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海晏河清?
大唐:續寫貞觀打造錦繡盛唐 作者:腦洞山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薛仁貴落後李厥半個馬身,開始給李厥介紹兩人的情況,他是軍中一員,自然聽說得要多一些。
席君買原來是一個牛人,早在貞觀十五年時,這貨就上演了一出百騎破萬敵,
帶著一百二十人平定了吐穀渾的叛亂,斬了吐穀渾丞相宣王,當時吐穀渾的實際掌權者。
我去,牛人啊!
通過席君買也可以看得出,唐初的將軍們有多卷,百騎破萬,斬敵酋,這樣的大功,才混了一個六品上,男爵的封賞。
至於裴行儉,算是老將們細心培護的下一代接班人。
出身河東裴氏,正兒八經明經科的進士出身,怪不得從他的身上能看到一股子儒將的感覺。
長安周邊,李厥還是看過的,因為這些人不時能進城,要麽做工要麽販賣,日子雖貧,但還是挺不錯的。
而且洛陽為東都,兩都之間的官道時時維護,寬敞又平整,大家也走得不慢,一路上看看景,再和幾個伴讀聊聊,這種心情在宮中是體會不到的。
長安至洛陽約一千零八十裏,共設驛站三十三個,等於說平均三十多裏就是一個驛站。
第一個便是長樂驛,作為長安城東第一驛,也是目前較大的一個驛所,不少自東進入長安的官員,一般都會在此歇腳一日,選擇第二日清晨入城。
李厥等人剛出發,自然不會在此驛站休息,況且他們現今是商賈,驛站也不會讓他們落腳。
當然,若是遠離長安,有些驛丞變通之下,說不得花點錢就能住,但在長安周邊就別想了。
第二個驛所便是滋水驛,亦稱灞橋驛,離長樂驛二十裏,到長安也就三十裏。
到這裏附近的景致還不錯,田間地頭忙碌的鄉民,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莊,還能看到嫋嫋升起的炊煙,一副祥和之貌,
但過了滋水驛之後,相較之前涇渭分明,路邊耕作的農夫不僅是穿著還是精神上都要差了一些,就連不遠處村裏的房子似乎也要更低矮些。
李厥心頭有些不舒服,但也知這才是現下百姓的真實寫照。
落日時分,他們進入了華州(渭南),作為長安東的第一大城,雖隻有長安三分之一的大小,但還算是比較繁榮的,
此刻應該是宵禁鍾響的時候,但或許是這兩年政策的放寬,反正自進城之後,李厥便沒有聽到禁鼓,街上的人也都腳步和緩,並沒有步履匆匆之感。
李厥下了馬,無意牽著西門吹雪跟在身後,見到一個仕子裝扮,李厥雙手一叉行禮問道:“這位兄台,某為何不曾聽聞宵禁鍾鳴?”
那名仕子看了一眼李厥,又看了眼對方身後的陣仗,躬身還禮才道:“這位仁兄想是初來華州,早在一年前華州的宵禁便取消了,
不僅華州,往東的陝石、義馬也皆沒了宵禁,某也是剛從那邊過來。”
“宵禁沒了,那豈不是匪盜四起?”李厥假作吃驚道。
“某與三個同年結伴遊曆,還未曾見過盜匪,此一路驛所眾多,官兵巡視頻繁。再說這城中盜竊之事,聽聞取消宵禁,反而變得更少了。”
李厥道了聲謝,順著主路接著往前走。
尋到一家客棧,自有小二過來,先是領著眾人放好貨物,又安排牲口歇腳之地,添了精料和水。
另一個夥計則領著他們上樓,安排住宿之地。
打開一屋,李厥嗅了嗅,還行沒啥異味,裏麵打掃得也足夠幹淨,不過武媚還是帶著人,從馬車裏將李厥所帶的被褥搬了上來,將床上之物統統換了一遍。
自家的主人,倒也沒啥潔癖,弄雪花糖時和泥巴會動手,初建暖房熬糞時,他也能站在一邊麵不改色,就是對睡覺的地方要求高了些。
店夥計也不以為意,這年頭見過奇奇怪怪的人多了去。
膳時,無意一樣撥了點飯菜先吃,片刻後才叫李厥下來吃飯。
一夜無話,第二日李厥沒有急著退房離開,而是帶著眾人打算到這邊的市場去轉轉。
相較長安東西市,這邊的市場要小得多,或許是被長安的光芒掩蓋住了,市場的大宗交易幾乎沒有,隻有一個個零售的商鋪。
逛了一會兒,李厥便沒了心情,往迴走的時候,恰好路見一家在吃早飯,還不錯,吃的是湯餅。
男人碗中稠稠的一碗,而他旁邊的兩個孩子碗裏,卻隻有清湯。
男人看了一眼屋內,然後快速的將自己碗中的湯餅,分出了大半給兩個孩子。
“快點吃,別讓你們阿娘看到了。”說罷,還笑著在兩孩子的腦瓜上各拍了一下。
這一幕很溫馨,也讓李厥的嘴角浮現了淡淡的笑意,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主要勞動力,所以有點好的自然緊著男人。
“懷英,若你為此地官長,該如何做呢?”
狄仁傑想了想道:“未深入調查不敢信口雌黃,若那樣便是為惡了,不過此地離長安不足二百裏,在我看來還是大有作為的。”
“戰陣之道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然在富裕一地上,此三要素恰恰相反,天時第一,其次地利,再就是人為的幹預,
風調雨順,此為天時;華山縣離長安近,此為地利之一,考驗當地特色,看能不能發展支柱產業此為地利之二;
其三才是調集民力,讓勞力不致閑散,此為人和。”
李厥的話,幾個伴讀都聽得極為認真,發展一地民生經濟,無非就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再加上合理的教化,但知易行難啊,
一個不好,善也為惡,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
迴到客棧打點行裝,眾人出了城繼續往東,薛仁貴每日要負責的便是,與前後軍取得聯係,讓他們與李厥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既不會為外人知曉,也可快速支援。
出城之後,他便看到一群孩子提著竹製的籃子,個個衣衫襤褸,剛剛過去的寒冬讓孩子們的臉上都帶著細小的裂痕,還黢黑的。
李厥跳下馬,來到馬車上拿了些糕點,攔住了孩子們的路,看向最大一個女孩問道:“你們這是做什麽?”
沒人迴答,大家的目光都盯著李厥手中散發著誘人甜香的糕點。
李厥將糕點給眾人分了,那個女孩才一指遠處道:“那邊有石炭,我們去撿,城裏有人收。”
所謂的石炭便是煤,在大唐煤用量挺大,但幾乎全是用於冶煉上。
“怎麽個收法?”
女孩舉了舉自己的竹籃道:“上好的,一籃子一文錢。”
“那你一天能撿多少?”
女孩露出一個靦腆的笑容,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道:“我很快,有時一天能撿兩籃子,比我阿娘還厲害。”
李厥誇獎了一句,便讓他們去了。
……
ps:關於狄仁傑的稱謂,初到東宮時,他還未成年,所以沒有表字哈。
席君買原來是一個牛人,早在貞觀十五年時,這貨就上演了一出百騎破萬敵,
帶著一百二十人平定了吐穀渾的叛亂,斬了吐穀渾丞相宣王,當時吐穀渾的實際掌權者。
我去,牛人啊!
通過席君買也可以看得出,唐初的將軍們有多卷,百騎破萬,斬敵酋,這樣的大功,才混了一個六品上,男爵的封賞。
至於裴行儉,算是老將們細心培護的下一代接班人。
出身河東裴氏,正兒八經明經科的進士出身,怪不得從他的身上能看到一股子儒將的感覺。
長安周邊,李厥還是看過的,因為這些人不時能進城,要麽做工要麽販賣,日子雖貧,但還是挺不錯的。
而且洛陽為東都,兩都之間的官道時時維護,寬敞又平整,大家也走得不慢,一路上看看景,再和幾個伴讀聊聊,這種心情在宮中是體會不到的。
長安至洛陽約一千零八十裏,共設驛站三十三個,等於說平均三十多裏就是一個驛站。
第一個便是長樂驛,作為長安城東第一驛,也是目前較大的一個驛所,不少自東進入長安的官員,一般都會在此歇腳一日,選擇第二日清晨入城。
李厥等人剛出發,自然不會在此驛站休息,況且他們現今是商賈,驛站也不會讓他們落腳。
當然,若是遠離長安,有些驛丞變通之下,說不得花點錢就能住,但在長安周邊就別想了。
第二個驛所便是滋水驛,亦稱灞橋驛,離長樂驛二十裏,到長安也就三十裏。
到這裏附近的景致還不錯,田間地頭忙碌的鄉民,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莊,還能看到嫋嫋升起的炊煙,一副祥和之貌,
但過了滋水驛之後,相較之前涇渭分明,路邊耕作的農夫不僅是穿著還是精神上都要差了一些,就連不遠處村裏的房子似乎也要更低矮些。
李厥心頭有些不舒服,但也知這才是現下百姓的真實寫照。
落日時分,他們進入了華州(渭南),作為長安東的第一大城,雖隻有長安三分之一的大小,但還算是比較繁榮的,
此刻應該是宵禁鍾響的時候,但或許是這兩年政策的放寬,反正自進城之後,李厥便沒有聽到禁鼓,街上的人也都腳步和緩,並沒有步履匆匆之感。
李厥下了馬,無意牽著西門吹雪跟在身後,見到一個仕子裝扮,李厥雙手一叉行禮問道:“這位兄台,某為何不曾聽聞宵禁鍾鳴?”
那名仕子看了一眼李厥,又看了眼對方身後的陣仗,躬身還禮才道:“這位仁兄想是初來華州,早在一年前華州的宵禁便取消了,
不僅華州,往東的陝石、義馬也皆沒了宵禁,某也是剛從那邊過來。”
“宵禁沒了,那豈不是匪盜四起?”李厥假作吃驚道。
“某與三個同年結伴遊曆,還未曾見過盜匪,此一路驛所眾多,官兵巡視頻繁。再說這城中盜竊之事,聽聞取消宵禁,反而變得更少了。”
李厥道了聲謝,順著主路接著往前走。
尋到一家客棧,自有小二過來,先是領著眾人放好貨物,又安排牲口歇腳之地,添了精料和水。
另一個夥計則領著他們上樓,安排住宿之地。
打開一屋,李厥嗅了嗅,還行沒啥異味,裏麵打掃得也足夠幹淨,不過武媚還是帶著人,從馬車裏將李厥所帶的被褥搬了上來,將床上之物統統換了一遍。
自家的主人,倒也沒啥潔癖,弄雪花糖時和泥巴會動手,初建暖房熬糞時,他也能站在一邊麵不改色,就是對睡覺的地方要求高了些。
店夥計也不以為意,這年頭見過奇奇怪怪的人多了去。
膳時,無意一樣撥了點飯菜先吃,片刻後才叫李厥下來吃飯。
一夜無話,第二日李厥沒有急著退房離開,而是帶著眾人打算到這邊的市場去轉轉。
相較長安東西市,這邊的市場要小得多,或許是被長安的光芒掩蓋住了,市場的大宗交易幾乎沒有,隻有一個個零售的商鋪。
逛了一會兒,李厥便沒了心情,往迴走的時候,恰好路見一家在吃早飯,還不錯,吃的是湯餅。
男人碗中稠稠的一碗,而他旁邊的兩個孩子碗裏,卻隻有清湯。
男人看了一眼屋內,然後快速的將自己碗中的湯餅,分出了大半給兩個孩子。
“快點吃,別讓你們阿娘看到了。”說罷,還笑著在兩孩子的腦瓜上各拍了一下。
這一幕很溫馨,也讓李厥的嘴角浮現了淡淡的笑意,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主要勞動力,所以有點好的自然緊著男人。
“懷英,若你為此地官長,該如何做呢?”
狄仁傑想了想道:“未深入調查不敢信口雌黃,若那樣便是為惡了,不過此地離長安不足二百裏,在我看來還是大有作為的。”
“戰陣之道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然在富裕一地上,此三要素恰恰相反,天時第一,其次地利,再就是人為的幹預,
風調雨順,此為天時;華山縣離長安近,此為地利之一,考驗當地特色,看能不能發展支柱產業此為地利之二;
其三才是調集民力,讓勞力不致閑散,此為人和。”
李厥的話,幾個伴讀都聽得極為認真,發展一地民生經濟,無非就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再加上合理的教化,但知易行難啊,
一個不好,善也為惡,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
迴到客棧打點行裝,眾人出了城繼續往東,薛仁貴每日要負責的便是,與前後軍取得聯係,讓他們與李厥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既不會為外人知曉,也可快速支援。
出城之後,他便看到一群孩子提著竹製的籃子,個個衣衫襤褸,剛剛過去的寒冬讓孩子們的臉上都帶著細小的裂痕,還黢黑的。
李厥跳下馬,來到馬車上拿了些糕點,攔住了孩子們的路,看向最大一個女孩問道:“你們這是做什麽?”
沒人迴答,大家的目光都盯著李厥手中散發著誘人甜香的糕點。
李厥將糕點給眾人分了,那個女孩才一指遠處道:“那邊有石炭,我們去撿,城裏有人收。”
所謂的石炭便是煤,在大唐煤用量挺大,但幾乎全是用於冶煉上。
“怎麽個收法?”
女孩舉了舉自己的竹籃道:“上好的,一籃子一文錢。”
“那你一天能撿多少?”
女孩露出一個靦腆的笑容,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道:“我很快,有時一天能撿兩籃子,比我阿娘還厲害。”
李厥誇獎了一句,便讓他們去了。
……
ps:關於狄仁傑的稱謂,初到東宮時,他還未成年,所以沒有表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