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隻見兩位太後也在龍椅上徐徐落座,而後對群臣抬手言道:“眾愛卿平身,有本速速啟奏。”
待群臣起身之後,董太後朝著李太後說道:“方才王信講,有本啟奏,先讓他說來吧。”李太後聞聽此言,心中暗想:哼,你叫我讓王信先奏,我偏就不讓他先奏。
李太後繼而說道:“諸位愛卿有何啟奏?”就在王信剛要開口之時,李奇搶先一步說道:“臣有本奏。”霍明見王信欲言,趕忙狂使眼色。王信瞅見霍明的眼色,當即退後一步,暫且不再言語。
李太後讓李奇稟奏,李奇奏道:為修挖大運河事,恭呈睿鑒,以聞聖聽。
夫運河者,國之血脈,經濟之樞軸也。今觀我朝,商業繁茂,貨物往來頻繁,然河道不暢,運輸梗阻,實乃阻礙發展之大患。
且夫,水利興則農業豐,農業豐則百姓安。運河之修挖,既能灌溉農田,使五穀豐登,又可便利漕運,促商貿興盛。國以農為本,農以水為源,水之通流,關乎民生之根本,社稷之安寧。
又聞,古之賢君,皆重水利之建設。昔煬帝開運河,雖勞民傷財,然亦成千古之業。今我朝,聖君在上,仁政施於天下,當乘此盛世,興此大功,以造福萬民,垂範後世。
修挖大運河,可通南北之貿易,使物資充裕,物價平穩。南方之絲綢、茶葉、瓷器,得以暢達北方;北方之煤炭、木材、牲畜,可輸往南方。如此,則商業繁榮,稅收充盈,國富民強,指日可待。
再者,運河一通,人員往來便捷,文化交流頻繁,可促進各地風俗之融合,民心之相通。天下一家,共沐皇恩,此乃長治久安之策也。
伏惟陛下聖裁,批準修挖大運河,此乃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之舉。臣不勝惶恐,恭請聖斷。”
李太後文化水平有限,小皇帝又尚且年幼,李太後隻是聽了個大概,便說道:“修運河利國利民,應當應允。”
董太後亦開口道:“應當應允,隻是這運河的開挖究竟需要耗費多少錢糧?動用多少漕工?使用多少建材?”
李奇迴複董太後:“啟稟太後,此次開挖運河,所需錢糧約白銀一萬萬兩,糧食兩萬萬石。漕工至少需一百二十萬眾,各類建材如木材、石料、磚塊等,數量繁多,難以精確估量,但木材約需千萬根,石料數千萬方,磚塊數億塊。”
董太後微微皺眉,說道:“這一萬萬兩白銀、兩萬萬石糧食,數目如此巨大,從何而來?”
李奇趕忙答道:“太後娘娘,這白銀一部分可從國庫支取,一部分可通過增加賦稅獲取。糧食則需從各地糧倉調撥,不足部分向民間征購。況且運河所耗時間需要五年,分攤到每年也並不是特別多。”
董太後又問:“那一百二十萬漕工又當如何召集?”
李奇迴稟道:“太後,可從各地征調壯丁,給予一定工錢,吸引他們前來效力。再者,也可招募一些有經驗的工匠帶領,以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董太後繼續追問:“那這千萬根木材、數千萬方石料、數億塊磚塊又要如何籌備?”
李奇忙道:“太後,木材可從南方山林采伐,石料於山中開采,磚塊則命官窯加緊燒製。同時,向民間采購一部分,以滿足所需。”
董太後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好,如此看來李大人已然是成竹在胸。那便命李奇為運河總督,負責此次運河的開挖事宜,工期定為五年,務必按時完工,不得有誤。”
董太後目光轉向李奇,嚴肅地問道:“李奇,此等重任交予你,你可有把握?”
李奇趕忙跪地,恭敬答道:“太後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待董太後說完,霍明給董太後使了個眼色,然後說道:“臣霍明,有本啟奏李太後。”
李太後說道:“霍愛卿請奏來。”
霍明再次說道:“為戶部今年統計之事,敬呈聖聽,祈太後詳察。
今歲戶部核計,我列朝臣民達兩萬萬三千八百二十四萬九千四百二十七之數,較去年增一成有餘,此乃生民繁衍之象。然糧田僅八萬萬七千九百二十三萬九千五百八十畝,較去年銳減三成,每人每年需五石糧食,我列國臣民每人有田不足四畝,每畝所產糧食不到一石。實乃堪憂之況。幸國庫有銀三萬萬五千萬兩,有糧六萬萬石,然除去軍費、運河消耗及國家運轉之需,所餘非匱乏也。
夫人口滋長,而糧田驟減,今年必發糧荒,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田畝乃民之根本,糧荒則民心動蕩,社稷不安。
憶往昔災荒之年,餓殍載道,流民四散,盜賊蜂起,國之根基搖動。今若不未雨綢繆,早作籌謀,禍亂將至,悔之何及?
當務之急,宜力促農耕,嚴禁土地兼並,複墾荒地,以增田畝之數。開倉賑濟,平抑糧價,以防奸商乘危牟利。
且當儉省開支,精簡冗費,使每一兩銀、每一粒糧皆用之有道。嚴察官員貪腐,以防庫銀糧米遭侵吞。
伏惟太後聖明,洞察此危,速作決斷,防患未然,保我朝萬民安康,江山永固。”
李太後聽完,緩緩說道:“霍愛卿所言極是。當務之急,需盡早調派錢糧,以防糧災之患。同時,要鼓勵百姓積極開拓農田。每戶人家若開墾兩畝農田,新開農田免稅一年,免徭役兩年;開墾三畝者,新開農田免稅三年,免徭役三年;開墾五畝以上者,所有土地免稅三年,免徭役五年。但凡有豪強妄圖兼並土地者,以及各官員與豪強私通者,一律依叛國罪論處,夷三族,絕不姑息!”
霍明當即跪地,高唿道:“太後聖明,太後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信與霍明暗暗地進行眼神交流,以詢問是否此時可以上奏。霍明向王信使了個表示可以的眼色。得到示意的王信這才開口說道:“啟稟李太後,臣有本奏。”
李太後聽到王信向自己上奏,那得意洋洋的神色瞬間就毫無掩飾地暴露了出來。她轉頭看向董太後,那眼神仿佛在張揚地說道:“看見了吧,文、武之首皆向我啟奏。”
李太後隨即說道:“王愛卿請奏。”
王信說道:“臣元帥王信、綏靖將軍楊擎宇、京城軍策府主將楊叔建、西陲軍統領振西大將軍霍耿、東海水師都督王忠、南海水師都督楊鬆葛,誠惶誠恐,聯名上奏:
今東方海上四島國勢力漸強,其發展迅猛,軍威日盛。彼等不斷擴充軍備,野心勃勃。我朝東部海防麵臨嚴峻挑戰,故急需增造戰艦,強化海防,以防四國軍武之威脅。
西方突羅國雖縮減軍費,然其裝備更新換代,戰力不容小覷。我朝西陲軍與之交鋒,幾番衝突,竟連敗十七場。此乃我軍之恥,亦為社稷之危。為保西陲安寧,當大力建設新軍,且以火器裝備之。蓋因火器之威,專克突羅國騎兵,可為我軍扭轉戰局之關鍵。
臣等身為將領,身負保家衛國之重任,見此危局,心急如焚。懇請朝廷速作決斷,撥發軍資,整軍備戰,以護我朝疆土,保百姓安寧”
李太後正色說道:“王愛卿所言不虛,實應居安思危,如今周圍諸國愈發強大,建設新軍,建造戰艦之事,確乃當務之急。哀家當準,隻是不知今年軍費究竟需要多少?”
王信恭敬答道:“一艘大型木製戰艦需白銀五百萬兩,一艘普通木製戰艦需白銀兩百八十萬兩,而鐵甲艦則需要白銀一千三百萬兩,新軍小型火器需白銀四十兩,大型火器需白銀一千兩。”
李太後微微皺眉,想了一想,繼而問道:“現在我們究竟有多少戰艦?”王信連忙迴到:“東海水師和南海水師共有鐵甲艦五艘,大型木製戰艦三十艘,普通木製戰艦五十七艘。”
李太後又緊接著問道:“那東海四島國又各有多少戰艦?”王信又迅速迴答道:“海上啟國有戰艦共三十艘,朝國有戰艦五十艘,蘭國有戰艦七十艘,丹國有戰艦一百四十六艘。總計共有兩百九十六艘。”
李太後目光堅定,說道:“每年投入一萬萬兩軍費用於造艦,幾年可以超越四國?”王信毫不猶豫地迴答:“五年,五年必定超越四國。”李太後咬了咬牙,決然說道:“每年撥款軍費一萬萬五千萬兩,以振興海軍。大列海疆五萬裏,一定要守好海疆。再撥款三千萬兩用於建設新軍。”
李太後說完,轉頭問霍明:“每年一萬萬七千萬兩白銀用於新軍軍費,再加上原來的軍費,朝廷是否受得了?”霍明麵露難色,說道:“朝廷今年進項四萬萬兩,本來消耗軍費七千萬兩,加在一起需要兩萬萬四千萬兩,就占朝廷收入一半多了,這……”
李太後不耐煩地說道:“直說,影不影響國家運轉?”霍明趕忙說道:“不影響。”李太後當機立斷:“戶部撥款,不得有誤。”戶部尚書楊增連忙說道:“謹遵太後懿旨。”
朝會繼續熱烈地談論了不少國家大事,然而小皇帝年紀尚幼,聽得雲裏霧裏,最後都睡著了,直至午時,這場朝會才宣告結束。
待群臣起身之後,董太後朝著李太後說道:“方才王信講,有本啟奏,先讓他說來吧。”李太後聞聽此言,心中暗想:哼,你叫我讓王信先奏,我偏就不讓他先奏。
李太後繼而說道:“諸位愛卿有何啟奏?”就在王信剛要開口之時,李奇搶先一步說道:“臣有本奏。”霍明見王信欲言,趕忙狂使眼色。王信瞅見霍明的眼色,當即退後一步,暫且不再言語。
李太後讓李奇稟奏,李奇奏道:為修挖大運河事,恭呈睿鑒,以聞聖聽。
夫運河者,國之血脈,經濟之樞軸也。今觀我朝,商業繁茂,貨物往來頻繁,然河道不暢,運輸梗阻,實乃阻礙發展之大患。
且夫,水利興則農業豐,農業豐則百姓安。運河之修挖,既能灌溉農田,使五穀豐登,又可便利漕運,促商貿興盛。國以農為本,農以水為源,水之通流,關乎民生之根本,社稷之安寧。
又聞,古之賢君,皆重水利之建設。昔煬帝開運河,雖勞民傷財,然亦成千古之業。今我朝,聖君在上,仁政施於天下,當乘此盛世,興此大功,以造福萬民,垂範後世。
修挖大運河,可通南北之貿易,使物資充裕,物價平穩。南方之絲綢、茶葉、瓷器,得以暢達北方;北方之煤炭、木材、牲畜,可輸往南方。如此,則商業繁榮,稅收充盈,國富民強,指日可待。
再者,運河一通,人員往來便捷,文化交流頻繁,可促進各地風俗之融合,民心之相通。天下一家,共沐皇恩,此乃長治久安之策也。
伏惟陛下聖裁,批準修挖大運河,此乃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之舉。臣不勝惶恐,恭請聖斷。”
李太後文化水平有限,小皇帝又尚且年幼,李太後隻是聽了個大概,便說道:“修運河利國利民,應當應允。”
董太後亦開口道:“應當應允,隻是這運河的開挖究竟需要耗費多少錢糧?動用多少漕工?使用多少建材?”
李奇迴複董太後:“啟稟太後,此次開挖運河,所需錢糧約白銀一萬萬兩,糧食兩萬萬石。漕工至少需一百二十萬眾,各類建材如木材、石料、磚塊等,數量繁多,難以精確估量,但木材約需千萬根,石料數千萬方,磚塊數億塊。”
董太後微微皺眉,說道:“這一萬萬兩白銀、兩萬萬石糧食,數目如此巨大,從何而來?”
李奇趕忙答道:“太後娘娘,這白銀一部分可從國庫支取,一部分可通過增加賦稅獲取。糧食則需從各地糧倉調撥,不足部分向民間征購。況且運河所耗時間需要五年,分攤到每年也並不是特別多。”
董太後又問:“那一百二十萬漕工又當如何召集?”
李奇迴稟道:“太後,可從各地征調壯丁,給予一定工錢,吸引他們前來效力。再者,也可招募一些有經驗的工匠帶領,以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董太後繼續追問:“那這千萬根木材、數千萬方石料、數億塊磚塊又要如何籌備?”
李奇忙道:“太後,木材可從南方山林采伐,石料於山中開采,磚塊則命官窯加緊燒製。同時,向民間采購一部分,以滿足所需。”
董太後輕輕點了點頭,說道:“好,如此看來李大人已然是成竹在胸。那便命李奇為運河總督,負責此次運河的開挖事宜,工期定為五年,務必按時完工,不得有誤。”
董太後目光轉向李奇,嚴肅地問道:“李奇,此等重任交予你,你可有把握?”
李奇趕忙跪地,恭敬答道:“太後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待董太後說完,霍明給董太後使了個眼色,然後說道:“臣霍明,有本啟奏李太後。”
李太後說道:“霍愛卿請奏來。”
霍明再次說道:“為戶部今年統計之事,敬呈聖聽,祈太後詳察。
今歲戶部核計,我列朝臣民達兩萬萬三千八百二十四萬九千四百二十七之數,較去年增一成有餘,此乃生民繁衍之象。然糧田僅八萬萬七千九百二十三萬九千五百八十畝,較去年銳減三成,每人每年需五石糧食,我列國臣民每人有田不足四畝,每畝所產糧食不到一石。實乃堪憂之況。幸國庫有銀三萬萬五千萬兩,有糧六萬萬石,然除去軍費、運河消耗及國家運轉之需,所餘非匱乏也。
夫人口滋長,而糧田驟減,今年必發糧荒,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田畝乃民之根本,糧荒則民心動蕩,社稷不安。
憶往昔災荒之年,餓殍載道,流民四散,盜賊蜂起,國之根基搖動。今若不未雨綢繆,早作籌謀,禍亂將至,悔之何及?
當務之急,宜力促農耕,嚴禁土地兼並,複墾荒地,以增田畝之數。開倉賑濟,平抑糧價,以防奸商乘危牟利。
且當儉省開支,精簡冗費,使每一兩銀、每一粒糧皆用之有道。嚴察官員貪腐,以防庫銀糧米遭侵吞。
伏惟太後聖明,洞察此危,速作決斷,防患未然,保我朝萬民安康,江山永固。”
李太後聽完,緩緩說道:“霍愛卿所言極是。當務之急,需盡早調派錢糧,以防糧災之患。同時,要鼓勵百姓積極開拓農田。每戶人家若開墾兩畝農田,新開農田免稅一年,免徭役兩年;開墾三畝者,新開農田免稅三年,免徭役三年;開墾五畝以上者,所有土地免稅三年,免徭役五年。但凡有豪強妄圖兼並土地者,以及各官員與豪強私通者,一律依叛國罪論處,夷三族,絕不姑息!”
霍明當即跪地,高唿道:“太後聖明,太後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信與霍明暗暗地進行眼神交流,以詢問是否此時可以上奏。霍明向王信使了個表示可以的眼色。得到示意的王信這才開口說道:“啟稟李太後,臣有本奏。”
李太後聽到王信向自己上奏,那得意洋洋的神色瞬間就毫無掩飾地暴露了出來。她轉頭看向董太後,那眼神仿佛在張揚地說道:“看見了吧,文、武之首皆向我啟奏。”
李太後隨即說道:“王愛卿請奏。”
王信說道:“臣元帥王信、綏靖將軍楊擎宇、京城軍策府主將楊叔建、西陲軍統領振西大將軍霍耿、東海水師都督王忠、南海水師都督楊鬆葛,誠惶誠恐,聯名上奏:
今東方海上四島國勢力漸強,其發展迅猛,軍威日盛。彼等不斷擴充軍備,野心勃勃。我朝東部海防麵臨嚴峻挑戰,故急需增造戰艦,強化海防,以防四國軍武之威脅。
西方突羅國雖縮減軍費,然其裝備更新換代,戰力不容小覷。我朝西陲軍與之交鋒,幾番衝突,竟連敗十七場。此乃我軍之恥,亦為社稷之危。為保西陲安寧,當大力建設新軍,且以火器裝備之。蓋因火器之威,專克突羅國騎兵,可為我軍扭轉戰局之關鍵。
臣等身為將領,身負保家衛國之重任,見此危局,心急如焚。懇請朝廷速作決斷,撥發軍資,整軍備戰,以護我朝疆土,保百姓安寧”
李太後正色說道:“王愛卿所言不虛,實應居安思危,如今周圍諸國愈發強大,建設新軍,建造戰艦之事,確乃當務之急。哀家當準,隻是不知今年軍費究竟需要多少?”
王信恭敬答道:“一艘大型木製戰艦需白銀五百萬兩,一艘普通木製戰艦需白銀兩百八十萬兩,而鐵甲艦則需要白銀一千三百萬兩,新軍小型火器需白銀四十兩,大型火器需白銀一千兩。”
李太後微微皺眉,想了一想,繼而問道:“現在我們究竟有多少戰艦?”王信連忙迴到:“東海水師和南海水師共有鐵甲艦五艘,大型木製戰艦三十艘,普通木製戰艦五十七艘。”
李太後又緊接著問道:“那東海四島國又各有多少戰艦?”王信又迅速迴答道:“海上啟國有戰艦共三十艘,朝國有戰艦五十艘,蘭國有戰艦七十艘,丹國有戰艦一百四十六艘。總計共有兩百九十六艘。”
李太後目光堅定,說道:“每年投入一萬萬兩軍費用於造艦,幾年可以超越四國?”王信毫不猶豫地迴答:“五年,五年必定超越四國。”李太後咬了咬牙,決然說道:“每年撥款軍費一萬萬五千萬兩,以振興海軍。大列海疆五萬裏,一定要守好海疆。再撥款三千萬兩用於建設新軍。”
李太後說完,轉頭問霍明:“每年一萬萬七千萬兩白銀用於新軍軍費,再加上原來的軍費,朝廷是否受得了?”霍明麵露難色,說道:“朝廷今年進項四萬萬兩,本來消耗軍費七千萬兩,加在一起需要兩萬萬四千萬兩,就占朝廷收入一半多了,這……”
李太後不耐煩地說道:“直說,影不影響國家運轉?”霍明趕忙說道:“不影響。”李太後當機立斷:“戶部撥款,不得有誤。”戶部尚書楊增連忙說道:“謹遵太後懿旨。”
朝會繼續熱烈地談論了不少國家大事,然而小皇帝年紀尚幼,聽得雲裏霧裏,最後都睡著了,直至午時,這場朝會才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