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曹師傅講到盼著遇見開明的東家,他幫著開大工廠。
青桐指著姐夫說:“好東家不就在眼前啊!”
曹師傅說:“是呀,我今兒終於投著明主了!但是我看了作坊裏的織機,那可還都是老踏機呢,是手擲梭子的那種,織起來慢,織出的布麵也窄,莫說比不過洋人的織機,就是連江南一些作坊裏的織機,也比不上呢!”
喬向廷連忙說:“樣式陳舊了些,但您看還能將就著用嗎?”
曹師傅沉吟了一下,說:“唔,造新機子的話,東家是不是拿不出那麽多錢啊?這些舊機子嘛,好在用的木料是好的,肯定是哪家財主置辦下的,沒怎麽用,磨損也不大。嗯,這兩年我老在琢磨飛梭的事,雖然沒見過原物,但也琢磨得差不離了。趕明兒請東家找了木匠、鐵匠、皮匠來,哦還有漆匠,我畫出圖,告訴他們怎麽弄,把咱的老織機改一改。嘿嘿,也能製成半自動,隻要搖輪子,布就乖乖出來了,再不用手擲腳蹬的啦!”
喬向廷聽了,大喜過望,忙站起來躬身一禮,說道:“那就全靠師傅了!從今後我也不叫您表叔了,我今兒就拜師,您就是我的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曹師傅趕緊迴禮,說道:“東家言重了!”
喬向廷又朝青桐施禮,感謝他薦來了這麽好的師傅,青桐笑道:“曹師傅就像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今兒既然出山,過幾年再看,在這十裏八鄉,估計就數你家的織坊最棒,與洋人比也不在話下!”
這話正合喬向廷的心意,他覺得自家竭盡全力開紡織廠,這條路是走對了。
曹茵沾一心要幫喬向廷把織坊幹紅火,然而東家也並非大富之家,拿不出那麽多錢購買洋工廠裏那種新式織機,他隻能立足眼下,把他家作坊裏的老式織機改造一下,雖難以全自動化,但至少也要擺脫手腳並用、一投一蹬才能織出一條緯線的繁瑣。
他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與洋人工廠裏的機器相比,無異於有天壤之別,要想造出一台人家那樣的機器,需要一連串的產業,諸如鋼鐵、橡膠、儀表、鑄工甚而煤炭、燃油等等,而眼下偌大一個大清國,怕也找不到這樣的廠家呢,隻能買人家的機器才行。他是個很務實的人,因而隻能別出心裁,靠自己的創意改進手頭的織機。
他尋思了兩天,漸漸有了眉目,便開出一個單子來,裏麵列出了所需工匠的類別、物件以及組裝部件所需要的原料等等,要東家該請的請、該買的買。喬向廷一一照辦,一總托老魏帶著夥計去張羅。曹師傅則帶著徒弟去織坊裏丈量場地、裁度尺寸、揣摩機樞等等。
喬向廷也要跟了去,師傅笑道:“東家隻管在家裏安坐,這裏頭的事也難以表述。隻待做成了樣機,別人才好一看究竟。假如你像影子一樣跟著,我師徒反倒放不開手腳了。”喬向廷覺得有理,也便不再跟著去了。
曹茵沾不僅不讓東家跟著去,連青桐也不讓去,隻讓他在家裏陪著姐夫喝茶聊天。喬向廷忽然想起孟達禮家嬸子染風寒的事來,還有巧兒公爹的病體,這迴趕上青桐來了,何不過去瞧一瞧?
他對依蓮說了,依蓮也恰好想到這事,跟弟弟一說,青桐欣然出診。
青桐的藥箱一貫是隨身攜帶的,哪怕走到天南海北,也不會遺忘。
他們來到孟達禮家,隻見裏外冷冷清清,沒一點生氣。
他們進了院子,喬向廷重重地咳了一聲,仍沒人迴聲。
他到堂屋門口去敲門,才見孟達禮從西麵灶房裏鑽出來,滿臉的鍋灰,就像個小鬼。依蓮不禁想笑,但一下想起他家裏不順心的事,又憋迴笑意去了。
孟達禮卻不知臉上有灰,見了三人,還要拿出讀書人的模樣問訊,喬向廷引見畢,說明來意,孟達禮感激不盡,讓進堂屋裏坐,就要去沏茶,三人推辭了,然後去裏間瞧病。
孟張氏病了許久,身子愈發虛弱,臥床咳嗽不止。
青桐望聞問切已畢,即出來開藥,孟達禮大為納罕,問道:“先生不再詳診一二?”
青桐道:“不必太過虛繁,令正乃風寒侵入腠理,加之氣鬱傷神,隻需疏散疏散就好了。照這方子抓了藥,我再替她針灸一次,即可痊愈。”
孟達禮見他年紀輕輕的,口氣卻不小,似有不信。
青桐令他點了燈來,就著燈頭將銀針燒了燒,跟著孟達禮來到裏屋,按著穴位灸了數針,病人頭上冒出汗來,須臾似有熱氣升騰;待起了針,人也就隨之起來炕了,咳嗽也止了,渾身有了力氣。
孟張氏知道遇見了神醫,忙要萬福下去,依蓮一把拉住,說弟弟年輕,沒的折他壽。
青桐又將針燒了燒,往藥箱裏收拾。
孟達禮一會兒搓手,一會兒俯首,歎道:“扁鵲啊,華佗啊,您都快來瞧瞧吧。這裏有位小神仙,怕是地上無雙,天下無二!”
喬向廷聽了直笑,問:“叔啊,你老咋知道他叫‘小神仙’的?”
孟達禮道:“這還用問?親眼看到的。”
青桐遜謝道:“不敢當,不敢當。這幾針雖見效快,然而隻是散表開竅,要除病根,還得靠藥力。開了三副藥,每日早晚一副即可。”
孟張氏心裏念佛。恰好秋生從田裏家來,孟達禮命他速去抓藥。
孟張氏對依蓮說道:“他嫂子,巧兒嫁過去不久,她公公臥病在床,她殷勤伺候,也累倒了。秋生去看了兩趟,總不見好。今兒神醫大侄子來了,可否勞煩他去瞧瞧,一總替她家除了瘟病,俺老老少少感恩戴德……”
依蓮早想好了,何勞他家央求?
孟達禮也很感激,親自動手套了車,領著三人出門,孟張氏趕緊叫住他,讓他去照照鏡子,孟達禮迴屋取銅鏡照了照,又羞又愧,忙去洗臉。
孟張氏說:“他從不去灶房。趕上秋生下田,他隻好去燒水。嗨,就去了這一迴,弄得像個小鬼。”
眾人都笑了,依蓮說:“俺叔是享福的命,咋能下灶房呢!”
孟達禮趕車,載眾人來到張家,見門框上白對聯覆蓋著紅對聯,似乎訴說著什麽是“紅白喜事”。
還未進門,孟達禮心裏突然不安起來,原來他見這青桐年紀輕輕就醫術高超,又長得清俊儒雅,招人稀罕,可自家的女兒是新寡,若見了這麽年輕的後生,萬一移了心性,那可不是玩的!到時候,怕是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呢!
他思之再三,讓三人在車上等著,他先進去通報。
兩位親家聽了他的想法,先是感激親家的惦念,後又嫌他顧慮太多,說:“哪有大夫瞧病卻又不讓人家見麵的?再說咱又不是什麽大戶人家,更不是侯門王府,沒那麽多講究。”
孟達禮卻不依,又進新房去再三叮囑女兒:“待會兒他把脈時,你務必先墊上一方帕子,千萬不能與他有肌膚之親。”
巧兒憔悴地點點頭。
孟達禮這才請大家進門,先到上房替張翁瞧病。
張翁臥床不起,已經多日了。他除卻一些痰症,症結實在憂鬱攻心,一時痰湧上來,迷了心竅。青桐對他家的事又不是不知,打眼一看就曉得病根,他開了藥方,讓無關者在廳裏喝茶,他去裏間為他針灸。
下針之後,張翁覺得無竅不通,又撚了幾撚,全身酸痛酥麻。
待起了針,張翁覺得身上輕快了許多,誇道:“先生好醫術!”
青桐道:“這都是一些小法子,開的藥也隻是小方子,治不得病根!”
張翁忙問:“如何才能除根?”
青桐說:“除根不在針,也不在藥,隻在一句話。”
張翁大惑不解,便問:“什麽話?”
青桐趴在他耳朵上說:“失一子,得一女!”
張翁聞言,猛咳了三聲,吐出許多濃痰來。他一下坐起身子,說道:“神醫啊,你不光治得了病,更醫得了心!”說完,涕淚滿襟。
青桐又勸道:“我隻知道,那個短命的是來討債的,這個乖乖女是來報恩的。”
張翁聽了,頓首再謝。
四人正在廳裏說著張翁的病,都道他是上了歲數的人,不易診治。正說著,卻見他突然跟著青桐走了出來。孟達禮大駭,忙起身讓座,向親家道喜。
然後他又跑進洞房裏,把先生治病的經過如此這般說了一遍,再三囑咐女兒,別忘了男女之大防!
巧兒心想:“既然這位大夫的醫道如此高深,想必是一位皓首老人了,他還為老不尊咋的?唉,爹爹卻又這麽多心。罷了,先墊上帕子,索性閉了眼,不看他就是了!”
待大家陪著醫生進了屋,孟達禮先看女兒的手腕,見搭著一方手帕,這才放了心。
她婆婆見兒媳手腕上覆著帕子,怕妨礙先生號脈,抬手就要揭走,孟達禮情急之下,大喊一聲:“別揭!”
眾人一愣,青桐瞬間懂得了他的用意,微笑了一下,輕聲說了一句:“請放下床簾。”
這一句婉轉溫潤的話,又帶著陽剛純正的磁性,瞬時鑽進了巧兒的耳朵裏,她不由得睜眼去看先生,原本腦海裏那耄耋老者,卻變成了眼中的英俊少年。她雖未做聲,胸脯卻隨之起伏不止,這正是:“哪個少女不善懷春?哪個少男不善鍾情?”
惜乎眾人隻留心孟達禮和青桐的對話了,並不曾察覺巧兒的變化;隻有細心的依蓮注意到了巧兒的起伏不寧,見她又使勁閉了眼睛,那眼珠子卻咕嚕咕嚕地滾個不停,愈加深切體察到:這位新寡“少女”,仍滿懷情愫!
孟達禮見大家麵麵相覷,一時也為自己的魯莽斷喝而後悔,卻好青桐的話替他解了圍,忙也說一句:“放下床簾吧。”
她婆婆猶豫片刻,隻得依言放下了床簾。
青桐讓拿一根紅繩來,因她家裏前番剛辦了喜事,有的是紅繩,她婆婆很快就拿來了一根。
青桐讓姐姐把紅繩係在巧兒的手腕上,他牽著紅繩,用手指搭在上麵,遠遠地坐著,閉目調息,斂心靜氣,試那脈絡的跳動。
眾人見了,心想:“這就是傳說中的懸絲診脈啊!別看他年紀不大,卻醫道不淺,竟然有這一手!”
青桐寂寂無聲,大家也不敢大聲喘氣。
不一會兒,青桐說:“唔,好了!”
大家隨即鬆了一口氣。
喬向廷忙問內弟:“桐兒,她到底有什麽病?要不要緊?”
青桐淡淡一笑,道:“不要緊。”
巧兒在帳內聽了“桐兒”兩個字,不禁又心頭大震,心道:“啊,原來他叫‘桐兒’。也隻有他這樣清俊脫俗的人,才配叫這麽好聽的名字。”
張翁問:“該用些什麽藥?這孩子是個苦命人,再貴的藥,俺也想法去抓!”
青桐笑道:“藥方我已開好了,不用藥,也不用針。”
他這話令孟達禮納悶,張翁也不解。
青桐說:“隻有六個字,我已說給張叔了。”
張翁聽了恍然大悟,才知原來兒媳並沒大病,隻因操勞過度,心力憔悴,又加上未圓房即遭新寡,終至孱弱不起。
當下張翁心中大安,一再感謝先生的再生之恩,還要跪謝呢,慌得青桐一把攙住,攜手走出洞房。
張翁再三留飯,喬向廷因記掛著作坊裏的事,婉言謝絕了。張翁隻好令渾家去內間取出幾顆碎銀子作為酬勞,青桐也笑著推辭了。
張翁夫婦送走了來人,迴到洞房來看望兒媳。她婆婆便問藥方在哪裏?她公公含淚說了一句:“並無什麽藥方。他隻說了一句話,‘失一子,得一女。’”
婆媳二人聽了,抱頭痛哭。
張翁在側也是唏噓不已。
巧兒本是親外甥女兒,舅舅舅媽打小就疼她,一家人本就是骨肉,這一句話更讓三人想明白了,以後就相依為命,好好過日子就是了。
青桐又在喬家村住了兩天,因掛念父母,便要返程。他臨走又留下了銀票,共計二百兩,說是父母助他們開作坊的。喬向廷自是感激不盡,老慚愧沒甚稀奇東西孝敬二老,隻好收拾些土產讓他帶了迴去。
喬向廷一直送他到十裏長亭,才戀戀不舍地迴來。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青桐指著姐夫說:“好東家不就在眼前啊!”
曹師傅說:“是呀,我今兒終於投著明主了!但是我看了作坊裏的織機,那可還都是老踏機呢,是手擲梭子的那種,織起來慢,織出的布麵也窄,莫說比不過洋人的織機,就是連江南一些作坊裏的織機,也比不上呢!”
喬向廷連忙說:“樣式陳舊了些,但您看還能將就著用嗎?”
曹師傅沉吟了一下,說:“唔,造新機子的話,東家是不是拿不出那麽多錢啊?這些舊機子嘛,好在用的木料是好的,肯定是哪家財主置辦下的,沒怎麽用,磨損也不大。嗯,這兩年我老在琢磨飛梭的事,雖然沒見過原物,但也琢磨得差不離了。趕明兒請東家找了木匠、鐵匠、皮匠來,哦還有漆匠,我畫出圖,告訴他們怎麽弄,把咱的老織機改一改。嘿嘿,也能製成半自動,隻要搖輪子,布就乖乖出來了,再不用手擲腳蹬的啦!”
喬向廷聽了,大喜過望,忙站起來躬身一禮,說道:“那就全靠師傅了!從今後我也不叫您表叔了,我今兒就拜師,您就是我的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曹師傅趕緊迴禮,說道:“東家言重了!”
喬向廷又朝青桐施禮,感謝他薦來了這麽好的師傅,青桐笑道:“曹師傅就像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今兒既然出山,過幾年再看,在這十裏八鄉,估計就數你家的織坊最棒,與洋人比也不在話下!”
這話正合喬向廷的心意,他覺得自家竭盡全力開紡織廠,這條路是走對了。
曹茵沾一心要幫喬向廷把織坊幹紅火,然而東家也並非大富之家,拿不出那麽多錢購買洋工廠裏那種新式織機,他隻能立足眼下,把他家作坊裏的老式織機改造一下,雖難以全自動化,但至少也要擺脫手腳並用、一投一蹬才能織出一條緯線的繁瑣。
他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與洋人工廠裏的機器相比,無異於有天壤之別,要想造出一台人家那樣的機器,需要一連串的產業,諸如鋼鐵、橡膠、儀表、鑄工甚而煤炭、燃油等等,而眼下偌大一個大清國,怕也找不到這樣的廠家呢,隻能買人家的機器才行。他是個很務實的人,因而隻能別出心裁,靠自己的創意改進手頭的織機。
他尋思了兩天,漸漸有了眉目,便開出一個單子來,裏麵列出了所需工匠的類別、物件以及組裝部件所需要的原料等等,要東家該請的請、該買的買。喬向廷一一照辦,一總托老魏帶著夥計去張羅。曹師傅則帶著徒弟去織坊裏丈量場地、裁度尺寸、揣摩機樞等等。
喬向廷也要跟了去,師傅笑道:“東家隻管在家裏安坐,這裏頭的事也難以表述。隻待做成了樣機,別人才好一看究竟。假如你像影子一樣跟著,我師徒反倒放不開手腳了。”喬向廷覺得有理,也便不再跟著去了。
曹茵沾不僅不讓東家跟著去,連青桐也不讓去,隻讓他在家裏陪著姐夫喝茶聊天。喬向廷忽然想起孟達禮家嬸子染風寒的事來,還有巧兒公爹的病體,這迴趕上青桐來了,何不過去瞧一瞧?
他對依蓮說了,依蓮也恰好想到這事,跟弟弟一說,青桐欣然出診。
青桐的藥箱一貫是隨身攜帶的,哪怕走到天南海北,也不會遺忘。
他們來到孟達禮家,隻見裏外冷冷清清,沒一點生氣。
他們進了院子,喬向廷重重地咳了一聲,仍沒人迴聲。
他到堂屋門口去敲門,才見孟達禮從西麵灶房裏鑽出來,滿臉的鍋灰,就像個小鬼。依蓮不禁想笑,但一下想起他家裏不順心的事,又憋迴笑意去了。
孟達禮卻不知臉上有灰,見了三人,還要拿出讀書人的模樣問訊,喬向廷引見畢,說明來意,孟達禮感激不盡,讓進堂屋裏坐,就要去沏茶,三人推辭了,然後去裏間瞧病。
孟張氏病了許久,身子愈發虛弱,臥床咳嗽不止。
青桐望聞問切已畢,即出來開藥,孟達禮大為納罕,問道:“先生不再詳診一二?”
青桐道:“不必太過虛繁,令正乃風寒侵入腠理,加之氣鬱傷神,隻需疏散疏散就好了。照這方子抓了藥,我再替她針灸一次,即可痊愈。”
孟達禮見他年紀輕輕的,口氣卻不小,似有不信。
青桐令他點了燈來,就著燈頭將銀針燒了燒,跟著孟達禮來到裏屋,按著穴位灸了數針,病人頭上冒出汗來,須臾似有熱氣升騰;待起了針,人也就隨之起來炕了,咳嗽也止了,渾身有了力氣。
孟張氏知道遇見了神醫,忙要萬福下去,依蓮一把拉住,說弟弟年輕,沒的折他壽。
青桐又將針燒了燒,往藥箱裏收拾。
孟達禮一會兒搓手,一會兒俯首,歎道:“扁鵲啊,華佗啊,您都快來瞧瞧吧。這裏有位小神仙,怕是地上無雙,天下無二!”
喬向廷聽了直笑,問:“叔啊,你老咋知道他叫‘小神仙’的?”
孟達禮道:“這還用問?親眼看到的。”
青桐遜謝道:“不敢當,不敢當。這幾針雖見效快,然而隻是散表開竅,要除病根,還得靠藥力。開了三副藥,每日早晚一副即可。”
孟張氏心裏念佛。恰好秋生從田裏家來,孟達禮命他速去抓藥。
孟張氏對依蓮說道:“他嫂子,巧兒嫁過去不久,她公公臥病在床,她殷勤伺候,也累倒了。秋生去看了兩趟,總不見好。今兒神醫大侄子來了,可否勞煩他去瞧瞧,一總替她家除了瘟病,俺老老少少感恩戴德……”
依蓮早想好了,何勞他家央求?
孟達禮也很感激,親自動手套了車,領著三人出門,孟張氏趕緊叫住他,讓他去照照鏡子,孟達禮迴屋取銅鏡照了照,又羞又愧,忙去洗臉。
孟張氏說:“他從不去灶房。趕上秋生下田,他隻好去燒水。嗨,就去了這一迴,弄得像個小鬼。”
眾人都笑了,依蓮說:“俺叔是享福的命,咋能下灶房呢!”
孟達禮趕車,載眾人來到張家,見門框上白對聯覆蓋著紅對聯,似乎訴說著什麽是“紅白喜事”。
還未進門,孟達禮心裏突然不安起來,原來他見這青桐年紀輕輕就醫術高超,又長得清俊儒雅,招人稀罕,可自家的女兒是新寡,若見了這麽年輕的後生,萬一移了心性,那可不是玩的!到時候,怕是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呢!
他思之再三,讓三人在車上等著,他先進去通報。
兩位親家聽了他的想法,先是感激親家的惦念,後又嫌他顧慮太多,說:“哪有大夫瞧病卻又不讓人家見麵的?再說咱又不是什麽大戶人家,更不是侯門王府,沒那麽多講究。”
孟達禮卻不依,又進新房去再三叮囑女兒:“待會兒他把脈時,你務必先墊上一方帕子,千萬不能與他有肌膚之親。”
巧兒憔悴地點點頭。
孟達禮這才請大家進門,先到上房替張翁瞧病。
張翁臥床不起,已經多日了。他除卻一些痰症,症結實在憂鬱攻心,一時痰湧上來,迷了心竅。青桐對他家的事又不是不知,打眼一看就曉得病根,他開了藥方,讓無關者在廳裏喝茶,他去裏間為他針灸。
下針之後,張翁覺得無竅不通,又撚了幾撚,全身酸痛酥麻。
待起了針,張翁覺得身上輕快了許多,誇道:“先生好醫術!”
青桐道:“這都是一些小法子,開的藥也隻是小方子,治不得病根!”
張翁忙問:“如何才能除根?”
青桐說:“除根不在針,也不在藥,隻在一句話。”
張翁大惑不解,便問:“什麽話?”
青桐趴在他耳朵上說:“失一子,得一女!”
張翁聞言,猛咳了三聲,吐出許多濃痰來。他一下坐起身子,說道:“神醫啊,你不光治得了病,更醫得了心!”說完,涕淚滿襟。
青桐又勸道:“我隻知道,那個短命的是來討債的,這個乖乖女是來報恩的。”
張翁聽了,頓首再謝。
四人正在廳裏說著張翁的病,都道他是上了歲數的人,不易診治。正說著,卻見他突然跟著青桐走了出來。孟達禮大駭,忙起身讓座,向親家道喜。
然後他又跑進洞房裏,把先生治病的經過如此這般說了一遍,再三囑咐女兒,別忘了男女之大防!
巧兒心想:“既然這位大夫的醫道如此高深,想必是一位皓首老人了,他還為老不尊咋的?唉,爹爹卻又這麽多心。罷了,先墊上帕子,索性閉了眼,不看他就是了!”
待大家陪著醫生進了屋,孟達禮先看女兒的手腕,見搭著一方手帕,這才放了心。
她婆婆見兒媳手腕上覆著帕子,怕妨礙先生號脈,抬手就要揭走,孟達禮情急之下,大喊一聲:“別揭!”
眾人一愣,青桐瞬間懂得了他的用意,微笑了一下,輕聲說了一句:“請放下床簾。”
這一句婉轉溫潤的話,又帶著陽剛純正的磁性,瞬時鑽進了巧兒的耳朵裏,她不由得睜眼去看先生,原本腦海裏那耄耋老者,卻變成了眼中的英俊少年。她雖未做聲,胸脯卻隨之起伏不止,這正是:“哪個少女不善懷春?哪個少男不善鍾情?”
惜乎眾人隻留心孟達禮和青桐的對話了,並不曾察覺巧兒的變化;隻有細心的依蓮注意到了巧兒的起伏不寧,見她又使勁閉了眼睛,那眼珠子卻咕嚕咕嚕地滾個不停,愈加深切體察到:這位新寡“少女”,仍滿懷情愫!
孟達禮見大家麵麵相覷,一時也為自己的魯莽斷喝而後悔,卻好青桐的話替他解了圍,忙也說一句:“放下床簾吧。”
她婆婆猶豫片刻,隻得依言放下了床簾。
青桐讓拿一根紅繩來,因她家裏前番剛辦了喜事,有的是紅繩,她婆婆很快就拿來了一根。
青桐讓姐姐把紅繩係在巧兒的手腕上,他牽著紅繩,用手指搭在上麵,遠遠地坐著,閉目調息,斂心靜氣,試那脈絡的跳動。
眾人見了,心想:“這就是傳說中的懸絲診脈啊!別看他年紀不大,卻醫道不淺,竟然有這一手!”
青桐寂寂無聲,大家也不敢大聲喘氣。
不一會兒,青桐說:“唔,好了!”
大家隨即鬆了一口氣。
喬向廷忙問內弟:“桐兒,她到底有什麽病?要不要緊?”
青桐淡淡一笑,道:“不要緊。”
巧兒在帳內聽了“桐兒”兩個字,不禁又心頭大震,心道:“啊,原來他叫‘桐兒’。也隻有他這樣清俊脫俗的人,才配叫這麽好聽的名字。”
張翁問:“該用些什麽藥?這孩子是個苦命人,再貴的藥,俺也想法去抓!”
青桐笑道:“藥方我已開好了,不用藥,也不用針。”
他這話令孟達禮納悶,張翁也不解。
青桐說:“隻有六個字,我已說給張叔了。”
張翁聽了恍然大悟,才知原來兒媳並沒大病,隻因操勞過度,心力憔悴,又加上未圓房即遭新寡,終至孱弱不起。
當下張翁心中大安,一再感謝先生的再生之恩,還要跪謝呢,慌得青桐一把攙住,攜手走出洞房。
張翁再三留飯,喬向廷因記掛著作坊裏的事,婉言謝絕了。張翁隻好令渾家去內間取出幾顆碎銀子作為酬勞,青桐也笑著推辭了。
張翁夫婦送走了來人,迴到洞房來看望兒媳。她婆婆便問藥方在哪裏?她公公含淚說了一句:“並無什麽藥方。他隻說了一句話,‘失一子,得一女。’”
婆媳二人聽了,抱頭痛哭。
張翁在側也是唏噓不已。
巧兒本是親外甥女兒,舅舅舅媽打小就疼她,一家人本就是骨肉,這一句話更讓三人想明白了,以後就相依為命,好好過日子就是了。
青桐又在喬家村住了兩天,因掛念父母,便要返程。他臨走又留下了銀票,共計二百兩,說是父母助他們開作坊的。喬向廷自是感激不盡,老慚愧沒甚稀奇東西孝敬二老,隻好收拾些土產讓他帶了迴去。
喬向廷一直送他到十裏長亭,才戀戀不舍地迴來。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