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派到徐州,林七自然知道張致是打算對徐州下手了。
但他不是神仙,更非穿越者,不知道陶謙快死了。
在林七看來,想要拿下徐州,必須找準徐州破綻作為突破口,很快就被他找到了這個點:下邳。
陶謙以軍功得的刺史之位,帶領三千丹陽兵以刀兵震懾本地世家,然後又重用陳登、趙昱等名士作為安撫手段,恩威並施,暫時降伏住了當地世家。
笮融就是丹陽人,是陶謙的嫡係。
也正是因此,才會有恃無恐,扣押錢糧,在下邳搜刮民財,建造佛寺,大批僧侶不事生產,搞的百姓民不聊生。
林七便在此時,瞅準機會,趁陶謙帶兵前往洛陽參加討董之戰時,調動林家全部的人手和財力,從周邊郡縣購入大量糧食,在下邳免費發粥,迅速聚攏人望。
從民眾中挑選出數千流民,一舉將笮融趕出了下邳。
陶謙從洛陽迴來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加上擔憂徐州的前景根本沒顧上這塊,下邳就一直在林七的掌控之下。
張致拍了拍林七的肩膀,帶人一起進城,沒有進入府衙,而是來到了城牆之上,看向不遠處的沂水和泗水。
林七等人一頭霧水,但還是跟著一起上了城牆。
下邳,在三國曆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張致不是個三國迷,也知道曹操和呂布在此決戰,曹操引沂水和泗水灌城,最終呂布兵敗被俘,呂布陳宮高順殞命於此。
現在因張致的亂入,已經發生了變化,呂布不會來徐州,但此城麵臨的敵人,依然是曹操。
“文和,如果你來守城,而對方又掘了沂水和泗水的話,你如何應對?”
張致所帶的可不僅僅是三千道兵,還有王澤、管承、徐福等一眾新培養的起來的人才。
下邳這個地方,位於徐州的中心,既然拿下來了,自然不會再拱手讓出。
林七能帶領青壯打跑笮融,但擋不住大軍來攻,需要一批軍事人才。
賈詡等人聞言臉色一變,一開始還納悶張致為何一入城就上了城牆,想不到他擔憂的是這個。
幾人一起陷入沉思,思考對策。
張致問的是賈詡,實際上何嚐不是問的他們。
賈詡一拱手道:“真要到了那一步,隻有奮力突圍了。”
“別無良策?”
“如有餘力,定會全力破壞敵人決堤;如若放任,隻能說已經坐困愁城的地步了。”
呂布逃到下邳的時候,確實是已經窮途末路了。
張致點點頭,沒有繼續糾結這個,感覺自己有些多慮了。
別說到不了那一步,真要窮途末路,最後的戰鬥也是泰山郡的群山,而不是下邳城。
如今張遼帶著一支騎兵駐紮在泰山郡的南城縣,縱馬狂奔,不足一天就能到達,根本不會有圍城決堤的機會。
放下心來,衝林七道:“林家在徐州還有多少錢糧?”
“尚有錢數百萬,糧萬石。”
林家賭館雖然賺錢,但為了不被陶謙當成肥羊宰了,基本上是隨賺隨花,再加上這次為了對付笮融,林七幾乎是把全部的財力都砸進去了。
張致本就沒抱太大期望,轉頭問道:“致平,你手上有多少錢?”
致平是張致給管承取的字,致太平之意。
前段時間在張致的刻意放縱下,青州士族豪強反叛,逃往徐州,都被管承扮作山賊半路截殺了,獲得錢財無數。
“足有數萬金。”
“都拿出來吧,交給林七。”
管承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
林七知道管承雖然軍中職位不高,可出身好啊,是管亥的兒子,張致的弟子,不敢怠慢,連忙拱手道:“多謝管校尉。”
張致衝林七道:“以後你就是下邳相。”
“主公,我無德無才,難以擔當大任啊。”
“無妨,你在此地已有人望,百姓支持你,這就足夠了。讓致平把錢交給你,就是繼續用來買人望的,另外他們幾個會輔助你,下邳很重要,你要給我搞砸了,哼……”
這家夥和賈詡有五分相似,聰明是真聰明,不過是真懶,也沒啥大的追求,不逼著他,他不願動腦子。
還有五分不相似的就是林七抗壓能力差遠了,打逆風局,他能直接跪。
張致自然不會把下邳的重擔放在林七一個人肩上,讓王澤擔任長史,類似於郡丞,負責民政;管承擔任中尉;徐福為軍師。
幾人連忙應諾。
“還沒有徹底和陶謙撕破臉,不方便派兵過來,拿錢去陳家買糧,自己組建軍隊,陳家肯定有糧。”
在下邳乃至整個徐州,都繞不開的世家,陳家,陶謙來到徐州也是第一時間征辟陳登。
林七苦笑道:“之前我就找過陳家人,可他們的餘糧根本不賣我們。”
張致卻並不在意:“好啊,省錢了。”
“還請主公指點。”
“徐福你來說。”
還在琢磨怎麽應付大水灌城的徐福突然就被點了將,像極了上課開小差被老師抓住的學生。
看他一臉蒙,管承小聲解釋了一遍,徐福才明白什麽情況。
上前道:“陳家是下邳世家,在下邳根深蒂固,我們想要站穩,第一個要麵對的就是陳家,而今下邳路有餓殍,國相施粥救人,陳家卻有糧不賣,兩相對比,更顯國相高風亮節。”
林七頓時想通了關節:“明白了,我這就命手下人放出風去。”
世家最重名聲,哪怕是吃人肉,吸人血,也要以優雅的姿態。
林七救濟窮人,陳家不賣糧,這會極大的打擊他們的名聲。
為了保護自家的名聲,和林七爭奪下邳的民心,陳家必須跟著放一波糧,至於能放多少就不好說了。
張致又轉身指著城中的一處高塔道:“那個就是笮融修建的浮屠寺?”
“正是。”
“派人調查一下,這塔耗費銅多少斤,值錢幾何?值糧幾何?為了這些錢糧,笮融破了多少家,以及這數年間,下邳餓死多少人,統統羅列出來,刻一石碑,放在佛像前。”
“諾。”
但他不是神仙,更非穿越者,不知道陶謙快死了。
在林七看來,想要拿下徐州,必須找準徐州破綻作為突破口,很快就被他找到了這個點:下邳。
陶謙以軍功得的刺史之位,帶領三千丹陽兵以刀兵震懾本地世家,然後又重用陳登、趙昱等名士作為安撫手段,恩威並施,暫時降伏住了當地世家。
笮融就是丹陽人,是陶謙的嫡係。
也正是因此,才會有恃無恐,扣押錢糧,在下邳搜刮民財,建造佛寺,大批僧侶不事生產,搞的百姓民不聊生。
林七便在此時,瞅準機會,趁陶謙帶兵前往洛陽參加討董之戰時,調動林家全部的人手和財力,從周邊郡縣購入大量糧食,在下邳免費發粥,迅速聚攏人望。
從民眾中挑選出數千流民,一舉將笮融趕出了下邳。
陶謙從洛陽迴來之後,身體就每況愈下,加上擔憂徐州的前景根本沒顧上這塊,下邳就一直在林七的掌控之下。
張致拍了拍林七的肩膀,帶人一起進城,沒有進入府衙,而是來到了城牆之上,看向不遠處的沂水和泗水。
林七等人一頭霧水,但還是跟著一起上了城牆。
下邳,在三國曆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張致不是個三國迷,也知道曹操和呂布在此決戰,曹操引沂水和泗水灌城,最終呂布兵敗被俘,呂布陳宮高順殞命於此。
現在因張致的亂入,已經發生了變化,呂布不會來徐州,但此城麵臨的敵人,依然是曹操。
“文和,如果你來守城,而對方又掘了沂水和泗水的話,你如何應對?”
張致所帶的可不僅僅是三千道兵,還有王澤、管承、徐福等一眾新培養的起來的人才。
下邳這個地方,位於徐州的中心,既然拿下來了,自然不會再拱手讓出。
林七能帶領青壯打跑笮融,但擋不住大軍來攻,需要一批軍事人才。
賈詡等人聞言臉色一變,一開始還納悶張致為何一入城就上了城牆,想不到他擔憂的是這個。
幾人一起陷入沉思,思考對策。
張致問的是賈詡,實際上何嚐不是問的他們。
賈詡一拱手道:“真要到了那一步,隻有奮力突圍了。”
“別無良策?”
“如有餘力,定會全力破壞敵人決堤;如若放任,隻能說已經坐困愁城的地步了。”
呂布逃到下邳的時候,確實是已經窮途末路了。
張致點點頭,沒有繼續糾結這個,感覺自己有些多慮了。
別說到不了那一步,真要窮途末路,最後的戰鬥也是泰山郡的群山,而不是下邳城。
如今張遼帶著一支騎兵駐紮在泰山郡的南城縣,縱馬狂奔,不足一天就能到達,根本不會有圍城決堤的機會。
放下心來,衝林七道:“林家在徐州還有多少錢糧?”
“尚有錢數百萬,糧萬石。”
林家賭館雖然賺錢,但為了不被陶謙當成肥羊宰了,基本上是隨賺隨花,再加上這次為了對付笮融,林七幾乎是把全部的財力都砸進去了。
張致本就沒抱太大期望,轉頭問道:“致平,你手上有多少錢?”
致平是張致給管承取的字,致太平之意。
前段時間在張致的刻意放縱下,青州士族豪強反叛,逃往徐州,都被管承扮作山賊半路截殺了,獲得錢財無數。
“足有數萬金。”
“都拿出來吧,交給林七。”
管承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
林七知道管承雖然軍中職位不高,可出身好啊,是管亥的兒子,張致的弟子,不敢怠慢,連忙拱手道:“多謝管校尉。”
張致衝林七道:“以後你就是下邳相。”
“主公,我無德無才,難以擔當大任啊。”
“無妨,你在此地已有人望,百姓支持你,這就足夠了。讓致平把錢交給你,就是繼續用來買人望的,另外他們幾個會輔助你,下邳很重要,你要給我搞砸了,哼……”
這家夥和賈詡有五分相似,聰明是真聰明,不過是真懶,也沒啥大的追求,不逼著他,他不願動腦子。
還有五分不相似的就是林七抗壓能力差遠了,打逆風局,他能直接跪。
張致自然不會把下邳的重擔放在林七一個人肩上,讓王澤擔任長史,類似於郡丞,負責民政;管承擔任中尉;徐福為軍師。
幾人連忙應諾。
“還沒有徹底和陶謙撕破臉,不方便派兵過來,拿錢去陳家買糧,自己組建軍隊,陳家肯定有糧。”
在下邳乃至整個徐州,都繞不開的世家,陳家,陶謙來到徐州也是第一時間征辟陳登。
林七苦笑道:“之前我就找過陳家人,可他們的餘糧根本不賣我們。”
張致卻並不在意:“好啊,省錢了。”
“還請主公指點。”
“徐福你來說。”
還在琢磨怎麽應付大水灌城的徐福突然就被點了將,像極了上課開小差被老師抓住的學生。
看他一臉蒙,管承小聲解釋了一遍,徐福才明白什麽情況。
上前道:“陳家是下邳世家,在下邳根深蒂固,我們想要站穩,第一個要麵對的就是陳家,而今下邳路有餓殍,國相施粥救人,陳家卻有糧不賣,兩相對比,更顯國相高風亮節。”
林七頓時想通了關節:“明白了,我這就命手下人放出風去。”
世家最重名聲,哪怕是吃人肉,吸人血,也要以優雅的姿態。
林七救濟窮人,陳家不賣糧,這會極大的打擊他們的名聲。
為了保護自家的名聲,和林七爭奪下邳的民心,陳家必須跟著放一波糧,至於能放多少就不好說了。
張致又轉身指著城中的一處高塔道:“那個就是笮融修建的浮屠寺?”
“正是。”
“派人調查一下,這塔耗費銅多少斤,值錢幾何?值糧幾何?為了這些錢糧,笮融破了多少家,以及這數年間,下邳餓死多少人,統統羅列出來,刻一石碑,放在佛像前。”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