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印度有四句極具靈性的話:不管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不管發生什麽事,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四句話我想了很久,不得不承認說得很對。如果事與願違,那就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都過去了,事也過去了。開始的才剛開始,結束的已經結束。我們一生所經曆的一切,可能不是最好,但卻很合理的安排。我的新生,就是現在。漸漸地,以前的書不再看了。漸漸地,以前的歌不再聽了。漸漸地,以前的痛,也沒那麽痛了。
那些天開始搜集佛教音樂,發現很多好聽的歌曲。最初聽的是《心經》,陳奕迅動人的粵語版,王菲空靈的國語版,清淨莊嚴的梵語版。也有聖號類的:阿彌陀佛唱誦,觀世音菩薩唱誦,地藏王菩薩唱誦。有咒語類的:《楞嚴咒》,《大悲咒》,《藥師咒》,《往生咒》,《文殊菩薩心咒》,《觀音菩薩心咒》。
還有讚頌類的:《三寶歌》,《極樂歌》,《楞嚴一笑》,《三世因果歌》,《六字真言頌》,《點燈祈願文》,《文殊菩薩祈請頌》,《觀音菩薩祈禱文》,《願做菩薩那朵蓮》等等。
在所有的佛歌裏麵,除了阿彌陀佛的聖號唱誦,我最愛的就是《三寶歌》!它由民國兩大天才高僧,太虛大師和弘一大師共同創作,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佛弟子們都會先合唱《三寶歌》。它已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曾經那些愛得要死的歌兒,我不再唱了,也不再彈了。什麽分分合合,什麽卿卿我我。搖滾的也好,古典的也好,流行的也好,民謠的也好。那些歌曲隻能讓我,沉迷於醉生夢死中。雖然有時快樂,但卻一直痛著。可是聽著這些,宛如來自佛國淨土的梵唄,卻有種說不出口的感覺。有時竟會不知不覺地流淚,溫暖清淨,滌蕩心靈。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用了半小時,把260字的《心經》背了下來。然後在每天的臨睡前,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默念7遍。感覺很安心,做夢都比較踏實。《心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短的佛經之一,但它是600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微言大義,境界極深。毫不誇張地說,讀懂了《心經》,也就讀懂了人生!
今天流通最廣的《心經》版本,是唐朝玄奘大師所譯。大師生於官宦之家,自小德才卓絕聰悟不群。他的二哥陳素,首先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稱譽,名長捷法師。觀察到他深具善根,就將他帶到寺院親自教導。隋唐時期正是佛教的巔峰,出家人大多都是博學多才之士,很受帝王和百姓的尊崇。所以出家是有嚴格要求的,朝廷會統一組織考試。有一年隋煬帝下詔,通過考試錄取14人出家為僧,當時有數百學業優秀的人應試。
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當時才13歲的小陳禕(大師俗名),就在考場門口站著不肯離開。於是就引起了主考官的注意,官居從三品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鄭善果就問,小朋友,你是誰家的孩子,在這兒待著做什麽呀?小陳禕就自報家門。鄭善果又問,你想出家嗎?他迴答說,是的。可我學習佛法的時間短,修為也很淺,年齡也不夠參加考試。
鄭善果繼續問,那你為什麽要出家呢?一句氣蓋山河的話,從小陳禕的嘴裏倏然迸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那位鄭善果也不是一般人,當時就以看相鑒才而聞名天下。他非常讚許小陳禕的淩雲誌向,又很欣賞他的容貌風度,所以竟然直接就破格錄取了。他還向同僚說,這孩子很有佛祖的風骨,將來必為法門的龍象!隻怕將來咱們不能親眼見到,他飛上雲霄廣灑甘露了!
這世間有兩件最貴的衣服,婚紗和袈裟。生命是一襲素白婚紗,穿上它就開始半世浮誇;生命是一領木蘭袈裟,披上它就注定孤守天涯。小陳禕出家後,朝夕惕厲刻苦修行。為光大佛教廣利眾生,以“寧向西方一步死,不迴東土半步生”的大誓願力,西去天竺求法取經。衝破千難萬阻,曆經九死一生,最終到達天竺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拜在戒賢大師的座下精研教理。
天竺最高統治者戒日王,對大師熱切護持。還在曲女城,為其召開無遮大會。當時五天竺十八位國王,近萬高僧學者一起到場參加。大師立下《真唯識量》,宣布有駁倒其中一字者,自己必定斬頭相謝!結果十八天過去,無一人能予詰難!於是大師名震五天竺,取得史無前例的榮耀。戒日王用大象載著大師的袈裟,到全國各地巡遊讚頌。
大師被大乘佛教行者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行者尊為“解脫天”!作為史上最偉大的留學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特別是絕了後!現在這些留學生,都該立玄奘大師的牌位。每天108拜,祈求大師的慈悲加持!不說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起碼能讓自己挺直了脊梁。
初見大師時,戒日王帶著文武百官和數萬大軍迎接。並行大禮參拜,而以弟子自稱。大師臨走時,又供養許多法寶財物,並命屬下率軍護送。戒日王又率十八國王,相送數十裏。將分別的時候,諸王嗚咽各不能已。執手垂淚而依依惜別,這才叫十八相送!
大師歸國時,轟動整個長安城!唐太宗當時在洛陽,就命長安留守宰相房玄齡,派文武官員隆重迎接。僧俗大眾從者如雲,數十萬人奔赴京郊。由於交通擁堵進不了城,於是就在郊外驛館休息。人們就在館外守護,甚至通宵站立。第二天寶蓋幢幡並集朱雀街,恭迎經像舍利至弘福寺。數十裏間香花飄舞,誦經唱佛之聲交徹。
老百姓和官員都在路邊瞻仰而立,人山人海。有關部門害怕出現踩踏事件,命令在當處焚香散花不得移動。當天還出現了瑞相!“眾人同見天有五色綺雲,現於日北,宛轉當經像之上。紛紛鬱鬱,周圓數裏,若迎若送,至寺而微。”大眾對此讚歎不已,瑞相也存在了許久。城中因大師歸國而停業五天,無數人皈依了佛門,這種因緣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後來大師在洛陽宮見到太宗,太宗一見之下十分傾服。本來軍務很繁忙,隻是請大師暫時相見,沒想到一聊就忘了時間。當時要出征高句麗,太宗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力邀大師同行,但被大師婉拒。於是就傳旨給房玄齡,讓他籌備譯經事宜,且由朝廷供給一切所需。以後太宗又接二連三地勸誘,想讓大師還俗輔政,並許以三公之位。理所當然,都被大師堅拒。
之後大師在朝廷的支持下建立譯場,集中整個大唐聖教的英才俊傑,翻譯佛經大宏法道。太宗親為作序,這便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在這篇序文裏,一向目視雲漢的唐太宗,簡直把玄奘大師讚歎到了極處!“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
從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無不皈敬三寶,佛法得到空前弘揚。大師經常被留宮中,太宗殷勤請示佛法。太宗曾問大師,想做功德,不知什麽功德最大?大師迴答說,佛法是要靠人弘揚的,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於是太宗就下詔,京城和天下諸州各度五人,共計一萬八千五百餘人出家。太宗又問,朕想供養出家人,但是聽說有些出家人沒什麽修行,該怎麽辦?
大師說,昆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太宗聽了恍然大悟說,朕從今以後,即使見到小沙彌,也會像對佛一樣的恭敬!太宗駕崩前,曾數次對大師感歎,朕共師相逢晚,不得廣興佛事!
玄奘大師翻譯出高達75部1335卷的經論,和鳩摩羅什大師、真諦大師,義淨大師並稱為“中國四大譯經師”。而且還創建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是中國唯識宗的開山祖師!大師修行中感應頻繁,更常見瑞相。臨終時,身體吉祥臥,寂然不動。弟子問,師父能不能往生彌勒淨土呢?大師答道,得生!說完安詳圓寂,這就是大師最後的遺言。
大師在玉華寺圓寂之後,高宗皇帝下旨,安葬所需一切皆由朝廷負責,並讓僧尼製作幢蓋共往送行。靈柩運迴京城,安置在大慈恩寺,每天前往哭靈的僧俗成千上萬。送葬的那天,白幢素蓋覆滿京城,悲聲哀樂響徹雲霄。四眾弟子為之悲愴,百官萬民無不痛惜。舉國悲悼,長安一城空巷,數萬仕女露宿墓旁。五百裏之內趕來送葬的人,數以百萬計。雖古之聖王亦不能如此,堪稱史無前例!
大師圓寂的消息剛傳到長安時,高宗皇帝痛哭流涕,並為之罷朝說:“朕失國寶矣!”文武百官,莫不悲哽流涕。第二天在朝廷上,又對著百官哀歎:“朕國內失奘法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亦何異於苦海方闊,舟楫遽沉;暗室猶昏,燈炬斯掩!”說完又嗚咽不止。
由於在宮中能望見大師的舍利塔,高宗經常哀慟感傷。於是遷大師靈骨,由白鹿原到樊川,並在其地修建了五層靈塔。中宗皇帝追諡大師為“大遍覺法師”,在此處建了大遍覺寺。肅宗皇帝拜謁靈塔後,並題寫“興教”二字,後來便被稱為了興教寺。民國時,蔣委員長曾來此拜塔,之後周總理也曾陪印度總理尼赫魯參拜。然而物是人非,輝煌難再。滄桑斑駁的靈塔,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追慕和唏噓!
玄奘大師27歲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裏,經曆一百三十八國,帶迴經論六百五十七部。斯人已故,千載悠悠!對於玄奘大師,我們這些後人,隻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以出於無比的景仰之情,許巍就寫過一首《藍蓮花》,特向大師致敬。後來在某一次看過玄奘大師的紀錄片後,我竟抑製不住地在屏幕前淚流滿麵。
魯迅稱玄奘大師,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梁啟超讚玄奘大師,為“千古第一人!”玄奘大師的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也被梁啟超讚為“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如果隻讀一本名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如果隻讀一本偉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如果隻讀一本聖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最真的西遊記,最酷的祖師傳!
大師圓寂後兩個月,法體形色如常。火化後留下很多舍利子,其中以頂骨舍利為最,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計劃偷著把大師的舍利子,全部劫掠到日本。後來事情敗露,迫於輿論隻帶走了三分之一。四九年後,南京靈穀寺設立玄奘大師紀念堂,供奉大師舍利。並應印度政府的請求,將一份舍利送給大師當年的求法之地,那爛陀寺供奉。
玄奘大師除了佛法著作以外,還有一部經常被忽視的傳世巨作——《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就是《西遊記》的藍本。此書就像大師在成書時,進表唐太宗時所說:“所聞所曆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真實不虛,準確無誤!
因為印度人和中國人相反,不太重視曆史,所以並沒留下什麽文字記錄。曆史學家評價,如果沒有玄奘大師,重建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印度曆史來說,怎樣評估玄奘大師都不為過。無論怎樣誇大玄奘大師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曆史漆黑一片,大師是惟一的亮光!很多印度人都不知道現任總統是誰,但沒人不知道玄奘大師。
英國考古學家曾和印度學者一道,拿著《大唐西域記》,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圖索驥。竟然陸續發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藍毗尼等眾多佛教聖地,和數不清的名勝古跡。甚至現今印度的國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頭和那爛陀寺的遺址,都是根據這本書的精確記載,而發掘出來的!
而且足以讓人驚歎的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所發掘出的東西。和書上記載的誤差,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見,大師的細致、平實和嚴謹。不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大唐西域記》上所記載的,也有不少佛菩薩感應的神奇事跡。有些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於是有些人毫不猶豫地就說,那是假的,根本就不可能的嘛!然而,果真如此嗎?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我想至少,應該心存敬畏吧。或許,莎士比亞的話比較中肯: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甚至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這四句話我想了很久,不得不承認說得很對。如果事與願違,那就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都過去了,事也過去了。開始的才剛開始,結束的已經結束。我們一生所經曆的一切,可能不是最好,但卻很合理的安排。我的新生,就是現在。漸漸地,以前的書不再看了。漸漸地,以前的歌不再聽了。漸漸地,以前的痛,也沒那麽痛了。
那些天開始搜集佛教音樂,發現很多好聽的歌曲。最初聽的是《心經》,陳奕迅動人的粵語版,王菲空靈的國語版,清淨莊嚴的梵語版。也有聖號類的:阿彌陀佛唱誦,觀世音菩薩唱誦,地藏王菩薩唱誦。有咒語類的:《楞嚴咒》,《大悲咒》,《藥師咒》,《往生咒》,《文殊菩薩心咒》,《觀音菩薩心咒》。
還有讚頌類的:《三寶歌》,《極樂歌》,《楞嚴一笑》,《三世因果歌》,《六字真言頌》,《點燈祈願文》,《文殊菩薩祈請頌》,《觀音菩薩祈禱文》,《願做菩薩那朵蓮》等等。
在所有的佛歌裏麵,除了阿彌陀佛的聖號唱誦,我最愛的就是《三寶歌》!它由民國兩大天才高僧,太虛大師和弘一大師共同創作,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佛弟子們都會先合唱《三寶歌》。它已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曾經那些愛得要死的歌兒,我不再唱了,也不再彈了。什麽分分合合,什麽卿卿我我。搖滾的也好,古典的也好,流行的也好,民謠的也好。那些歌曲隻能讓我,沉迷於醉生夢死中。雖然有時快樂,但卻一直痛著。可是聽著這些,宛如來自佛國淨土的梵唄,卻有種說不出口的感覺。有時竟會不知不覺地流淚,溫暖清淨,滌蕩心靈。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用了半小時,把260字的《心經》背了下來。然後在每天的臨睡前,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默念7遍。感覺很安心,做夢都比較踏實。《心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短的佛經之一,但它是600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微言大義,境界極深。毫不誇張地說,讀懂了《心經》,也就讀懂了人生!
今天流通最廣的《心經》版本,是唐朝玄奘大師所譯。大師生於官宦之家,自小德才卓絕聰悟不群。他的二哥陳素,首先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稱譽,名長捷法師。觀察到他深具善根,就將他帶到寺院親自教導。隋唐時期正是佛教的巔峰,出家人大多都是博學多才之士,很受帝王和百姓的尊崇。所以出家是有嚴格要求的,朝廷會統一組織考試。有一年隋煬帝下詔,通過考試錄取14人出家為僧,當時有數百學業優秀的人應試。
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當時才13歲的小陳禕(大師俗名),就在考場門口站著不肯離開。於是就引起了主考官的注意,官居從三品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鄭善果就問,小朋友,你是誰家的孩子,在這兒待著做什麽呀?小陳禕就自報家門。鄭善果又問,你想出家嗎?他迴答說,是的。可我學習佛法的時間短,修為也很淺,年齡也不夠參加考試。
鄭善果繼續問,那你為什麽要出家呢?一句氣蓋山河的話,從小陳禕的嘴裏倏然迸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那位鄭善果也不是一般人,當時就以看相鑒才而聞名天下。他非常讚許小陳禕的淩雲誌向,又很欣賞他的容貌風度,所以竟然直接就破格錄取了。他還向同僚說,這孩子很有佛祖的風骨,將來必為法門的龍象!隻怕將來咱們不能親眼見到,他飛上雲霄廣灑甘露了!
這世間有兩件最貴的衣服,婚紗和袈裟。生命是一襲素白婚紗,穿上它就開始半世浮誇;生命是一領木蘭袈裟,披上它就注定孤守天涯。小陳禕出家後,朝夕惕厲刻苦修行。為光大佛教廣利眾生,以“寧向西方一步死,不迴東土半步生”的大誓願力,西去天竺求法取經。衝破千難萬阻,曆經九死一生,最終到達天竺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拜在戒賢大師的座下精研教理。
天竺最高統治者戒日王,對大師熱切護持。還在曲女城,為其召開無遮大會。當時五天竺十八位國王,近萬高僧學者一起到場參加。大師立下《真唯識量》,宣布有駁倒其中一字者,自己必定斬頭相謝!結果十八天過去,無一人能予詰難!於是大師名震五天竺,取得史無前例的榮耀。戒日王用大象載著大師的袈裟,到全國各地巡遊讚頌。
大師被大乘佛教行者尊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行者尊為“解脫天”!作為史上最偉大的留學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特別是絕了後!現在這些留學生,都該立玄奘大師的牌位。每天108拜,祈求大師的慈悲加持!不說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起碼能讓自己挺直了脊梁。
初見大師時,戒日王帶著文武百官和數萬大軍迎接。並行大禮參拜,而以弟子自稱。大師臨走時,又供養許多法寶財物,並命屬下率軍護送。戒日王又率十八國王,相送數十裏。將分別的時候,諸王嗚咽各不能已。執手垂淚而依依惜別,這才叫十八相送!
大師歸國時,轟動整個長安城!唐太宗當時在洛陽,就命長安留守宰相房玄齡,派文武官員隆重迎接。僧俗大眾從者如雲,數十萬人奔赴京郊。由於交通擁堵進不了城,於是就在郊外驛館休息。人們就在館外守護,甚至通宵站立。第二天寶蓋幢幡並集朱雀街,恭迎經像舍利至弘福寺。數十裏間香花飄舞,誦經唱佛之聲交徹。
老百姓和官員都在路邊瞻仰而立,人山人海。有關部門害怕出現踩踏事件,命令在當處焚香散花不得移動。當天還出現了瑞相!“眾人同見天有五色綺雲,現於日北,宛轉當經像之上。紛紛鬱鬱,周圓數裏,若迎若送,至寺而微。”大眾對此讚歎不已,瑞相也存在了許久。城中因大師歸國而停業五天,無數人皈依了佛門,這種因緣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後來大師在洛陽宮見到太宗,太宗一見之下十分傾服。本來軍務很繁忙,隻是請大師暫時相見,沒想到一聊就忘了時間。當時要出征高句麗,太宗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力邀大師同行,但被大師婉拒。於是就傳旨給房玄齡,讓他籌備譯經事宜,且由朝廷供給一切所需。以後太宗又接二連三地勸誘,想讓大師還俗輔政,並許以三公之位。理所當然,都被大師堅拒。
之後大師在朝廷的支持下建立譯場,集中整個大唐聖教的英才俊傑,翻譯佛經大宏法道。太宗親為作序,這便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在這篇序文裏,一向目視雲漢的唐太宗,簡直把玄奘大師讚歎到了極處!“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
從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無不皈敬三寶,佛法得到空前弘揚。大師經常被留宮中,太宗殷勤請示佛法。太宗曾問大師,想做功德,不知什麽功德最大?大師迴答說,佛法是要靠人弘揚的,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於是太宗就下詔,京城和天下諸州各度五人,共計一萬八千五百餘人出家。太宗又問,朕想供養出家人,但是聽說有些出家人沒什麽修行,該怎麽辦?
大師說,昆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太宗聽了恍然大悟說,朕從今以後,即使見到小沙彌,也會像對佛一樣的恭敬!太宗駕崩前,曾數次對大師感歎,朕共師相逢晚,不得廣興佛事!
玄奘大師翻譯出高達75部1335卷的經論,和鳩摩羅什大師、真諦大師,義淨大師並稱為“中國四大譯經師”。而且還創建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是中國唯識宗的開山祖師!大師修行中感應頻繁,更常見瑞相。臨終時,身體吉祥臥,寂然不動。弟子問,師父能不能往生彌勒淨土呢?大師答道,得生!說完安詳圓寂,這就是大師最後的遺言。
大師在玉華寺圓寂之後,高宗皇帝下旨,安葬所需一切皆由朝廷負責,並讓僧尼製作幢蓋共往送行。靈柩運迴京城,安置在大慈恩寺,每天前往哭靈的僧俗成千上萬。送葬的那天,白幢素蓋覆滿京城,悲聲哀樂響徹雲霄。四眾弟子為之悲愴,百官萬民無不痛惜。舉國悲悼,長安一城空巷,數萬仕女露宿墓旁。五百裏之內趕來送葬的人,數以百萬計。雖古之聖王亦不能如此,堪稱史無前例!
大師圓寂的消息剛傳到長安時,高宗皇帝痛哭流涕,並為之罷朝說:“朕失國寶矣!”文武百官,莫不悲哽流涕。第二天在朝廷上,又對著百官哀歎:“朕國內失奘法師一人,可謂釋眾梁摧矣,四生無導矣。亦何異於苦海方闊,舟楫遽沉;暗室猶昏,燈炬斯掩!”說完又嗚咽不止。
由於在宮中能望見大師的舍利塔,高宗經常哀慟感傷。於是遷大師靈骨,由白鹿原到樊川,並在其地修建了五層靈塔。中宗皇帝追諡大師為“大遍覺法師”,在此處建了大遍覺寺。肅宗皇帝拜謁靈塔後,並題寫“興教”二字,後來便被稱為了興教寺。民國時,蔣委員長曾來此拜塔,之後周總理也曾陪印度總理尼赫魯參拜。然而物是人非,輝煌難再。滄桑斑駁的靈塔,留給世人的,是無盡的追慕和唏噓!
玄奘大師27歲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裏,經曆一百三十八國,帶迴經論六百五十七部。斯人已故,千載悠悠!對於玄奘大師,我們這些後人,隻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所以出於無比的景仰之情,許巍就寫過一首《藍蓮花》,特向大師致敬。後來在某一次看過玄奘大師的紀錄片後,我竟抑製不住地在屏幕前淚流滿麵。
魯迅稱玄奘大師,為“中華民族的脊梁!”梁啟超讚玄奘大師,為“千古第一人!”玄奘大師的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也被梁啟超讚為“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如果隻讀一本名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如果隻讀一本偉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如果隻讀一本聖人傳記,那就來讀它吧!最真的西遊記,最酷的祖師傳!
大師圓寂後兩個月,法體形色如常。火化後留下很多舍利子,其中以頂骨舍利為最,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計劃偷著把大師的舍利子,全部劫掠到日本。後來事情敗露,迫於輿論隻帶走了三分之一。四九年後,南京靈穀寺設立玄奘大師紀念堂,供奉大師舍利。並應印度政府的請求,將一份舍利送給大師當年的求法之地,那爛陀寺供奉。
玄奘大師除了佛法著作以外,還有一部經常被忽視的傳世巨作——《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就是《西遊記》的藍本。此書就像大師在成書時,進表唐太宗時所說:“所聞所曆一百二十八國,今所記述,有異前聞,皆存實錄。非敢雕華,編裁而成!”真實不虛,準確無誤!
因為印度人和中國人相反,不太重視曆史,所以並沒留下什麽文字記錄。曆史學家評價,如果沒有玄奘大師,重建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印度曆史來說,怎樣評估玄奘大師都不為過。無論怎樣誇大玄奘大師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曆史漆黑一片,大師是惟一的亮光!很多印度人都不知道現任總統是誰,但沒人不知道玄奘大師。
英國考古學家曾和印度學者一道,拿著《大唐西域記》,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圖索驥。竟然陸續發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藍毗尼等眾多佛教聖地,和數不清的名勝古跡。甚至現今印度的國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頭和那爛陀寺的遺址,都是根據這本書的精確記載,而發掘出來的!
而且足以讓人驚歎的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所發掘出的東西。和書上記載的誤差,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見,大師的細致、平實和嚴謹。不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大唐西域記》上所記載的,也有不少佛菩薩感應的神奇事跡。有些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於是有些人毫不猶豫地就說,那是假的,根本就不可能的嘛!然而,果真如此嗎?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我想至少,應該心存敬畏吧。或許,莎士比亞的話比較中肯: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甚至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