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趙子銳之死(一)
重生之我隻想稱霸朝廷 作者:序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馬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述寧王如何英明睿智蟄伏多年,布下一盤大棋。
清然聽了半天,去掉誇大成分,窺得事情本真。
尚書省工部下有六案,分別是工作案、營造案、材料案、兵匠案、檢法案、知雜案。
其中營造案掌城池、宮室、屋宇、街道、橋梁修造。材料案掌計劃、采伐所需建築、鑄造等材料。
趙子銳父親曾是營造案監造作監小吏,在建造貢院所屬的暫租房時,曾在案頭家裏發現了另一份暫租房建造圖紙,他偷偷拿了出來,與實際建造房屋圖紙作對比,每間屋子竟比偷出來的圖紙上四麵都小了一堵牆的厚度。
民用住宅牆體的厚度是九寸,四麵都小了九寸的話,整間屋子麵積包括建築材料就少了許多。
而且,一共一百三十六間屋子,所有的屋子都小了一圈的話,那麽整個數額算下來非常驚人。
他直覺這件事不簡單,老擱在心裏頭琢磨,有一次與好友喝酒,趁著酒勁,把深藏在心裏的話說與好友聽。
豈知,好友聽聞,並不詫異,反而淡定從懷中取出一疊紙放在他麵前。
“我早就懷疑朝廷裏的那些官員,中飽私囊,貪墨朝廷撥下來建那些遷居百姓的銀子。”
這位友人也在工部任職,是材料案裏的一個小吏,並沒有什麽話語權。因為他的一戶親戚也在遷居百姓之內,便事事留心了些。
他發現先前朝廷跟百姓們說新建的房屋用櫸木做梁後來卻變成了鬆木。百姓們鬧騰,不讓工匠蓋,但那些人卻拿天氣說事,說雨水多,河道漲水,南方的木料運送不過來,隻能先用鬆木做了,日後再把差價補在其他地方。
正屋大梁對百姓來說可是重中之重,不可馬虎。百姓執意不肯,但工部的人說隨他們,要麽等,要麽用鬆木。兩者擇其一,任憑他們選。
但問到木料何時能到,官府卻迴,這就要看天意了。
老房子已被拆,他們住在暫時搭建的窩棚裏生活。若房子一日不建好,日子沒法好好過。無奈之下,隻得同意官府所說,就用鬆木做大梁。
鬆木硬度高,防腐性差,容易被蟲蛀,用作大梁除非多刷幾層漆保護。可漆這個東西,哪是一般百姓能用的起的。
故而隻得忍下。
好友得知此事,心裏門清,他自己就是材料部的,明明江南的櫸木早就運到了,隻因戶部尚書家中擴建宅院,工部侍郎為巴結人家,先緊著人家用,哪裏還有剩下的留給百姓呢。
於是他暗中查看了好些百姓家裏重建的房子,用料都不是原先定下的東西,全都以次充好,他默默留下證據想等著有機會一定要揭發那些人的惡行。
兩人把手中的證據一對比,好家夥,不光工部有鬼,最開始丈量房屋便做了手腳,新建的償還房比原址百姓房屋也小了一圈。
這對好友一拍即合,決定找尋機會揭發此事。
然而,沒過幾日,好友匆匆來尋趙老爺子,把手裏的東西交給他,便帶著妻兒迴鄉去了。
好友臨陣退縮,趙老爺子沒說什麽,他孤身一人,不畏強權,一直尋找機會。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一個能接近太子的機會。太子知道了整件事的始末,惱恨貪官害民,本是一樁利民的政策,卻成了那些貪官汙吏的遮掩,屬實咽不下這口氣。
可不等他去調查此事,趙老爺子當天在迴家的途中就掉進了護城河裏。
這件事之後,太子明白事情不簡單,與寧王說了來龍去脈,讓他暗中調查。
爹爹身死,官府的仵作說是意外。趙子銳不信,他想起爹爹留存的東西,一定是那些東西惹得禍。他正要把那些所謂的證據燒掉時,寧王出現了,並告訴他,他爹真正的死因。
此後,趙子銳便以窮學子的身份住進了暫租房,像一隻冬眠的動物等待驚蟄的那天,破土而出,揭露朝廷部分官員醜惡的嘴臉。
當他像他爹一樣站在太子麵前時,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隻要挑起這件事,他便可功成身退,以後的事情,自然有太子和寧王來辦。
可皇上知道了太子和寧王的計劃,一直壓著,不肯他們在這種時候向朝臣發難。
大魏天下從建國之初便分五洲,皇家居中為中洲,下轄五個州府,東西四麵各有一王,都是太祖當年的子嗣按照功勳分封的四位王爺,分別是東洲王、南洲王、西洲王和北洲王。
曆經百年,那些皇室後裔的血脈已經被稀釋得幾乎與現在的皇室沒了血親關係。
而四位王爺之中,北洲王和東洲王自知實力不足,不能與朝廷對抗,隻要保住現有的榮華富貴便好。
皇帝給台階時便欣然受了。皇帝大力抬舉兩位王爺的兩位兒子,分別封為北幽王、北陽王和鎮東王、東海王,將北洲與東洲分化成三塊,大而化之,以此削弱兩洲的力量。
而西洲王和南洲王各自傭兵自重,這些年頭大有跟朝廷對著幹的趨勢。西洲王被滅,南洲王還在,但他也感覺到危機,主動上表,說二兒子如何如何才能卓絕,請封為王。
這意思很明顯了,是希望皇帝如處理北洲東洲一般對待南洲。
但南州王自視甚高,藐視萬物的性子怎麽會輕易低頭。皇帝知道他是假意溫順,他推出來的那個兒子,人人都知道是個傻子,真正厲害的還是他的嫡長子,南洲表麵被分化,實際還是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南洲也就成了皇帝心頭第一大患,削藩勢在必行。其次是外患——北方的戎狄,最後才是朝中那些貪得無厭的蠹蟲。
唯有先解決了前兩個麻煩,才能騰出手來收拾朝中大臣,否則等於自戕。
現在的情況是,舉證人被殺了,證據找不到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清然陷入沉思。
她記得上一世聽七公主叨叨過,說朝中好些大臣互相勾結,把新帝氣得半死,但又拿他們沒有辦法。
清然依稀記得,那件事是寧王發起,控訴戶部、兵馬巡城司以及工部相互勾連,貪墨朝廷銀兩,需嚴正查明事實,還天下清明。
後來雙方較量,寧王縱然手握重權,又有皇帝撐腰,但雙方卻打了個平手,誰也沒奈何得了誰。那件事在皇帝心裏埋下了陰影,為日後讓賢種下了一顆種子。
蕭致見她擰眉深思,也沒指望他能有什麽好的辦法,隨口問道:“如何詹司馬可有錦囊妙計?”
上一世雖然沒打得贏,這一世卻不一樣了,多了一個我,而我就是那個變數。
清然仔細迴憶那天的事情。
從馬參軍所說中得知,那天太子會到貢院後門是事先安排好了的,趙子銳見到太子當麵陳情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那天隻有吏部尚書和禮部尚書以及各位閱卷官並不知情。
雖然那天的事沒能在大眾的眼皮子底下細細說明,但兩位大人是看在眼裏的,事有蹊蹺,而且現在人已經死了。這便是很好的突破口。
況且,吏部和禮部並未參與到那件事當中,是更為合適的發起人。
上一世,或許這時候還不是最佳發難時機,但這一世,可就不一定了。
相通所有關節,清然眉目舒展,笑了。
清然聽了半天,去掉誇大成分,窺得事情本真。
尚書省工部下有六案,分別是工作案、營造案、材料案、兵匠案、檢法案、知雜案。
其中營造案掌城池、宮室、屋宇、街道、橋梁修造。材料案掌計劃、采伐所需建築、鑄造等材料。
趙子銳父親曾是營造案監造作監小吏,在建造貢院所屬的暫租房時,曾在案頭家裏發現了另一份暫租房建造圖紙,他偷偷拿了出來,與實際建造房屋圖紙作對比,每間屋子竟比偷出來的圖紙上四麵都小了一堵牆的厚度。
民用住宅牆體的厚度是九寸,四麵都小了九寸的話,整間屋子麵積包括建築材料就少了許多。
而且,一共一百三十六間屋子,所有的屋子都小了一圈的話,那麽整個數額算下來非常驚人。
他直覺這件事不簡單,老擱在心裏頭琢磨,有一次與好友喝酒,趁著酒勁,把深藏在心裏的話說與好友聽。
豈知,好友聽聞,並不詫異,反而淡定從懷中取出一疊紙放在他麵前。
“我早就懷疑朝廷裏的那些官員,中飽私囊,貪墨朝廷撥下來建那些遷居百姓的銀子。”
這位友人也在工部任職,是材料案裏的一個小吏,並沒有什麽話語權。因為他的一戶親戚也在遷居百姓之內,便事事留心了些。
他發現先前朝廷跟百姓們說新建的房屋用櫸木做梁後來卻變成了鬆木。百姓們鬧騰,不讓工匠蓋,但那些人卻拿天氣說事,說雨水多,河道漲水,南方的木料運送不過來,隻能先用鬆木做了,日後再把差價補在其他地方。
正屋大梁對百姓來說可是重中之重,不可馬虎。百姓執意不肯,但工部的人說隨他們,要麽等,要麽用鬆木。兩者擇其一,任憑他們選。
但問到木料何時能到,官府卻迴,這就要看天意了。
老房子已被拆,他們住在暫時搭建的窩棚裏生活。若房子一日不建好,日子沒法好好過。無奈之下,隻得同意官府所說,就用鬆木做大梁。
鬆木硬度高,防腐性差,容易被蟲蛀,用作大梁除非多刷幾層漆保護。可漆這個東西,哪是一般百姓能用的起的。
故而隻得忍下。
好友得知此事,心裏門清,他自己就是材料部的,明明江南的櫸木早就運到了,隻因戶部尚書家中擴建宅院,工部侍郎為巴結人家,先緊著人家用,哪裏還有剩下的留給百姓呢。
於是他暗中查看了好些百姓家裏重建的房子,用料都不是原先定下的東西,全都以次充好,他默默留下證據想等著有機會一定要揭發那些人的惡行。
兩人把手中的證據一對比,好家夥,不光工部有鬼,最開始丈量房屋便做了手腳,新建的償還房比原址百姓房屋也小了一圈。
這對好友一拍即合,決定找尋機會揭發此事。
然而,沒過幾日,好友匆匆來尋趙老爺子,把手裏的東西交給他,便帶著妻兒迴鄉去了。
好友臨陣退縮,趙老爺子沒說什麽,他孤身一人,不畏強權,一直尋找機會。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一個能接近太子的機會。太子知道了整件事的始末,惱恨貪官害民,本是一樁利民的政策,卻成了那些貪官汙吏的遮掩,屬實咽不下這口氣。
可不等他去調查此事,趙老爺子當天在迴家的途中就掉進了護城河裏。
這件事之後,太子明白事情不簡單,與寧王說了來龍去脈,讓他暗中調查。
爹爹身死,官府的仵作說是意外。趙子銳不信,他想起爹爹留存的東西,一定是那些東西惹得禍。他正要把那些所謂的證據燒掉時,寧王出現了,並告訴他,他爹真正的死因。
此後,趙子銳便以窮學子的身份住進了暫租房,像一隻冬眠的動物等待驚蟄的那天,破土而出,揭露朝廷部分官員醜惡的嘴臉。
當他像他爹一樣站在太子麵前時,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隻要挑起這件事,他便可功成身退,以後的事情,自然有太子和寧王來辦。
可皇上知道了太子和寧王的計劃,一直壓著,不肯他們在這種時候向朝臣發難。
大魏天下從建國之初便分五洲,皇家居中為中洲,下轄五個州府,東西四麵各有一王,都是太祖當年的子嗣按照功勳分封的四位王爺,分別是東洲王、南洲王、西洲王和北洲王。
曆經百年,那些皇室後裔的血脈已經被稀釋得幾乎與現在的皇室沒了血親關係。
而四位王爺之中,北洲王和東洲王自知實力不足,不能與朝廷對抗,隻要保住現有的榮華富貴便好。
皇帝給台階時便欣然受了。皇帝大力抬舉兩位王爺的兩位兒子,分別封為北幽王、北陽王和鎮東王、東海王,將北洲與東洲分化成三塊,大而化之,以此削弱兩洲的力量。
而西洲王和南洲王各自傭兵自重,這些年頭大有跟朝廷對著幹的趨勢。西洲王被滅,南洲王還在,但他也感覺到危機,主動上表,說二兒子如何如何才能卓絕,請封為王。
這意思很明顯了,是希望皇帝如處理北洲東洲一般對待南洲。
但南州王自視甚高,藐視萬物的性子怎麽會輕易低頭。皇帝知道他是假意溫順,他推出來的那個兒子,人人都知道是個傻子,真正厲害的還是他的嫡長子,南洲表麵被分化,實際還是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南洲也就成了皇帝心頭第一大患,削藩勢在必行。其次是外患——北方的戎狄,最後才是朝中那些貪得無厭的蠹蟲。
唯有先解決了前兩個麻煩,才能騰出手來收拾朝中大臣,否則等於自戕。
現在的情況是,舉證人被殺了,證據找不到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清然陷入沉思。
她記得上一世聽七公主叨叨過,說朝中好些大臣互相勾結,把新帝氣得半死,但又拿他們沒有辦法。
清然依稀記得,那件事是寧王發起,控訴戶部、兵馬巡城司以及工部相互勾連,貪墨朝廷銀兩,需嚴正查明事實,還天下清明。
後來雙方較量,寧王縱然手握重權,又有皇帝撐腰,但雙方卻打了個平手,誰也沒奈何得了誰。那件事在皇帝心裏埋下了陰影,為日後讓賢種下了一顆種子。
蕭致見她擰眉深思,也沒指望他能有什麽好的辦法,隨口問道:“如何詹司馬可有錦囊妙計?”
上一世雖然沒打得贏,這一世卻不一樣了,多了一個我,而我就是那個變數。
清然仔細迴憶那天的事情。
從馬參軍所說中得知,那天太子會到貢院後門是事先安排好了的,趙子銳見到太子當麵陳情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那天隻有吏部尚書和禮部尚書以及各位閱卷官並不知情。
雖然那天的事沒能在大眾的眼皮子底下細細說明,但兩位大人是看在眼裏的,事有蹊蹺,而且現在人已經死了。這便是很好的突破口。
況且,吏部和禮部並未參與到那件事當中,是更為合適的發起人。
上一世,或許這時候還不是最佳發難時機,但這一世,可就不一定了。
相通所有關節,清然眉目舒展,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