明的科舉考試。
至於縣衙的吏員,餘應桂處理了一批蛀蟲後,保留了其中的大多數,而且還從鄉紳耋老的子弟中補選了一些會講大明話的讀書人。
而裏甲人選,暫時任用了一批在當地口碑尚好的鄉紳耋老與濟州縣本地秀才或富戶。
在杜德海與餘應桂的連番舉措下,濟州島很快便穩定了下來,沒有發生任何的叛亂之事,畢竟島上還有兩千多手拿火槍的海軍水兵呢!
在寒冬來臨前,海軍第三營的營房、港口、倉庫基本修繕完畢,陸續幾次運過來的糧食也能夠他們吃上半年。
此外,縣衙的糧倉還有剛收上來的糧食,足夠他們安穩渡過整個冬天。
所以,杜德海的任務是抓緊訓練新招募的水兵,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倭寇與朝鮮反攻。
而餘應桂,也不是坐在縣衙裏麵睡大覺,而是籌備著明年春耕的事情,尤其是新作物在濟州島的推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