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潁川城父
“師兄為何阻吾!那陳平竟然將吾等墨家門徒視作宵小之輩,如此無理為何不與之辯明!”
蒲晉甩開鄧桓的手臂,一臉忿怒地對著後者質詢。
“因為多說無益,爾還是太過年輕氣盛,看不出那陳平是心存疑慮,故意設障。”
鄧桓卻是一臉嚴肅,對著自己的小師弟耐心解釋:
“何況其所說不錯,吾等未有官職傍身確實難以取信他人。
便是這羅網之名,吾等也不敢告知於其,文成君畢竟還有諸多限製,不便行事。
與其多做徒勞的口舌之爭,不若速將此事稟報上峰。
以文成君對那陳平重視程度,定然會將證據傳來,令那陳平心服口服。
吾等也不至於落後同僚太多,在钜子那裏失了顏麵,須知事事當以效力為先。”
蒲晉心神搖動,如此才知曉鄧桓的良苦用心,不由得對自己的一時意氣有所慚愧:
“師兄所言甚是,是晉心胸有所狹隘了,吾等還是快快歸於陽武城中稟報罷!”
鄧桓見此也不再多言,兩道身影迅速朝著縣城方向奔去。
如果不是因為有著扶蘇的事先幹預,陳平隻會按部就班地入職,不會發生如此多的插曲。
陳平的經曆隻是察舉之製下被錄取的數千士子的一個縮影,但不同的是,某些士子並不像陳平一般視其為救命稻草。
“子房當真要去赴任這城父縣吏不成?”
一名神色陰沉的中年男子對著眼前一身白袍的青年男子質詢,言語中卻是帶了許多不滿之意。
“自然不是,吾張氏與那嬴秦之間仇深似海,又如何能去為其效力?叔父此問卻是多餘了。”
青年男子一臉淡然,對叔父的質詢狀如無意,畢竟他才是如今的張氏家主,張良。
“那爾為何要去參加那察舉,以爾學識被錄用自是尋常,為何如此行事?!”
中年男子並不因張良的辯駁有所緩釋,反而頗有些咄咄逼人之感。
“叔父莫要心急,吾隻是試一試這所謂察舉之製罷了,又如何會當真為一微末小吏,豈不是有辱家門?
韓國早亡,這嬴秦並吞海內後又有頗多變革之舉,吾等若不知己知彼隻是一味仇恨,又如何能重圖複國?”
張良淡然一笑,好似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更何況吾雖得中茂才,但也不是必須前往縣中受職,
隻需言稱不願為吏,托詞於明歲郡試便可,那察舉之製中明文所令可有此選,叔父又何必憂心?”
中年男子這才神色稍緩,隻是不免追問其中細節:“那以子房所見,這察舉之製究竟如何?”
張良聽到叔父的問詢,臉上原本風輕雲淡的神情不由得升起一絲陰霾,連帶著聲音都有所凝重:
“此製實乃誅心之策,毋論是察舉當日還是放榜之日,縣中士子無一不是踴躍而至,其中不乏六國舊民。
長此以往,莫說這嬴秦朝內不缺官吏,便是這亭裏鄉間怕是也要擠滿天下士子,吾等複國阻力隻會更甚!”
中年男子,也就是張放神色凝固下來,自己這個侄子的判斷是完全信得過的。
張氏五代相韓,所培養出的子弟天然便對政治具有相當的敏感性,而張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恨!難不成吾等隻能坐視這虎狼之國慢慢將這六國故土遺民蠶食殆盡否?!”
張放一拳砸到案上,顯現出其人的暴躁情緒,作為張氏一族中難得不走文士路線的子弟,張放的性格著實迥異他人。
張良看著眼前情緒失控的叔父,不由得溫聲出言安慰:
“叔父莫要如此作態,這嬴秦雖然有如此種種政令,但其重刑苛民的實質不改便定然不會長久。
隻是如今其一統天下的兵威正盛,嬴政其人的威勢又太過強悍故而未曾發作,可隻要吾等潛心靜待,
這虎狼之國的底色必將其葬送於自身之手,嬴政一死天下則必有反複,那時才是吾等複國之日。”
“可這嬴政年不過四十,待其身死卻是要等到何時?更毋論其子扶蘇如今嶄露頭角,潛心數十年後未必有吾等可乘之機啊!”
張放卻並不樂觀,他的歲數不比嬴政小上多少,一味隱忍下去並不是其所想預見的,更別說還有扶蘇這個變數。
“那扶蘇再是如何出眾,如今也不是太子,更不要提日後得繼至尊之位,隻要嬴政暴卒,天下必然大亂!”
張良仍是一臉平淡,但說出的話卻是鋒芒畢露:
“昔日荊軻刺秦隻差一步,若是那時嬴政便暴斃,這天下定然不會如此一統,吾也未嚐不可一試!”
張放目瞪口呆地盯著眼前這個文弱書生打扮的侄子,仿佛第一次認識張良一般:
“子房爾為何能有如此狂想?莫說是久居深宮的嬴政,便是其子扶蘇日前遭遇楚人刺殺都未身死,
反倒是那刺客頭顱卻懸於城門之上,爾可萬萬不能以身犯險,玦兒身死之後便隻剩子房一人承繼大兄血脈,不容有失!”(注1)
說道最後,張放的語氣已經從震驚變為了命令。
張良的弟弟在韓國破滅之時便被秦人所殺,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張良重蹈覆轍。
“叔父說笑了,良武藝平平,隻是略通六藝又怎會以身犯險?自然是尋求壯士行刺,也不急於一時。”
張良此時還未成長到後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水平,隻是有著一腔意氣支撐其反秦而已,
因此其想法還是停留在依靠匹夫之勇的階段,不過再是熱血的張子房也不會拿著自己性命開玩笑。
“嬴政整日居於鹹陽之中,身邊甲士林立,良又怎會為一時意氣行不智之舉?隻是初有謀劃,以待天時而已。”
張放聽到這才放心下來,雖然自己這個侄子繼承了他父親和大父的智謀,但畢竟涉世不深,難保不會因一時激憤行事。
“爾能如此清醒自然最好,隻是叔父仍是以為不妥。
那嬴政經曆多次生死險境後護衛極為森嚴,一介匹夫真能擔負起如此重任?
更何況其子扶蘇少壯,入朝後屢有聲名,倘若嬴政當真暴卒,這嬴秦也未必會突然分崩離析。”
張良也知道張放說的是事實,作為有著成年子嗣的君王,即使嬴政暴死也很難讓秦朝傷筋動骨,最多是震蕩一二。
但張良也無計可施,作為苟延殘喘的亡國之奴,將希望寄托在刺客身上已經是最為現實的一種嚐試了。
“叔父所言有理,不過吾等如今除卻此策,又有何等手段能讓這嬴秦覆滅?總不能使那嬴政扶蘇一道暴卒罷!”
張良臉上終於是露出了苦笑,隨著秦朝一道道維穩詔令的頒發,他是真的有點看不到複國的希望了。
殊不知,曆史的無常最是讓人意想不到,此時的張良根本想不到原有曆史上扶蘇還真就能與嬴政一同赴死,
更想不到繼位的胡亥會在趙高唆使下把宗室子弟和大臣能吏屠戮一空,將秦朝覆滅在自己手中。
隻能說,邏輯是小說才需要的東西,現實往往都是荒謬絕倫出人意料的。
注1:按史記所載,張良有弟早死。《史記·留侯世家》: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感謝“歸去來_bb”的兩張月票,感恩。
“師兄為何阻吾!那陳平竟然將吾等墨家門徒視作宵小之輩,如此無理為何不與之辯明!”
蒲晉甩開鄧桓的手臂,一臉忿怒地對著後者質詢。
“因為多說無益,爾還是太過年輕氣盛,看不出那陳平是心存疑慮,故意設障。”
鄧桓卻是一臉嚴肅,對著自己的小師弟耐心解釋:
“何況其所說不錯,吾等未有官職傍身確實難以取信他人。
便是這羅網之名,吾等也不敢告知於其,文成君畢竟還有諸多限製,不便行事。
與其多做徒勞的口舌之爭,不若速將此事稟報上峰。
以文成君對那陳平重視程度,定然會將證據傳來,令那陳平心服口服。
吾等也不至於落後同僚太多,在钜子那裏失了顏麵,須知事事當以效力為先。”
蒲晉心神搖動,如此才知曉鄧桓的良苦用心,不由得對自己的一時意氣有所慚愧:
“師兄所言甚是,是晉心胸有所狹隘了,吾等還是快快歸於陽武城中稟報罷!”
鄧桓見此也不再多言,兩道身影迅速朝著縣城方向奔去。
如果不是因為有著扶蘇的事先幹預,陳平隻會按部就班地入職,不會發生如此多的插曲。
陳平的經曆隻是察舉之製下被錄取的數千士子的一個縮影,但不同的是,某些士子並不像陳平一般視其為救命稻草。
“子房當真要去赴任這城父縣吏不成?”
一名神色陰沉的中年男子對著眼前一身白袍的青年男子質詢,言語中卻是帶了許多不滿之意。
“自然不是,吾張氏與那嬴秦之間仇深似海,又如何能去為其效力?叔父此問卻是多餘了。”
青年男子一臉淡然,對叔父的質詢狀如無意,畢竟他才是如今的張氏家主,張良。
“那爾為何要去參加那察舉,以爾學識被錄用自是尋常,為何如此行事?!”
中年男子並不因張良的辯駁有所緩釋,反而頗有些咄咄逼人之感。
“叔父莫要心急,吾隻是試一試這所謂察舉之製罷了,又如何會當真為一微末小吏,豈不是有辱家門?
韓國早亡,這嬴秦並吞海內後又有頗多變革之舉,吾等若不知己知彼隻是一味仇恨,又如何能重圖複國?”
張良淡然一笑,好似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更何況吾雖得中茂才,但也不是必須前往縣中受職,
隻需言稱不願為吏,托詞於明歲郡試便可,那察舉之製中明文所令可有此選,叔父又何必憂心?”
中年男子這才神色稍緩,隻是不免追問其中細節:“那以子房所見,這察舉之製究竟如何?”
張良聽到叔父的問詢,臉上原本風輕雲淡的神情不由得升起一絲陰霾,連帶著聲音都有所凝重:
“此製實乃誅心之策,毋論是察舉當日還是放榜之日,縣中士子無一不是踴躍而至,其中不乏六國舊民。
長此以往,莫說這嬴秦朝內不缺官吏,便是這亭裏鄉間怕是也要擠滿天下士子,吾等複國阻力隻會更甚!”
中年男子,也就是張放神色凝固下來,自己這個侄子的判斷是完全信得過的。
張氏五代相韓,所培養出的子弟天然便對政治具有相當的敏感性,而張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恨!難不成吾等隻能坐視這虎狼之國慢慢將這六國故土遺民蠶食殆盡否?!”
張放一拳砸到案上,顯現出其人的暴躁情緒,作為張氏一族中難得不走文士路線的子弟,張放的性格著實迥異他人。
張良看著眼前情緒失控的叔父,不由得溫聲出言安慰:
“叔父莫要如此作態,這嬴秦雖然有如此種種政令,但其重刑苛民的實質不改便定然不會長久。
隻是如今其一統天下的兵威正盛,嬴政其人的威勢又太過強悍故而未曾發作,可隻要吾等潛心靜待,
這虎狼之國的底色必將其葬送於自身之手,嬴政一死天下則必有反複,那時才是吾等複國之日。”
“可這嬴政年不過四十,待其身死卻是要等到何時?更毋論其子扶蘇如今嶄露頭角,潛心數十年後未必有吾等可乘之機啊!”
張放卻並不樂觀,他的歲數不比嬴政小上多少,一味隱忍下去並不是其所想預見的,更別說還有扶蘇這個變數。
“那扶蘇再是如何出眾,如今也不是太子,更不要提日後得繼至尊之位,隻要嬴政暴卒,天下必然大亂!”
張良仍是一臉平淡,但說出的話卻是鋒芒畢露:
“昔日荊軻刺秦隻差一步,若是那時嬴政便暴斃,這天下定然不會如此一統,吾也未嚐不可一試!”
張放目瞪口呆地盯著眼前這個文弱書生打扮的侄子,仿佛第一次認識張良一般:
“子房爾為何能有如此狂想?莫說是久居深宮的嬴政,便是其子扶蘇日前遭遇楚人刺殺都未身死,
反倒是那刺客頭顱卻懸於城門之上,爾可萬萬不能以身犯險,玦兒身死之後便隻剩子房一人承繼大兄血脈,不容有失!”(注1)
說道最後,張放的語氣已經從震驚變為了命令。
張良的弟弟在韓國破滅之時便被秦人所殺,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張良重蹈覆轍。
“叔父說笑了,良武藝平平,隻是略通六藝又怎會以身犯險?自然是尋求壯士行刺,也不急於一時。”
張良此時還未成長到後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水平,隻是有著一腔意氣支撐其反秦而已,
因此其想法還是停留在依靠匹夫之勇的階段,不過再是熱血的張子房也不會拿著自己性命開玩笑。
“嬴政整日居於鹹陽之中,身邊甲士林立,良又怎會為一時意氣行不智之舉?隻是初有謀劃,以待天時而已。”
張放聽到這才放心下來,雖然自己這個侄子繼承了他父親和大父的智謀,但畢竟涉世不深,難保不會因一時激憤行事。
“爾能如此清醒自然最好,隻是叔父仍是以為不妥。
那嬴政經曆多次生死險境後護衛極為森嚴,一介匹夫真能擔負起如此重任?
更何況其子扶蘇少壯,入朝後屢有聲名,倘若嬴政當真暴卒,這嬴秦也未必會突然分崩離析。”
張良也知道張放說的是事實,作為有著成年子嗣的君王,即使嬴政暴死也很難讓秦朝傷筋動骨,最多是震蕩一二。
但張良也無計可施,作為苟延殘喘的亡國之奴,將希望寄托在刺客身上已經是最為現實的一種嚐試了。
“叔父所言有理,不過吾等如今除卻此策,又有何等手段能讓這嬴秦覆滅?總不能使那嬴政扶蘇一道暴卒罷!”
張良臉上終於是露出了苦笑,隨著秦朝一道道維穩詔令的頒發,他是真的有點看不到複國的希望了。
殊不知,曆史的無常最是讓人意想不到,此時的張良根本想不到原有曆史上扶蘇還真就能與嬴政一同赴死,
更想不到繼位的胡亥會在趙高唆使下把宗室子弟和大臣能吏屠戮一空,將秦朝覆滅在自己手中。
隻能說,邏輯是小說才需要的東西,現實往往都是荒謬絕倫出人意料的。
注1:按史記所載,張良有弟早死。《史記·留侯世家》: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感謝“歸去來_bb”的兩張月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