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噩耗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 作者:腦洞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采珠女叫楊憶然,她整日與武媚幾人為伴,李厥的身份自然也瞞不住。
她識字且知分寸,李厥很想讓她留下照顧香水和香皂的作坊,然對方本就是打算帶先父亡靈迴中原,他自不好開口。
一早,她接來自己的母親,眾人啟程。
昨日他已經和裴行儉幾人商議好路線,打算順著潮惠驛道行走,直至閩地泉州,全程有千裏了。
路上多有驛所,但李厥不便亮明身份,而驛所之改革也未及此,所以他們隻能夜宿在外。
好在自廣州離去時,馮氏準備妥當,不僅給他們新配了騾馬,還多了三輛不錯的馬車,幹糧果脯之類也帶了不少。
第二日近晚,他們便到了寶安縣(今東莞),縣城內僚漢混居,並沒有民族相融而刀兵相戈,反而是一副平安祥和之景。
此地盛產莞草,所以有不少莞草的手工藝品,如莞席、花籃之類,不少家庭門外,都掛有莞草編製的工藝品,手工精巧,極為賞心。
客棧的旁邊,剛好有一老漢正在織席,李厥便上前相談了一番。
“老丈,這莞席幾日可編一張?”
“快的話三日可成,但家中還有他事要什弄,斷斷續續,五日差不多能成。”
“一席能賣幾何?”
老頭抬眼看了看李厥,隨即轉身迴屋,片刻拿出一張席子道:“郎君要是能入眼,這一席三十文如何?”
李厥笑了笑,也知曉這一張老丈若是賣給那些專收之人,定然不足三十之數,但他還是讓無意交了錢,將這張席子給買下來了。
“家中難道就靠你編席為生?”
“哪能,家中老大在鹽田忙碌,老二打漁,靠小老兒編席還不得餓死。”
“喲,那您家中可算是富戶了,兩兒子也出息。”
一聽此話,老丈當即高興,擺擺手道:“可說不上富戶,勉力溫飽而已,一看小郎君才是富貴人,若是不嫌進屋飲一杯苦水。”
“不必,某還有事,便不叨擾。”
順著這條街逛了一圈,發現這裏的人都很勤勉,很難看到有人在門口賦閑的。
官府隻要不亂來,百姓又勤勉,日子總歸會越來越好的。
迴到客棧,他的心情大好,隻是好心情沒有維持片刻,他便收到了一個噩耗。
長安加急來信,他的先生,尚書左仆射蕭瑀於九月初仙遊了,對於這位老人家,李厥的感情是真摯的,老人也教了他很多。
一股子悲愴湧上心頭,仔細的將信看了數遍,淚水不禁奪眶而出,門被推開,蕭若跪到他身邊,淚如雨下,“殿下,我阿翁走了。”
“起來,我知曉了,蕭公今年76歲,已是長壽,且生老病死自有定數,非人力所能為,你…”
說到一半,李厥也覺得說不下去了。
蕭瑀一生,得李淵器重,後又侍奉於貞觀,作為相臣,因身賦舊朝皇脈,屢遭罷免,又因忠誠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又屢屢起複,五罷六起,也算是難找到第二個了。
自李厥拜師之後,其先教史,後教政務處理,時不時的還會暗示他一些事如何處理,才能迎合李二的心思,可謂是盡職盡責。
“臣懇請明日迴京,求殿下應允。”
“好好好,孤稍後讓人告知曹城,撥五十人護送你迴京,切記,不可因趕路而壞了己身,你阿翁走了,孤已經沒了一個先生,可不能再沒了你。”
聽得此話,蕭若再度大哭起來。
將蕭若勸迴去,李厥獨坐屋中,久久未動。
皇爺爺老了,貞觀一朝的臣子們也老了,愛護自己、幫助自己的,如房玄齡、李靖,也都老了,在不久的將來會逐一離自己而去,
高士廉、馬周走時,他還沒有太大的觸動,因為此二人與己情感不深,但得知蕭瑀病逝,他是真的傷心了。
“殿下,吃點東西吧,趕了一日的路…”
“孤不餓。給孤把燈挑亮一些,鋪紙研墨。”
無意歎了口氣,隻得照做。
等到準備好,李厥坐到書桌前,開始寫道:‘嗚唿,參天為何不佑,杏林奈何不靈,人生斯世,如葉飄風。
蕭公乃南梁之後,胸懷天下,輔唐三十餘載,二聖皆感其德,百姓沐其恩,如斯俊才,壽應長生,胡為蒼天不佑。
學生李厥,初聞此耗,魂離位、魄難守,哀毀骨立,淒入肝脾。
拜師門下七載,雖無半日懈怠,亦難爭享半暉之光,嗚唿,先生仙遊,始知大道難求矣。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餘日何惟,無人鞭策左右,無人忠言開明,思之於此,痛矣、悲也。
身在寶安,難以致孝於靈前,惟在此地跪禮相送,守靈待禮,祈恩師來見,嗟唿,魂歸來兮。
從此不聞師音,嗚唿哀哉,昊昊長天寄學生思之所托,詞曰:蘭陵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寫完這一封祭文,他擱下筆搓了搓臉,安靜的坐了片刻,再度換紙寫道:
‘孫兒已聞蕭公仙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蕭公一生雖算不得炫麗,但亦能道句精彩,望皇爺爺以己身為重,不可過於哀傷。
蕭公乃孫兒之師,未能親至靈前,是孫兒之過,懇皇爺爺請諸臣議得良諡,以告亡靈。
廉頗雖老,亦為趙國之柱石,今梁公、衛公皆亦垂垂暮矣,不知尚能陪我祖孫幾日,求皇爺爺重之,孫兒落筆寶安,念天顏、祈平安。’
寫完兩封信之後,李厥又叮囑無意,“我帶的有素服嗎?”
“倒是有一套白服。”
“取出來,再去城中買些香燭、紙寶來。”
無意隻得照辦,讓武媚帶著衣服過來,幫助李厥更衣,他則帶人去城外買香燭,此時天已入黑,還真不定好買。
弄好之後,取來一蒲團,李厥坐在地上,心中沒著沒落的。
嚴格說來,自重生而來,李靖、房玄齡、蕭瑀、唐儉幾人和他都非常的親近,也是堅定支持他為儲君的最初班底,如今蕭瑀的去世讓他傷心之餘,也多了分警惕。
新人還未礪練出來,老人將慢慢離去,注定要麵臨著人才斷層啊。
還好,還有一個儲遂良,他正值壯年,不行再把李義府給拎出來,對方雖然逢迎,但自己隻要不亂暗示,想來也不會有事。
無意迴來時,帶了整套的東西,甚至還有一個現成的牌位,李厥當即寫了‘宋國公蕭瑀使君之靈位’。
將其放在正北方的台子上,擺上香爐、香燭,插上香之後,又擺上紙紮的元寶之類。
現在還沒有燒紙錢的習俗,所以如此就可以了,接著他便坐在下首位開始守靈。
她識字且知分寸,李厥很想讓她留下照顧香水和香皂的作坊,然對方本就是打算帶先父亡靈迴中原,他自不好開口。
一早,她接來自己的母親,眾人啟程。
昨日他已經和裴行儉幾人商議好路線,打算順著潮惠驛道行走,直至閩地泉州,全程有千裏了。
路上多有驛所,但李厥不便亮明身份,而驛所之改革也未及此,所以他們隻能夜宿在外。
好在自廣州離去時,馮氏準備妥當,不僅給他們新配了騾馬,還多了三輛不錯的馬車,幹糧果脯之類也帶了不少。
第二日近晚,他們便到了寶安縣(今東莞),縣城內僚漢混居,並沒有民族相融而刀兵相戈,反而是一副平安祥和之景。
此地盛產莞草,所以有不少莞草的手工藝品,如莞席、花籃之類,不少家庭門外,都掛有莞草編製的工藝品,手工精巧,極為賞心。
客棧的旁邊,剛好有一老漢正在織席,李厥便上前相談了一番。
“老丈,這莞席幾日可編一張?”
“快的話三日可成,但家中還有他事要什弄,斷斷續續,五日差不多能成。”
“一席能賣幾何?”
老頭抬眼看了看李厥,隨即轉身迴屋,片刻拿出一張席子道:“郎君要是能入眼,這一席三十文如何?”
李厥笑了笑,也知曉這一張老丈若是賣給那些專收之人,定然不足三十之數,但他還是讓無意交了錢,將這張席子給買下來了。
“家中難道就靠你編席為生?”
“哪能,家中老大在鹽田忙碌,老二打漁,靠小老兒編席還不得餓死。”
“喲,那您家中可算是富戶了,兩兒子也出息。”
一聽此話,老丈當即高興,擺擺手道:“可說不上富戶,勉力溫飽而已,一看小郎君才是富貴人,若是不嫌進屋飲一杯苦水。”
“不必,某還有事,便不叨擾。”
順著這條街逛了一圈,發現這裏的人都很勤勉,很難看到有人在門口賦閑的。
官府隻要不亂來,百姓又勤勉,日子總歸會越來越好的。
迴到客棧,他的心情大好,隻是好心情沒有維持片刻,他便收到了一個噩耗。
長安加急來信,他的先生,尚書左仆射蕭瑀於九月初仙遊了,對於這位老人家,李厥的感情是真摯的,老人也教了他很多。
一股子悲愴湧上心頭,仔細的將信看了數遍,淚水不禁奪眶而出,門被推開,蕭若跪到他身邊,淚如雨下,“殿下,我阿翁走了。”
“起來,我知曉了,蕭公今年76歲,已是長壽,且生老病死自有定數,非人力所能為,你…”
說到一半,李厥也覺得說不下去了。
蕭瑀一生,得李淵器重,後又侍奉於貞觀,作為相臣,因身賦舊朝皇脈,屢遭罷免,又因忠誠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又屢屢起複,五罷六起,也算是難找到第二個了。
自李厥拜師之後,其先教史,後教政務處理,時不時的還會暗示他一些事如何處理,才能迎合李二的心思,可謂是盡職盡責。
“臣懇請明日迴京,求殿下應允。”
“好好好,孤稍後讓人告知曹城,撥五十人護送你迴京,切記,不可因趕路而壞了己身,你阿翁走了,孤已經沒了一個先生,可不能再沒了你。”
聽得此話,蕭若再度大哭起來。
將蕭若勸迴去,李厥獨坐屋中,久久未動。
皇爺爺老了,貞觀一朝的臣子們也老了,愛護自己、幫助自己的,如房玄齡、李靖,也都老了,在不久的將來會逐一離自己而去,
高士廉、馬周走時,他還沒有太大的觸動,因為此二人與己情感不深,但得知蕭瑀病逝,他是真的傷心了。
“殿下,吃點東西吧,趕了一日的路…”
“孤不餓。給孤把燈挑亮一些,鋪紙研墨。”
無意歎了口氣,隻得照做。
等到準備好,李厥坐到書桌前,開始寫道:‘嗚唿,參天為何不佑,杏林奈何不靈,人生斯世,如葉飄風。
蕭公乃南梁之後,胸懷天下,輔唐三十餘載,二聖皆感其德,百姓沐其恩,如斯俊才,壽應長生,胡為蒼天不佑。
學生李厥,初聞此耗,魂離位、魄難守,哀毀骨立,淒入肝脾。
拜師門下七載,雖無半日懈怠,亦難爭享半暉之光,嗚唿,先生仙遊,始知大道難求矣。
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餘日何惟,無人鞭策左右,無人忠言開明,思之於此,痛矣、悲也。
身在寶安,難以致孝於靈前,惟在此地跪禮相送,守靈待禮,祈恩師來見,嗟唿,魂歸來兮。
從此不聞師音,嗚唿哀哉,昊昊長天寄學生思之所托,詞曰:蘭陵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寫完這一封祭文,他擱下筆搓了搓臉,安靜的坐了片刻,再度換紙寫道:
‘孫兒已聞蕭公仙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蕭公一生雖算不得炫麗,但亦能道句精彩,望皇爺爺以己身為重,不可過於哀傷。
蕭公乃孫兒之師,未能親至靈前,是孫兒之過,懇皇爺爺請諸臣議得良諡,以告亡靈。
廉頗雖老,亦為趙國之柱石,今梁公、衛公皆亦垂垂暮矣,不知尚能陪我祖孫幾日,求皇爺爺重之,孫兒落筆寶安,念天顏、祈平安。’
寫完兩封信之後,李厥又叮囑無意,“我帶的有素服嗎?”
“倒是有一套白服。”
“取出來,再去城中買些香燭、紙寶來。”
無意隻得照辦,讓武媚帶著衣服過來,幫助李厥更衣,他則帶人去城外買香燭,此時天已入黑,還真不定好買。
弄好之後,取來一蒲團,李厥坐在地上,心中沒著沒落的。
嚴格說來,自重生而來,李靖、房玄齡、蕭瑀、唐儉幾人和他都非常的親近,也是堅定支持他為儲君的最初班底,如今蕭瑀的去世讓他傷心之餘,也多了分警惕。
新人還未礪練出來,老人將慢慢離去,注定要麵臨著人才斷層啊。
還好,還有一個儲遂良,他正值壯年,不行再把李義府給拎出來,對方雖然逢迎,但自己隻要不亂暗示,想來也不會有事。
無意迴來時,帶了整套的東西,甚至還有一個現成的牌位,李厥當即寫了‘宋國公蕭瑀使君之靈位’。
將其放在正北方的台子上,擺上香爐、香燭,插上香之後,又擺上紙紮的元寶之類。
現在還沒有燒紙錢的習俗,所以如此就可以了,接著他便坐在下首位開始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