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想明白了這些因素後,司馬懿拱手應道:“迴稟官家,臣以為此次同金人的議和,可暫時先緩一緩也無妨。”


    “緩一緩?”


    趙構聞言,頓時眉頭一緊臉色暗沉,當即沉聲問道:“好端端的為什麽要緩一緩?”


    趙構在聽到秦檜說要將議和之事緩一緩後,他顯得非常的不高興,就連剛才說話的語氣都不自覺變得低沉了幾分,麵對大臣他可是很少像這樣說話的。


    明明眼看著大宋即將迎來久違的和平了,明明眼看著百姓們就將過上太平安生的日子了,再也不用曆經戰火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你秦檜突然卻告訴我說,要將議和的事情緩一緩,你能緩難道全天下百姓的太平日子還能緩一緩嗎。


    “官家勿憂,且請聽臣慢慢道來。”


    司馬懿緩緩述說道:“常言道,得之易,則敝之棄之,得之不易,則思之慕之。”


    “若每次金人想議和就議和,想打仗就打仗,單方麵撕毀議和協定就如同吃飯喝水一般容易,這樣就會讓金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會認為我大宋無人,以至於金人不會珍惜這樣的和平。”


    “官家,先行緩一緩也是為了今後大宋的長治久安呐,還望官家明鑒。”


    金人先前已經撕毀過一次和議協定了,如此也才有了最近一次的北伐,明明大宋軍隊都隻差一點兒即可收複汴京了,但卻被十二道金牌所召迴,以至於大好形勢的功虧一簣。


    “嗯?”


    趙構聞言不禁俯身伸長了脖子,緊緊的盯著秦檜上上下下打量個不停。


    心中暗說,今日這秦檜是吃錯藥了還是怎麽的,或者說是在書房內看書把腦子給看傻了嗎。


    要說看書他趙構可不見得比誰看得書少,這腦子不也沒有傻呀。


    可是聽聽他剛才都說了些什麽話出來,這是他能說出來的話嗎。


    平日裏他麵對和議之事,又怎麽能說出緩一緩這樣的話來呢,那都是他表現得最為積極了呀,如此他趙構又焉能將他提拔到這宰相之位呢。


    片刻後,趙構半眯著眼睛緊靠在椅背上,看看他接下來還能說出些什麽話來。


    隨即又沉聲問道:“若是因此而逼急了金人,從而導致他們再次大舉發兵南下,給百姓們再次帶來無數兵災禍事,這又當如何呢?你秦檜負得起這個責任嗎?你秦檜對得起我大宋子民嗎?”


    負責?


    對得起?


    大宋有你這樣的皇帝,可真是大宋的不幸呐,也是我輩漢人之不幸呀。


    司馬懿很難想象,這樣的話竟然是從一位皇帝口中說出來的。


    什麽叫逼急了金人讓他們再次大舉南下怎麽辦?


    解釋解釋什麽叫逼急了金人讓他們再次大舉南下怎麽辦?


    這還能怎麽辦,自然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已,這難道還有什麽問題不成嗎,明明通俗易懂顯而易見爾。


    從上一次的北伐結果來看,我漢人軍隊已經完全不弱於金人蠻族了,既正麵戰場上交鋒也絲毫沒有落於過下風,如此這又有什麽好擔心的呢,隻要金人敢再次發兵南下,那麽他們便大概率有來無迴。


    隻是官家這般作為,還真是開了我司馬懿的眼界呀。


    果然,親眼看到的和親身所經曆的,遠比那些從史書上看到的事跡要更加顯得直觀呀。


    對於這樣的皇帝,司馬懿自然明白應當如何處之。


    君強則臣弱,君弱則臣強,這裏的強弱不是指能力與手段,而是指態度與決策。


    眼前這皇帝就是顯然的態度曖昧與決策不果決,雖然他一心想要求和,但是他身為皇帝一國之君,自然不能也表現得太過於明顯。


    所以作為臣子的,態度自當強硬才是。


    當打則打,當和則和,猶猶豫豫可不行,因為猶豫就會敗北。


    當然這也不能左右到他的原則核心問題,比如北伐迎迴二帝,或者軍隊獨立尾大不掉什麽的。


    除去這些原則核心問題以外,其他什麽事情都好說。


    至於緩一緩和議什麽的更是不在話下,隻要他的態度能讓官家感到安心即可。


    司馬懿拱手正聲說道:“官家請放心,臣敢用項上人頭擔保,金人絕不敢對此有所異動,即便緩一緩他們也無可奈何。”


    這一刻,司馬懿感覺到無比的暢快,因為他從來沒有在皇帝麵前敢用如此強硬的語氣說話。


    因為他從來沒有侍奉過如此不敢膽色且態度優柔的皇帝,像這樣的皇帝若是身在他那個更為混亂的時代的話,恐怕早就成為塚中枯骨了。


    之前那曹家三代,可是一個比一個難伺候,就生怕有什麽出格的行為被他們發現,從而導致被他們所猜忌。


    猜忌這種東西,言不清道不明的,一旦沾上了,可是再也難以被洗清了。


    這是人性使然,天底下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


    當初他因為長時間把持重兵坐鎮關西,本來都已經被曹叡給猜忌了,就等著準備要對他軟刀子下手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誰能想到正值壯年的曹叡卻突然不行了呢,一下子就變得十分病重,頭腦也變得不再清晰了。


    後來再加上有曹叡的心腹之人為他說話,這才使他安然度過了托孤一事,現在想來他也不禁感到一陣後怕,後背還是止不住的發涼,或許那一次是他在上一世當中最為危險的時刻吧。


    司馬懿此時已經很清晰的洞察到,眼前這個皇帝絕不是什麽庸主,更談不上什麽昏聵無能,頭腦清晰考慮周全且權謀控人皆有度。


    但最嚴重的問題和缺陷是,官家的膽色始終十分有限,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影響可不小。


    想來應該是被之前的幾次兵變,以及金人的搜山檢海來抓他給嚇破了膽吧。


    膽色這種東西,若是尋常百姓沒有,最多也就是在平日裏多吃一些虧,多餓幾次肚子罷了。


    但若是身為皇帝都沒有一絲膽色的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這也就意味著這樣的王朝,就隻有被動挨打的份兒,然後慢慢的等待著滅亡。


    因為就連皇帝都不敢打,也不敢談什麽出兵的事情,難不成下麵的文武們還能抗旨,擅自出兵北伐不成嗎?


    如此不隨皇帝之願,又豈能容他。


    不過這都沒關係,依照官家對之前這個秦檜的信任,隻要表現出足夠的信心,那麽官家他自然會有所動容。


    這世上並沒有無緣無故的信任,對於君臣而言,所謂信任更是虛無。


    睿智的司馬懿之前就已經想明白,官家曾經之所以對秦檜如此信任,不過於就是因為秦檜能夠切實貫徹官家的求和意誌,並且能為其想到很多實質又有效的辦法,以及還能做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得到最後想要的結果。


    一旦脫離了這個範疇,那麽這種所謂的信任與恩寵也就隨之土崩瓦解了,而這個秦宰相的仕途也就為此而終結了,仿佛他的作用就隻是為求和而存在一般。


    當然了,這也真是他坐在這個位子上的關鍵原因所在。


    若是曾經的司馬懿,他定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他甚至連話都不會說這麽多,隻需簡單幾句點明要害即可。


    他曾經人在曹營的時候,向來都是一副孤寞寡言的模樣,除非他人問起,否則他絕不多言,因為他深信言多必失。


    所以在當時外人的眼中,司馬懿向來都是一個不喜閑談的人,有事隻說事,沒事就閉口不多言。


    但今日已不同往時,無需再像當初在曹營時的那般隱忍了。


    所謂審時度勢,便是在什麽樣的環境之下做一個什麽樣的人,並根據麵對什麽樣的人來做出什麽樣的選擇。


    論形式的預判,司馬懿他也從未有預判錯過。


    而且司馬懿也並未亂說,當前的局勢對於大宋而言明明是有優勢的。


    不久前金人剛在濠州吃了敗仗,嗯.....至少大宋朝廷是這樣認為的,官家也是這樣認為的,金人不戰而退這不是勝仗又是什麽呢,隻要敵人退了那便是勝仗嘛,沒毛病。


    所以按理來說應當是大宋掌握了主動權才對,而為此擔憂的人也應該是他們金人。


    對於大宋而言,在當前形式下完全可以說戰也可以說不戰。


    隻可惜這皇帝一心隻想求和苟安,直接便將包括嶽飛在內的幾個主要將領全部撤了迴來。


    既是向金人示好,同時也是避免軍隊繼續做大。


    或許對於官家而言,這就是非常好的一石二鳥之計,如此又有何不妥呢。


    大局形式是一迴事,但自身的利益又是另一迴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司馬懿穿越秦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阿東正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阿東正傳並收藏司馬懿穿越秦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