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人或要問:“說話的,你耗時費力,洋洋灑灑寫下這數萬行字,都嘮叨了些什麽?”常言道:世事無常。在下愚拙小子,道不盡物是人非,隻借那滄桑歲月中的逸聞軼事、稗官野史,嵌入凡夫俗子的遭逢際遇,串綴成篇,試遣愚衷。唯願有緣觸目者,托物感懷,澄思寂慮,常記覆舟之戒,永揚競發之帆,劈波斬浪,不輟前行也。


    因所記皆是為一日三餐而奔波的平頭百姓,故名之曰《炊煙笠民》。


    言歸正傳:


    話說東勝神洲,有一國土,這裏的人們行為裝扮頗為怪異:男人們個個都把腦門剃光,腦後拖著一條大辮子,也不嫌幹活時累贅;女人們則把好好的兩隻腳用布裹緊,不令其自然生長,迫使足弓折斷,腳趾蜷縮,最終擠成宛如馬蹄狀的小腳,還美其名曰“三寸金蓮”。然而聽老人講,這辮子頂要緊,初時官家有條法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長此以往,男人們也就淡忘了“身體膚發,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訓,剃頭結辮習以為常,都習慣了腦門光光、辮子長長的模樣;女人們的小腳則更為要緊,假如誰家姑娘長有一雙大腳丫,連個好婆婆家也尋不著呢!何況這女人裹腳的習俗,據老人講是古已有之,聖賢們都覺得合情合理——女人嘛,總得讓她遭些罪才行,不然豈能溫順?多少年來,這裏的人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男耕女織,相安無事,似乎日子也就應該一直這樣地過下去才是。


    然而近年禍事卻來了。據走南闖北的人說,從海外來了一些洋人,一個個都是黃頭發、藍眼睛、大鼻子,渾身毛絨絨的,長得跟妖精一樣,走路腿不打彎兒,見人就“阿門”“阿門”地咒弄人。據見過的人說:他們都是坐著大鐵船從海外來的,那麽重的鐵家夥,下到水裏竟不沉底,可知都會使什麽妖法的。更可怕的是,洋人半夜裏就出來拉小孩,他們專吃小孩的眼珠子,煉妖法須用這個當藥引子的!說話的人已自莫名驚恐,聽的人更是個個駭然,唯恐著了洋鬼子的道兒。


    有幾個見過世麵的人不屑地說:“嗨,洋人也是無利不起早。他們漂洋過海,來到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來跟咱做買賣的。他們都住在荒島上,又不會種地,隻會生孩子、煉鐵,要不做買賣,他們吃啥喝啥哩?”


    人們聽了,都笑道:“哈哈,原來他們是打蠻荒之地來的呀,還想跟咱做買賣,咱大清地大物博,啥也不缺,誰稀罕跟他們做買賣?你說好笑不好笑?”眾人也確實覺得好笑,尤笑他們不曉得聖朝上諭,從康熙爺起,這裏早已是片帆不得入海了。


    然而據精通時事的人說,這迴朝廷竟沒有固辭——亦或也辭過,卻難以推脫罷,反正是陸續開了口岸,準許洋人進內地來做買賣了。


    後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洋鬼子裏頭有一些不好的鬼子,悄悄販賣一種叫做“福壽膏”的藥丸,人們剛吸食時,覺得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然而很快上癮,一旦離了這東西,就筋酥骨軟,失魂落魄,哈欠連天,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了,最終傾家蕩產,賣兒賣女也要吸上那最後一口。好多人著了他們的道兒,一時竟致民扛不動鋤鐮,商提不動秤砣,兵舉不動戈矛,官看不動文案了,銀子錢也嘩嘩地外流,國庫日漸空虛起來。


    官家眼見不是事兒,於是敕令欽差赴廣督辦禁煙。豈料那洋鬼子竟無視天威,開著大鐵船,架著大火炮,攻城掠地起來。那洋人的火器委實厲害,饒是弓馬嫻熟的曾格林沁親王,親率八旗精銳衝鋒,也抵不住洋鬼子的槍炮,幾乎全軍覆沒。朝野上下,大小官員,噤若寒蟬。


    天朝上國隻得認慫,割地賠款了事。好在割去的一個叫做香港的島子,隻有雞蛋大小,於我天朝倒也無關痛癢;然而賠付洋人的那些銀子錢,卻結結實實著落到了在土裏刨食的百姓頭上。那官家依舊在上高樂,他哪曉得底下的苦!


    果不其然,近日傳聞,南方有太平天國揭竿而起,他那天王竟也麵南背北,與鹹豐爺分庭抗禮起來!如今,大清僅剩半壁江山,國將不國!最令人氣惱的是,朝廷告示裏說:那裏的男人都剪了辮子,披散著頭發,再也不刮腦門了;女人們也不裹腳了,一個個瘋瘋張張地在街上走。


    更可怕的是,有一支太平軍竟向江北殺過來,越州過府,所向披靡。據官府檄文:“長毛”所到之處,寸草不留,雞犬不寧。好些州縣衙門的老爺,還有許多豪強士紳,都卷鋪蓋逃了。官府不得不調集兵力勤王,拚死抵抗。


    清文宗鹹豐五年三月,太平軍折返,沿途官紳,無不震動。


    在泰山東麓汶河南岸有一處村莊,叫做喬家村。村裏有個喬老頭,他本是個體弱多病、行將就木的人,原指望能壽終正寢的,不料眼下卻兵荒馬亂起來。他家雖是佃戶,沒有多少過活,然而這幾年仗著省吃儉用,也蓋了幾間茅舍,置辦了一些家什。即便這樣,舍了也有限,最要緊的是要保全兒孫們的性命,讓他們盡快脫離刀兵之苦。他扶杖進出看了幾迴,見逃難的鄉鄰絡繹不絕。他迴家把兒子們叫到跟前,從席底下摸出幾吊銅錢來,逐一分散到孩子們手中,囑咐他們去逃命,留下他這把老骨頭看家。


    孩子們哭哭啼啼,誰也不願離開,七嘴八舌地說:“平日孝順不孝順,誰也難說。如今危難來了,沒個丟下老爹自顧逃命的理兒。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


    喬老頭急了,他聽得茅廬後傳來急匆匆的腳步聲,愈發覺得全村都逃了,更勒逼著孩子們去逃命。大家跪了一地,哭哭啼啼不肯走。


    喬老頭氣喘籲籲地說:“你們哥幾個的孝心我都知道,但我這把老骨頭,走也走不動,跟著誰都是累贅,留在家裏,長毛來了能把我怎地?再說,破家值萬貫呢!這盆盆罐罐的,扔了也怪可惜,有我在家,好歹能照看些。你們盡管走吧,走到哪裏算哪裏。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哪裏過得舒坦,就在哪裏安身立命吧。咱們在這裏種財主家的地,雖說東家待人寬厚,但也養不起大肚漢!各人另謀生路去吧,改換門庭,興許日子就會好起來呢。”然而兒子們執意要背著老人走,大家爭執不休。


    小五喬向廷最聰明,他對父親說:“爹爹放心好了,哥哥們盡管去,留下我在家陪著您。我整天去山上給東家放牛,哪個山旮旯不熟悉?長毛來了,我就背爹上山躲起來。”


    然而哥哥們仍不放心,說長毛要燒山呢!


    他爹便說:“小五的話,我覺得還在理。你們哥幾個都有家有口,隻他沒有拖累。我這把老骨頭,不足百十斤,也不是個爬不動的人,行動就要人背!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一輩子行善,也曾救過人命呢,我就不信偏偏讓長毛逮住。老實告訴你們說,前些年有個行腳僧路過咱們莊,我把家裏僅有的一點幹糧給了他,他就說我會有後福呢。打那起,我就天天念佛。放心吧,神佛會保佑咱們一家人的!要再不走,我今兒就尋死!”


    孩子們不敢再多說,各個止住淚,迴屋收拾了包裹,又迴堂屋給老人磕了頭。弟兄們出門,哥嫂再三囑咐小五,早晚殷勤服侍老爹,休教飲食有缺。然後眾人平磕了頭,灑淚而別。


    且不說弟兄們各自去逃難,單說小五喬向廷,他把家裏剩餘的糧食藏在地窨子裏,又把家裏報曉的公雞宰了,燉給老爹吃。他還惦記著東家的幾頭牲口,因他是個放牛娃,知道東家跑得早,隻帶了細軟跑的,連牲口也顧不上,隻說餓死了拉倒,餓不死算它命大。然而小五卻舍不得讓它們挨餓,他天天放牧,知道它們除了不會說話,也通人性呢。為此,喬向廷每天總要到東家院牆外,聽聽牲口棚裏的動靜。後來,果然聽到了哞哞的吼叫聲,他知道那是它們渴了、餓了。但是他幹著急,沒辦法,因為看門的老叟也偷偷跑了,隻留下鐵將軍把門,他沒有鑰匙,進不去。


    連日來,他做夢也聽得到牲口的叫聲。後來,他圍著東家的院牆走了幾遭,發現陽溝旁有個狗洞,便借著潮濕,費力摳開一些,仗著自家身形瘦小,收皮縮骨地鑽了進去。老話說得好:欲要高處坐,須向低處行。小五此番鑽狗洞,自是秉性善良使然,然而正是這麽從狗洞裏一鑽,卻鑽出一生的福報造化來,——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當下小五費力鑽進東家的院裏去,跑到牲口棚裏給牛騾喂些幹草,飲些清水。待它們消停了,他才又費力爬出來,迴家侍奉老父。一連數日,天天如此。又過去了好多天,“長毛”並沒有來,遠近也毫無動靜。他爹天天念佛,求神佛保佑世道太平,兒子們平安。


    這天午後,喬老頭打發小五到鄰村去探聽一下,看看有什麽動靜。喬向廷走到村口,手搭涼棚往遠處觀看,隻看到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哪有什麽殺人不眨眼的“長毛”?他滿腹狐疑,心道:“或許此前的傳聞不實?”他再看看遠處熟悉的山脊靜謐無聲,看看近處碧綠的池塘波瀾不驚,更不相信會突然冒出青麵獠牙的“長毛”來。他搖搖頭,無精打采地往鄰村走。


    剛走幾步,突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他大驚失色,心道:“難道長毛果真來了!”一想到這,他轉身就逃,跑幾步又站住聽聽,就這樣逃而又住地好幾迴,覺得身後似乎也並無千軍萬馬。他迴頭望望,又豎耳聽聽,確乎隻有一匹馬的聲音。於是他手搭涼棚向遠處眺望,漸漸地,一個騎著大青騾子的人影越來越近了。


    到了近前,喬向廷看清楚了,原來是本鄉地保李老四。因李老四的嶽父就是他的東家喬廣善,所以喬向廷認得他。那地保看上去二十歲出頭,跑得衣衫不整。他本已從喬向廷身邊竄過去了,驀地看見是嶽父家牧童,便又圈迴牲口來,問:“小五,長毛就要來了,你咋不跑呢?敢是我家老泰山托你留下來看顧牲口的嗎?”


    喬向廷連忙打千兒,說道:“姑老爺您來了。雖然老爺走時沒托付我,但我打小在你們家放牛,老爺太太也沒少照顧我——我每天都從狗洞裏鑽進去,把牲口喂上,沒難為著它們。請您轉告老爺,讓他老人家放心好了。”


    地保聽了,哈哈大笑,說道:“唔,早就知道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不瞞你說,長毛真的就要來了,老泰山走得匆忙,嶽母的一隻珠花,是花了幾百銀子從城裏淘澄來的,倉促之間不知怎麽就失落了。老爺打發我迴來找一找,看看是否落在家裏。你趕緊隨我家去,把我騎的騾子喂上。”


    喬向廷滿口答應,乖巧地上前小跑一步,抓住轡頭,接過韁繩,牽著往村裏走去了。


    來到大門口,卻見一個十八九歲的後生在門前踱來踱去,隻見他身材瘦長,眉目清秀,破衣弊履,麵有菜色。李老四和喬向廷都認得,那後生是本村的一個秀才,如今在東家府上做私塾先生,姓尚名璞。這尚璞年歲不大,文章卻讀得精熟,也寫得一筆好字,畫得一手好畫。李老四總聽嶽父誇他滿腹經綸,但他卻覺得那是個清高孤傲的人,文縐縐的,是個酸秀才。然而李老四隻能在心裏這麽想,卻不好表露出來,因為有嶽丈那番說辭,他做晚輩的不好辯駁,故而少不得尊稱他幾聲先生。


    原來地保的嶽父喬廣善,是位德高望重的大財主,祖輩勤儉持家,到他這代已廣有田產,不僅在本村有成片的肥田,還在東鄉置下了一大片園子,雇人種著果樹,養著雞豕鴨鵝,家裏真個是牛羊成群,米爛成倉。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已年近不惑,夫婦一連生了三個閨女,總不見兒子,偌大家業,竟後繼無人。


    他母親年近花甲,急等抱孫子,整日對喬廣善夫婦念叨說:“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喬廣善也巧兒子盼紅了眼,看看須發都要白了,一家人到處求神拜佛,鋪路修橋,廣做善事。喬廣善也用心調養身子,隻補藥就不知吃了幾籮筐。


    不知是感動了神佛,還是那些補藥起了效用,終於得了個大胖小子。一家人捧在手心裏,取名就叫做“金寶”。這喬金寶打一生下來,就掉進了福窩裏,一家人都圍著他轉,除了睡著在炕上,其餘都是從這手裏遞到那手裏,腳不沾地。


    他夫婦本想乘勢再添個男丁,不料第五個上又添了個女兒,他倆隻得認命,也就不再有什麽奢望了。


    金寶長到四五歲時,送去學堂裏念書,他在那裏卻是個魔王,不但自己貪玩,還帶累別的學生不好生念書,把個先生氣病了多次。喬廣善沒法子,隻得另請個私塾先生來家裏教授。請的這位先生便是尚璞。


    說起這位尚璞,他本是個苦命人,父母早早亡故,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勤懇好學,常站在村塾窗外聽講。有時先生提問學生課業,學生答不上時,他在窗外忍不住替他們作答。先生見了喜歡,恰好自己年過半百,而膝下無子,便收留了他。這尚璞朝夕侍奉先生,極盡孝道,先生心中甚是欣慰,將胸中學問傾囊相授;尚璞也發奮苦讀,年紀輕輕就中了秀才。不料先生年老體衰,一朝抱恙,臥床不起,尚樸求醫問藥,侍奉湯水,奈何先生壽限到了,一命嗚唿。先生的侄子們來爭家產,房舍內外一掃而空,連房梁、檁條、磚瓦也拆了,最後瓦礫中隻剩了一方硯台,尚璞小心撿起來,留作紀念。他去先生墓前結廬,守孝三年。


    他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挑擔,時常餓肚子。因無衣食來源,他也就不再舉業,隻先後在附近幾個學堂裏坐館,教幾個鄉村孩子讀書識字,聊以糊口度日。


    然而鄉下人家,隻要孩子不做睜眼瞎就罷了,有誰還真指望他們能蟾宮折桂呢?所以日日隻以青菜豆腐管待他,另有幾串銅錢的束修打發他了事。這尚璞倒也滿不在乎,每月倒還積攢下幾個錢呢,便到城裏買幾卷書來,咿咿呀呀讀到深夜;要麽就用那方端硯磨足了墨,寫字,作畫,怡然自得。


    村裏人都笑他癡,然而他說:“昔陶淵明歸去來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今我效法隱士,清閑自在,何樂而不為?”大家更笑他呆,便都喚他做“呆隱士”。


    喬廣善見他超然物外,大有古賢遺風,反倒認定他是個不俗的人,便延請他到家裏拜為西賓,專授喬金寶課業,修金也由銅錢變成了銀錢。這先生好生感激,恨不能把一身學問一股腦兒傾灌給學生,可惜喬金寶打小嬌養慣了的,一時哪裏坐得住冷凳?尚先生在那裏“之乎者也”,他卻“牛不飲水強摁頭”一般,在凳上坐不住。念書不過半頓飯功夫,他便從凳上跑下來說:“俺要去吃口口了。”原來那時尚未斷奶!尚先生哭笑不得,隻得令其自便。


    一晃半年過去,那孩子鬥大的字不識一筐。尚樸急了,幾次要動戒尺,每每老太太卻護在頭裏,說:“要不俺不學了罷!”喬廣善在外聽了,氣得倒仰,尚先生反過來勸慰他。日子長了,尚璞反比在鄉村學堂裏時更清閑,便把銀錢去換成古書,遍覽稗官野史,三教九流,旁學雜收。


    聽聞“長毛”要來時,喬廣善一家出去逃難了,尚璞也隻好抱著硯台迴自家草廬讀書。然而一時飲食不濟,腹中空空如也,唯賴讀書忘饑。這幾天手頭的書早已翻爛了,他想起東家私塾裏有幾卷古書,便踱步來取,不料看門的老叟早已離去了。


    恰好李老四和喬向廷到來了,他忙拱手問道:“姑爺因何去而複返?”


    李老四見他在這裏,很是詫異,反問道:“先生你怎麽也在這裏?你不知道長毛要來了嗎?還不出去躲躲!”


    尚先生微微一笑,說道:“你天天替官府做事,就不曾聽見一些真消息嗎?在下閑來無事,常去鎮子上的書齋裏走走,卻聽過路人說,長毛其實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的。”


    李老四搖搖頭,道:“官府卻不這樣說,那長毛仇官仇富,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鄰州沒跑掉的王老爺,給長毛抓住,剝皮抽筋,點了天燈……嗨,還是小心為妙!”


    尚璞沉吟道:“哦,傳言不足信。——即便如此,曾格林沁親王已傳憲令,著府州縣鄉招募兵勇,籌辦團練。你不見綠營調撥嗎?官兵將成合圍之勢,可憐那些窮人的隊伍,不諳兵法,孤軍深入,後援不濟,必敗無疑,可悲可歎!他們敗走後,倒是周邊山賊流寇,乘亂禍害鄉裏,這個需要格外提防的。”


    地保聽了,疑惑地問道:“先生又不是諸葛亮、劉伯溫,你咋知道他們鬧不成氣候呢?南方可都是長毛的天下了;北方刀兵交接,也打了幾場了。估計咱這裏也快了。”


    尚璞說道:“前些時候我進城買書,看到官府的招募告示,又見一隊隊兵勇調撥集結。如今官兵將成合圍之勢,那些窮苦人孤立無援,焉有不敗之理?”


    地保聽了,頓時心神大定。先生笑著說:“我曾勸東翁不必驚慌,靜觀其變,然而他老人家卻棄家走了。我料定不出一個月,日子必能平複。”地保和喬向廷聽了,由衷地佩服。


    三人進家,登堂入室,但見桌凳上布滿塵土,喬向廷趕緊找來抹布和雞毛撣子除塵。


    尚璞見這孩子手腳勤快,就上下打量他一番,隻見他年齡不大,有十三四歲光景,辮子油亮,眉清目秀,骨骼清奇,就對他說:“小哥,我也曾研習麻衣相術,我看你這骨骼相貌,終究不是個貧賤之人。我料定不出十年,你必富足,終生衣食無憂。隻是,眼下還有些困頓,這也是數理使然;過後自會交運,待時來運轉,你家的日子也就慢慢好轉了。”


    喬向廷連忙打躬作揖,說道:“謝先生的吉言!可我隻是個放牛小子,家裏一寸土地也沒有,指望什麽發達呢?嗨,隻要我家的煙筒裏能天天冒煙,好歹養活我那年邁的老爹,也就謝天謝地了,哪還敢有什麽非分之想?”


    先生聽了他的話,笑了笑,也就不再多言,隻從書架上拿了幾本古書,迴自家草廬去了。


    這裏李老四找到了東西,給喬向廷留下大門鑰匙,又騎騾子急匆匆地走了。


    喬向廷喂好了牲口,也徑自迴家,跟他爹說了尚先生的那些話,喬老頭聽了,滿心喜歡,說:“尚家那孩子,我是看著他長大的,打小就是個清爽的人,心氣兒也與眾不同。他讀書入迷,是遠近有名的,要不怎麽能進學做了秀才?隻是命不濟,爹娘死的早,也沒成個家,天天衣食不周的。天可憐見,這些天他一個人在家,還不知灶裏見煙火沒有?”


    喬向廷說:“我看他麵黃肌瘦的,原來是家裏沒得吃!要不待會兒我給他些吃的去吧?”喬老頭點點頭。


    喬向廷又沉思了一下說:“既然長毛不來了,等著我去追了哥哥們迴來,咱一家子團聚,照常居家過日子才好。”


    喬老頭說:“他們都走了將近十來天了,走的時候慌慌張張,怕是你也追不上。再說,腿長在他個人身上,大路朝天,誰知道他們朝哪個方向去了?你往哪裏追去呢?”


    喬向廷想想也是,就說:“爹爹囑咐他們不要迴來了。看來,我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哥哥了……”說完,嗚嗚地哭起來。


    他爹聽了,也禁不住老淚橫流。


    傍晚,小五果然去給尚璞送了些吃的。


    且說李老四,緊趕慢趕來到喬廣善寄居之所,先把那支珠花交給嶽母,女人心下大慰。李老四又提起喬向廷鑽狗洞的事來,大家聽了都笑。李老四便說:“我已囑托他照管門庭,並留下了大門鑰匙,可保牲口、宅院完好。”


    喬廣善聽了,心中喜歡,說:“這個小五子,別看他在家排行老小,可不是嬌生慣養的孩子,打小就懂事。他到咱家來放牛,把牲口養得膘肥體壯的。放牛迴來也不閑著,眼裏滿都是活兒,乖巧得很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果如尚先生說的那樣,“長毛”一直沒有來。逃荒的富戶們,陸陸續續也有迴來的了。


    最先迴來的是村中的大戶,富商喬廣亨一家。這喬廣亨四十歲出頭,世代經商,頭腦活絡,心思精明。他家在縣城裏開著糧油鋪子,在村裏也有織布坊、油坊,另有數十畝沃田,租給別人種著。他家的子弟也個個信息廣通,所以最先知道“長毛”被殲、已經平安無事的消息。他舉家押著輜重迴到縣城,留兩個兒子在城裏打理店鋪,自己先帶著女眷迴到了村裏。因為走時匆忙,把祖宗牌位遺忘在了家裏,迴家後先請出牌位來合家叩拜,然後又拜了家仙、財神,禱告已畢,心下才得安然。


    歇了一日,喬廣亨漫步到小溪旁,到橋西油坊和織布坊踅摸了一圈,隻見幾案上已落滿了灰塵,長歎了一口氣,心道:“唉,這一走多半月,城裏關了鋪子,鄉下也停了作坊,得少掙多少銀錢!”


    他歎了又恨,恨了又歎,然後沿小溪溜達。跨過石橋,是喬廣善家,見他家大門緊閉,門可羅雀,不像往日那般熱鬧,心中不免暗自高興起來,心道:“哼,喬大善人,你堂堂族長,不也灰溜溜地走人了嗎?老子是早已迴來了,你卻還不知蜷窩在哪裏呢!但願你老小子跑到爪哇國裏,讓老鱉拉了去,再也不迴來才好,省得又騎在老子頭上拉屎。”


    原來,他和喬廣善都是本村的富戶,論起來也算是遠房本家呢,喬廣善家世代耕讀,他家卻經商。當時朝廷仍是勸農桑的,人人也都認為耕讀是本分,經商卻是舍本逐末的勾當,所以喬廣亨家的錢財雖多,但在台麵上終究還是比喬廣善略低半頭。族長的位子這些年來一直被喬廣善占著,似乎就是眾望所歸的結果。多年來,喬廣亨對這件事是既恨又妒,卻也無可奈何。後來族長家又招了兩個女婿,大女婿名叫張有財,據說是在省城裏哪個衙門裏當差,二女婿就是地保李老四,兩個女婿都吃官飯,在鄉下就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了。這麽一來,喬廣亨更是自歎不如,望塵莫及了。


    喬廣亨背著兩手,在族長門前踱來踱去,見左右無人,便朝他家門口吐了口痰,然後慢慢地迴家。


    路過村頭時,見喬向廷趕著牲口迴來了,就問:“小五子,誰家的牛?”


    喬向廷見是他,趕緊打千兒,說道:“亨老爺您迴來了?好久不見,您老身子骨兒一向壯實啊?”


    喬廣亨卻不理他的話,隻問:“誰家的牲口?”


    “還能誰家的?族長家的唄,我一直給他家放牛。”


    喬廣亨聽了,氣不打一處來,說道:“哼,你窮小子不怕死嗎?長毛就要來了,小心他們把牛剝了,燒開大鍋,把你也扔到裏頭!”


    這一句話把喬向廷說愣了,他疑惑地望著喬廣亨,問:“長毛不是被打跑了嗎?您不也迴來了嗎?”


    喬廣亨不等他說完,就冷冷地說:“打跑了還會再來的,你等著吧!”說完,背手走了。


    這裏喬向廷聽了關於“長毛”去而複返的話,一頭霧水,隻好趕著牲口向族長家裏走去。因李老四臨走時給他留下了鑰匙,這下他再也不用鑽狗洞了。他望著東家的大宅院,忽然想起尚先生為他相麵的事來,心道:“要真像尚先生說的,也能掙下這麽大家業,那自家祖墳上可就冒青煙了!”


    他記得老爹常為他們弟兄幾個講老東家的故事,說是有一夥佃戶待秋糧下來了,去為東家送租子,每人挑著一擔糧食,半路上又累又餓,便在路旁休息,順便吃點幹糧。那夥人帶的多是煎餅,風幹了的,每個人吃的時候免不了掉下一些零渣碎片,但因為秋糧下來了,也沒人再在乎落到地上的那點渣渣。這時有一個拾糞的老頭站在一邊看,欲言又止的。大家見他癡呆呆地盯著地上的煎餅渣渣,以為他餓了,便遞給他一張煎餅請他吃,老頭卻搖搖頭謝絕了。待眾人吃完,又拍拍身上的煎餅餎餷,抖落幹淨了,挑起擔子準備上路時,那位老頭卻放下糞筐和糞叉,走過去把地麵上的煎餅渣渣挨個撿起來,送進嘴裏吃了。大家麵麵相覷,疑惑不解:讓他吃煎餅吧,他卻不吃,卻單單等著撿地上的煎餅渣渣吃,嗬嗬,這老頭真是個怪人啊,要麽是個窮光蛋,窮瘋了!要麽就是個吝嗇鬼,舍不得一點煎餅渣渣!大家想到這裏,搖搖頭,苦笑著挑著擔子走了。路上歇了好幾歇,終於把糧租送到了東家的糧倉裏。謔,好大的糧倉,隻見那一囤一囤的糧食,麥子穀子棒子都有,幾年也吃不完啊!大家既羨慕又嫉妒,都搖頭歎息著出來,去跟少東家結算,冷不丁卻看見一位老頭在裏院喝茶,正是路上撿煎餅渣渣的那個老人。大家大吃一驚,忙問少東家那是誰?卻原來正是他們的老東家!一個富得流油的老頭兒,竟是那麽的會過!大家這才明白,那位老人是不忍心瞎了糧食啊,怪不得人家越過越富呢!


    這故事早已像烙鐵一樣烙在喬向廷的腦海裏。如今他看著眼前偌大的宅院,更加感覺到故事的感召力了,他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像老東家那樣勤勤懇懇、節節儉儉地過日子!隻要勤儉,好好幹,日子怎會過不好?”


    想到這裏,他突然起身,找來笤帚,把庭院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直到一塵不染了,他又各處巡查了一遍,角角落落又擦拭一遍,才戀戀不舍地關好門窗,迴家去了。


    第二天喬廣善也迴來了,喬向廷在村口遇著,便幫著趕車,一趟趟地搬運行囊。他們闔家大小一進家門,隻見裏裏外外幹淨整潔、一塵不染,皆大歡喜。喬廣善安頓好了家眷,就命置酒,從城裏帶來的肴饌都是現成的,闔家宴飲。


    筵畢,李老四小夫婦即歸家去,臨行喬廣善封了十兩一錠大銀贈給女婿,李老四雙手接了,連聲道謝,笑眯眯地去了。喬廣善又喚喬向廷進來,也拿出一塊銀子,足足有二兩重,要賞給他。這孩子哪見過銀錠子?再三推辭。因他心裏是想著無功不受祿的,所以委實不敢要。直到太太也走出來發話了,他才哆哆嗦嗦地收下,揣在懷裏,磕頭謝恩之後,急匆匆迴家見父親。


    他到了家裏,把銀子藏在衣襟裏,指著鼓囊囊的肚子要父親猜裏麵是什麽。喬老頭淡淡笑著說:“管他是個啥呢,你鼓著個肚子幹嘛?你又不會下崽兒!唉,我倒是盼著抱孫子呢。”


    喬向廷一下抖摟出銀子來,把喬老頭嚇一跳,問:“這是哪來的?偷的搶的?咱可不敢做那昧心事!”


    小五說:“東家賞的。我說不要,他硬給的,還讓我在他家廚下吃了飯!”


    喬老頭聽了,從炕沿上蹦下來,捧過銀子,翻來覆去地看著。他這輩子也沒見過這麽大塊銀子,如今這麽一個白花花、沉甸甸的銀錠子,握在手裏墜手腕,確確實實是自家的了,高興得他胡子一噘一噘的,嘴裏不住地念佛,眼裏竟閃出了淚花。他晚上擔心有賊偷,睡覺時讓兒子睡外間,敞著套間的房門,自己睡裏間,把它抱在懷裏摟了一宿。


    第二天起來,爺倆就琢磨,到底把它藏哪裏呢?小五說就放在碗架子最頂上吧,他爹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說太顯眼了,賊進門一眼就能看見;小五又說那就藏在炕洞下吧,他爹說賊一般都要搜炕洞的。他家房內實在無處藏了,後來小五又說藏在院內地窨子裏也行,他爹嫌那空兒太大,進去就覺得不踏實。後來小五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說可以把雞窩拆了,在那底下挖個洞,用油布包了銀子,埋在底下,然後再搭起窩來,要搭大一些,過兩天再買兩隻大鵝來一起養著。要是有賊來偷銀子,攪擾得鵝先叫起來,人就警覺了,賊也害怕了,任誰也偷不成。他爹這下才放了心,然而又執意說要把雞窩挪到自己睡覺的窗前,晚上睡覺時警醒些兒,才保平安無事。


    喬向廷放牛去了,他爹在家裏拆雞窩,搭雞窩,直到把雞窩內外偽裝得跟先前一樣了,才消停下來。


    喬老頭左顧右盼,心下大慰,想想以後的日子,覺得很有盼頭。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炊煙笠民之滄桑歲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筆煊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筆煊章並收藏炊煙笠民之滄桑歲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