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常洛和太子說話期間,有小太監前來稟報,說是兵部員外郎楊延宜和工部員外郎徐光啟求見。
“宣他們進來吧。”
在小太監離開的同時,朱由校也跟自己的父皇告辭,他下午還有課程要上。
等了一會兒,楊延宜和徐光啟兩人各抱著一摞書,來到了養心殿門口。
在行過禮後,朱常洛看著楊延宜手裏的書,問道:“楊卿、徐卿,你二人抱這些書來見朕是何意啊?”
楊延宜將今天的所見所聞都如實的報告給朱常洛,之後看著朱常洛皺起的眉頭,說道:“陛下,這恐怕是有一個極其隱秘而強大的幕後組織,在有意篡改我們的醫書。”
“那楊卿以為應該如何做呢?”
“陛下,當務之急是先派人找出是何人在修改這些醫書,查清楚他們的幕後組織。其次,就是應當頒布法令,這些書籍都應當由朝廷檢查後,才允許刊發售賣,若有未報備而私自刻印著,應當受罰。”
看著朱常洛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楊延宜接著說道:“再就是應該廣收天下已刊發的醫書,針對錯漏的予以銷毀,刊發正確的版本。”
朱常洛點了點頭吩咐道:“宣駱養性、吳道南、孫如遊來見朕!”
徐光啟說道:“隻是這醫書浩如煙海,臣等想不到應該如何進行核對。”
朱常洛卻是一臉的微笑,說道:“無妨,成祖曾編纂一書,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用它來核對甄別應該不難。”
“皇上說的是『永樂大典』嗎?”作為穿越者的楊延宜,知道這部典籍沒能流傳下來,很想一睹其真容。
朱常洛嗬嗬一笑,帶著他們就走出了養心殿。
“永樂大典共有三冊,世宗曾令人抄錄了兩冊,其中一冊存放在南京,正本存放在文淵閣內,隨朕來。”
跟著前唿後擁的皇帝來到文淵閣一處偏殿後,朱常洛令人打開了那偏殿的大門。
剛一走進去,就看到殿內左側放置著一個寬約五米、高度及頂的書櫃。上麵密密麻麻擺滿了藍色牛皮紙封麵的線裝書。
楊延宜看著這場景,眼眶有些濕潤。這就是大明文化的瑰寶了!隻可惜後世都散落出去了。
”陛下,這就是『永樂大典』嗎?”徐光啟也聽聞這部成書於成祖時期的圖書,隻是一直無緣得見。
在皇帝的吩咐下,偏殿兩側的大門都被打開,整個偏殿內目之所及之處,都擺滿了這樣的書櫃!
“這隻是目錄罷了!整套圖書有一萬多冊!”
這時,駱養性也到了,在文淵閣門外等候傳喚。
朱常洛將他喚了進來,朗聲說道:“駱養性,楊延宜和徐光啟二人發現了有人在悄悄篡改我們的醫書,你跟他們了解一下情況,盡快派人查清楚!”
楊延宜剛準備去跟駱養性聊醫書的事情,突然又像想到了什麽一樣,說道:“陛下,徐大人發現有一種植物,名為番薯。這番薯耐寒,產量又奇高!若廣泛種植,我大明將不會再有饑荒!”
看到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朱常洛問道:“番薯?來自何方啊?”
徐光啟連忙說道:“稟告陛下,這番薯是世宗時期,由商人自呂宋帶迴來的。因這種作物產量極高,所以呂宋禁止將這種作物傳出去。”
“那商人為了能將這種作物帶迴我大明,冒著生命危險,將藤蔓編織與纜繩之中,這才將番薯帶了迴來。但因為醫書被篡改,本朝的『本草綱目』被篡改為該作物有毒,所以沒有在我大明推廣開來。”
見到朱常洛似乎沒有太重視,楊延宜連忙說道:“陛下,這種作物怕冷,在北方隻能收獲一季。但南方可以一年兩熟,畝產有一千五百多斤呐!”
“有這麽多嗎?我大明水稻畝產多少?”朱常洛也是吃了一驚。
這方麵就涉及到楊延宜的知識盲區了,他並不清楚現在大明水稻的畝產量。
徐光啟卻對這些十分的熟悉,他朗聲說道:“迴陛下,我大明上好的水田,畝產約在四百到四百五十斤。一般的田地,畝產在三百到三百五十斤。”
“足有五倍之多!這番薯好吃嗎?”朱常洛也徹底重視起來,如果真的能找到產量這麽高的農作物,就像楊延宜說的,大明從此就告別饑荒了!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這是多大的成就啊!
徐光啟從兜裏,將那包番薯幹掏了出來,說道:“陛下,臣正因為想推廣此種作物,又擔心其有毒性,所以將它作為日常的吃食,已經吃了好幾年了。”
崔文升接過那包番薯幹,正要找一個小太監過來試吃,朱常洛卻沒顧得了那麽多,拿過一塊就放在嘴裏咀嚼了起來。
“徐卿,這番薯幹很好吃啊,甜絲絲的!”
“崔文升,徐光啟,在朕的皇莊之內,先撥田一百畝,試著種植!若有效果,當推廣至天下!”
徐光啟去了一塊心病,他想著推廣這番薯已經有很多年了,可一直找不到辦法。
現在就在楊延宜一番說辭後,皇帝立馬就批準了在皇莊先行種植,總算是有了眉目了。
這時,禮部的孫如遊和內閣的吳道南也來到了門外,朱常洛將他二人喚了進來,開始討論怎麽甄別那些書籍、怎麽管控書籍的刊發等事宜。
楊延宜和徐光啟這時候就插不上嘴了,他倆於是向皇帝告辭,退出了文淵閣。
駱養性因為要等楊延宜一起辦理這個案子,所以一直也沒走,在門外等候著。
等二人出來後,駱養性雖然官職比這二人都高,但他卻絲毫沒有架子。
畢竟林雲現在身為錦衣衛南鎮鎮撫使,按道理還在他之上呢!
可那林雲,隻不過是楊延宜所率領的天子親軍中的一員而已。所以,駱養性把姿態放得很低,而徐、楊二人也不是那種裝腔作勢之輩。
徐光啟麵露難色,想了一會兒說道:“下官倒有一個懷疑的對象,他叫做利瑪竇,是意大利人。”
“洋人?”駱養性知道之前的廷擊案、福王謀逆案,背後都有洋人的影子。所以在聽到有洋人牽涉進來後,馬上就警覺起來了。
“那利瑪竇是天主教的傳教士,對大明的典籍非常有興趣,我們一起編纂了很多書籍,有的是從西方傳來的,有的是將大明的書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
駱養性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有了懷疑對象,將他帶到詔獄一問便知。”
楊延宜卻連忙擺了擺手,說道:“不能輕舉妄動,洋人背景複雜,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會很難收場。鬧不好就是國際糾紛了。”
他轉念一想,伏在駱養性耳邊,說道:“你這樣安排……”
交代完成後,三人又來到了劉一針的草廬之外,在裏麵密謀了片刻,由徐光啟帶著一本手抄本,匆匆的離開了。
“宣他們進來吧。”
在小太監離開的同時,朱由校也跟自己的父皇告辭,他下午還有課程要上。
等了一會兒,楊延宜和徐光啟兩人各抱著一摞書,來到了養心殿門口。
在行過禮後,朱常洛看著楊延宜手裏的書,問道:“楊卿、徐卿,你二人抱這些書來見朕是何意啊?”
楊延宜將今天的所見所聞都如實的報告給朱常洛,之後看著朱常洛皺起的眉頭,說道:“陛下,這恐怕是有一個極其隱秘而強大的幕後組織,在有意篡改我們的醫書。”
“那楊卿以為應該如何做呢?”
“陛下,當務之急是先派人找出是何人在修改這些醫書,查清楚他們的幕後組織。其次,就是應當頒布法令,這些書籍都應當由朝廷檢查後,才允許刊發售賣,若有未報備而私自刻印著,應當受罰。”
看著朱常洛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楊延宜接著說道:“再就是應該廣收天下已刊發的醫書,針對錯漏的予以銷毀,刊發正確的版本。”
朱常洛點了點頭吩咐道:“宣駱養性、吳道南、孫如遊來見朕!”
徐光啟說道:“隻是這醫書浩如煙海,臣等想不到應該如何進行核對。”
朱常洛卻是一臉的微笑,說道:“無妨,成祖曾編纂一書,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用它來核對甄別應該不難。”
“皇上說的是『永樂大典』嗎?”作為穿越者的楊延宜,知道這部典籍沒能流傳下來,很想一睹其真容。
朱常洛嗬嗬一笑,帶著他們就走出了養心殿。
“永樂大典共有三冊,世宗曾令人抄錄了兩冊,其中一冊存放在南京,正本存放在文淵閣內,隨朕來。”
跟著前唿後擁的皇帝來到文淵閣一處偏殿後,朱常洛令人打開了那偏殿的大門。
剛一走進去,就看到殿內左側放置著一個寬約五米、高度及頂的書櫃。上麵密密麻麻擺滿了藍色牛皮紙封麵的線裝書。
楊延宜看著這場景,眼眶有些濕潤。這就是大明文化的瑰寶了!隻可惜後世都散落出去了。
”陛下,這就是『永樂大典』嗎?”徐光啟也聽聞這部成書於成祖時期的圖書,隻是一直無緣得見。
在皇帝的吩咐下,偏殿兩側的大門都被打開,整個偏殿內目之所及之處,都擺滿了這樣的書櫃!
“這隻是目錄罷了!整套圖書有一萬多冊!”
這時,駱養性也到了,在文淵閣門外等候傳喚。
朱常洛將他喚了進來,朗聲說道:“駱養性,楊延宜和徐光啟二人發現了有人在悄悄篡改我們的醫書,你跟他們了解一下情況,盡快派人查清楚!”
楊延宜剛準備去跟駱養性聊醫書的事情,突然又像想到了什麽一樣,說道:“陛下,徐大人發現有一種植物,名為番薯。這番薯耐寒,產量又奇高!若廣泛種植,我大明將不會再有饑荒!”
看到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朱常洛問道:“番薯?來自何方啊?”
徐光啟連忙說道:“稟告陛下,這番薯是世宗時期,由商人自呂宋帶迴來的。因這種作物產量極高,所以呂宋禁止將這種作物傳出去。”
“那商人為了能將這種作物帶迴我大明,冒著生命危險,將藤蔓編織與纜繩之中,這才將番薯帶了迴來。但因為醫書被篡改,本朝的『本草綱目』被篡改為該作物有毒,所以沒有在我大明推廣開來。”
見到朱常洛似乎沒有太重視,楊延宜連忙說道:“陛下,這種作物怕冷,在北方隻能收獲一季。但南方可以一年兩熟,畝產有一千五百多斤呐!”
“有這麽多嗎?我大明水稻畝產多少?”朱常洛也是吃了一驚。
這方麵就涉及到楊延宜的知識盲區了,他並不清楚現在大明水稻的畝產量。
徐光啟卻對這些十分的熟悉,他朗聲說道:“迴陛下,我大明上好的水田,畝產約在四百到四百五十斤。一般的田地,畝產在三百到三百五十斤。”
“足有五倍之多!這番薯好吃嗎?”朱常洛也徹底重視起來,如果真的能找到產量這麽高的農作物,就像楊延宜說的,大明從此就告別饑荒了!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這是多大的成就啊!
徐光啟從兜裏,將那包番薯幹掏了出來,說道:“陛下,臣正因為想推廣此種作物,又擔心其有毒性,所以將它作為日常的吃食,已經吃了好幾年了。”
崔文升接過那包番薯幹,正要找一個小太監過來試吃,朱常洛卻沒顧得了那麽多,拿過一塊就放在嘴裏咀嚼了起來。
“徐卿,這番薯幹很好吃啊,甜絲絲的!”
“崔文升,徐光啟,在朕的皇莊之內,先撥田一百畝,試著種植!若有效果,當推廣至天下!”
徐光啟去了一塊心病,他想著推廣這番薯已經有很多年了,可一直找不到辦法。
現在就在楊延宜一番說辭後,皇帝立馬就批準了在皇莊先行種植,總算是有了眉目了。
這時,禮部的孫如遊和內閣的吳道南也來到了門外,朱常洛將他二人喚了進來,開始討論怎麽甄別那些書籍、怎麽管控書籍的刊發等事宜。
楊延宜和徐光啟這時候就插不上嘴了,他倆於是向皇帝告辭,退出了文淵閣。
駱養性因為要等楊延宜一起辦理這個案子,所以一直也沒走,在門外等候著。
等二人出來後,駱養性雖然官職比這二人都高,但他卻絲毫沒有架子。
畢竟林雲現在身為錦衣衛南鎮鎮撫使,按道理還在他之上呢!
可那林雲,隻不過是楊延宜所率領的天子親軍中的一員而已。所以,駱養性把姿態放得很低,而徐、楊二人也不是那種裝腔作勢之輩。
徐光啟麵露難色,想了一會兒說道:“下官倒有一個懷疑的對象,他叫做利瑪竇,是意大利人。”
“洋人?”駱養性知道之前的廷擊案、福王謀逆案,背後都有洋人的影子。所以在聽到有洋人牽涉進來後,馬上就警覺起來了。
“那利瑪竇是天主教的傳教士,對大明的典籍非常有興趣,我們一起編纂了很多書籍,有的是從西方傳來的,有的是將大明的書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
駱養性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有了懷疑對象,將他帶到詔獄一問便知。”
楊延宜卻連忙擺了擺手,說道:“不能輕舉妄動,洋人背景複雜,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會很難收場。鬧不好就是國際糾紛了。”
他轉念一想,伏在駱養性耳邊,說道:“你這樣安排……”
交代完成後,三人又來到了劉一針的草廬之外,在裏麵密謀了片刻,由徐光啟帶著一本手抄本,匆匆的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