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波瀾
盡管嬴政先前的舉動已經讓大家有了心理準備,但當嬴政真的將扶蘇冊立為太子後,在場眾人仍然不免心中震驚。
因為這足以震動鹹陽乃至天下的消息先前根本沒有絲毫風聲傳出,雖然扶蘇成就有目共睹,但嬴政並未流露過冊立太子的想法。
即便對扶蘇有所讚賞,也隻是局限在父子二人之間,並沒有任一臣子能夠明曉其意,即使是最為受寵的李斯、蒙毅也絲毫不知。
“這?我這就成太子了?”扶蘇腦子暈暈乎乎的,即便已經逐漸養成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城府,但此時仍然難以抑製住麵上的激動神情。
“兒臣,兒臣謝過父皇恩典,唯有持身以正,勤勉本職方能迴報父皇所期!”
好在嬴政先前的一番話已經讓扶蘇有了一點心理準備,對此時的冊立之事有所揣測,再加上曆練得來的經驗,總算是做了一副得體的應對。
剛剛站起的諸臣看著激動跪倒在地的扶蘇,不由得麵麵相覷起來。
按理說嬴政發布冊立太子的詔命,眾人皆應跪伏領旨,但此事實在太過突然,即便是再敏感的老臣也不由得呆愣一二。
“微臣恭賀長公子得立太子,恭賀我大秦得立國本,大秦千秋萬世,代代不絕。”
一道響亮的聲音自群臣中傳來打破了現場因無人響應而略顯尷尬的氣氛,眾人也終於反應過來,紛紛附和那始作俑者。
扶蘇並沒有抬頭望去看究竟是何人成此首擁之功,這道聲音他早已經熟稔無比,必是當今上卿蒙毅無疑。
事情也的確如其所料,始作俑者正是蒙毅而再無他人,這位與扶蘇早有羈絆的大秦上卿此時正恭謹跪倒在地,心內狂喜不已:
“長公子果然得立太子,我蒙毅昔日所做抉擇終於被得證明智,隻要長公子得繼大統,我蒙氏足保三代不衰!
兄長!不知你得知長公子得為太子後是否會後悔於昔日抵觸之事,蒙氏終究還是要在我的帶領下輝煌!”
所幸蒙毅現在正處在跪倒在地的情況下,不然其臉上勾起的笑意定然會被周遭群臣看的一清二楚,少不了被人暗中嫉恨。
但就是如此,仍有耳聰目明者發現了蒙毅臉上那若有若無的笑容,位居其後的趙高便看了個一清二楚。
“這蒙毅如此興高采烈,又率先出列擁立,想必早就與那扶蘇暗中私相往來,端是令人可恨!”
趙高也在跪伏的人群當中,即使心中再有怨懟,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當那鶴立雞群的出頭鳥,畢竟已然隱忍了數十年,並不在這一時。
嬴政對底下臣子的反應視而不見,隻是在心中冷笑:“朕之行事豈容爾等猜度?要的便是出其不意。”
因為曾經被呂不韋把持朝政的經曆,嬴政起初並不想早立太子。
在他看來,早早確立太子除卻讓朝中多上一批投機倒把爭相下注的大臣外並無他用。
反而會讓尚未形成獨立政治思想的子嗣受到蠱惑乃至哄騙,日後繼承大位仍會受製於人,此非人君之道。
但扶蘇入朝以後的種種行為舉動改變了嬴政的想法。
他驚訝的發現,這個曾經隻以溫良寬仁著稱的長子竟然在短短數月間就體現了不俗的政治嗅覺和天才的政治思想。
雖然仍有許多青澀之處,但已然可以稱之為璞玉,而不是昔日隻會沉湎於典籍舊紙的頑石。
而要將這塊璞玉磨煉為足以獨撐大秦王朝的擎天白玉柱,便不是區區倫侯內史能夠做到的,嬴政必須給他加加擔子。
“起來吧,日後多加自勉,最要緊之事便是將這謹小慎微的性子去了,為君為主者豈能如此?”
嬴政對著扶蘇略略頷首,示意這大秦的新立太子起身,又接著說道:“既為太子,迴京之後便著手建府攬臣,莫要疏忽。”
這才是嬴政要如此迅速確立扶蘇為太子的真正原因,秦朝並無行之有效的東宮製度,隻有沿襲下來的太子詹事、家丞等私人性質的家臣。
這就導致太子在繼位之前很難有自己足夠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少年時便被確立的太子,往往隻是受人裹挾而無自己主見。
嬴政自己的王權之路便是崎嶇不平,他深知其中不易,因此必須為扶蘇早作基礎,以免重蹈覆轍。
當然,扶蘇之所以能在今日成為獨一份的開府建製的太子,也是建立在兩個條件之下。
其一便是嬴政的個人威望,隻有這位首開統一先河的始皇帝點頭才有膽略和權柄在事先完全不同臣子商量的情況下便如此行事。
其二則是扶蘇的辛苦努力,雖然扶蘇入朝隻有不到一年時間,但在這短暫期限內展現的改變和政治能力已經足以讓嬴政有所傾向。
作為長公子的扶蘇天然就有著無比的政治優勢,在這個嫡長子繼承製貫穿曆史的中華大地上,出生早一刻都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先前嬴政一直未立太子隻是顧慮扶蘇這長子醉心典籍儒術,不通治政之道,其餘諸子又未長成,存了幾分考較的心思。
但扶蘇自加冠以後便迅速從儒術典籍中掙脫出來,通過數次建言獻策展現出政治方麵的機敏嗅覺和足以栽培的執政能力。
因此嬴政不再猶豫,瞞著所有人在心中悄然下了立扶蘇為太子的決定,更是借著這年歲更迭,雍山郊祭之時下達成命。
“兒臣時時警醒於心,決不辜負父皇所期!”扶蘇心中波瀾稍定,從容將身子從地上直起,一字一句地對著嬴政承諾。
而此時距離這父子君臣二人最近的王綰,也聽到了嬴政對扶蘇的囑托,不由得在心中歎息起來:
“看來長公子是早就得了陛下歡心,今日一事老夫折的不怨,卻是做了一迴陛下恩威並施帝王術的犧牲!”
“怎會如此?陛下為何如此草率?甚至都未提前暗中警示於吾,如此一反常態,難道長公子真有如此才華值得陛下傾力養之?”
李斯仍然沒有從扶蘇被冊立為太子的震驚中緩釋過來,如今又隱隱聽得嬴政令扶蘇開府建製一事,更是愈發心驚。
但這大秦廷尉終究非同凡人,轉瞬之間便是想明其中內情,隻留些許苦笑:“陛下怕是不忍令長公子重經昔日磨難,意圖為其斬斷荊棘罷!”
不得不說,李斯不愧是最為了解嬴政內心的近臣,即便扶蘇加上趙高也可能有所不如,輕易便猜度到了其中詳情。
“不過以長公子之智,也確是擔當得起這太子之位,更有長子血脈傍身,也難怪陛下不願再行斟酌了。”
李斯從初始當中的震驚中迴過神來,卻也覺得嬴政的決定無可厚非,隻是有些太過突然而已,本以為還會磨煉扶蘇一段時間。
“長公子性格溫良寬仁,頗有孝悌之意不說,更是在這理政數月間將自己原有儒家之傾向迅速轉為法家,打消了陛下疑慮。
以郡縣、遷豪、察舉三事展現自身為政方向的正確性,更是創舉蘇紙、印刷為萬世之基。
後宮諸公子間誠然最為擢拔,何須再行考較?又有哪位公子能再做出比得上長公子的功績來?”
李斯理清楚其中脈絡,更是越發覺得扶蘇今日被冊立太子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情,隻是不免苦笑:“卻是令那蒙毅奪了先機,我李斯未能早早結下善緣呐!”
不過李斯即使此時心中略有悔意,卻也不後悔當初的決定。
畢竟自己已經位及廷尉,更是走的孤臣一路,萬不可能與昔日的扶蘇有所親密,那才是取禍之道。
“王綰那廝今日昏頭,竟敢徑直頂撞陛下,黜免已是必然之事,這空缺下來的丞相一職,我也未必無有良機,隻是要等迴京之後了。”
李斯很快從失落中走出,轉而思索起了距離自己更近的丞相之位,畢竟扶蘇隻是被立為太子而已,等繼位還早著呢。
“陛下如今春秋正盛,少說還有二三十年的執政之期,更是時常吞服術士丹藥以延年益壽,取信太子仍可徐徐圖之,不宜失了方寸。”
李斯越想越堅定,不再顧慮自己沒有占得交好扶蘇的先機,而是決心先搏到那神往已久的丞相之位。
“爾等也起身罷,迴宮後朕自會令人早擬詔令,正旦過後朝會廣詔天下冊立太子之事,且好生度此佳節。”
嬴政的轉身對著群臣下令,讓這些久久不得活動身子的大秦精英們鬆了口氣,隻是一個個內心仍是百轉千迴。
伴隨著象征結束的蒼涼號角之聲響起,這次拋出眾多驚人消息的郊祭終於結束,大秦君臣們依次下行迴到早早備好的行宮之中。
“圃,你隨我入內,司馬竭,守好門口勿要使他人得進,否則唯你是問!”
扶蘇步行至宮室之前,一番叮囑後帶著圃便迫不及待地取出紙筆,寫下數份傳書,對著後者正色道:
“速將傳書送於母妃、匡當、張蒼處各一,萬勿有失!”
感謝“取個名這麽麻煩”,“”的月票。
盡管嬴政先前的舉動已經讓大家有了心理準備,但當嬴政真的將扶蘇冊立為太子後,在場眾人仍然不免心中震驚。
因為這足以震動鹹陽乃至天下的消息先前根本沒有絲毫風聲傳出,雖然扶蘇成就有目共睹,但嬴政並未流露過冊立太子的想法。
即便對扶蘇有所讚賞,也隻是局限在父子二人之間,並沒有任一臣子能夠明曉其意,即使是最為受寵的李斯、蒙毅也絲毫不知。
“這?我這就成太子了?”扶蘇腦子暈暈乎乎的,即便已經逐漸養成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城府,但此時仍然難以抑製住麵上的激動神情。
“兒臣,兒臣謝過父皇恩典,唯有持身以正,勤勉本職方能迴報父皇所期!”
好在嬴政先前的一番話已經讓扶蘇有了一點心理準備,對此時的冊立之事有所揣測,再加上曆練得來的經驗,總算是做了一副得體的應對。
剛剛站起的諸臣看著激動跪倒在地的扶蘇,不由得麵麵相覷起來。
按理說嬴政發布冊立太子的詔命,眾人皆應跪伏領旨,但此事實在太過突然,即便是再敏感的老臣也不由得呆愣一二。
“微臣恭賀長公子得立太子,恭賀我大秦得立國本,大秦千秋萬世,代代不絕。”
一道響亮的聲音自群臣中傳來打破了現場因無人響應而略顯尷尬的氣氛,眾人也終於反應過來,紛紛附和那始作俑者。
扶蘇並沒有抬頭望去看究竟是何人成此首擁之功,這道聲音他早已經熟稔無比,必是當今上卿蒙毅無疑。
事情也的確如其所料,始作俑者正是蒙毅而再無他人,這位與扶蘇早有羈絆的大秦上卿此時正恭謹跪倒在地,心內狂喜不已:
“長公子果然得立太子,我蒙毅昔日所做抉擇終於被得證明智,隻要長公子得繼大統,我蒙氏足保三代不衰!
兄長!不知你得知長公子得為太子後是否會後悔於昔日抵觸之事,蒙氏終究還是要在我的帶領下輝煌!”
所幸蒙毅現在正處在跪倒在地的情況下,不然其臉上勾起的笑意定然會被周遭群臣看的一清二楚,少不了被人暗中嫉恨。
但就是如此,仍有耳聰目明者發現了蒙毅臉上那若有若無的笑容,位居其後的趙高便看了個一清二楚。
“這蒙毅如此興高采烈,又率先出列擁立,想必早就與那扶蘇暗中私相往來,端是令人可恨!”
趙高也在跪伏的人群當中,即使心中再有怨懟,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當那鶴立雞群的出頭鳥,畢竟已然隱忍了數十年,並不在這一時。
嬴政對底下臣子的反應視而不見,隻是在心中冷笑:“朕之行事豈容爾等猜度?要的便是出其不意。”
因為曾經被呂不韋把持朝政的經曆,嬴政起初並不想早立太子。
在他看來,早早確立太子除卻讓朝中多上一批投機倒把爭相下注的大臣外並無他用。
反而會讓尚未形成獨立政治思想的子嗣受到蠱惑乃至哄騙,日後繼承大位仍會受製於人,此非人君之道。
但扶蘇入朝以後的種種行為舉動改變了嬴政的想法。
他驚訝的發現,這個曾經隻以溫良寬仁著稱的長子竟然在短短數月間就體現了不俗的政治嗅覺和天才的政治思想。
雖然仍有許多青澀之處,但已然可以稱之為璞玉,而不是昔日隻會沉湎於典籍舊紙的頑石。
而要將這塊璞玉磨煉為足以獨撐大秦王朝的擎天白玉柱,便不是區區倫侯內史能夠做到的,嬴政必須給他加加擔子。
“起來吧,日後多加自勉,最要緊之事便是將這謹小慎微的性子去了,為君為主者豈能如此?”
嬴政對著扶蘇略略頷首,示意這大秦的新立太子起身,又接著說道:“既為太子,迴京之後便著手建府攬臣,莫要疏忽。”
這才是嬴政要如此迅速確立扶蘇為太子的真正原因,秦朝並無行之有效的東宮製度,隻有沿襲下來的太子詹事、家丞等私人性質的家臣。
這就導致太子在繼位之前很難有自己足夠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少年時便被確立的太子,往往隻是受人裹挾而無自己主見。
嬴政自己的王權之路便是崎嶇不平,他深知其中不易,因此必須為扶蘇早作基礎,以免重蹈覆轍。
當然,扶蘇之所以能在今日成為獨一份的開府建製的太子,也是建立在兩個條件之下。
其一便是嬴政的個人威望,隻有這位首開統一先河的始皇帝點頭才有膽略和權柄在事先完全不同臣子商量的情況下便如此行事。
其二則是扶蘇的辛苦努力,雖然扶蘇入朝隻有不到一年時間,但在這短暫期限內展現的改變和政治能力已經足以讓嬴政有所傾向。
作為長公子的扶蘇天然就有著無比的政治優勢,在這個嫡長子繼承製貫穿曆史的中華大地上,出生早一刻都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先前嬴政一直未立太子隻是顧慮扶蘇這長子醉心典籍儒術,不通治政之道,其餘諸子又未長成,存了幾分考較的心思。
但扶蘇自加冠以後便迅速從儒術典籍中掙脫出來,通過數次建言獻策展現出政治方麵的機敏嗅覺和足以栽培的執政能力。
因此嬴政不再猶豫,瞞著所有人在心中悄然下了立扶蘇為太子的決定,更是借著這年歲更迭,雍山郊祭之時下達成命。
“兒臣時時警醒於心,決不辜負父皇所期!”扶蘇心中波瀾稍定,從容將身子從地上直起,一字一句地對著嬴政承諾。
而此時距離這父子君臣二人最近的王綰,也聽到了嬴政對扶蘇的囑托,不由得在心中歎息起來:
“看來長公子是早就得了陛下歡心,今日一事老夫折的不怨,卻是做了一迴陛下恩威並施帝王術的犧牲!”
“怎會如此?陛下為何如此草率?甚至都未提前暗中警示於吾,如此一反常態,難道長公子真有如此才華值得陛下傾力養之?”
李斯仍然沒有從扶蘇被冊立為太子的震驚中緩釋過來,如今又隱隱聽得嬴政令扶蘇開府建製一事,更是愈發心驚。
但這大秦廷尉終究非同凡人,轉瞬之間便是想明其中內情,隻留些許苦笑:“陛下怕是不忍令長公子重經昔日磨難,意圖為其斬斷荊棘罷!”
不得不說,李斯不愧是最為了解嬴政內心的近臣,即便扶蘇加上趙高也可能有所不如,輕易便猜度到了其中詳情。
“不過以長公子之智,也確是擔當得起這太子之位,更有長子血脈傍身,也難怪陛下不願再行斟酌了。”
李斯從初始當中的震驚中迴過神來,卻也覺得嬴政的決定無可厚非,隻是有些太過突然而已,本以為還會磨煉扶蘇一段時間。
“長公子性格溫良寬仁,頗有孝悌之意不說,更是在這理政數月間將自己原有儒家之傾向迅速轉為法家,打消了陛下疑慮。
以郡縣、遷豪、察舉三事展現自身為政方向的正確性,更是創舉蘇紙、印刷為萬世之基。
後宮諸公子間誠然最為擢拔,何須再行考較?又有哪位公子能再做出比得上長公子的功績來?”
李斯理清楚其中脈絡,更是越發覺得扶蘇今日被冊立太子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事情,隻是不免苦笑:“卻是令那蒙毅奪了先機,我李斯未能早早結下善緣呐!”
不過李斯即使此時心中略有悔意,卻也不後悔當初的決定。
畢竟自己已經位及廷尉,更是走的孤臣一路,萬不可能與昔日的扶蘇有所親密,那才是取禍之道。
“王綰那廝今日昏頭,竟敢徑直頂撞陛下,黜免已是必然之事,這空缺下來的丞相一職,我也未必無有良機,隻是要等迴京之後了。”
李斯很快從失落中走出,轉而思索起了距離自己更近的丞相之位,畢竟扶蘇隻是被立為太子而已,等繼位還早著呢。
“陛下如今春秋正盛,少說還有二三十年的執政之期,更是時常吞服術士丹藥以延年益壽,取信太子仍可徐徐圖之,不宜失了方寸。”
李斯越想越堅定,不再顧慮自己沒有占得交好扶蘇的先機,而是決心先搏到那神往已久的丞相之位。
“爾等也起身罷,迴宮後朕自會令人早擬詔令,正旦過後朝會廣詔天下冊立太子之事,且好生度此佳節。”
嬴政的轉身對著群臣下令,讓這些久久不得活動身子的大秦精英們鬆了口氣,隻是一個個內心仍是百轉千迴。
伴隨著象征結束的蒼涼號角之聲響起,這次拋出眾多驚人消息的郊祭終於結束,大秦君臣們依次下行迴到早早備好的行宮之中。
“圃,你隨我入內,司馬竭,守好門口勿要使他人得進,否則唯你是問!”
扶蘇步行至宮室之前,一番叮囑後帶著圃便迫不及待地取出紙筆,寫下數份傳書,對著後者正色道:
“速將傳書送於母妃、匡當、張蒼處各一,萬勿有失!”
感謝“取個名這麽麻煩”,“”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