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不會。”張之極是勳貴武將之首,武將向來隻能主戰不能主和,況且他也認為建奴的議和沒有多少誠意,便抱了一拳,斬釘截鐵地說道:“當年漢高祖不僅議和,還和了親,結果又如何呢?匈奴還是年年南下劫掠,彼輩狼子野心,羨慕我中原的繁華,豈會因為一紙議和文書而放棄了南下之誌?”
“愛卿所言甚是!”崇禎微微一笑,有心要考一考張之極,道:“依愛卿之見,建奴若想攻占我大明都城,有幾條路可以走?”
“不外乎四個方向。”張之極到底是武將世家,從小學的東西就是帶兵打仗,對於大明朝首都的防禦體係早就研究到家了,聽崇禎問起,便連忙說道:“第一路便是走遼西走廊,攻破山海關,然後向西直入京師;第二路是走大同,攻下大同之後,沿著桑幹河穀直插宣府背後,再折向東方,攻破居庸關,直逼京師;第三路是攻破張家口、宣府,然後沿桑幹河穀進兵,直插居庸關,攻打京師;第四路便是薊鎮,薊鎮入京城有兩條大路,一路是走古北口,直達密雲,另一路是走喜峰口,直達遷安再折向西方。其餘的譬如冷口等路,道路崎嶇難行,建奴雖說也有可能選擇,但是不如以上的路方便。這幾路便是入京的大道,一旦有失,京城必暴露在建奴的鐵騎之下。”
“善!”崇禎皇帝忍不住讚歎道,到底是武將世家啊,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這些排兵布陣的東西,水平能差到哪裏去?聽到張之極的議論之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重用勳貴裏麵有才能的人,並且要開辦軍校,讓更多的大明軍人接受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
張之極的議論讓崇禎燃起了指點江山的豪情,忍不住地又考了他一句,道:“那依你之見,這四個方向應該主要防守哪裏?”
“應該主要防守薊鎮!”張之極想都沒想,便斬釘截鐵地說道。
“為何?”崇禎眯著眼,意味深長地問道。
張之極也來了興致,顧不上將皇帝晾在大門口,便眉飛色舞地說道:“山海關、大同、宣府這三個方向都有高城闊池來防守,不易攻破。而薊鎮受地形的影響,沒有大同、宣府、山海關等堅固的堡壘,隻有一些小關隘,屯不了多少兵,而且可以選擇進攻的方向較多,一旦建奴發兵攻打這裏,這些小關隘便很難抵擋。故而,若想防止建奴攻打京師,薊鎮這裏的壓力是最大的。”
“那防守薊鎮應該以何事為第一要務?”崇禎問道。
“當以練兵為第一要務!”張之極又想都沒想,便脫口而出道:“薊鎮沒有山海關、大同、宣府這樣的堅城,無法靠深溝高壘來阻擋建奴。而且從薊鎮入京師的道路很多,難以集中兵力防守一路。故而,防守薊鎮就該練出一支強大的野戰軍,待建奴攻打到京師城下時,背靠著京師這座堅城,再與各地的勤王之師配合野戰,這樣方能打退敵軍,打疼敵軍。”
“大善!”崇禎皇帝忍不住高聲讚歎道。之前沒有發現,這張之極還真是個寶貝啊。他的想法與自己的不謀而合。
明代的大軍事家、大思想家王守仁曾經說過:“大明雖大,有四地最為緊要,四地若失,大明必亡!”這四個地方便是遼東、宣府、大同和薊鎮。
為什麽這麽說呢?打開地圖看一下就知道了。
總體來說,中原政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一共有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便是陰山——燕山山脈一線,也就是北宋一直都想收迴的幽雲十六州的位置。
過了,第一道防線便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由北向南幾乎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直到第二條防線秦嶺——淮河一線。
明朝遷都北京的目的就是固守第一道防線,是為天子守國門。毫無疑問,此時,第一道防線的核心便是北京城,北京城一旦被攻破,那第一道防線就沒有意義。
為了保衛京師,明軍就依照地勢建立了四個大軍鎮——由西向東分別是大同、宣府、薊鎮、遼東。
正如張之極所言,北方的遊牧民族想要進攻京師就隻能從這四個方麵進軍,否則就受到山脈阻擋,無法前進。
而這四路隻要有一路被攻破,那京城的大門幾乎就等於敞開,因為這四路幾乎都處於通往京城的河穀走廊之地的隘口,一旦失陷,後金就可以沿著河穀、走廊這種山地中的平原高歌猛進,直搗京城。
當然,除了張之極說的那幾個方向之外,後金攻破宣府、大同之後也可以學習蒙古伐金,向南繞過太行山去抄京城的後路。
不過,崇禎覺得皇太極采取這種行動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明朝此時九邊軍鎮的實力還很強,他要是敢孤軍深入,甩開大後方向南繞過太行山,肯定會被包了餃子,隻要皇太極腦子還正常,就不會幹這事。
所以,就明朝而言,守衛第一道防線的核心是京城,保衛京城的四大護法便是宣大薊遼四大軍鎮。這也就是為什麽,這四大軍鎮在明史中出鏡率最高,守將也最為優秀的原因。
而正如張之極所言,大同、宣府、山海關三個方向都有高大的城池坐鎮,城高池深,能屯很多兵馬和糧草,實力雄厚,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方遊牧民族終明朝一世也沒有攻破這三個大堡壘。
但是,薊鎮的情況就沒有這麽好了,受地形的限製,沒有高大的城池,入京城的道路也多,分散防守,很難擋住遊牧民族的進攻,終明朝一世,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從薊鎮來入寇京城的。
事實上,薊鎮的堡壘就是京城,隻是京城是首都,不可能承擔大同、宣府那樣的職能。所以,要防守薊鎮,就必須練出一支強軍來,以京城為依靠,配合宣府、大同、山海關等方向趕來的援軍,夾擊後金,使得他們有來無迴,隻要打疼他們幾次,他們就不敢再像之前那樣,肆意地前來劫掠了。
“愛卿所言甚是!”崇禎微微一笑,有心要考一考張之極,道:“依愛卿之見,建奴若想攻占我大明都城,有幾條路可以走?”
“不外乎四個方向。”張之極到底是武將世家,從小學的東西就是帶兵打仗,對於大明朝首都的防禦體係早就研究到家了,聽崇禎問起,便連忙說道:“第一路便是走遼西走廊,攻破山海關,然後向西直入京師;第二路是走大同,攻下大同之後,沿著桑幹河穀直插宣府背後,再折向東方,攻破居庸關,直逼京師;第三路是攻破張家口、宣府,然後沿桑幹河穀進兵,直插居庸關,攻打京師;第四路便是薊鎮,薊鎮入京城有兩條大路,一路是走古北口,直達密雲,另一路是走喜峰口,直達遷安再折向西方。其餘的譬如冷口等路,道路崎嶇難行,建奴雖說也有可能選擇,但是不如以上的路方便。這幾路便是入京的大道,一旦有失,京城必暴露在建奴的鐵騎之下。”
“善!”崇禎皇帝忍不住讚歎道,到底是武將世家啊,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這些排兵布陣的東西,水平能差到哪裏去?聽到張之極的議論之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重用勳貴裏麵有才能的人,並且要開辦軍校,讓更多的大明軍人接受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
張之極的議論讓崇禎燃起了指點江山的豪情,忍不住地又考了他一句,道:“那依你之見,這四個方向應該主要防守哪裏?”
“應該主要防守薊鎮!”張之極想都沒想,便斬釘截鐵地說道。
“為何?”崇禎眯著眼,意味深長地問道。
張之極也來了興致,顧不上將皇帝晾在大門口,便眉飛色舞地說道:“山海關、大同、宣府這三個方向都有高城闊池來防守,不易攻破。而薊鎮受地形的影響,沒有大同、宣府、山海關等堅固的堡壘,隻有一些小關隘,屯不了多少兵,而且可以選擇進攻的方向較多,一旦建奴發兵攻打這裏,這些小關隘便很難抵擋。故而,若想防止建奴攻打京師,薊鎮這裏的壓力是最大的。”
“那防守薊鎮應該以何事為第一要務?”崇禎問道。
“當以練兵為第一要務!”張之極又想都沒想,便脫口而出道:“薊鎮沒有山海關、大同、宣府這樣的堅城,無法靠深溝高壘來阻擋建奴。而且從薊鎮入京師的道路很多,難以集中兵力防守一路。故而,防守薊鎮就該練出一支強大的野戰軍,待建奴攻打到京師城下時,背靠著京師這座堅城,再與各地的勤王之師配合野戰,這樣方能打退敵軍,打疼敵軍。”
“大善!”崇禎皇帝忍不住高聲讚歎道。之前沒有發現,這張之極還真是個寶貝啊。他的想法與自己的不謀而合。
明代的大軍事家、大思想家王守仁曾經說過:“大明雖大,有四地最為緊要,四地若失,大明必亡!”這四個地方便是遼東、宣府、大同和薊鎮。
為什麽這麽說呢?打開地圖看一下就知道了。
總體來說,中原政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一共有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便是陰山——燕山山脈一線,也就是北宋一直都想收迴的幽雲十六州的位置。
過了,第一道防線便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由北向南幾乎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直到第二條防線秦嶺——淮河一線。
明朝遷都北京的目的就是固守第一道防線,是為天子守國門。毫無疑問,此時,第一道防線的核心便是北京城,北京城一旦被攻破,那第一道防線就沒有意義。
為了保衛京師,明軍就依照地勢建立了四個大軍鎮——由西向東分別是大同、宣府、薊鎮、遼東。
正如張之極所言,北方的遊牧民族想要進攻京師就隻能從這四個方麵進軍,否則就受到山脈阻擋,無法前進。
而這四路隻要有一路被攻破,那京城的大門幾乎就等於敞開,因為這四路幾乎都處於通往京城的河穀走廊之地的隘口,一旦失陷,後金就可以沿著河穀、走廊這種山地中的平原高歌猛進,直搗京城。
當然,除了張之極說的那幾個方向之外,後金攻破宣府、大同之後也可以學習蒙古伐金,向南繞過太行山去抄京城的後路。
不過,崇禎覺得皇太極采取這種行動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明朝此時九邊軍鎮的實力還很強,他要是敢孤軍深入,甩開大後方向南繞過太行山,肯定會被包了餃子,隻要皇太極腦子還正常,就不會幹這事。
所以,就明朝而言,守衛第一道防線的核心是京城,保衛京城的四大護法便是宣大薊遼四大軍鎮。這也就是為什麽,這四大軍鎮在明史中出鏡率最高,守將也最為優秀的原因。
而正如張之極所言,大同、宣府、山海關三個方向都有高大的城池坐鎮,城高池深,能屯很多兵馬和糧草,實力雄厚,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方遊牧民族終明朝一世也沒有攻破這三個大堡壘。
但是,薊鎮的情況就沒有這麽好了,受地形的限製,沒有高大的城池,入京城的道路也多,分散防守,很難擋住遊牧民族的進攻,終明朝一世,遊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從薊鎮來入寇京城的。
事實上,薊鎮的堡壘就是京城,隻是京城是首都,不可能承擔大同、宣府那樣的職能。所以,要防守薊鎮,就必須練出一支強軍來,以京城為依靠,配合宣府、大同、山海關等方向趕來的援軍,夾擊後金,使得他們有來無迴,隻要打疼他們幾次,他們就不敢再像之前那樣,肆意地前來劫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