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東光李又聃先生,嚐至宛平相國廢園中,見廊下有詩二首。其一曰:“颯颯西風吹破欞,蕭蕭秋草滿空庭。月光穿漏飛簷角,照見莓苔半壁青。”其一曰:“耿耿疏星幾點明,銀河時有片雲行。憑闌坐聽譙樓鼓,數到連敲第五聲。”墨痕慘淡,殆不類人書。


    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乾隆壬申進士,入翰林。


    心得:


    董曲江先生素有文名,擅長詩詞作賦。他的詩風清新淡雅,常以自然景物為題材,表達他對人生、自然和歲月流轉的感慨。這兩首題詩所描繪的風景景物都具有濃厚的秋意,在牆壁上顯得幽靜而淒美。


    牆上顯秋梧桐,


    聽風吹落殘紅。


    深巷寒意侵人,


    歲月蹉跎何迢迢。


    楓林紅葉滿山川,


    秋風吹散思緒間。


    淒美如畫墨未乾,


    心事誰知共誰言。


    這兩首題詩展現了董曲江先生清新淡雅的詩風,以秋天的景色為題材。牆上的秋梧桐樹落下殘紅,在寂靜的牆壁上呈現出一種幽靜而淒美的氛圍。深巷中寒意襲人,時間的流逝讓人感慨萬千。


    第二首詩以楓林紅葉為描繪,秋風吹散了思緒,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詩中的景色淒美如畫,仿佛墨畫還未幹,而心中的紛擾又無人能懂。


    這些詩作帶領讀者進入秋天的景色中,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變遷和歲月的流轉。它們展示了董曲江先生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慨,以及他在詩詞中所描繪的情感世界。讀者們在細細品味詩中的語言之美和意境的同時,也因文字間的哲思而感到思索與共鳴。


    關於題詩的字跡暗淡無光,不像是人寫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導致字跡褪色。或許這些詩題在曆經歲月的洗禮後,更顯得神秘而古老。


    這兩首題詩的意境深遠,展示了李又聃先生的才華和情感。它們深深吸引了董曲江先生的注意,並以他的文筆寫下了這些題詩。這些詩歌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美的感受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新編:


    董曲江先生站在廢園中,凝望著那寫滿歲月的題詩。他感受著牆壁上傳來的寂靜與曆史的沉澱,心中湧動著詩意的波瀾。


    他輕聲吟道:“颯颯西風吹破欞,蕭蕭秋草滿空庭。月光穿漏飛簷角,照見莓苔半壁青。”他眼神凝注在牆上,仿佛穿越了時光的隧道,看到了曾經過往的歲月。枯黃的秋草伴隨著淒涼的西風,仿佛是對逝去歲月的傾訴。夜晚的月光透過洞穴般的破舊牆壁,映照出蒼白的青苔,宛如一幅寂靜而古老的畫卷。


    董曲江又繼續吟誦:“耿耿疏星幾點明,銀河時有片雲行。憑闌坐聽譙樓鼓,數到連敲第五聲。”這首詩喚起了他對閃爍星光和流動雲影的迴憶。在這片廢園中,他仿佛置身於深夜的譙樓,目送星空中點點疏星閃爍,不時有輕雲飄過。他靜靜倚在欄杆上,聆聽著譙樓傳來的鼓聲,一遍遍數著第五聲的迴響。那韻律交織出一種無盡的寧靜,令他的心靈為之蕩漾。


    董曲江深深吸了一口氣,心中的思緒如漣漪般擴散開來。他決定將這兩首題詩永遠留在這裏,讓他們見證著曆史的滄桑,讓後人感受到歲月的流轉。


    作為一位文人,董曲江知道,詩歌是記錄時代變遷的鏡子,更是記錄個人思想情感的窗口。他願意用自己的詩歌,將歲月的美好與辛酸凝固下來,與那兩首題詩一同成為宛平縣相國廢園中的獨特遺跡。


    而今,董曲江將以他的詩歌才華繼續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記錄下更多的風景和心境,讓世人感受到他內心的啟迪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他深信,詩歌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製,留下永恆的印記,與後人共同傳頌。


    董曲江站在宛平縣相國廢園中,心中湧動著一股創作的熱情。他深知,人生苦短,唯有用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情感傳遞給世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存在。


    他望著那兩首字跡暗淡的題詩,心生一念,決定以自己的文字將它們補足。他取出墨筆,細細觀察那兩首詩的內容和牆壁剩下的痕跡,開始書寫自己的續篇。


    他的筆觸輕盈而靈動,如行雲流水,舒展於紙上。他的詩句喚起了宛平縣相國廢園的曆史記憶,將這片廢墟中的景物與人情融為一體。


    “往昔庭園今荒涼,歲月滄桑已逝陽。千秋萬古飛簷下,留下詩墨印心房。”


    他的詩歌寄托了對廢園的懷惜之情,表達了對光陰流逝的無奈與感慨。同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將廢園的曆史和詩意傳承下去,讓人們永遠記住這片曾經的繁華與榮光。


    董曲江繼續揮毫書寫,他的思緒流轉,詩意飛揚。


    “千古痕跡在牆間,歲月洗淨故園顏。青苔濃密成篇章,詩情畫意已亙古。”


    他的詩句漸漸融入了那兩首題詩的意境,恢弘而悠遠,仿佛在喚起這片廢園中曾經的繁華景象。他相信,隻要有人讀到他的詩歌,就能感受到廢園中那些黯淡的字跡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遺產。


    董曲江將手中的墨筆攏了攏,仔細觀察著自己的創作。他深深吸了口氣,心中默默祈願,希望這片廢園能夠得到重視與保護,成為人們思考曆史、品味藝術的場所。


    他相信,即使歲月荏苒,即使風雨侵蝕,這座廢園中的詩意將永遠流傳下去,成為他和這片廢園之間的永恆紐帶。


    在董曲江的筆下,詩意在宛平縣相國廢園中彌漫開來。他繼續書寫,將廢園中的每一處景物與迴憶都濃縮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


    “殘牆古道寄離愁,風雨吹灑歲月留。斷壁殘垣見興衰,迴憶往事千重憂。”


    這首詩道出了他對廢園的離愁與感傷,用詩歌記錄下這片寂寞而古老的廢墟所見證的風雨興衰。他的筆觸似乎觸摸到了每一塊破舊的磚瓦,每一塊青苔斑駁的石頭,仿佛與廢園的靈魂相融。


    董曲江繼續舞動著他的墨筆,將廢園的畫卷描繪得更加生動。


    “破碎的窗戶透微光,花開花落在歲月間。陽光透過凋零葉,映照出廢墟的顏。”


    這首詩述說著廢園中那些破碎的窗戶和凋零的花朵。盡管歲月的侵蝕使它們失去了光彩,但陽光仍然透過殘缺的窗戶,照耀出廢墟的寂寞與美麗。


    董曲江的詩歌化作了一道道閃爍的光芒,照亮了廢園的每一個角落。他堅信,詩歌有著獨特的魔力,能將沉默的事物喚醒,將被遺忘的痕跡留存。


    董曲江停下了筆,凝望著自己的創作。他知道,這些詩歌永遠留在這片廢園中,等待著那些懂得欣賞和尋找的人們來發現。


    他心滿意足地想象著未來,那些來到宛平縣相國廢園的人們,或是學者、或是藝術家,他們將被這些詩歌所吸引,沉浸於歲月與美的交融中。


    董曲江相信,這座廢園將成為一座文化瑰寶,承載著曆史與文明的記憶。而他的詩歌,將與廢園共同成為永恆的存在,永遠在人們的心中飛舞。


    董曲江的詩篇慢慢流傳開來,像一陣微風,傳遍了整個宛平縣。人們紛紛來到相國廢園,感受著那裏獨特的氛圍,被董曲江的詩歌所打動。


    在這個廢園中,詩意與曆史交織在一起,仿佛時空交錯。遊客們悄然走進廢園,目睹廢墟中的荒涼景象,也聆聽著董曲江的詩歌,在心中萌發出一縷敬畏之情。


    他們讀著這些詩歌,仿佛看到了廢園中昔日的繁華,感悟到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脆弱。他們被廢墟中那些殘破卻沉靜的角落所吸引,用心感受著每一個細微的細節,仿佛看到了那些年月流轉的痕跡。


    這座廢園變得熱鬧起來,人們聚集在一起,分享著關於董曲江的詩歌,討論著廢園所引發的思考。每一段對話都充滿了敬畏和讚美,每一次交流都是對廢園曆史的探尋和繼承。


    宛平縣相國廢園成為了一個文化的聚集地,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觀光和創作。他們在廢墟遺留下的牆壁上題詩作畫,將自己的情感與廢園相融合。他們的創作延續了董曲江的詩魂,將廢園中的曆史和美景傳遞給後人。


    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這片廢園的保護與修複,各方力量紛紛加入,希望能夠將它完整地呈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和品味這段曆史的痕跡。


    董曲江的名字在宛平縣相國廢園中流傳開來,成為這裏的精神象征。他的詩歌永遠駐留在這裏,守望著廢園的變遷、守護著曆史的迴憶。


    宛平縣相國廢園經過歲月的洗禮和人們的關注,煥發出新的生機。它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被珍視、被愛護的文化景觀,成為一個詩意與美的遺址,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的奧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閱微草堂新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金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金龍並收藏閱微草堂新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