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又過幾日,徐速卻帶著一紙文章過來找她。聽他說這文章在一夜之間傳遍大街小巷,如今京兆府與京都衛已派人四處收繳,但仍不知還有多少流傳在外,他收到消息,便設法從舊部下那裏要來一份,給她過目。
薑涉接下看去,但見那文字好生慷慨激昂,起手先道天災酷厲,仍不足懼,禍在人為,最是堪憂;繼而由今日雪災說起,歷數昭寧帝之過,又譏諷百官杜口塞耳,有負深恩,更直指鄧袞乃禍國之尤,蒙蔽聖聽,自來長生便是虛妄,歷朝沉迷此道之輩,難有以善終者;字字句句,痛陳利害,振聾發聵之餘,卻也令她冷汗涔涔,待看見那最後執筆為杜奉,更是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她終是瞭然昭寧帝因何震怒至此,原來根由竟在鄧袞。
其實鄧袞其人其事,薑涉曾特意問過何定,何定卻也說不上他究竟是甚麽來歷,隻知昭寧帝還是皇子之時,鄧袞就已隨侍在側,後來大正帝殞命漠北,身後無子,群臣便迎昭寧帝即位。起初鄧袞倒也安分,但在一年後,昭寧帝忽然下旨,要在宮中建起一座玉遊觀,並招募數十小道奉香服侍,以供鄧袞修道煉丹之用。
縱觀前朝後世,自來從無此例,百官震驚之餘,紛紛上疏勸諫,但昭寧帝哪裏肯聽,一氣之下便就罷朝多日,不理政事;百官無可奈何之下,輾轉尋了太後、國丈從中斡旋,最終君臣各讓一步,將玉遊觀改作玉遊宮,另選一址建道觀供鄧袞起居,鄧袞雖不能久留於宮,但可隨意出入,長伴君前。
經此一事,百官已對鄧袞有所忌憚,便有人設法勸諫。不料沒過多久,昭寧帝再次下詔,欲封鄧袞為大國師,群臣雖知隻是虛銜,但因心存戒備,仍是上疏反對。昭寧帝這次倒沒有十分堅持,暫且作罷,可兩月之後,舊事重提,群臣再次上疏,昭寧帝又再作罷,如此反覆幾次,想是終於有人覺得無傷大局,不再反對,鄧袞又不知如何討得太後與國丈歡心,最終百官也都妥協。
帝王子嗣單薄,向來是心腹大患,大正帝無子而終,前車之鑑未遠,在選妃一事上,百官再三請命。可昭寧帝隻得一子,偏卻又發下宏願,要摒棄聲色,清心修道,這詔令一下,朝野譁然。百官接連上奏,太後亦是著急,奈何昭寧帝就是鐵了心腸,又罷早朝,又鬧失蹤,叫百官焦頭爛額地找了多日,他卻自悠然地在京郊一座道觀裏打坐。
這下言官不肯甘休,紛紛上疏,痛斥君王有失法度,不顧社稷,更有人將矛頭指向鄧袞,責他禍國亂主。
誰知昭寧帝卻也施起雷霆手段,將那上疏者或貶謫或流放,還有一位禦史言辭最是激烈,竟叫人拖下去打了二十板子,那文官利在口舌,豈能禁受得住?就此一命嗚唿。
昭寧帝命人收斂其屍,重責行刑宮人,厚恤其家。群臣看在眼中,以為他存了悔念,就要迴心轉意,誰知再上疏仍是一般。向來文臣死諫,青史留名,百官計議之下,倒有數人相約至宮門前,長跪不起,以死相逼。
誰知昭寧帝竟叫人依數抬來幾口棺材,傳喻道:諸卿死誌既堅,朕難相強,但得厚殮卿屍,聊表朕心。有那性烈者羞極怒極,真要赴死,卻也有遲疑不決者進退維穀,將人攔下,最終悻悻而返,這場風波演到最後,竟成不了了之。
此一事後,封官掛印者無數,連李相也都上書請辭,由此賦閑在家。但凡奏摺中提及鄧袞之尤,便會被或貶或流,隻要不提,君臣間則可相安無事,直到如今,已成默契。
祈天台之事,自然與鄧袞脫不了幹係,但無人敢言,無人敢提。這層窗戶紙,今日卻終於被杜奉捅破,又焉能無禍?
第219章
而徐速既然帶書來此,想必有所籌謀,隻這事卻不是她能夠管得,更非徐速所能摻和。況且真如徐速所言,這篇文章在昨夜便傳遍京城,如何她竟分毫不知?雖則她這幾日不曾出外,可既有這等事,薑勇也理當來報,除非是……薑杜氏攔下了他。那這便表明薑杜氏的意思,是不予置理麽?
再者昭寧帝對杜奉態度向來模糊,曾容忍過他一次次的禦前頂撞,從未真把他怎麽樣,想來他也知杜奉一心為公,並無私慾;間中究竟又有太後的關係,無論如何,不至於就下殺手罷?
薑涉心念幾轉,瞧了瞧那兀自義憤咄咄的少年,便將紙頁一折,就往燈上湊去。
徐速打眼瞥見,不禁驚唿失聲,即刻伸手去奪,奈何那紙質本柔,觸著火星,瞬時便卷燒著沒了,直令他痛心疾首,籲嘆不已,好一會兒才略微緩過神來,猶帶憤憤地瞪住薑涉,「如令,你這是做甚?」
薑涉輕輕一嘆,「安達既道這文章被勒令收繳,留著終究是個隱患。」
徐速盯著那團紙灰,仍是十分痛心地喃喃著:「那也不能就這麽燒了啊……」
薑涉任他埋怨,並不迴駁,徐速又嘟嚷了幾句,終究奈何她不得,悻悻道:「罷了罷了,這也不甚緊要,當務之急還是要救杜大人出來。如令,皇上總還聽得進你的話,你就隨我們一起進宮麵聖罷!」
薑涉聞言並不意外,但隻在心底微微苦笑。昭寧帝哪裏是能聽得進她的話?不過是恰逢其會,順他心意罷了,暗中雖作此想,她卻也僅是溫聲道:「安達且莫著急,事情畢竟還沒到那個地步,陛下現今雖是拘著杜侍郎,可並未明期問斬,想來也隻是在氣頭上,等過幾日消了氣,太後與國丈一勸,定就無事。」
薑涉接下看去,但見那文字好生慷慨激昂,起手先道天災酷厲,仍不足懼,禍在人為,最是堪憂;繼而由今日雪災說起,歷數昭寧帝之過,又譏諷百官杜口塞耳,有負深恩,更直指鄧袞乃禍國之尤,蒙蔽聖聽,自來長生便是虛妄,歷朝沉迷此道之輩,難有以善終者;字字句句,痛陳利害,振聾發聵之餘,卻也令她冷汗涔涔,待看見那最後執筆為杜奉,更是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她終是瞭然昭寧帝因何震怒至此,原來根由竟在鄧袞。
其實鄧袞其人其事,薑涉曾特意問過何定,何定卻也說不上他究竟是甚麽來歷,隻知昭寧帝還是皇子之時,鄧袞就已隨侍在側,後來大正帝殞命漠北,身後無子,群臣便迎昭寧帝即位。起初鄧袞倒也安分,但在一年後,昭寧帝忽然下旨,要在宮中建起一座玉遊觀,並招募數十小道奉香服侍,以供鄧袞修道煉丹之用。
縱觀前朝後世,自來從無此例,百官震驚之餘,紛紛上疏勸諫,但昭寧帝哪裏肯聽,一氣之下便就罷朝多日,不理政事;百官無可奈何之下,輾轉尋了太後、國丈從中斡旋,最終君臣各讓一步,將玉遊觀改作玉遊宮,另選一址建道觀供鄧袞起居,鄧袞雖不能久留於宮,但可隨意出入,長伴君前。
經此一事,百官已對鄧袞有所忌憚,便有人設法勸諫。不料沒過多久,昭寧帝再次下詔,欲封鄧袞為大國師,群臣雖知隻是虛銜,但因心存戒備,仍是上疏反對。昭寧帝這次倒沒有十分堅持,暫且作罷,可兩月之後,舊事重提,群臣再次上疏,昭寧帝又再作罷,如此反覆幾次,想是終於有人覺得無傷大局,不再反對,鄧袞又不知如何討得太後與國丈歡心,最終百官也都妥協。
帝王子嗣單薄,向來是心腹大患,大正帝無子而終,前車之鑑未遠,在選妃一事上,百官再三請命。可昭寧帝隻得一子,偏卻又發下宏願,要摒棄聲色,清心修道,這詔令一下,朝野譁然。百官接連上奏,太後亦是著急,奈何昭寧帝就是鐵了心腸,又罷早朝,又鬧失蹤,叫百官焦頭爛額地找了多日,他卻自悠然地在京郊一座道觀裏打坐。
這下言官不肯甘休,紛紛上疏,痛斥君王有失法度,不顧社稷,更有人將矛頭指向鄧袞,責他禍國亂主。
誰知昭寧帝卻也施起雷霆手段,將那上疏者或貶謫或流放,還有一位禦史言辭最是激烈,竟叫人拖下去打了二十板子,那文官利在口舌,豈能禁受得住?就此一命嗚唿。
昭寧帝命人收斂其屍,重責行刑宮人,厚恤其家。群臣看在眼中,以為他存了悔念,就要迴心轉意,誰知再上疏仍是一般。向來文臣死諫,青史留名,百官計議之下,倒有數人相約至宮門前,長跪不起,以死相逼。
誰知昭寧帝竟叫人依數抬來幾口棺材,傳喻道:諸卿死誌既堅,朕難相強,但得厚殮卿屍,聊表朕心。有那性烈者羞極怒極,真要赴死,卻也有遲疑不決者進退維穀,將人攔下,最終悻悻而返,這場風波演到最後,竟成不了了之。
此一事後,封官掛印者無數,連李相也都上書請辭,由此賦閑在家。但凡奏摺中提及鄧袞之尤,便會被或貶或流,隻要不提,君臣間則可相安無事,直到如今,已成默契。
祈天台之事,自然與鄧袞脫不了幹係,但無人敢言,無人敢提。這層窗戶紙,今日卻終於被杜奉捅破,又焉能無禍?
第219章
而徐速既然帶書來此,想必有所籌謀,隻這事卻不是她能夠管得,更非徐速所能摻和。況且真如徐速所言,這篇文章在昨夜便傳遍京城,如何她竟分毫不知?雖則她這幾日不曾出外,可既有這等事,薑勇也理當來報,除非是……薑杜氏攔下了他。那這便表明薑杜氏的意思,是不予置理麽?
再者昭寧帝對杜奉態度向來模糊,曾容忍過他一次次的禦前頂撞,從未真把他怎麽樣,想來他也知杜奉一心為公,並無私慾;間中究竟又有太後的關係,無論如何,不至於就下殺手罷?
薑涉心念幾轉,瞧了瞧那兀自義憤咄咄的少年,便將紙頁一折,就往燈上湊去。
徐速打眼瞥見,不禁驚唿失聲,即刻伸手去奪,奈何那紙質本柔,觸著火星,瞬時便卷燒著沒了,直令他痛心疾首,籲嘆不已,好一會兒才略微緩過神來,猶帶憤憤地瞪住薑涉,「如令,你這是做甚?」
薑涉輕輕一嘆,「安達既道這文章被勒令收繳,留著終究是個隱患。」
徐速盯著那團紙灰,仍是十分痛心地喃喃著:「那也不能就這麽燒了啊……」
薑涉任他埋怨,並不迴駁,徐速又嘟嚷了幾句,終究奈何她不得,悻悻道:「罷了罷了,這也不甚緊要,當務之急還是要救杜大人出來。如令,皇上總還聽得進你的話,你就隨我們一起進宮麵聖罷!」
薑涉聞言並不意外,但隻在心底微微苦笑。昭寧帝哪裏是能聽得進她的話?不過是恰逢其會,順他心意罷了,暗中雖作此想,她卻也僅是溫聲道:「安達且莫著急,事情畢竟還沒到那個地步,陛下現今雖是拘著杜侍郎,可並未明期問斬,想來也隻是在氣頭上,等過幾日消了氣,太後與國丈一勸,定就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