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很快來臨了,唐誌高如約而至。
他在蘇曉娥飯館見到了孫老板,二人見麵一陣子寒暄過後,立馬坐在飯桌旁邊了。
蘇曉娥跑前跑後地張羅著,做了一大桌子飯菜,都是頗具農家特色的東西,熱漿豆腐、燉柴雞、炒蘑菇等等。
唐誌高也不客氣,屁股剛坐穩,他就抄起筷子說:“孫老板,咱先吃點東西,再喝酒,這都是好東西啊!”。
孫長富也應承著,開始吃菜。
孫長富見多識廣,他心裏清楚,要想在黑山嘴發財,就必須和唐誌高處好關係。
蘇曉娥長得豐滿迷人,再有把死人說活的巧嘴,她就像一隻八哥似的,圍著幾個男人轉悠,頻頻張羅著敬酒。
很快,桌麵上的氛圍就拉起來了,幾個大男人的酒興被挑逗出來,都抵擋不住美食美酒美色的誘惑。
隨後,就是一陣子觥籌交錯,董誌軍使勁張羅著,讓唐誌高多喝點酒。
酒足飯飽後,董誌軍給唐誌高帶了一隻全羊,還塞給他五百塊錢,唐誌高推辭了幾下,就默不作聲了。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盡管酒桌上沒有談牛場的事,可大家都心照不宣。
請過唐誌高後,蘇曉娥再次攆著董誌軍去找他,她認為現在已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董誌軍登門的時候,唐誌高主動開口說:“誌軍啊,牛場貸款的事,我給你想著呢。”。
隨後,唐誌高撥打電話,把主管農業的副鄉長叫到辦公室。
交代工作說:“黑山嘴村的蘇曉娥想貸點款,搞養牛業,你馬上讓他們填表,快點給人家辦手續,放了貸款後,人家就可以早點把牛買迴來了。”。
副鄉長立馬答應,說:“好的,我知道了,誌軍跟我來吧。”。
現在,蘇曉娥貸款的事正式進入程序了,因董誌軍人熟地熟,沒有幾天,他就跑辦完了所有手續。
拿到貸款後,董誌軍帶著蘇曉娥奔錫盟走了一趟,買迴了二十頭肉牛。
這些肉墩墩的牛,入住長北溝牛場後,長北溝就開始熱鬧起來。
我小叔張永革成了這裏的主力,他在蘇曉娥的命令下,每天都在牛場忙活著。
此前,張永革也沒有養牛的經曆,他在摸索中一點點積累經驗,盡力做的更好。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張永革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把牛場打理得井井有條。
期間,王喜芬到牛場找過兩次,向蘇曉娥提出要當牛場會計,掌握這裏的財務大權。
開始的時候,王喜芬的請求遭到蘇曉娥的強烈反對,董誌軍也是老母豬鑽帳子,進退兩難。
令人沒想到的是,張永革卻滿口答應了下來,他說:“好啊,喜芬有文化,這管賬的事,沒文化幹不了呢!”。
把蘇曉娥差點氣炸肺,她真想給張永革兩個大嘴巴,可是,在外人麵前,她也不好發作,隻能忍肚子疼。
有時候,寬容理解可以讓人得到一絲慰藉和溫暖,張永革的真性情,讓王喜芬很認可。
這本是兩個家庭的合作,各家有一人認可的事,就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盡管,蘇曉娥背後把丈夫罵了個狗血噴頭,可最後,她也隻能默許這件事,讓王喜芬插入到養牛場項目中來。
作為小孩子的我,注意力並不在兩家的糾葛上,我好奇的是長北溝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再次來到這裏,過去的荒蕪不在,因人和牛的介入,使這裏有了生機與活力,牛糞的味道,牛的叫聲交織在一起。
說實話,我對牛這種動物並不反感,我喜歡牛憨憨的樣子,它代表著一種憨厚,一種堅韌的精神。
盡管我不喜歡蘇曉娥,可是血緣就是奇妙的東西,再怎麽說,張永革也是我的小叔。
現在,放假在家的時候,我總喜歡跑過去,弄幾把草,體驗一下喂牛的快樂,這是屬於農村孩子的樂趣。
因為我是醫生的兒子,這裏的山場又是租我家的,所以他們對我不設防,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牛場。
別人是必須經過準許,才可以進入這養牛場的,這涉及到養殖安全問題。
我在養牛場閑逛的時候,偶然發現,在一間屋子裏麵,居然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的塑像。
在黑山嘴村,迷信的人家供奉保宅仙家,後來在老姑奶奶的動員下,許多人家都開始供奉觀音菩薩。
原來,王喜芬入駐牛場的第二天,她就把菩薩請到了牛場裏,第一天來的時候,她沒幹別的,就是在場子裏麵到處轉悠。
別人以為村長夫人是在擺譜,到處搞視察呢,沒有人知道她到處看,是在做什麽。
直到她把菩薩請過來的時候,大家才明白了,原來昨天,她是在給菩薩找安身之所哩。
蘇曉娥對於王喜芬這一套並不感冒,她知道王喜芬燒香念佛,可也阻止不了她和董誌軍相好。
本來,蘇曉娥想發火,讓王喜芬把菩薩請迴家裏去,可轉念一想起長北溝的傳說,她便默不作聲了。
這長北溝因夠長而得名,這是黑山嘴村最深的一條溝,董誌軍能選在這裏養牛,就是看中了它的深溝。
合作社時期,在長北溝的陽坡地段有一個隊裏的果園,這裏栽種著蘋果梨、山楂等果樹。
當時,隊裏成立了專業隊,專業隊由四人組成,這四人都是侍弄果樹的好手,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這個打理果園。
其中,有一個我本家的老爺爺,他是孤身一人,長期駐守在果園裏。
這位老人家沒別的愛好,平時就貪戀杯中之物,屬於無酒不歡的人。
他白天在果園裏勞作,晚上下工後,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果園裏。
晚飯雷打不動地要喝上幾口,喝迷糊了之後,就睡大覺。
在責任製前一年,我這位老爺爺突然離世了,讓村裏人大為不解。
老人家身體很棒,肯定的是他不可能是病死的,可他為啥突然就死去了呢?
這種非正常死亡的情況,注定是要驚動老姑奶奶的,老太太又到長北溝果園,在老頭住的看守房,點燃了香。
老太太一番禱告後,給出了一個驚人的說法,她說:“老爺子是被女惡鬼纏身,時間太久了,耗盡了陽氣而亡的。”。
這一席話,立馬讓果園子蒙上了恐怖色彩,沒人再敢去那裏幹活了。
正好第二年國家實行責任製,沒有人願意接手這個恐怖的果園,果園就此荒廢了。
按照地界看,果園子就毗鄰我家山場,屬於長北溝的一角。
我給家裏抓鬮抓到長北溝,可是,我幾乎很少到長北溝去,母親偷著告訴我說“長北溝鬧鬼!”。
這他媽的是有點嚇人,我小孩子更沒有膽量和鬼去較量!
基於以上原因,長北溝有些說道,所以王喜芬請來了觀音菩薩,蘇曉娥也就默許了。
她的觀點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有觀音菩薩保佑著,養牛場定會安定。
王喜芬除了燒香拜佛,就是簡單記下養牛場的流水賬,其他體力活,她一手指頭都不動。
張永革成為養牛場的管理者,他早起晚睡,任勞任怨地忙碌著。
為了養好肉牛,蘇曉娥還參加了縣裏組織的學習班,特別是她學會了給肉牛人工授精。
這種摳牛屁股的髒活,蘇曉娥居然能幹,而且她的手法好,母牛的受孕率很高。
有一次,我看見小嬸蘇曉娥,把牛捆在圍欄裏,給牛人工受精,我也感到震驚。
隻見她從一個有液氮的桶裏,取出了肉牛的精子,就開始摳著扭屁股,給母牛注射精液。
我地乖乖,我這個小嬸是個幹淨講究的人,這種髒活,她竟然操作的遊刃有餘,我真的很佩服她。
蘇曉娥讓村裏對她有成見的人,立馬刮目相看。
蘇曉娥的養牛場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村裏又有幾戶人家開始發展養殖業。
有養羊的,還有養雞養兔的,但是受限於經濟實力,這幾家養殖規模都不大。
大都屬於庭院養殖,沒有專業化和規模化,但能多少添補一些家用。
這正是村裏人思想開化,從過去的受窮思維模式中,迅速轉變過來,無論改變大小,起碼有了發家致富的行動。
黑山嘴村人能夠從傳統農業,轉型到養殖業,也算是一次大的進步。
他在蘇曉娥飯館見到了孫老板,二人見麵一陣子寒暄過後,立馬坐在飯桌旁邊了。
蘇曉娥跑前跑後地張羅著,做了一大桌子飯菜,都是頗具農家特色的東西,熱漿豆腐、燉柴雞、炒蘑菇等等。
唐誌高也不客氣,屁股剛坐穩,他就抄起筷子說:“孫老板,咱先吃點東西,再喝酒,這都是好東西啊!”。
孫長富也應承著,開始吃菜。
孫長富見多識廣,他心裏清楚,要想在黑山嘴發財,就必須和唐誌高處好關係。
蘇曉娥長得豐滿迷人,再有把死人說活的巧嘴,她就像一隻八哥似的,圍著幾個男人轉悠,頻頻張羅著敬酒。
很快,桌麵上的氛圍就拉起來了,幾個大男人的酒興被挑逗出來,都抵擋不住美食美酒美色的誘惑。
隨後,就是一陣子觥籌交錯,董誌軍使勁張羅著,讓唐誌高多喝點酒。
酒足飯飽後,董誌軍給唐誌高帶了一隻全羊,還塞給他五百塊錢,唐誌高推辭了幾下,就默不作聲了。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盡管酒桌上沒有談牛場的事,可大家都心照不宣。
請過唐誌高後,蘇曉娥再次攆著董誌軍去找他,她認為現在已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董誌軍登門的時候,唐誌高主動開口說:“誌軍啊,牛場貸款的事,我給你想著呢。”。
隨後,唐誌高撥打電話,把主管農業的副鄉長叫到辦公室。
交代工作說:“黑山嘴村的蘇曉娥想貸點款,搞養牛業,你馬上讓他們填表,快點給人家辦手續,放了貸款後,人家就可以早點把牛買迴來了。”。
副鄉長立馬答應,說:“好的,我知道了,誌軍跟我來吧。”。
現在,蘇曉娥貸款的事正式進入程序了,因董誌軍人熟地熟,沒有幾天,他就跑辦完了所有手續。
拿到貸款後,董誌軍帶著蘇曉娥奔錫盟走了一趟,買迴了二十頭肉牛。
這些肉墩墩的牛,入住長北溝牛場後,長北溝就開始熱鬧起來。
我小叔張永革成了這裏的主力,他在蘇曉娥的命令下,每天都在牛場忙活著。
此前,張永革也沒有養牛的經曆,他在摸索中一點點積累經驗,盡力做的更好。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張永革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把牛場打理得井井有條。
期間,王喜芬到牛場找過兩次,向蘇曉娥提出要當牛場會計,掌握這裏的財務大權。
開始的時候,王喜芬的請求遭到蘇曉娥的強烈反對,董誌軍也是老母豬鑽帳子,進退兩難。
令人沒想到的是,張永革卻滿口答應了下來,他說:“好啊,喜芬有文化,這管賬的事,沒文化幹不了呢!”。
把蘇曉娥差點氣炸肺,她真想給張永革兩個大嘴巴,可是,在外人麵前,她也不好發作,隻能忍肚子疼。
有時候,寬容理解可以讓人得到一絲慰藉和溫暖,張永革的真性情,讓王喜芬很認可。
這本是兩個家庭的合作,各家有一人認可的事,就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盡管,蘇曉娥背後把丈夫罵了個狗血噴頭,可最後,她也隻能默許這件事,讓王喜芬插入到養牛場項目中來。
作為小孩子的我,注意力並不在兩家的糾葛上,我好奇的是長北溝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再次來到這裏,過去的荒蕪不在,因人和牛的介入,使這裏有了生機與活力,牛糞的味道,牛的叫聲交織在一起。
說實話,我對牛這種動物並不反感,我喜歡牛憨憨的樣子,它代表著一種憨厚,一種堅韌的精神。
盡管我不喜歡蘇曉娥,可是血緣就是奇妙的東西,再怎麽說,張永革也是我的小叔。
現在,放假在家的時候,我總喜歡跑過去,弄幾把草,體驗一下喂牛的快樂,這是屬於農村孩子的樂趣。
因為我是醫生的兒子,這裏的山場又是租我家的,所以他們對我不設防,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出入牛場。
別人是必須經過準許,才可以進入這養牛場的,這涉及到養殖安全問題。
我在養牛場閑逛的時候,偶然發現,在一間屋子裏麵,居然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的塑像。
在黑山嘴村,迷信的人家供奉保宅仙家,後來在老姑奶奶的動員下,許多人家都開始供奉觀音菩薩。
原來,王喜芬入駐牛場的第二天,她就把菩薩請到了牛場裏,第一天來的時候,她沒幹別的,就是在場子裏麵到處轉悠。
別人以為村長夫人是在擺譜,到處搞視察呢,沒有人知道她到處看,是在做什麽。
直到她把菩薩請過來的時候,大家才明白了,原來昨天,她是在給菩薩找安身之所哩。
蘇曉娥對於王喜芬這一套並不感冒,她知道王喜芬燒香念佛,可也阻止不了她和董誌軍相好。
本來,蘇曉娥想發火,讓王喜芬把菩薩請迴家裏去,可轉念一想起長北溝的傳說,她便默不作聲了。
這長北溝因夠長而得名,這是黑山嘴村最深的一條溝,董誌軍能選在這裏養牛,就是看中了它的深溝。
合作社時期,在長北溝的陽坡地段有一個隊裏的果園,這裏栽種著蘋果梨、山楂等果樹。
當時,隊裏成立了專業隊,專業隊由四人組成,這四人都是侍弄果樹的好手,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這個打理果園。
其中,有一個我本家的老爺爺,他是孤身一人,長期駐守在果園裏。
這位老人家沒別的愛好,平時就貪戀杯中之物,屬於無酒不歡的人。
他白天在果園裏勞作,晚上下工後,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果園裏。
晚飯雷打不動地要喝上幾口,喝迷糊了之後,就睡大覺。
在責任製前一年,我這位老爺爺突然離世了,讓村裏人大為不解。
老人家身體很棒,肯定的是他不可能是病死的,可他為啥突然就死去了呢?
這種非正常死亡的情況,注定是要驚動老姑奶奶的,老太太又到長北溝果園,在老頭住的看守房,點燃了香。
老太太一番禱告後,給出了一個驚人的說法,她說:“老爺子是被女惡鬼纏身,時間太久了,耗盡了陽氣而亡的。”。
這一席話,立馬讓果園子蒙上了恐怖色彩,沒人再敢去那裏幹活了。
正好第二年國家實行責任製,沒有人願意接手這個恐怖的果園,果園就此荒廢了。
按照地界看,果園子就毗鄰我家山場,屬於長北溝的一角。
我給家裏抓鬮抓到長北溝,可是,我幾乎很少到長北溝去,母親偷著告訴我說“長北溝鬧鬼!”。
這他媽的是有點嚇人,我小孩子更沒有膽量和鬼去較量!
基於以上原因,長北溝有些說道,所以王喜芬請來了觀音菩薩,蘇曉娥也就默許了。
她的觀點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有觀音菩薩保佑著,養牛場定會安定。
王喜芬除了燒香拜佛,就是簡單記下養牛場的流水賬,其他體力活,她一手指頭都不動。
張永革成為養牛場的管理者,他早起晚睡,任勞任怨地忙碌著。
為了養好肉牛,蘇曉娥還參加了縣裏組織的學習班,特別是她學會了給肉牛人工授精。
這種摳牛屁股的髒活,蘇曉娥居然能幹,而且她的手法好,母牛的受孕率很高。
有一次,我看見小嬸蘇曉娥,把牛捆在圍欄裏,給牛人工受精,我也感到震驚。
隻見她從一個有液氮的桶裏,取出了肉牛的精子,就開始摳著扭屁股,給母牛注射精液。
我地乖乖,我這個小嬸是個幹淨講究的人,這種髒活,她竟然操作的遊刃有餘,我真的很佩服她。
蘇曉娥讓村裏對她有成見的人,立馬刮目相看。
蘇曉娥的養牛場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村裏又有幾戶人家開始發展養殖業。
有養羊的,還有養雞養兔的,但是受限於經濟實力,這幾家養殖規模都不大。
大都屬於庭院養殖,沒有專業化和規模化,但能多少添補一些家用。
這正是村裏人思想開化,從過去的受窮思維模式中,迅速轉變過來,無論改變大小,起碼有了發家致富的行動。
黑山嘴村人能夠從傳統農業,轉型到養殖業,也算是一次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