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想來,令她與永王上百狀山求取白玉觀音,未必沒有引她離京之意。不,也許不隻是她,還有永王。
太後……太後當然想為子報仇,可非隻先帝,當今聖上亦是她親生骨肉,若有人勸她逝者已矣,重在生者,以國丈一家的富貴榮華為引,她會怎樣選?欲求必與,若太後真是要求兄長一家富貴,又會給出什麽?又需給出什麽?國丈夫人如今已經迴京,也許太後已是改換立場。
永王卻不一樣,他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阿多吉敢打,阿魯那又如何不敢殺?到時在朝堂上嚷嚷起來,在京城裏鬧騰起來,想必也不那麽容易應付,所以才會藉機遣他出京罷?
可惜千算萬算,必然也算不到曲千秋曾與她有過一段師誼,薑祁竟會派薑延上百狀山求助,更算不到他們竟會在沒名字莊相遇,就此急趕迴京,差點便殺得阿魯那。
事實當真如此麽?薑涉一點也不願相信,可似乎再沒有旁的解釋。
如果要出兵,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何況大義分明可以掌握在手,無須擔負毀約罵名。殺阿魯那更是順理成章,是本來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麽……為什麽昭寧帝就是不肯?
兩年前他雖有苦衷,可兩年後,又緣何躊躇不已?
薑涉實在是想不明白,可又不能不想個明白。這些天她其實一直在想,顛來倒去,翻去覆來,也始終未弄明白,因為在她來看,出兵漠北是件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
可昭寧帝呢?或許未必。
太後呢?似乎動搖。
百官呢?又真有幾人想打?
天下百姓呢?難道不會自忖,征戰與我何幹?
順心,如願……
薑涉漸次把眉頭皺起,兩年前國庫空虛一事,連徐速、何定都略有耳聞,滿朝文武,焉能個個不知?卻竟是俱都上書請戰,那麽這個請戰,難道就是真正想打麽?也許大多人心中已是斷定打不起來,所謂請戰,也許不過表個態度。
可是表什麽態度呢?為何要表這個態度?對了!何定曾經說過,當時昭寧帝曾在玉遊宮求卦,又有鄧袞夜觀星象,兩者都顯示不可打。求卦問天示意不可打,即是國師一脈示意不可打,鄧袞勢大,炙手可熱,誰不顧忌?誰敢直言?便無不借題發揮,原是為此。
其實若真開戰,也無可能將漠北諸部趕盡殺絕,不過是將他們驅逐,傷其元氣,使其不敢來犯。何況漠北荒涼,大漠連天,縱是收服,也難長駐,難道再學幽並,將百姓外遷麽?並州守將司徒攸也許就是懷著此等心思,自知漠北荒蕪,不過是暫且驅趕他們,終久復來,才暗匿阿魯那,或許與他暗談條件罷。
戰未必勝,勝未必有益,如他所想之人又豈在少數?這一仗,究竟多少人想打?
也許根本隻是他們父女的一廂情願。
若真如此,邊將陽奉陰違,邊軍無故入京,若有心人借題發難,又當如何?昭寧帝會不會藉此收繳兵權,並治其罪?阿魯那死與不死,豈又真是他放在心上之事?
有此一念,薑涉不覺驚起一身冷汗,隻覺心口所生寒涼之意,漸漸漫遍百骸。
都說帝王心,海般深,原來真是如此麽?
功高蓋主,兔死狗烹。她念著從前看來的些些故事,隻覺渾身都微微發起抖來。
可是漠北縱是難平,先帝之仇他縱不願報,可是漠北昭昭野心,路人皆見,阿魯那更是狼子心腸,今日若不趁勢除他,日後必反。到時兵戈再起,便不如今日容易了結。昭寧帝難道真不知這些道理?就為忌一句功高蓋主,便要埋伏下此等後患嗎?就為逞一番天子威權,便要置幽並於水火嗎?
若是如此,數萬百姓何辜?三軍將士何過?他們父女又須怎樣剖心瀝血,方能明誌?
涼意愈深,悲悵之餘,薑涉卻忽是漸覺荒唐可笑,一時竟是欲嘆難嘆,心頭迷霧既散,遂十分冷靜地迴顧來龍去脈。
兩年前那一戰,國庫虧空,明眼人自知必無可戰,所以莊老太傅不表態,父親也不直言。
可今日這一場事,父親又如何這等決斷?
父親難道不知昭寧帝心意麽?父親分明應該知道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靜觀其變,順勢而為,都是他教與她的啊!如何今日竟魯莽至此?莫非是與她一樣,先帝之仇,徹骨難忘,欲圖報之後快嗎?還是……莫非是幽州出了什麽變故?
薑涉不覺悚然一驚,隨即又勸慰自己,絕不可能。若真有變故,薑延不可能毫無表示,他決不是那般沉得住氣的性子。
可雖如此想,她還是立時便想趕返涼州,再赴幽州。非親眼所見,心不能安。
但是若無旨意,如何能夠迴去?晉陽說得不錯,若被有心人再做文章,他們根本無力承擔,君心已有猜忌,欲加之罪,本就不患無辭。
她不能,不能在此時雪上加霜。
那又該如何是好?到底該如何是好?
身下坐騎仿佛也感應到她心中煩悶,竟爾嘶鳴不已,無論如何喝之不住。前麵晉陽忽然探出頭來,「表兄,怎麽了?」
薑涉搖搖頭,示意無事。
那少女也不知是不是信了,但隻向她笑了一笑,便又縮頭迴去。
薑涉終於將馬安撫,心裏卻是漸漸明朗起來。
她是猜不透昭寧帝心事,亦不知敬王那句順心誠意是偶然言之,還是有意指點。但這也都不要緊了……人心難測,帝心難度,要緊的是,不論真假,都得要安定君王之心。
太後……太後當然想為子報仇,可非隻先帝,當今聖上亦是她親生骨肉,若有人勸她逝者已矣,重在生者,以國丈一家的富貴榮華為引,她會怎樣選?欲求必與,若太後真是要求兄長一家富貴,又會給出什麽?又需給出什麽?國丈夫人如今已經迴京,也許太後已是改換立場。
永王卻不一樣,他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阿多吉敢打,阿魯那又如何不敢殺?到時在朝堂上嚷嚷起來,在京城裏鬧騰起來,想必也不那麽容易應付,所以才會藉機遣他出京罷?
可惜千算萬算,必然也算不到曲千秋曾與她有過一段師誼,薑祁竟會派薑延上百狀山求助,更算不到他們竟會在沒名字莊相遇,就此急趕迴京,差點便殺得阿魯那。
事實當真如此麽?薑涉一點也不願相信,可似乎再沒有旁的解釋。
如果要出兵,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何況大義分明可以掌握在手,無須擔負毀約罵名。殺阿魯那更是順理成章,是本來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麽……為什麽昭寧帝就是不肯?
兩年前他雖有苦衷,可兩年後,又緣何躊躇不已?
薑涉實在是想不明白,可又不能不想個明白。這些天她其實一直在想,顛來倒去,翻去覆來,也始終未弄明白,因為在她來看,出兵漠北是件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
可昭寧帝呢?或許未必。
太後呢?似乎動搖。
百官呢?又真有幾人想打?
天下百姓呢?難道不會自忖,征戰與我何幹?
順心,如願……
薑涉漸次把眉頭皺起,兩年前國庫空虛一事,連徐速、何定都略有耳聞,滿朝文武,焉能個個不知?卻竟是俱都上書請戰,那麽這個請戰,難道就是真正想打麽?也許大多人心中已是斷定打不起來,所謂請戰,也許不過表個態度。
可是表什麽態度呢?為何要表這個態度?對了!何定曾經說過,當時昭寧帝曾在玉遊宮求卦,又有鄧袞夜觀星象,兩者都顯示不可打。求卦問天示意不可打,即是國師一脈示意不可打,鄧袞勢大,炙手可熱,誰不顧忌?誰敢直言?便無不借題發揮,原是為此。
其實若真開戰,也無可能將漠北諸部趕盡殺絕,不過是將他們驅逐,傷其元氣,使其不敢來犯。何況漠北荒涼,大漠連天,縱是收服,也難長駐,難道再學幽並,將百姓外遷麽?並州守將司徒攸也許就是懷著此等心思,自知漠北荒蕪,不過是暫且驅趕他們,終久復來,才暗匿阿魯那,或許與他暗談條件罷。
戰未必勝,勝未必有益,如他所想之人又豈在少數?這一仗,究竟多少人想打?
也許根本隻是他們父女的一廂情願。
若真如此,邊將陽奉陰違,邊軍無故入京,若有心人借題發難,又當如何?昭寧帝會不會藉此收繳兵權,並治其罪?阿魯那死與不死,豈又真是他放在心上之事?
有此一念,薑涉不覺驚起一身冷汗,隻覺心口所生寒涼之意,漸漸漫遍百骸。
都說帝王心,海般深,原來真是如此麽?
功高蓋主,兔死狗烹。她念著從前看來的些些故事,隻覺渾身都微微發起抖來。
可是漠北縱是難平,先帝之仇他縱不願報,可是漠北昭昭野心,路人皆見,阿魯那更是狼子心腸,今日若不趁勢除他,日後必反。到時兵戈再起,便不如今日容易了結。昭寧帝難道真不知這些道理?就為忌一句功高蓋主,便要埋伏下此等後患嗎?就為逞一番天子威權,便要置幽並於水火嗎?
若是如此,數萬百姓何辜?三軍將士何過?他們父女又須怎樣剖心瀝血,方能明誌?
涼意愈深,悲悵之餘,薑涉卻忽是漸覺荒唐可笑,一時竟是欲嘆難嘆,心頭迷霧既散,遂十分冷靜地迴顧來龍去脈。
兩年前那一戰,國庫虧空,明眼人自知必無可戰,所以莊老太傅不表態,父親也不直言。
可今日這一場事,父親又如何這等決斷?
父親難道不知昭寧帝心意麽?父親分明應該知道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靜觀其變,順勢而為,都是他教與她的啊!如何今日竟魯莽至此?莫非是與她一樣,先帝之仇,徹骨難忘,欲圖報之後快嗎?還是……莫非是幽州出了什麽變故?
薑涉不覺悚然一驚,隨即又勸慰自己,絕不可能。若真有變故,薑延不可能毫無表示,他決不是那般沉得住氣的性子。
可雖如此想,她還是立時便想趕返涼州,再赴幽州。非親眼所見,心不能安。
但是若無旨意,如何能夠迴去?晉陽說得不錯,若被有心人再做文章,他們根本無力承擔,君心已有猜忌,欲加之罪,本就不患無辭。
她不能,不能在此時雪上加霜。
那又該如何是好?到底該如何是好?
身下坐騎仿佛也感應到她心中煩悶,竟爾嘶鳴不已,無論如何喝之不住。前麵晉陽忽然探出頭來,「表兄,怎麽了?」
薑涉搖搖頭,示意無事。
那少女也不知是不是信了,但隻向她笑了一笑,便又縮頭迴去。
薑涉終於將馬安撫,心裏卻是漸漸明朗起來。
她是猜不透昭寧帝心事,亦不知敬王那句順心誠意是偶然言之,還是有意指點。但這也都不要緊了……人心難測,帝心難度,要緊的是,不論真假,都得要安定君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