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窗紙上剛剛透過一層蛋白色的青光,屋外就傳來啪啪拍門的聲音,“起床嘍,起床嘍,太陽曬屁股嘍。”景信尖細的童音在清冷的晨光裏非常的嘹亮,“去去,別吵,讓你大哥再睡會兒。”母親的勸阻倒更像是在催促。
最先起來的是妻子馬慧嫻,婆婆的勸阻讓她不好意思睡懶覺,她撩開縈繞在臉上的幾縷頭發,翹起屁股尋找撂在床頭的襯衣。
劉景仁靜靜的躺著,望著陽光照在妻子乳房和屁股上的淡淡的曲線,一時有些癡迷,他不知道他的難以與人言說的遭遇是幸還是不幸,他失去了使他牽掛到心痛的妻子和兒子,過早的知道國家和民族的苦難,承擔本不該由他承擔的責任,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天意是公平的,他失去了一個家,上天又給了他一個更大的家,他又怎能忍心讓這個家遭受命運中即將到來的殘暴和毀滅。
“快起來,快起來。”妻子飛快地穿起衣服,又把他的襯衣扔到被子上。生活中的詩意從來都是如此短暫而又脆弱。
劉景仁慢慢穿上衣服起來,今天是元宵節,昨天下午劉景仁就讓小虎把一家人接來了,畢竟縣城的元宵節要熱鬧些。
六九過後,天氣慢慢暖和起來,春天來了。
院子裏高大的苦蘭樹,皮色青白的桑樹,筆直的梓樹,一簇一簇細小碧綠的葉子就像小兒手掌一般盡力綻放,而南方的烏桕樹,樹幹粗壯、枝丫縱橫、像一個肥胖的巨人,可是在這寒冷的北國枝條上隻有細小的芽苞。
母親和當成嬸在廚房裏忙活,父親在花園裏補栽幾棵杜鵑和牡丹,父親喜歡鮮豔的花朵,院子裏的木棉、海棠和芙蓉不是季節不對,就是太素靜,都是他不喜歡的,他正買了幾種新的花準備栽種。
隨便怎麽擺弄吧,隻要他喜歡,景仁想。
景信和景淑拿著小鏟子在西牆根兒的梅樹下麵使勁兒的挖著什麽,唯獨沒有看見景禮,一定是在水榭那邊讀書,今春的鄉試是一個大門檻,希望景禮能跨過去。
“拒牆堡外的那一場禍事是怎麽躲過去的?”劉景仁走到花園裏,一邊給父親幫忙,一邊和父親扯著軍中的閑話。
“炒花部原本就沒打算進攻,土默特也沒那個膽子,就是這也鬧得沸反盈天的,要不是那幾十顆腦袋,說不定真能打起來。”父親淡淡的說。
“最後賠了多少銀子?”
“八千兩。”
“朝廷怎麽就不給邊軍撐一點腰呢?四叔他們也沒做錯呀。”劉景仁為四叔抱不平。
“少說那些有的沒的,嘴上要有個把門的。”父親勸告道。
“好在四叔逃過了一劫。”
兩個人都不再說話,默默的做活。
吃過飯一家人相跟著到衙門前街去,那裏是主街,是社火表演的地方。
社火還沒有到,街上已經擠滿了看社火的人。頭戴黃帕額上紮著金紙裝飾的緊箍咒,身穿寬大的黃綢褲襖的淨街者,打扮成“孫大聖”騎著馬拿著響鞭,在道路上來迴奔跑。這些“打路的孫大聖”遇到人群擠過了黃線,就騎著馬趕過來,緊靠人群,揮著鞭子,發出嗷嗷的聲音,驚慌的人群又縮迴到了黃線後麵。
人牆後麵是那些逮著機會做生意的:賣糖人的、賣糖葫蘆的、賣兩根羽毛沾塊黃泥吹起來嘟嘟響的哨子的;貨郎、雜耍、甚至還有蒙塊黑布咿咿呀呀演皮影戲的,這些才是小孩子的最愛。
景淑手裏拿著一個用彩紙糊起來的圓形的風扇,上麵插著兩根雞毛,坐在父親的肩頭,正用嘴吹得風扇“滴溜溜”的轉。
景信拉著母親的手,拚命的要買一個糖人,吹糖人的小攤前擠滿了高高低低的一群孩子,一時半會兒輪不到他,景信急的快要哭起來了。
劉景仁站到人牆後麵,看到妻子在貨郎擔上挑選著寶寶穿的虎頭鞋、對襟襖,甚至還對一輛木頭削的小馬車產生了興趣。他有些啼笑皆非,女人家就是愛看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咚、咚、咚”震耳欲聾的三眼銃的聲音響起來,四五個“孫猴子”拿著三眼銃在靠近人群的地方施放,人牆又“轟”的一聲退到更遠的地方。
此時,一臉朱紅,頭戴粉紅綢角巾、身穿斜襟粉底長袍、甩著廣袖的“李彥貴”忽然從人牆後麵冒了出來,斜對著的是額貼發卷、耳綴花黃、麵敷白粉的“黃桂英”,手掐蓮花、斜拋媚眼,正做嬌羞女兒之態。這扮的顯然是雜劇“火焰駒”。
緊接著是東搖西晃的“唐代宗”和伏低做小的“升平公主”,這扮的又是“打金枝”,扮演的照例都是男人,扭昵作態、擠眉弄眼,反而招來更多的笑聲。
這先到的是“社火”的翹頭——踩高蹺。
走完“踩高蹺”,緊接著是“信子”——一個大人腰上綁著一根長長的竹竿,竹竿頂端綁著一個小孩子,化著戲妝,身著嬌小的戲袍,照例扮成各式各樣的戲文,有“三娘教子”,有“竇娥冤”,有“鍘美案”,不一而足。
看客們看的不是戲文,而是這些粉嫩可愛的孩子的憨態。有搖著搖著睡著了的,有手裏拿著糖葫蘆舔著的,還有覺得不大高興大聲哭鬧著的。可愛的孩子激發起人們心中無限的憐憫和對這些狠心父母的怨恨——這麽小的孩子竟要來受這份罪。
再過來的就是一隊隊排列整齊的“河蚌姑娘”了,打扮標致的姑娘們雙手握著比人還高的彩紙畫的橢圓形的蚌殼,踩著舞步,一開一合,時而前進,時而後退,翩若驚虹,嬌若遊龍,宛若一幅流動的精美的圖畫。
······
“社火墜子”過來了——兩個頭戴白羊肚手帕、身穿白色府綢短襖的小夥子抬著“轎子”扭扭噠噠的過來了,轎子隻是掛著兩片綢布得木杆,“轎子”裏麵頭蒙紅紗、身著紅衣的新娘子,手扶木杆扭的風擺楊柳,一個帶著瓜皮帽拿著長煙杆的媒婆吐著煙圈,兩腳也如風行水上,扭的那叫一個歡快。
人群轟的一下擠過去。
“咚”,一聲爆響,人群又捂著耳朵嘩啦啦的退迴來。劉景仁趕忙擋在妻子麵前,眼看著人潮衝倒了貨郎擔子,擠翻了吹糖人的架子,一個姑娘隨著人潮倒在劉景仁的胳膊上,劉景仁趔趄了一下,站直身子,費力的把這位姑娘拉起來。
那姑娘站起來,扭頭看到劉景仁,“你是劉百戶吧?”
“你是?”劉景仁有些糊塗。
“去年10月底,上灣的官道上,蒙古韃子。”姑娘提醒到。
“奧,你是那位穿黃色棉襖的姑娘。”劉景仁望著姑娘粉白的鵝蛋臉龐醒悟到。
姑娘看到劉景仁想起來了,笑著說:“正是!”
“和弟弟一起來了。”劉景仁看到姑娘身旁卷著頭發正一臉疑惑望著他的那個小男孩。
“嗯,我爹說要謝謝你的,一直找不到機會。”姑娘說。
“謝什麽,隻要是大同人遇到了,都會做的。”劉景仁笑著說。
“這是你朋友?”馬慧嫻也是一臉疑惑。
“見過一麵。”劉景仁說。
“這是我妻子。”劉景仁對姑娘介紹到。
那姑娘向慧嫻點了一下頭。“那迴頭見!”對劉景仁笑了一下離開了。
社火墜子越來越遠,人群很快散去了。
最先起來的是妻子馬慧嫻,婆婆的勸阻讓她不好意思睡懶覺,她撩開縈繞在臉上的幾縷頭發,翹起屁股尋找撂在床頭的襯衣。
劉景仁靜靜的躺著,望著陽光照在妻子乳房和屁股上的淡淡的曲線,一時有些癡迷,他不知道他的難以與人言說的遭遇是幸還是不幸,他失去了使他牽掛到心痛的妻子和兒子,過早的知道國家和民族的苦難,承擔本不該由他承擔的責任,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天意是公平的,他失去了一個家,上天又給了他一個更大的家,他又怎能忍心讓這個家遭受命運中即將到來的殘暴和毀滅。
“快起來,快起來。”妻子飛快地穿起衣服,又把他的襯衣扔到被子上。生活中的詩意從來都是如此短暫而又脆弱。
劉景仁慢慢穿上衣服起來,今天是元宵節,昨天下午劉景仁就讓小虎把一家人接來了,畢竟縣城的元宵節要熱鬧些。
六九過後,天氣慢慢暖和起來,春天來了。
院子裏高大的苦蘭樹,皮色青白的桑樹,筆直的梓樹,一簇一簇細小碧綠的葉子就像小兒手掌一般盡力綻放,而南方的烏桕樹,樹幹粗壯、枝丫縱橫、像一個肥胖的巨人,可是在這寒冷的北國枝條上隻有細小的芽苞。
母親和當成嬸在廚房裏忙活,父親在花園裏補栽幾棵杜鵑和牡丹,父親喜歡鮮豔的花朵,院子裏的木棉、海棠和芙蓉不是季節不對,就是太素靜,都是他不喜歡的,他正買了幾種新的花準備栽種。
隨便怎麽擺弄吧,隻要他喜歡,景仁想。
景信和景淑拿著小鏟子在西牆根兒的梅樹下麵使勁兒的挖著什麽,唯獨沒有看見景禮,一定是在水榭那邊讀書,今春的鄉試是一個大門檻,希望景禮能跨過去。
“拒牆堡外的那一場禍事是怎麽躲過去的?”劉景仁走到花園裏,一邊給父親幫忙,一邊和父親扯著軍中的閑話。
“炒花部原本就沒打算進攻,土默特也沒那個膽子,就是這也鬧得沸反盈天的,要不是那幾十顆腦袋,說不定真能打起來。”父親淡淡的說。
“最後賠了多少銀子?”
“八千兩。”
“朝廷怎麽就不給邊軍撐一點腰呢?四叔他們也沒做錯呀。”劉景仁為四叔抱不平。
“少說那些有的沒的,嘴上要有個把門的。”父親勸告道。
“好在四叔逃過了一劫。”
兩個人都不再說話,默默的做活。
吃過飯一家人相跟著到衙門前街去,那裏是主街,是社火表演的地方。
社火還沒有到,街上已經擠滿了看社火的人。頭戴黃帕額上紮著金紙裝飾的緊箍咒,身穿寬大的黃綢褲襖的淨街者,打扮成“孫大聖”騎著馬拿著響鞭,在道路上來迴奔跑。這些“打路的孫大聖”遇到人群擠過了黃線,就騎著馬趕過來,緊靠人群,揮著鞭子,發出嗷嗷的聲音,驚慌的人群又縮迴到了黃線後麵。
人牆後麵是那些逮著機會做生意的:賣糖人的、賣糖葫蘆的、賣兩根羽毛沾塊黃泥吹起來嘟嘟響的哨子的;貨郎、雜耍、甚至還有蒙塊黑布咿咿呀呀演皮影戲的,這些才是小孩子的最愛。
景淑手裏拿著一個用彩紙糊起來的圓形的風扇,上麵插著兩根雞毛,坐在父親的肩頭,正用嘴吹得風扇“滴溜溜”的轉。
景信拉著母親的手,拚命的要買一個糖人,吹糖人的小攤前擠滿了高高低低的一群孩子,一時半會兒輪不到他,景信急的快要哭起來了。
劉景仁站到人牆後麵,看到妻子在貨郎擔上挑選著寶寶穿的虎頭鞋、對襟襖,甚至還對一輛木頭削的小馬車產生了興趣。他有些啼笑皆非,女人家就是愛看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咚、咚、咚”震耳欲聾的三眼銃的聲音響起來,四五個“孫猴子”拿著三眼銃在靠近人群的地方施放,人牆又“轟”的一聲退到更遠的地方。
此時,一臉朱紅,頭戴粉紅綢角巾、身穿斜襟粉底長袍、甩著廣袖的“李彥貴”忽然從人牆後麵冒了出來,斜對著的是額貼發卷、耳綴花黃、麵敷白粉的“黃桂英”,手掐蓮花、斜拋媚眼,正做嬌羞女兒之態。這扮的顯然是雜劇“火焰駒”。
緊接著是東搖西晃的“唐代宗”和伏低做小的“升平公主”,這扮的又是“打金枝”,扮演的照例都是男人,扭昵作態、擠眉弄眼,反而招來更多的笑聲。
這先到的是“社火”的翹頭——踩高蹺。
走完“踩高蹺”,緊接著是“信子”——一個大人腰上綁著一根長長的竹竿,竹竿頂端綁著一個小孩子,化著戲妝,身著嬌小的戲袍,照例扮成各式各樣的戲文,有“三娘教子”,有“竇娥冤”,有“鍘美案”,不一而足。
看客們看的不是戲文,而是這些粉嫩可愛的孩子的憨態。有搖著搖著睡著了的,有手裏拿著糖葫蘆舔著的,還有覺得不大高興大聲哭鬧著的。可愛的孩子激發起人們心中無限的憐憫和對這些狠心父母的怨恨——這麽小的孩子竟要來受這份罪。
再過來的就是一隊隊排列整齊的“河蚌姑娘”了,打扮標致的姑娘們雙手握著比人還高的彩紙畫的橢圓形的蚌殼,踩著舞步,一開一合,時而前進,時而後退,翩若驚虹,嬌若遊龍,宛若一幅流動的精美的圖畫。
······
“社火墜子”過來了——兩個頭戴白羊肚手帕、身穿白色府綢短襖的小夥子抬著“轎子”扭扭噠噠的過來了,轎子隻是掛著兩片綢布得木杆,“轎子”裏麵頭蒙紅紗、身著紅衣的新娘子,手扶木杆扭的風擺楊柳,一個帶著瓜皮帽拿著長煙杆的媒婆吐著煙圈,兩腳也如風行水上,扭的那叫一個歡快。
人群轟的一下擠過去。
“咚”,一聲爆響,人群又捂著耳朵嘩啦啦的退迴來。劉景仁趕忙擋在妻子麵前,眼看著人潮衝倒了貨郎擔子,擠翻了吹糖人的架子,一個姑娘隨著人潮倒在劉景仁的胳膊上,劉景仁趔趄了一下,站直身子,費力的把這位姑娘拉起來。
那姑娘站起來,扭頭看到劉景仁,“你是劉百戶吧?”
“你是?”劉景仁有些糊塗。
“去年10月底,上灣的官道上,蒙古韃子。”姑娘提醒到。
“奧,你是那位穿黃色棉襖的姑娘。”劉景仁望著姑娘粉白的鵝蛋臉龐醒悟到。
姑娘看到劉景仁想起來了,笑著說:“正是!”
“和弟弟一起來了。”劉景仁看到姑娘身旁卷著頭發正一臉疑惑望著他的那個小男孩。
“嗯,我爹說要謝謝你的,一直找不到機會。”姑娘說。
“謝什麽,隻要是大同人遇到了,都會做的。”劉景仁笑著說。
“這是你朋友?”馬慧嫻也是一臉疑惑。
“見過一麵。”劉景仁說。
“這是我妻子。”劉景仁對姑娘介紹到。
那姑娘向慧嫻點了一下頭。“那迴頭見!”對劉景仁笑了一下離開了。
社火墜子越來越遠,人群很快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