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統計過崇禎年間的財政收入是四百萬兩,其實那是中央的收入,崇禎年代的稅收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征收實物,這些稅收有一大部分被就近支援了軍隊或者是留作他用。畢竟從地方收到中央,再從中央發下去實在是太麻煩,而且糧食的損耗也很驚人。
所以說,單靠征收商業稅這一點來挽救大明朝估計是走不通了,因為原主其實一直都在做。而且,大明說到底還是農業社會,雖然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在農業社會,農業稅永遠都是主流,商業再發達,商業稅也成不了稅收的主要來源。
這一點的改變還是得等到工業革命之後,第二產業開始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流,隻可惜,崇禎皇帝是個文科狗,根本不懂得蒸汽機那一套。
在沒有係統,沒有老爺爺,又不懂理工的情況之下,隻能靠著自己當年在網上瀏覽過的一些知識和戰略戰術來挽救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了。
還是那句話,要死的是你們,朕這一輩子都是絕對不會去上吊的。
當然,要說魏公公一點貢獻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魏公公最擅長的就是給人挖坑,然後給你栽贓罪名,最後再抄你的家,發一筆橫財,很對徽商都被他敲過,結果是將天啟跟他自己都敲死了。
魏公公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精明強幹,在他的領導之下,大明的廠衛力量達到了頂峰,對大臣還有軍隊的監督力量也是空前的加強。
自從遼東起兵以來,朝廷每年往遼東砸五百多萬兩銀子,自萬曆末年到魏公公執政的年代總共是砸了數千萬兩銀子,可是遼東軍還是打不了勝仗,這是為什麽呢?
包括天啟皇帝在內的很多人都懷疑是軍官把錢都貪汙了。事實上也是如此,熊廷弼曾經給朝廷上過奏折,說兵部給他撥下來的兵員都是紙上空文,實際到達遼東的能有十分之三已經很不錯了。
熊總督這麽一搞就將兵部和其他的領導都得罪了,也難怪對方給他穿小鞋,先找個雞毛蒜皮的小事把他換下來,再在他又一次被起複的時候派了個王化貞分他的權,最後搞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麵,熊總督也被砍了腦袋,傳首九邊。
晚清時期,曾國藩的頭號幕僚趙烈文再談到這件事時,曾經拿熊廷弼跟王守仁做過比較。
趙烈文認為,王守仁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幹啥啥成,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朝中有奧援,說白了就是京城有人,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很欣賞他,對他基本上是有求必應,還給他請下來王命旗牌來增加他的權限。
而熊廷弼之所以會落得一個傳首九邊的下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朝中無人,將朝中的大佬都得罪光了,就連當時著名的好好先生首輔葉向高都對他頗有微詞,所以這些大佬們不但不幫他,還給他穿小鞋,這才導致了熊廷弼悲催的下場。
可是,這樣的事情熊廷弼能忍嗎?說好了給十萬兵馬,最後隻給了三萬,到時候皇上要是問起來說你小子領著十萬大軍都打成這個鳥樣是怎麽迴事,那該怎麽辦?所以說,熊廷弼的悲劇還在於他生不逢時,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場已經爛到一定的境界了。
名震江湖的毛文龍大都督也曾經上過奏折,說朝廷答應發給他的二十萬石軍糧發到皮島隻剩下了十四萬石,其中還有不少腐爛不能食用的。甚至有一次,朝廷答應給他的軍餉他一個子都沒有收到。
由此可見,大明朝其實已經爛到了一定的地步,並不是抓幾個貪官,開征商業稅就能解決的,崇禎皇帝麵對的是一個方位的爛攤子,所有人都在貪錢,文官貪,太監貪,武將也貪。
在後世臭名昭著的八大皇商之所以能頻頻的向後金走私違禁品,能離得開宣大軍區的邊將們的幫助嗎?這些武將估計也都是吃的腦滿腸肥的,不僅喝兵血,還吃走私商,混得風聲水起啊。
後來的吳三桂買陳圓圓時花了足足一千兩白銀,可見這小子也不怎麽幹淨,然而,吳三桂這種情況還算是好的,畢竟他能打勝仗,這就說明他在撈錢的時候,還是悠著點的,沒有把當兵的軍心士氣都撈光。
就算是雷霆反貪,能反這些人嗎?用腳趾頭想想都不能吧。
不穿越不知道,穿越過去之後,崇禎才明白自己麵對的到底是個怎麽樣的爛攤子。
皇太極已經征服蒙古高原,從此可以無視關寧防線,十分愜意地從宣大、薊鎮防線來入寇,搶劫大明的人口財物,挖大明的牆腳。
中原流寇愈演愈烈,根據洪承疇的奏折,西北高迎祥、李自成的流賊已經達到了十四、五萬,而且還多有雙馬,身披鐵甲,他手裏的官軍隻有兩三萬,而且還是馬三、步七。
此外,四川的張獻忠,湖廣的羅汝才,河南的劉國能,哪個不是擁重數萬,甚至是十萬往上來到處劫掠,再加上蠍子塊、過天星、掃地王等等等等這種不太出名的流寇,中原大地,說是糜爛不堪,烽煙四起,已經毫不為過了。
而自己的內部呢,雖然也有不少忠臣良將,但是更多的是貪官汙吏,他們毫不顧及朝廷的困難處境,還在用盡辦法吸食著帝國的骨髓。
當時的遼東軍區,就已經有很多人將遼事當成了生意,隻要朝廷還在遼東砸錢,他們就有錢可賺,至於仗打成什麽樣,他們是不管的,反正不是他們家的天下。
而魏公公最大的貢獻就是加強了廠衛的監督職能,使得貪汙之風大大減少,士兵們能及時領到餉銀,保證了士氣和戰鬥力。
隻是,原主上來之後,二話不說先幹掉了魏公公,導致廠衛的監督職能失靈。雖然他後來又重建了廠衛,但是世間已無魏忠賢,不同的人提督東廠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像那群腦袋精明到冒煙兒的貪官汙吏,也就魏公公這種略不世出的大流氓能治他們,其他的人都不行。最起碼崇禎沒有發現自己手下有這樣的人,王承恩、曹化淳等等,水平都跟魏公公差的遠呢。
所以說,單靠征收商業稅這一點來挽救大明朝估計是走不通了,因為原主其實一直都在做。而且,大明說到底還是農業社會,雖然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在農業社會,農業稅永遠都是主流,商業再發達,商業稅也成不了稅收的主要來源。
這一點的改變還是得等到工業革命之後,第二產業開始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流,隻可惜,崇禎皇帝是個文科狗,根本不懂得蒸汽機那一套。
在沒有係統,沒有老爺爺,又不懂理工的情況之下,隻能靠著自己當年在網上瀏覽過的一些知識和戰略戰術來挽救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了。
還是那句話,要死的是你們,朕這一輩子都是絕對不會去上吊的。
當然,要說魏公公一點貢獻都沒有那也是不對的,魏公公最擅長的就是給人挖坑,然後給你栽贓罪名,最後再抄你的家,發一筆橫財,很對徽商都被他敲過,結果是將天啟跟他自己都敲死了。
魏公公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精明強幹,在他的領導之下,大明的廠衛力量達到了頂峰,對大臣還有軍隊的監督力量也是空前的加強。
自從遼東起兵以來,朝廷每年往遼東砸五百多萬兩銀子,自萬曆末年到魏公公執政的年代總共是砸了數千萬兩銀子,可是遼東軍還是打不了勝仗,這是為什麽呢?
包括天啟皇帝在內的很多人都懷疑是軍官把錢都貪汙了。事實上也是如此,熊廷弼曾經給朝廷上過奏折,說兵部給他撥下來的兵員都是紙上空文,實際到達遼東的能有十分之三已經很不錯了。
熊總督這麽一搞就將兵部和其他的領導都得罪了,也難怪對方給他穿小鞋,先找個雞毛蒜皮的小事把他換下來,再在他又一次被起複的時候派了個王化貞分他的權,最後搞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麵,熊總督也被砍了腦袋,傳首九邊。
晚清時期,曾國藩的頭號幕僚趙烈文再談到這件事時,曾經拿熊廷弼跟王守仁做過比較。
趙烈文認為,王守仁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幹啥啥成,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朝中有奧援,說白了就是京城有人,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很欣賞他,對他基本上是有求必應,還給他請下來王命旗牌來增加他的權限。
而熊廷弼之所以會落得一個傳首九邊的下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朝中無人,將朝中的大佬都得罪光了,就連當時著名的好好先生首輔葉向高都對他頗有微詞,所以這些大佬們不但不幫他,還給他穿小鞋,這才導致了熊廷弼悲催的下場。
可是,這樣的事情熊廷弼能忍嗎?說好了給十萬兵馬,最後隻給了三萬,到時候皇上要是問起來說你小子領著十萬大軍都打成這個鳥樣是怎麽迴事,那該怎麽辦?所以說,熊廷弼的悲劇還在於他生不逢時,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場已經爛到一定的境界了。
名震江湖的毛文龍大都督也曾經上過奏折,說朝廷答應發給他的二十萬石軍糧發到皮島隻剩下了十四萬石,其中還有不少腐爛不能食用的。甚至有一次,朝廷答應給他的軍餉他一個子都沒有收到。
由此可見,大明朝其實已經爛到了一定的地步,並不是抓幾個貪官,開征商業稅就能解決的,崇禎皇帝麵對的是一個方位的爛攤子,所有人都在貪錢,文官貪,太監貪,武將也貪。
在後世臭名昭著的八大皇商之所以能頻頻的向後金走私違禁品,能離得開宣大軍區的邊將們的幫助嗎?這些武將估計也都是吃的腦滿腸肥的,不僅喝兵血,還吃走私商,混得風聲水起啊。
後來的吳三桂買陳圓圓時花了足足一千兩白銀,可見這小子也不怎麽幹淨,然而,吳三桂這種情況還算是好的,畢竟他能打勝仗,這就說明他在撈錢的時候,還是悠著點的,沒有把當兵的軍心士氣都撈光。
就算是雷霆反貪,能反這些人嗎?用腳趾頭想想都不能吧。
不穿越不知道,穿越過去之後,崇禎才明白自己麵對的到底是個怎麽樣的爛攤子。
皇太極已經征服蒙古高原,從此可以無視關寧防線,十分愜意地從宣大、薊鎮防線來入寇,搶劫大明的人口財物,挖大明的牆腳。
中原流寇愈演愈烈,根據洪承疇的奏折,西北高迎祥、李自成的流賊已經達到了十四、五萬,而且還多有雙馬,身披鐵甲,他手裏的官軍隻有兩三萬,而且還是馬三、步七。
此外,四川的張獻忠,湖廣的羅汝才,河南的劉國能,哪個不是擁重數萬,甚至是十萬往上來到處劫掠,再加上蠍子塊、過天星、掃地王等等等等這種不太出名的流寇,中原大地,說是糜爛不堪,烽煙四起,已經毫不為過了。
而自己的內部呢,雖然也有不少忠臣良將,但是更多的是貪官汙吏,他們毫不顧及朝廷的困難處境,還在用盡辦法吸食著帝國的骨髓。
當時的遼東軍區,就已經有很多人將遼事當成了生意,隻要朝廷還在遼東砸錢,他們就有錢可賺,至於仗打成什麽樣,他們是不管的,反正不是他們家的天下。
而魏公公最大的貢獻就是加強了廠衛的監督職能,使得貪汙之風大大減少,士兵們能及時領到餉銀,保證了士氣和戰鬥力。
隻是,原主上來之後,二話不說先幹掉了魏公公,導致廠衛的監督職能失靈。雖然他後來又重建了廠衛,但是世間已無魏忠賢,不同的人提督東廠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像那群腦袋精明到冒煙兒的貪官汙吏,也就魏公公這種略不世出的大流氓能治他們,其他的人都不行。最起碼崇禎沒有發現自己手下有這樣的人,王承恩、曹化淳等等,水平都跟魏公公差的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