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喬老頭趕著驢車,載著陳懷玉和喬向廷去看病,卻又趕上秋雨連綿,道路泥濘。三人走了一天的路程,中途啃了幾口幹糧,也顧不上住店打尖。
他仨隻顧趕路了,錯過了借宿的人家。
天漸漸黑了,經過岔路口,一時竟迷了路。喬向廷有些著急,他爹安慰他說:“甭急,俗話說:‘趕集上店,早晚一天。’咱這是上城呢,哪能說到就到。當年我跟著你奶奶逃荒要飯,俺娘倆走過多少夜路!說你也不信,哪個山旮旯沒歇過腳?山石梁上也睡過覺。聽著狼崽子嗷嗷叫,俺娘倆照樣睡大覺。今兒咱三個大老爺們,怕啥哩?不就哪裏都能歇一宿,走到哪兒算哪兒吧。”
陳懷玉也說:“嗯,俺在軍營,野外宿營是常事。就是死人堆裏也趴過,沒什麽可怕的。”
三人正說著,轉過一道彎兒,卻見前麵一座山,山腳有幾點亮光,看樣子那像是座寺廟。走近了,陳懷玉看見山門上鐫刻著幾個大字:觀音禪院。
喬老頭大喜,說:“哈哈,剛說了睡石光梁,卻看見暖炕房。阿彌陀佛,今晚上咱爺們兒算是享福了。”
來到跟前,喬老頭喝住牲口,走到山門口,輕輕敲門。從裏麵出來一個小沙彌,合掌施禮,問:“施主黑夜來訪,什麽事?”喬老頭道:“過路人錯過了宿頭,想來借宿的。”
那沙彌敞開寺門,請他們進去,然後稟告住持一聲。待小和尚去了,喬老頭便去韋陀像前行禮。不久小和尚迴來說方丈應允了,便去開了廂房,眾人進去。
和尚端來了齋飯,合掌施禮走了。
第二天早晨,喬向廷早早起來,催促著快走,說怕天黑趕不進城裏。喬老頭說:“從小聽老人說,逢廟磕頭,求個心安。昨夜多虧寺廟裏收留咱爺們,讓咱免受風寒。僧人早晚又管待齋飯,這是神佛保佑著呢!受了這樣的恩惠,怎好甩手就走?好歹去那寶殿上,給神佛磕幾個頭,略表一下心意。俗話說:‘心到神知。’咱雖沒有什麽錢財布施,神佛也不會怪罪咱的。”說完,兩人攙扶著陳懷玉,沿迴廊去後院大殿禮佛。
三人進到殿裏,喬老頭領著他倆虔誠禮拜。
禮佛畢,三人瞻仰佛像,隻見一個打坐的老和尚,須眉皆白,骨骼清奇,抬頭看了他們一眼,似乎心有所思。直到他仨要跨出殿門時,那老和尚雙手合十,高聲唱誦佛號:“阿彌陀佛”,然後叫道:“施主請留步!”
三人嚇了一跳,正不知所以然,那老僧又喚三人到近前,歎道:“故人就在眼前,奈何你等卻不識。唉,也是老衲塵緣未了,咱們竟在這裏遇見了。佛祖保佑,善哉,善哉!”
然後老和尚問陳懷玉道:“足下莫非俗姓陳?”
陳懷玉連忙施禮,說:“老禪師怎麽知道我的姓氏?我並不是當地人。”
老僧道:“我知道你不是本地人士。若你果姓陳,你當是江南人士。”
陳懷玉大為驚奇,說道:“老師父真是得道的高僧大德!不知您如何知道這些?”
那老和尚道:“你果真姓陳,當是老衲的世侄。老衲俗亦姓陳,與你是世家通好。當年我父與你祖父同舉孝廉,結為金蘭之好。我曾跟隨父親去你府上做客,叨擾了數月。那時你是一名學童,隻因眉梢有一痣,我記在心裏。後來我也曾進過科場,僥幸中舉,也曾做過幾年通判。因我稟性耿介,不諳為官之道,為上司所不容。是我一氣之下,掛印辭官,遁入空門,寺裏的老住持收我為徒,賜法名智舍。恩師圓寂以後,傳我衣缽。如今在這觀音禪院做方丈,晨鍾暮鼓,與七八個弟子誦經禮佛。佛祖保佑,不料今天又見故人,善哉,善哉!”
陳懷玉聞言大喜,忙忍痛撲地跪下,向智舍禪師磕頭。
智舍見他身形不便,吩咐小沙彌攙他起來,請他們到禪房裏就坐。沙彌獻茶已畢,喬向廷和陳懷玉將遭遇細述一遍。智舍禪師合掌道:“善哉,善哉,有緣人終遇善緣。”
後陳懷玉說起兩人的病情,智舍禪師道:“世侄不必憂慮,老衲雖無濟世之才,卻也曾習得世外方術,能醫疑難雜症。今世侄輾轉來此,老衲可略施藥餌。不是老衲誇口,兩位施主身上的傷病,不日即可痊愈。”
三人大喜過望。喬老頭把褡褳摘下,掏出裏麵的兩吊錢,雙手奉上,說:“多謝老和尚的大恩大德。俺鄉下人沒有多少錢財,就這點心意,權作燈油錢。”
智舍禪師哈哈大笑,說道:“出家人四大皆空,身無餘財。再說銀錢本是累心誤身之物,多也無益。老施主哪裏知道,你與老衲亦是故友,隻不過你尚未明心見性,難憶過去三世之事矣。即是有緣人,不必拘禮,還是拿迴去安身立命的好。”
喬老頭再三推讓,見禪師執意不收,方才作罷。
自此三日,智舍禪師親自調製藥餌,替陳懷玉和喬向廷診治。
喬向廷隻是風寒之疾,自然藥到病除;唯陳懷玉耽擱日久,需假以時日,才可痊愈。連日來他內服湯劑,外敷膏藥,傷勢已然大有轉機。
又盤桓了數日,喬向廷身子早已複原,他父子隨僧侶禮佛之餘,也到各處閑逛,後山上也走了數遭。陳懷玉見喬向廷體健如初,擔心他父子誤了農時,便想讓他倆先迴去,留自己在這裏療傷。他把這心思跟喬家父子說了,他父子倆也記掛著錢易,又想留他在這裏自是千妥萬妥的,便答應了。
三人便來到禪房,求見智舍禪師。小沙彌守在門口,言道:“老方丈正坐禪入定,不能見客。”三人隻好在門外靜候。
待智舍長老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才得入見。喬老頭與陳懷玉在禪床一側坐了,小五在一旁侍立。喬老頭說了辭別之意,智舍禪師對喬老頭說:“老施主自便,我適才入定三摩地,觀照前塵後世,三位都是有造化的人。老施主佛緣深厚,行善積德,功德無量,臨終自有接引,可得正果。”
他又看看喬向廷,微微頷首道:“古語說,吉人自有天相。小施主麵慈心善,必有後福。怎奈此生執念太重,恐一時難以了身達命。日後你切記:兒孫自有兒孫福,得放手時且放手!”
喬向廷不解何意,懵懵懂懂地盯著老和尚看。
智舍禪師微微搖頭,合掌道:“阿彌陀佛,緣法注定,俱是天數。今若小施主覺得身子清爽,確無大礙,你父子先行迴鄉去吧。留下世侄在此調養些時日,你們隻管放心,今雖暫別,數載後必將重逢。正是,姻緣前定,善緣結善果,順天應命可也。阿彌陀佛!”言畢,複打坐入定去了。
三人也不好再問什麽,禮拜畢,悄然退出。
迴到廂房,陳懷玉說:“恩公就請迴鄉好了。我自從離家,十分掛念她母子三人,等我養好傷,也就迴淮北去了。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不忘!”
喬家父子再三遜辭,三人灑淚而別。
且說喬家父子返迴村裏,錢易在家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好容易等到他倆迴來,一見便落下淚來。他畢竟是個孩子,又不會生火做飯,連日來也隻是啃口剩幹糧,夜裏還要去巡邏打更,日子過得很是淒苦。喬向廷見了他,也似久別重逢的親兄弟一般,不由得也摟著他的肩膀,也跟著落了淚。
話說喬向廷身體康複後,仍是日裏放牛,間隙勞作,隔夜巡邏。喬廣善見他勤謹,與眾人在祠堂裏議事時,不斷地誇獎他。眾人誰不知他曾在他家放牛,無不奉承是族長調教得好!
這天,喬廣亨突然也來祠堂裏議事。他平素不在家,原來是這次是迴鄉祭祖來了。他聽人說,近來村裏老開祠堂議事,竟也不去城裏知會他,他心裏老大的不高興。這次既然迴鄉來了,祠堂裏議事,豈能總缺了他?故而這天他不請自來。
大家看他昂然而入,那副財大氣粗的神氣勁兒,都妒羨得很。因他家驟然大富,就連族長喬廣善也敬他三分。
然而喬廣亨畢竟讀書少,說話就爆粗口。喬廣善見狀,便委婉勸他道:“仁兄發財固然可喜可賀。但俗語說得好:‘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看老兄還是多讀點聖賢書,才是持家之道;尤其是子孫,都知書達理的,才好源遠流長。”
喬廣亨聽了,正觸中心中惆悵事。前文書已說過,他家雖然巨富,然而因子孫不愛讀書,人人都說他家銅臭氣呢。他也常為此惱火,可又如之奈何?現在聽了族長這番話,忙打躬作揖,問他家少爺讀的什麽書,請的哪位先生?
喬廣善懇切地說:“不瞞老兄說,愚弟請的先生倒還不錯,隻是犬子打小嬌慣壞了,言行無狀,腦筋不開竅,讀書一點也不入門,到如今連一付對子也對不上來呢。唉,愁死老夫了!”
喬廣亨聽了,說道:“莫說你家那寶貝疙瘩了,就是我這小門小戶的,孩子們也總不上進。哦哦,既然賢弟說你家請的先生好,還不如讓我那兩個拙孫,也去你家學堂裏伴讀,或許小孩子們有了伴兒,互相幫襯著些,讀書能上進呢!”
喬廣善聽了,倒也覺得有理,便欣然說道:“好,好。既然這樣,趕明兒就請小秀才們來吧。”喬廣亨躬身謝了,說迴家好好準備一天,後日送孩子過去,——到時連同摯禮一並送去,重重答謝先生。
第三天,喬廣亨果然打發喬慕貴帶兩個孩子到族長家裏來了,大點的是他大哥的兒子喬旺福,小點的是他的兒子喬旺業。
喬廣善親自到書房裏見他們,先帶著孩子拜了孔聖人像,然後去給尚先生行禮。
喬慕貴封了五錢銀子送給先生當贄禮,尚璞堅辭不受。喬廣善看了,嘴上不說,心裏暗笑喬廣亨家小氣。
那喬慕貴說了一通客套話,正要迴去時,無意間看見書案上有一方硯台,驚詫道:“先生哪來這樣的好東西?隻怕價值不菲呢!”
尚璞說:“這原是先師用的,我留作紀念。”
喬慕貴嘖嘖舌,說道:“我走南闖北見的多了,這是一方端硯,真真好東西。我出十兩紋銀,買了你的如何?”
那尚璞想也不想,搖頭道:“這話從何說起?我不管它價值幾何,恩師用過的東西,我留個念想。再說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多亦何用?”
喬廣善心知尚璞是個安貧樂道的人,自然不以為怪。喬慕貴卻暗笑他愚,心道:“呸,想你也配不上十兩紋銀。哼,不賣也罷,十兩銀子能娶一門親呢,你這破衣爛衫的酸秀才,就是個打光棍的命!”
從這天起,三個孩子便在一起讀書。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他仨隻顧趕路了,錯過了借宿的人家。
天漸漸黑了,經過岔路口,一時竟迷了路。喬向廷有些著急,他爹安慰他說:“甭急,俗話說:‘趕集上店,早晚一天。’咱這是上城呢,哪能說到就到。當年我跟著你奶奶逃荒要飯,俺娘倆走過多少夜路!說你也不信,哪個山旮旯沒歇過腳?山石梁上也睡過覺。聽著狼崽子嗷嗷叫,俺娘倆照樣睡大覺。今兒咱三個大老爺們,怕啥哩?不就哪裏都能歇一宿,走到哪兒算哪兒吧。”
陳懷玉也說:“嗯,俺在軍營,野外宿營是常事。就是死人堆裏也趴過,沒什麽可怕的。”
三人正說著,轉過一道彎兒,卻見前麵一座山,山腳有幾點亮光,看樣子那像是座寺廟。走近了,陳懷玉看見山門上鐫刻著幾個大字:觀音禪院。
喬老頭大喜,說:“哈哈,剛說了睡石光梁,卻看見暖炕房。阿彌陀佛,今晚上咱爺們兒算是享福了。”
來到跟前,喬老頭喝住牲口,走到山門口,輕輕敲門。從裏麵出來一個小沙彌,合掌施禮,問:“施主黑夜來訪,什麽事?”喬老頭道:“過路人錯過了宿頭,想來借宿的。”
那沙彌敞開寺門,請他們進去,然後稟告住持一聲。待小和尚去了,喬老頭便去韋陀像前行禮。不久小和尚迴來說方丈應允了,便去開了廂房,眾人進去。
和尚端來了齋飯,合掌施禮走了。
第二天早晨,喬向廷早早起來,催促著快走,說怕天黑趕不進城裏。喬老頭說:“從小聽老人說,逢廟磕頭,求個心安。昨夜多虧寺廟裏收留咱爺們,讓咱免受風寒。僧人早晚又管待齋飯,這是神佛保佑著呢!受了這樣的恩惠,怎好甩手就走?好歹去那寶殿上,給神佛磕幾個頭,略表一下心意。俗話說:‘心到神知。’咱雖沒有什麽錢財布施,神佛也不會怪罪咱的。”說完,兩人攙扶著陳懷玉,沿迴廊去後院大殿禮佛。
三人進到殿裏,喬老頭領著他倆虔誠禮拜。
禮佛畢,三人瞻仰佛像,隻見一個打坐的老和尚,須眉皆白,骨骼清奇,抬頭看了他們一眼,似乎心有所思。直到他仨要跨出殿門時,那老和尚雙手合十,高聲唱誦佛號:“阿彌陀佛”,然後叫道:“施主請留步!”
三人嚇了一跳,正不知所以然,那老僧又喚三人到近前,歎道:“故人就在眼前,奈何你等卻不識。唉,也是老衲塵緣未了,咱們竟在這裏遇見了。佛祖保佑,善哉,善哉!”
然後老和尚問陳懷玉道:“足下莫非俗姓陳?”
陳懷玉連忙施禮,說:“老禪師怎麽知道我的姓氏?我並不是當地人。”
老僧道:“我知道你不是本地人士。若你果姓陳,你當是江南人士。”
陳懷玉大為驚奇,說道:“老師父真是得道的高僧大德!不知您如何知道這些?”
那老和尚道:“你果真姓陳,當是老衲的世侄。老衲俗亦姓陳,與你是世家通好。當年我父與你祖父同舉孝廉,結為金蘭之好。我曾跟隨父親去你府上做客,叨擾了數月。那時你是一名學童,隻因眉梢有一痣,我記在心裏。後來我也曾進過科場,僥幸中舉,也曾做過幾年通判。因我稟性耿介,不諳為官之道,為上司所不容。是我一氣之下,掛印辭官,遁入空門,寺裏的老住持收我為徒,賜法名智舍。恩師圓寂以後,傳我衣缽。如今在這觀音禪院做方丈,晨鍾暮鼓,與七八個弟子誦經禮佛。佛祖保佑,不料今天又見故人,善哉,善哉!”
陳懷玉聞言大喜,忙忍痛撲地跪下,向智舍禪師磕頭。
智舍見他身形不便,吩咐小沙彌攙他起來,請他們到禪房裏就坐。沙彌獻茶已畢,喬向廷和陳懷玉將遭遇細述一遍。智舍禪師合掌道:“善哉,善哉,有緣人終遇善緣。”
後陳懷玉說起兩人的病情,智舍禪師道:“世侄不必憂慮,老衲雖無濟世之才,卻也曾習得世外方術,能醫疑難雜症。今世侄輾轉來此,老衲可略施藥餌。不是老衲誇口,兩位施主身上的傷病,不日即可痊愈。”
三人大喜過望。喬老頭把褡褳摘下,掏出裏麵的兩吊錢,雙手奉上,說:“多謝老和尚的大恩大德。俺鄉下人沒有多少錢財,就這點心意,權作燈油錢。”
智舍禪師哈哈大笑,說道:“出家人四大皆空,身無餘財。再說銀錢本是累心誤身之物,多也無益。老施主哪裏知道,你與老衲亦是故友,隻不過你尚未明心見性,難憶過去三世之事矣。即是有緣人,不必拘禮,還是拿迴去安身立命的好。”
喬老頭再三推讓,見禪師執意不收,方才作罷。
自此三日,智舍禪師親自調製藥餌,替陳懷玉和喬向廷診治。
喬向廷隻是風寒之疾,自然藥到病除;唯陳懷玉耽擱日久,需假以時日,才可痊愈。連日來他內服湯劑,外敷膏藥,傷勢已然大有轉機。
又盤桓了數日,喬向廷身子早已複原,他父子隨僧侶禮佛之餘,也到各處閑逛,後山上也走了數遭。陳懷玉見喬向廷體健如初,擔心他父子誤了農時,便想讓他倆先迴去,留自己在這裏療傷。他把這心思跟喬家父子說了,他父子倆也記掛著錢易,又想留他在這裏自是千妥萬妥的,便答應了。
三人便來到禪房,求見智舍禪師。小沙彌守在門口,言道:“老方丈正坐禪入定,不能見客。”三人隻好在門外靜候。
待智舍長老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才得入見。喬老頭與陳懷玉在禪床一側坐了,小五在一旁侍立。喬老頭說了辭別之意,智舍禪師對喬老頭說:“老施主自便,我適才入定三摩地,觀照前塵後世,三位都是有造化的人。老施主佛緣深厚,行善積德,功德無量,臨終自有接引,可得正果。”
他又看看喬向廷,微微頷首道:“古語說,吉人自有天相。小施主麵慈心善,必有後福。怎奈此生執念太重,恐一時難以了身達命。日後你切記:兒孫自有兒孫福,得放手時且放手!”
喬向廷不解何意,懵懵懂懂地盯著老和尚看。
智舍禪師微微搖頭,合掌道:“阿彌陀佛,緣法注定,俱是天數。今若小施主覺得身子清爽,確無大礙,你父子先行迴鄉去吧。留下世侄在此調養些時日,你們隻管放心,今雖暫別,數載後必將重逢。正是,姻緣前定,善緣結善果,順天應命可也。阿彌陀佛!”言畢,複打坐入定去了。
三人也不好再問什麽,禮拜畢,悄然退出。
迴到廂房,陳懷玉說:“恩公就請迴鄉好了。我自從離家,十分掛念她母子三人,等我養好傷,也就迴淮北去了。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不忘!”
喬家父子再三遜辭,三人灑淚而別。
且說喬家父子返迴村裏,錢易在家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好容易等到他倆迴來,一見便落下淚來。他畢竟是個孩子,又不會生火做飯,連日來也隻是啃口剩幹糧,夜裏還要去巡邏打更,日子過得很是淒苦。喬向廷見了他,也似久別重逢的親兄弟一般,不由得也摟著他的肩膀,也跟著落了淚。
話說喬向廷身體康複後,仍是日裏放牛,間隙勞作,隔夜巡邏。喬廣善見他勤謹,與眾人在祠堂裏議事時,不斷地誇獎他。眾人誰不知他曾在他家放牛,無不奉承是族長調教得好!
這天,喬廣亨突然也來祠堂裏議事。他平素不在家,原來是這次是迴鄉祭祖來了。他聽人說,近來村裏老開祠堂議事,竟也不去城裏知會他,他心裏老大的不高興。這次既然迴鄉來了,祠堂裏議事,豈能總缺了他?故而這天他不請自來。
大家看他昂然而入,那副財大氣粗的神氣勁兒,都妒羨得很。因他家驟然大富,就連族長喬廣善也敬他三分。
然而喬廣亨畢竟讀書少,說話就爆粗口。喬廣善見狀,便委婉勸他道:“仁兄發財固然可喜可賀。但俗語說得好:‘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看老兄還是多讀點聖賢書,才是持家之道;尤其是子孫,都知書達理的,才好源遠流長。”
喬廣亨聽了,正觸中心中惆悵事。前文書已說過,他家雖然巨富,然而因子孫不愛讀書,人人都說他家銅臭氣呢。他也常為此惱火,可又如之奈何?現在聽了族長這番話,忙打躬作揖,問他家少爺讀的什麽書,請的哪位先生?
喬廣善懇切地說:“不瞞老兄說,愚弟請的先生倒還不錯,隻是犬子打小嬌慣壞了,言行無狀,腦筋不開竅,讀書一點也不入門,到如今連一付對子也對不上來呢。唉,愁死老夫了!”
喬廣亨聽了,說道:“莫說你家那寶貝疙瘩了,就是我這小門小戶的,孩子們也總不上進。哦哦,既然賢弟說你家請的先生好,還不如讓我那兩個拙孫,也去你家學堂裏伴讀,或許小孩子們有了伴兒,互相幫襯著些,讀書能上進呢!”
喬廣善聽了,倒也覺得有理,便欣然說道:“好,好。既然這樣,趕明兒就請小秀才們來吧。”喬廣亨躬身謝了,說迴家好好準備一天,後日送孩子過去,——到時連同摯禮一並送去,重重答謝先生。
第三天,喬廣亨果然打發喬慕貴帶兩個孩子到族長家裏來了,大點的是他大哥的兒子喬旺福,小點的是他的兒子喬旺業。
喬廣善親自到書房裏見他們,先帶著孩子拜了孔聖人像,然後去給尚先生行禮。
喬慕貴封了五錢銀子送給先生當贄禮,尚璞堅辭不受。喬廣善看了,嘴上不說,心裏暗笑喬廣亨家小氣。
那喬慕貴說了一通客套話,正要迴去時,無意間看見書案上有一方硯台,驚詫道:“先生哪來這樣的好東西?隻怕價值不菲呢!”
尚璞說:“這原是先師用的,我留作紀念。”
喬慕貴嘖嘖舌,說道:“我走南闖北見的多了,這是一方端硯,真真好東西。我出十兩紋銀,買了你的如何?”
那尚璞想也不想,搖頭道:“這話從何說起?我不管它價值幾何,恩師用過的東西,我留個念想。再說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多亦何用?”
喬廣善心知尚璞是個安貧樂道的人,自然不以為怪。喬慕貴卻暗笑他愚,心道:“呸,想你也配不上十兩紋銀。哼,不賣也罷,十兩銀子能娶一門親呢,你這破衣爛衫的酸秀才,就是個打光棍的命!”
從這天起,三個孩子便在一起讀書。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