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長安城中(二)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 作者:腦洞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義府的話,得到了眾多老臣的支持,一會兒便有五六人出班附議。
幾位老臣頗為欣慰,以前針對此事出麵的有魏征,魏征去世了,本以為再無剛直之臣,沒成想多了一個李義府。
不少人,都麵帶笑意輕撫著胡須。
李二麵上有些不好看了,他也在猜測李義府的反對是其本意,還是自己孫兒的意思。
“那依愛卿看來,此事當如何來辦?”
“在臣看來此事不難,陛下仁孝天下,又愛民如子,泰山祭祀刻不容緩,然所過之境不得供奉、不得擾民、不允黃土鋪道,
所行所食所宿,皆由內庫的撥付,如此祭祀天父地母之心更誠,又能讓利於民,豈不兩全其美。”
原本還看他順眼的幾個老臣,聽到他這話胡子都被扯斷了幾根,還以為是隊友呢,沒成想是助攻的,神什麽擾民,這是關鍵嗎?
關鍵是李二不折騰,不亂跑,擾民也隻是一個借口罷了。
在場的臣子,又真的有幾個把百姓裝在了心裏。
李二一聽哈哈大笑,片刻笑止道:“倒是朕想得簡單了,愛卿所言才最為合理,那便如此來做吧,諸位還有無異議?”
不少人屁股離地,但很快又坐下了,他們倒是想反對,但一時之間找不到理由啊。
李二都說了,這次不勞地方接待,一切由內帑撥付,這還怎麽說。
“眾卿無異議的話,此事便交由來濟和李義府來打操辦,盡快與司天監一起,推算出良日,朕想著明年春日頗為合適。”
兩人再度出班領命。
封禪作為高規格的禮儀,可不是說帝王隨便去泰山轉一圈就行了。
先是確定去泰山的日期和線路,接著還要選定要帶的臣子人選,看看哪些人有資格,
勒石記錄,搭建九層高階,告天地書,李二上山從哪條路,下山從哪條路,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怪不得一些老臣不願意,確實有些折騰人。
至此早朝結束,李二從立政殿迴到甘露殿更衣,心情大好,所以坐在殿中發了會癔症,沒有第一時間處理奏折。
“陛下,皇太孫的信。”
李二愣了愣才反應過來,笑著道:“這孩子也開始偷懶了,上一封還是他在武龍時所寫,這都過去快十日了,呈上來朕看看,
看來要去信訓斥他兩句,再不按時來信,便派人將其接迴來。”
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暢清放在案台上的信,微微一怔道:“怎麽是兩封,難道是之前一封有延誤?”
“兩封信乃是一人送來,想是太孫殿下同時寫了兩封。”
李二微微頜首,不再言語抽出信看起來,他先拿起的是李厥對矩州戰況的分析和布局,微微一怔,矩州有戰役?
看得沒頭沒尾,眉頭微皺將此信放下,拆開另一封來看。
這一封開始便說了矩州之戰的原由,自己孫子遊曆到矩州城外與謝法成的兒子發生了衝突,寫得極為詳細,
當看到下半部分的內容,他的麵上浮現了一絲寒意。
看完信,他直接在殿中踱起步來,自己孫兒沒錯,再三忍讓,但老四還是不知曉進退,說好聽一些,青雀是長輩,
說得嚴肅些,李厥是君,李泰是臣。
是啊,皇家難道就不該享受天倫嗎?
他也知曉,玄武之變自己給大唐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所以他在極力的挽救和維護,自己的孫兒和自己也是一條心的,雖然幾次麵對老四的刁難,也一忍再忍。
而這一次,李泰居然想要李厥的命,他心中自然憤怒。
好一會再次坐迴案幾,猶豫著這封信要不要給李泰看,許久也難有決斷,索性先放一邊,將剛剛那一封沒看完的又拿起。
看了片刻,他的嘴角浮現起笑意。
“暢清,皇太孫在矩州排兵布陣,以少克多,將地頭蛇謝法成給辦了,哈哈,這是太孫第一次親臨戰場,不錯,至少沒有畏懼之心。”
他自然是高興的,自己是百戰得的江山,並不希望繼承者是個慫包,
幾個嫡子中,要說在武勇一道上,也就李承乾還算不錯,少入軍中鍛煉過,李泰自小癡肥未入軍中,李治膽氣弱,況且當時未做他想,隻想他能做個太平王爺,所以也未有武勇之表現。
現在孫兒有些表現,讓他如何不喜。
他想得很遠,就算自己百年之後,大唐交給孫兒,想來也無甚可擔心的了。
這封信中,首先看得出,李厥對戰場的敏銳性,初和謝法成之子衝突,便做好謝法成造反的準備,接著便是引蛇出洞,又讓趙孝祖釜底抽薪。
雖然在布局上尚顯稚嫩,但已經很不錯了。
“太孫殿下最肖陛下,能取得如此之捷,臣倒是毫不例外。”
聽暢清這話,李二再度哈哈大笑。
“厥兒之前還說,想將高句麗留給他練手,朕還以為他是玩笑話,看來,一直以來,他未有絲毫的懈怠,李靖也教得挺好,朕心甚慰。
來人,賞百金,賜綢五十匹給衛公府邸,對了,也讓他進趟宮,看看他能給自己弟子的表現打幾分。”
自有人領命去這排,李二鋪開一紙想著先迴這封信:
‘為帥者,未慮勝先慮敗,你此局雖勝,勝在謝法成盲目自大,以有心勝無意,切不可生驕縱之心,若謝法成勝,汝當如何?
布局講究全盤一以貫之,你隻布了初局,對戰局的變化應對無章,多是韋仁壽將你補齊。
依你之局,謝法成向南竄如何?
而韋仁壽便知,求得添州之地協助,形成包圍之勢,此是老將之謀也,你當有悟。
趙孝祖若不能攻下矩州又如何?
戰場一旦開始,結束非你一言而定,所以當有後續兵力補充,應宣戎州、朱提之兵力為援,為矛也可為盾,如此勝可占下矩州,敗可防衛西、北之地。’
寫完之後,李二又從頭看了一遍,覺得沒什麽問題,便將紙放在一邊。
片刻目光再他度看向第一封信,長歎一聲正待宣幾個重臣來商議一下,便聽報說蕭瑀求見。
“宣進來吧。”
蕭瑀進來之後,將兩封奏書奉上稟道:“陛下,今早整理各地奏書,見有郎州、瀘州都督府所來的奏書,事涉太孫殿下行程,臣便抽了出來。”
呈到案前,李二便看了起來,麵上帶著笑意。
兩個人的奏本,一是細述了自接到李厥之令到用兵的全過程,其二便是誇李厥,說今次之功全是李厥運籌得力而來,
韋仁壽還說了李厥平易近人,能聽得進忠言,他淡淡一笑。
幾位老臣頗為欣慰,以前針對此事出麵的有魏征,魏征去世了,本以為再無剛直之臣,沒成想多了一個李義府。
不少人,都麵帶笑意輕撫著胡須。
李二麵上有些不好看了,他也在猜測李義府的反對是其本意,還是自己孫兒的意思。
“那依愛卿看來,此事當如何來辦?”
“在臣看來此事不難,陛下仁孝天下,又愛民如子,泰山祭祀刻不容緩,然所過之境不得供奉、不得擾民、不允黃土鋪道,
所行所食所宿,皆由內庫的撥付,如此祭祀天父地母之心更誠,又能讓利於民,豈不兩全其美。”
原本還看他順眼的幾個老臣,聽到他這話胡子都被扯斷了幾根,還以為是隊友呢,沒成想是助攻的,神什麽擾民,這是關鍵嗎?
關鍵是李二不折騰,不亂跑,擾民也隻是一個借口罷了。
在場的臣子,又真的有幾個把百姓裝在了心裏。
李二一聽哈哈大笑,片刻笑止道:“倒是朕想得簡單了,愛卿所言才最為合理,那便如此來做吧,諸位還有無異議?”
不少人屁股離地,但很快又坐下了,他們倒是想反對,但一時之間找不到理由啊。
李二都說了,這次不勞地方接待,一切由內帑撥付,這還怎麽說。
“眾卿無異議的話,此事便交由來濟和李義府來打操辦,盡快與司天監一起,推算出良日,朕想著明年春日頗為合適。”
兩人再度出班領命。
封禪作為高規格的禮儀,可不是說帝王隨便去泰山轉一圈就行了。
先是確定去泰山的日期和線路,接著還要選定要帶的臣子人選,看看哪些人有資格,
勒石記錄,搭建九層高階,告天地書,李二上山從哪條路,下山從哪條路,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怪不得一些老臣不願意,確實有些折騰人。
至此早朝結束,李二從立政殿迴到甘露殿更衣,心情大好,所以坐在殿中發了會癔症,沒有第一時間處理奏折。
“陛下,皇太孫的信。”
李二愣了愣才反應過來,笑著道:“這孩子也開始偷懶了,上一封還是他在武龍時所寫,這都過去快十日了,呈上來朕看看,
看來要去信訓斥他兩句,再不按時來信,便派人將其接迴來。”
一邊說著,一邊拿起暢清放在案台上的信,微微一怔道:“怎麽是兩封,難道是之前一封有延誤?”
“兩封信乃是一人送來,想是太孫殿下同時寫了兩封。”
李二微微頜首,不再言語抽出信看起來,他先拿起的是李厥對矩州戰況的分析和布局,微微一怔,矩州有戰役?
看得沒頭沒尾,眉頭微皺將此信放下,拆開另一封來看。
這一封開始便說了矩州之戰的原由,自己孫子遊曆到矩州城外與謝法成的兒子發生了衝突,寫得極為詳細,
當看到下半部分的內容,他的麵上浮現了一絲寒意。
看完信,他直接在殿中踱起步來,自己孫兒沒錯,再三忍讓,但老四還是不知曉進退,說好聽一些,青雀是長輩,
說得嚴肅些,李厥是君,李泰是臣。
是啊,皇家難道就不該享受天倫嗎?
他也知曉,玄武之變自己給大唐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所以他在極力的挽救和維護,自己的孫兒和自己也是一條心的,雖然幾次麵對老四的刁難,也一忍再忍。
而這一次,李泰居然想要李厥的命,他心中自然憤怒。
好一會再次坐迴案幾,猶豫著這封信要不要給李泰看,許久也難有決斷,索性先放一邊,將剛剛那一封沒看完的又拿起。
看了片刻,他的嘴角浮現起笑意。
“暢清,皇太孫在矩州排兵布陣,以少克多,將地頭蛇謝法成給辦了,哈哈,這是太孫第一次親臨戰場,不錯,至少沒有畏懼之心。”
他自然是高興的,自己是百戰得的江山,並不希望繼承者是個慫包,
幾個嫡子中,要說在武勇一道上,也就李承乾還算不錯,少入軍中鍛煉過,李泰自小癡肥未入軍中,李治膽氣弱,況且當時未做他想,隻想他能做個太平王爺,所以也未有武勇之表現。
現在孫兒有些表現,讓他如何不喜。
他想得很遠,就算自己百年之後,大唐交給孫兒,想來也無甚可擔心的了。
這封信中,首先看得出,李厥對戰場的敏銳性,初和謝法成之子衝突,便做好謝法成造反的準備,接著便是引蛇出洞,又讓趙孝祖釜底抽薪。
雖然在布局上尚顯稚嫩,但已經很不錯了。
“太孫殿下最肖陛下,能取得如此之捷,臣倒是毫不例外。”
聽暢清這話,李二再度哈哈大笑。
“厥兒之前還說,想將高句麗留給他練手,朕還以為他是玩笑話,看來,一直以來,他未有絲毫的懈怠,李靖也教得挺好,朕心甚慰。
來人,賞百金,賜綢五十匹給衛公府邸,對了,也讓他進趟宮,看看他能給自己弟子的表現打幾分。”
自有人領命去這排,李二鋪開一紙想著先迴這封信:
‘為帥者,未慮勝先慮敗,你此局雖勝,勝在謝法成盲目自大,以有心勝無意,切不可生驕縱之心,若謝法成勝,汝當如何?
布局講究全盤一以貫之,你隻布了初局,對戰局的變化應對無章,多是韋仁壽將你補齊。
依你之局,謝法成向南竄如何?
而韋仁壽便知,求得添州之地協助,形成包圍之勢,此是老將之謀也,你當有悟。
趙孝祖若不能攻下矩州又如何?
戰場一旦開始,結束非你一言而定,所以當有後續兵力補充,應宣戎州、朱提之兵力為援,為矛也可為盾,如此勝可占下矩州,敗可防衛西、北之地。’
寫完之後,李二又從頭看了一遍,覺得沒什麽問題,便將紙放在一邊。
片刻目光再他度看向第一封信,長歎一聲正待宣幾個重臣來商議一下,便聽報說蕭瑀求見。
“宣進來吧。”
蕭瑀進來之後,將兩封奏書奉上稟道:“陛下,今早整理各地奏書,見有郎州、瀘州都督府所來的奏書,事涉太孫殿下行程,臣便抽了出來。”
呈到案前,李二便看了起來,麵上帶著笑意。
兩個人的奏本,一是細述了自接到李厥之令到用兵的全過程,其二便是誇李厥,說今次之功全是李厥運籌得力而來,
韋仁壽還說了李厥平易近人,能聽得進忠言,他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