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饑荒(二)
重生之我隻想稱霸朝廷 作者:序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車在城門前停下,清然正了正官帽,躬身下了馬車。
未語先笑,拱手道:“張大人,詹某有禮了。”
張楚仁生得高大,一身紅色官袍在身,不苟言笑十分威嚴,看著是個不好相處的人。
他垂眼看著眼前人,瘦小如雞仔,一側手膀子還吊在胸前,感覺稍稍使力一捏,人就能碎。
救濟災民是大事,寧王派這麽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來,不知是否真心想幫百姓。他臉色難看,像別人欠他錢似的,潦草拱手迴了一禮:“詹大人有禮。”
“本官收到王爺的信便在此等候,總算是盼來了詹大人。”
清然點點頭,比了比城內的方向道:“詹某初來乍到,對這三山城十分陌生,張大人可否陪詹某在城中走一走,也好見識見識此地的人情風土。”
張楚仁也懶得多廢話,側身比了個請:“那就請吧。”
張衝帶人先將帶來的米糧送進城,歡喜和淩峰跟在清然身邊,張楚仁則隻帶了一名隨從,一行五人從城門口往城內走。
一路上來來往往的百姓見到穿著官服的張大人,並不多懼怕和意外,而是笑著同他打招唿問候。
張楚仁換了一副表情,沒見多熱烈迴應,但臉上的神色明顯鬆動了不少。
清然挑眉看他,想起一路行來,沿路看到百姓們的生活狀態,明白了這個張大人,應該與明月城內的官員不同,是真正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
她忍笑猜想,這位張大人一定很不耐煩應承自己。不過是迫於情麵,不好鬧得太難看罷了。
她從懷裏掏出一塊地形圖,站在街上對照四麵地形看,三山城北麵是曲樂山南麓,翻過一座不算高的大山,向南行二十裏便到了三山城外。
她點了點山峰不高的幾個地方,問張楚仁:“張大人,這輿圖所指的山下是什麽村子?有多少住戶可清楚?”
張楚仁繃著張臉,瞟了一眼她手裏的輿圖,眼睛一亮,驚道:“詹大人怎會有這張詳圖?”
清然笑道:“自然是王爺給的呀,詹某奉命前來為迎接北洲受災百姓做準備,自然需要這三山城地形圖,才好劃出適合的地方,用來安置百姓了。”
張楚仁眼睛快要盯在輿圖上了,遲疑開口道:“不知詹大人能否借張某細觀?”
清然欣然應允:“自然。給!”
這份詳圖是清然臨行之前,蕭致給她的。是他滅了蕭闖之後,在書房搜出來的。是前朝一位雲遊僧人耗費了一生的心血踏遍山河繪製的一整塊大魏輿圖中的一小塊。
這塊是拓印下來的,真正的原圖還存在皇宮之中。
一行人從南城門穿行到北城門。
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山巒近在眼前。城外散在些許人家,周圍良田稀少,大多是靠山打獵為生。
城外青山向東連綿,走勢低緩,最後沉入地下。
清然眯了眯眼,瞧見不遠處山下有一塊空地,她指著問張楚仁:“張大人,山下有塊空地,是用來做什麽的?”
張楚仁抬頭看了一眼,視線又落迴輿圖上,隨口說道:“那裏原先是座廟,十幾年前,北洲鬧饑荒的時候,逃難的難民都擠在廟裏,不知怎麽的,廟塌了,砸死了不少人,後來就沒再修建,由著它破敗下去,漸漸的,禿嚕成一塊空地了。”
清然皺了皺眉問:“這麽說,北洲連著幾月不下雨不是頭一次了?”
張楚仁合上輿圖交還與她:“當然,不然寧王殿下如何這般篤定北洲會出現饑荒,百姓會逃往西洲,不就是因為十幾年前出現過相同的事情嗎。”
“這麽說,這件事也算是有經驗了,”清然雙手作揖,恭敬道:“還請張大人細說說當時之事。”
提起往事,張楚仁有些悵惘,背著手望向高遠的天空,長歎一聲,絮絮說起往事。
這話說起來,也有十八年了。
那時候張楚仁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小縣令,剛被分到三山城下轄的一個縣做父母官。
剛上任不久就接到北洲饑荒,大批災民湧入三山城的消息。
當時的知府要開城門迎接災民入城,接受官府救濟。但當時來西洲執政的西洲王蕭闖卻下令不許開城門。
為的就是防止饑民擾民,並在城中滋事,擾亂當地秩序。
百姓沒辦法,隻能暫時都擠在城外的那座觀音廟裏。
由於逃過來的人越來越多,城門始終不開,廟裏的越來越擁擠。
突然有一天,那廟不知怎麽的,就塌了,而且是完全坍塌。擠在廟裏的幾千百姓被坍塌的屋頂壓死了千人,還有百人受了傷,因為沒有藥品能醫治,又病死了不少。
最後能活下來的,不過數百人。
三山城知府一直向上請求出城救助百姓,但,西洲王蕭闖攔截了所有往外遞信的路子。
直到廟塌了,隻剩下幾百名難民還活著,他才命官府在城外支了粥棚施粥,勉強保證沒有人餓死。
直到饑荒過去,他才準許那些災民進城做工,賺取迴鄉的銀錢。
直到很多年之後,張楚仁升任三山城知府,有權查閱衙署裏的文獻資料才知道。當年,蕭闖為了減輕財政支出,故意等百姓隻剩幾百人之後才出手救濟。
而那次觀音廟坍塌,至今是個謎。
清然聽完,心中了然,怪不得見麵之時,他一點好臉色都沒有。
若不是兵力不足以抗衡西洲王,隻怕他早就劃地域自治了。
跟在那樣一位王爺身後做事,實在是憋屈得很。
她朝張楚仁深深作了一揖:“三山城能得張知府這樣護佑,實在是百姓之福。”
張楚仁淡然擺擺手,不在乎這些虛名。
話題轉迴來。
清然問:“這次咱們有時間充分準備,張大人打算將前來投靠的百姓,安置在城內還是城外?”
張楚仁看了她一眼,笑著說:“不!”
清然挑眉,等著他接下來的話。
“不在城內也不在城外,而是,分散。”
張楚仁一指清然手中的輿圖。
清然意會,再次展開輿圖,鋪在城垛子上。
張楚仁指著分部在三山城三麵的八個縣城說:“三山地涉廣闊,下轄八個縣城,除開偏遠窮困的三個縣城不談,餘下五個縣城,三個圍在三山城周圍。若這次饑民人數在數千人,便將饑民分部在三山周圍三個縣城之中,若人數多達數萬人,則五個縣城連帶著府城在內,怎麽也能分化掉饑民了。”
未語先笑,拱手道:“張大人,詹某有禮了。”
張楚仁生得高大,一身紅色官袍在身,不苟言笑十分威嚴,看著是個不好相處的人。
他垂眼看著眼前人,瘦小如雞仔,一側手膀子還吊在胸前,感覺稍稍使力一捏,人就能碎。
救濟災民是大事,寧王派這麽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來,不知是否真心想幫百姓。他臉色難看,像別人欠他錢似的,潦草拱手迴了一禮:“詹大人有禮。”
“本官收到王爺的信便在此等候,總算是盼來了詹大人。”
清然點點頭,比了比城內的方向道:“詹某初來乍到,對這三山城十分陌生,張大人可否陪詹某在城中走一走,也好見識見識此地的人情風土。”
張楚仁也懶得多廢話,側身比了個請:“那就請吧。”
張衝帶人先將帶來的米糧送進城,歡喜和淩峰跟在清然身邊,張楚仁則隻帶了一名隨從,一行五人從城門口往城內走。
一路上來來往往的百姓見到穿著官服的張大人,並不多懼怕和意外,而是笑著同他打招唿問候。
張楚仁換了一副表情,沒見多熱烈迴應,但臉上的神色明顯鬆動了不少。
清然挑眉看他,想起一路行來,沿路看到百姓們的生活狀態,明白了這個張大人,應該與明月城內的官員不同,是真正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
她忍笑猜想,這位張大人一定很不耐煩應承自己。不過是迫於情麵,不好鬧得太難看罷了。
她從懷裏掏出一塊地形圖,站在街上對照四麵地形看,三山城北麵是曲樂山南麓,翻過一座不算高的大山,向南行二十裏便到了三山城外。
她點了點山峰不高的幾個地方,問張楚仁:“張大人,這輿圖所指的山下是什麽村子?有多少住戶可清楚?”
張楚仁繃著張臉,瞟了一眼她手裏的輿圖,眼睛一亮,驚道:“詹大人怎會有這張詳圖?”
清然笑道:“自然是王爺給的呀,詹某奉命前來為迎接北洲受災百姓做準備,自然需要這三山城地形圖,才好劃出適合的地方,用來安置百姓了。”
張楚仁眼睛快要盯在輿圖上了,遲疑開口道:“不知詹大人能否借張某細觀?”
清然欣然應允:“自然。給!”
這份詳圖是清然臨行之前,蕭致給她的。是他滅了蕭闖之後,在書房搜出來的。是前朝一位雲遊僧人耗費了一生的心血踏遍山河繪製的一整塊大魏輿圖中的一小塊。
這塊是拓印下來的,真正的原圖還存在皇宮之中。
一行人從南城門穿行到北城門。
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山巒近在眼前。城外散在些許人家,周圍良田稀少,大多是靠山打獵為生。
城外青山向東連綿,走勢低緩,最後沉入地下。
清然眯了眯眼,瞧見不遠處山下有一塊空地,她指著問張楚仁:“張大人,山下有塊空地,是用來做什麽的?”
張楚仁抬頭看了一眼,視線又落迴輿圖上,隨口說道:“那裏原先是座廟,十幾年前,北洲鬧饑荒的時候,逃難的難民都擠在廟裏,不知怎麽的,廟塌了,砸死了不少人,後來就沒再修建,由著它破敗下去,漸漸的,禿嚕成一塊空地了。”
清然皺了皺眉問:“這麽說,北洲連著幾月不下雨不是頭一次了?”
張楚仁合上輿圖交還與她:“當然,不然寧王殿下如何這般篤定北洲會出現饑荒,百姓會逃往西洲,不就是因為十幾年前出現過相同的事情嗎。”
“這麽說,這件事也算是有經驗了,”清然雙手作揖,恭敬道:“還請張大人細說說當時之事。”
提起往事,張楚仁有些悵惘,背著手望向高遠的天空,長歎一聲,絮絮說起往事。
這話說起來,也有十八年了。
那時候張楚仁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小縣令,剛被分到三山城下轄的一個縣做父母官。
剛上任不久就接到北洲饑荒,大批災民湧入三山城的消息。
當時的知府要開城門迎接災民入城,接受官府救濟。但當時來西洲執政的西洲王蕭闖卻下令不許開城門。
為的就是防止饑民擾民,並在城中滋事,擾亂當地秩序。
百姓沒辦法,隻能暫時都擠在城外的那座觀音廟裏。
由於逃過來的人越來越多,城門始終不開,廟裏的越來越擁擠。
突然有一天,那廟不知怎麽的,就塌了,而且是完全坍塌。擠在廟裏的幾千百姓被坍塌的屋頂壓死了千人,還有百人受了傷,因為沒有藥品能醫治,又病死了不少。
最後能活下來的,不過數百人。
三山城知府一直向上請求出城救助百姓,但,西洲王蕭闖攔截了所有往外遞信的路子。
直到廟塌了,隻剩下幾百名難民還活著,他才命官府在城外支了粥棚施粥,勉強保證沒有人餓死。
直到饑荒過去,他才準許那些災民進城做工,賺取迴鄉的銀錢。
直到很多年之後,張楚仁升任三山城知府,有權查閱衙署裏的文獻資料才知道。當年,蕭闖為了減輕財政支出,故意等百姓隻剩幾百人之後才出手救濟。
而那次觀音廟坍塌,至今是個謎。
清然聽完,心中了然,怪不得見麵之時,他一點好臉色都沒有。
若不是兵力不足以抗衡西洲王,隻怕他早就劃地域自治了。
跟在那樣一位王爺身後做事,實在是憋屈得很。
她朝張楚仁深深作了一揖:“三山城能得張知府這樣護佑,實在是百姓之福。”
張楚仁淡然擺擺手,不在乎這些虛名。
話題轉迴來。
清然問:“這次咱們有時間充分準備,張大人打算將前來投靠的百姓,安置在城內還是城外?”
張楚仁看了她一眼,笑著說:“不!”
清然挑眉,等著他接下來的話。
“不在城內也不在城外,而是,分散。”
張楚仁一指清然手中的輿圖。
清然意會,再次展開輿圖,鋪在城垛子上。
張楚仁指著分部在三山城三麵的八個縣城說:“三山地涉廣闊,下轄八個縣城,除開偏遠窮困的三個縣城不談,餘下五個縣城,三個圍在三山城周圍。若這次饑民人數在數千人,便將饑民分部在三山周圍三個縣城之中,若人數多達數萬人,則五個縣城連帶著府城在內,怎麽也能分化掉饑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