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蓋棺定論
扶蘇直接將曆史上秦朝鞏固百越之地統治的舉措原樣照搬。
唯一不同的是,這一世的秦朝還沒有吃到失敗的苦果,操作空間還有很多。
在原有曆史上,秦軍雖然攻伐成功一些地域,但由於缺乏統治基礎,經常發生複叛的情況,導致秦廷疲於奔命。
直至第二次攻擊百越的戰爭獲得勝利後,秦朝采取了移民實邊的政策,才將對百越的統治穩固下來,並慢慢將百越之地同化。
為了節省損耗不必要的國力,也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眼光,扶蘇現在便提出了這一戰略。
他可不想等到秦朝損兵折將,嚐到慘痛教訓之後再被迫由朝內臣子總結出來。
“不可!法者,國之柱石也,豈可隨意更迭?!”還未等嬴政對扶蘇的意見表態,李斯卻是率先站了出來反駁:
“陛下!法令乃吾大秦立國之本,犯法者刑,本是天經地義之理。
若為千裏之外的不毛之地便赦免刑徒,將其罪責一筆勾銷,隻為充實邊地,豈不是大謬?!
長公子入朝理政不久,所言實在過於虛妄,此事萬萬不可啊!”
扶蘇沒有想到,最先站出來反對的竟是一向城府頗深的李斯,還是如此地聲色俱厲。
而且觀其言語神態,並無作偽之意,而是實實在在地認為此策不可頒行。
饒是如此,扶蘇也不會因為李斯的赫赫大名而被嚇退,輕易改變自己的原有設想。
要知道,既然曆史上的秦朝能夠最終實行這一戰略,那便說明嬴政是一定首肯過的。
無論朝內其他眾人如何反對,隻要自己把握住嬴政這位始皇帝的喜好,就一定不會出現差錯。
這,就是自己身為穿越者的最大優勢。
“廷尉此言謬也,律令固然為大秦立國之基,但若有阻社稷發展,又有何不得讓步一二?
更毋論此舉並非要壞之律令,隻是將刑徒之人的懲處將刑責轉為遷徙,又有何不可?
若是不以刑徒之輩實邊,莫不是要以吾關中秦民,以吾大秦宗室前往?那被所移黔首又何罪之有?!”
扶蘇大義凜然,連珠炮似地將李斯所言一一懟了迴去。
經過連年戰爭,此時的秦朝關中已然很是空虛。
征發役夫和士卒已經讓秦朝的基本盤超荷運轉,絕不可能再行遷徙,這會直接動搖秦朝的施政基礎。
“陛下,微臣絕無此意,長公子所言實在非吾心中所想,陛下明鑒。”
李斯沒有繼續和扶蘇爭辯,而是向著嬴政俯首澄清。
宦海沉浮十數年,李斯自是知道,與長公子的爭辯毫無意義。
隻要將自己態度立場表明便可,剩下的隻在那位始皇帝的一言定奪。
再說,退一萬步來講,自己是臣,長公子雖未為君,卻也不是臣子能當庭意氣相爭的存在。
一味爭論辯駁下去,隻是徒逞口舌之利而已,最終卻會令陛下厭惡,得不償失。
因此李斯不敢再行爭論,隻是向嬴政闡明心意後便安然俯首聽命。
“廷尉之心,朕心自明。”嬴政淡淡迴應,卻是沒有正麵作答,而是對著其餘諸臣說道:
“爾等對扶蘇與廷尉所言有何想法?可有人論述一二?”
殿中群臣均是沉默不語,在沒有摸清楚這位始皇帝的意圖之前,任誰也不願冒著風險表態。
有的時候,什麽都不做也比做錯事強,前者隻是被打上庸碌標簽,後者卻會永失聖心。
因此殿中一時冷然,熙熙攘攘的大殿間一時竟鴉雀無聲。
但鹹陽宮作為此時大秦帝國的菁華所在,自然不會都是庸庸碌碌之人,還是少不了敢於直言之輩的。
“微臣以為,長公子所言更為適宜如今百越之地,所謂律令,不也是商君屢次變更而來?
臣對長公子方才所言深以為然,凡有益大秦社稷者,皆可行,又何必拘泥於律令成規?
廷尉所言固然有其道理,但特殊之事,略有變通也未嚐不可,臣附長公子之議。”
一道厚重的聲音打破了殿中凝滯的氣氛,扶蘇不由將目光隱蔽投注而去,隻見那出言者,卻是禦史大夫,馮劫。
馮劫並未與扶蘇有眼神間的交流,隻是一臉嚴肅地對著嬴政闡述自己的觀點。
“不錯,禦史大夫所言正是吾心中所想,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若是吾大秦一味抱殘守缺,又如何能行商君事而並吞六國?
昔日西陲邊地之弱秦,能成天下共主,靠的正是這一股永在求變之氣,今人安能不如古人哉?”
扶蘇為自己的發言畫上了最終的句號,隻待嬴政蓋棺定論。
“微臣附長公子並禦史大夫所言。”蒙毅也做出了抉擇。
自己先前的傾向已經很明顯了,沒理由不堅持下去,而眾臣一時之間也是紛紛附和。
李斯聽著此起彼伏的反對聲,心中並無起伏,隻是靜靜等待那位唯一的至尊蓋棺定論。
朝堂之事,並不是誰得群臣支持更多,誰便能立於不敗之地,一切隻在那位始皇帝陛下的一念之間。
便如先前分封郡縣之爭,即使丞相王綰的勢力再大,追隨者再多,隻要嬴政一言,自己便是完勝。
隻不過,李斯這次,並沒有壓中始皇帝的心意。
“廷尉所言固然有理,律令不可廢。
然當今乃大變革之世,朕所成就的是前人未有之大事業,自然不可盡如前人規製。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扶蘇所言正合商君變革之真意,也更應如今變革之大勢。
傳旨,著天下死囚免於秋後問斬,移之百越以實邊地!”
嬴政一言既出,群臣心中再是各有所念,也都盡皆俯首稱是,包括廷尉李斯。
隻是李斯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有所懊悔於沒能再次迎合嬴政心意,終究是略輸一籌。
但其經年所受法家之熏陶,令其並不後悔後悔出列爭辯,心中之義從未更易。
律法乃國之重器,決然不能輕易更改,隻是既有始皇之命,也無需徒做堅持。
扶蘇心中卻是沒有太大感觸,畢竟自己是由果推因,情知嬴政定然會同意自己所請,反應早在自己意料之中。
反倒是馮劫和蒙毅,心中不由得紛紛鬆了口氣,這一次的押注,終究是沒有違背嬴政心意。
“釋放囚徒,也算是施行仁政了,一點點改變也是好的。”扶蘇心中暗暗感慨。
朝會至此也接近尾聲,近期發生的大事都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案,頗有些君臣相得的意味。
隨著宦官一如既往的尖細嗓音作結,殿中諸人緩緩依次退場,朝會終究落幕。
而此時的百越之地,受命領軍在外的屠睢,卻還不知自己的命運已經在悄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吾已上奏陛下所遇困境,不日便有詔書傳來,是戰是停,且待日後再言,如今隻需安心休養,靜候陛下旨意便可。”
五大三粗的屠睢對著自己麵前幾位頂盔摜甲的武將解釋。
“希望陛下能體察吾等,來此蠻夷之地征伐,實在是苦了手下士卒。
那些越人倒是其次,任誰也設想不到,這暑氣與毒蟲怪蛇,竟成南征最大阻礙!
任吾秦軍士卒再是如何勇猛,一病之下,也是難有餘力再行幹戈,隻能徒自扼腕歎息。”
其中一員武將手按長劍,滿臉憂愁之色,言語間更是憂心忡忡。
感謝“esizac”的一張月票,感恩。
扶蘇直接將曆史上秦朝鞏固百越之地統治的舉措原樣照搬。
唯一不同的是,這一世的秦朝還沒有吃到失敗的苦果,操作空間還有很多。
在原有曆史上,秦軍雖然攻伐成功一些地域,但由於缺乏統治基礎,經常發生複叛的情況,導致秦廷疲於奔命。
直至第二次攻擊百越的戰爭獲得勝利後,秦朝采取了移民實邊的政策,才將對百越的統治穩固下來,並慢慢將百越之地同化。
為了節省損耗不必要的國力,也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眼光,扶蘇現在便提出了這一戰略。
他可不想等到秦朝損兵折將,嚐到慘痛教訓之後再被迫由朝內臣子總結出來。
“不可!法者,國之柱石也,豈可隨意更迭?!”還未等嬴政對扶蘇的意見表態,李斯卻是率先站了出來反駁:
“陛下!法令乃吾大秦立國之本,犯法者刑,本是天經地義之理。
若為千裏之外的不毛之地便赦免刑徒,將其罪責一筆勾銷,隻為充實邊地,豈不是大謬?!
長公子入朝理政不久,所言實在過於虛妄,此事萬萬不可啊!”
扶蘇沒有想到,最先站出來反對的竟是一向城府頗深的李斯,還是如此地聲色俱厲。
而且觀其言語神態,並無作偽之意,而是實實在在地認為此策不可頒行。
饒是如此,扶蘇也不會因為李斯的赫赫大名而被嚇退,輕易改變自己的原有設想。
要知道,既然曆史上的秦朝能夠最終實行這一戰略,那便說明嬴政是一定首肯過的。
無論朝內其他眾人如何反對,隻要自己把握住嬴政這位始皇帝的喜好,就一定不會出現差錯。
這,就是自己身為穿越者的最大優勢。
“廷尉此言謬也,律令固然為大秦立國之基,但若有阻社稷發展,又有何不得讓步一二?
更毋論此舉並非要壞之律令,隻是將刑徒之人的懲處將刑責轉為遷徙,又有何不可?
若是不以刑徒之輩實邊,莫不是要以吾關中秦民,以吾大秦宗室前往?那被所移黔首又何罪之有?!”
扶蘇大義凜然,連珠炮似地將李斯所言一一懟了迴去。
經過連年戰爭,此時的秦朝關中已然很是空虛。
征發役夫和士卒已經讓秦朝的基本盤超荷運轉,絕不可能再行遷徙,這會直接動搖秦朝的施政基礎。
“陛下,微臣絕無此意,長公子所言實在非吾心中所想,陛下明鑒。”
李斯沒有繼續和扶蘇爭辯,而是向著嬴政俯首澄清。
宦海沉浮十數年,李斯自是知道,與長公子的爭辯毫無意義。
隻要將自己態度立場表明便可,剩下的隻在那位始皇帝的一言定奪。
再說,退一萬步來講,自己是臣,長公子雖未為君,卻也不是臣子能當庭意氣相爭的存在。
一味爭論辯駁下去,隻是徒逞口舌之利而已,最終卻會令陛下厭惡,得不償失。
因此李斯不敢再行爭論,隻是向嬴政闡明心意後便安然俯首聽命。
“廷尉之心,朕心自明。”嬴政淡淡迴應,卻是沒有正麵作答,而是對著其餘諸臣說道:
“爾等對扶蘇與廷尉所言有何想法?可有人論述一二?”
殿中群臣均是沉默不語,在沒有摸清楚這位始皇帝的意圖之前,任誰也不願冒著風險表態。
有的時候,什麽都不做也比做錯事強,前者隻是被打上庸碌標簽,後者卻會永失聖心。
因此殿中一時冷然,熙熙攘攘的大殿間一時竟鴉雀無聲。
但鹹陽宮作為此時大秦帝國的菁華所在,自然不會都是庸庸碌碌之人,還是少不了敢於直言之輩的。
“微臣以為,長公子所言更為適宜如今百越之地,所謂律令,不也是商君屢次變更而來?
臣對長公子方才所言深以為然,凡有益大秦社稷者,皆可行,又何必拘泥於律令成規?
廷尉所言固然有其道理,但特殊之事,略有變通也未嚐不可,臣附長公子之議。”
一道厚重的聲音打破了殿中凝滯的氣氛,扶蘇不由將目光隱蔽投注而去,隻見那出言者,卻是禦史大夫,馮劫。
馮劫並未與扶蘇有眼神間的交流,隻是一臉嚴肅地對著嬴政闡述自己的觀點。
“不錯,禦史大夫所言正是吾心中所想,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若是吾大秦一味抱殘守缺,又如何能行商君事而並吞六國?
昔日西陲邊地之弱秦,能成天下共主,靠的正是這一股永在求變之氣,今人安能不如古人哉?”
扶蘇為自己的發言畫上了最終的句號,隻待嬴政蓋棺定論。
“微臣附長公子並禦史大夫所言。”蒙毅也做出了抉擇。
自己先前的傾向已經很明顯了,沒理由不堅持下去,而眾臣一時之間也是紛紛附和。
李斯聽著此起彼伏的反對聲,心中並無起伏,隻是靜靜等待那位唯一的至尊蓋棺定論。
朝堂之事,並不是誰得群臣支持更多,誰便能立於不敗之地,一切隻在那位始皇帝陛下的一念之間。
便如先前分封郡縣之爭,即使丞相王綰的勢力再大,追隨者再多,隻要嬴政一言,自己便是完勝。
隻不過,李斯這次,並沒有壓中始皇帝的心意。
“廷尉所言固然有理,律令不可廢。
然當今乃大變革之世,朕所成就的是前人未有之大事業,自然不可盡如前人規製。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扶蘇所言正合商君變革之真意,也更應如今變革之大勢。
傳旨,著天下死囚免於秋後問斬,移之百越以實邊地!”
嬴政一言既出,群臣心中再是各有所念,也都盡皆俯首稱是,包括廷尉李斯。
隻是李斯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有所懊悔於沒能再次迎合嬴政心意,終究是略輸一籌。
但其經年所受法家之熏陶,令其並不後悔後悔出列爭辯,心中之義從未更易。
律法乃國之重器,決然不能輕易更改,隻是既有始皇之命,也無需徒做堅持。
扶蘇心中卻是沒有太大感觸,畢竟自己是由果推因,情知嬴政定然會同意自己所請,反應早在自己意料之中。
反倒是馮劫和蒙毅,心中不由得紛紛鬆了口氣,這一次的押注,終究是沒有違背嬴政心意。
“釋放囚徒,也算是施行仁政了,一點點改變也是好的。”扶蘇心中暗暗感慨。
朝會至此也接近尾聲,近期發生的大事都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案,頗有些君臣相得的意味。
隨著宦官一如既往的尖細嗓音作結,殿中諸人緩緩依次退場,朝會終究落幕。
而此時的百越之地,受命領軍在外的屠睢,卻還不知自己的命運已經在悄然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吾已上奏陛下所遇困境,不日便有詔書傳來,是戰是停,且待日後再言,如今隻需安心休養,靜候陛下旨意便可。”
五大三粗的屠睢對著自己麵前幾位頂盔摜甲的武將解釋。
“希望陛下能體察吾等,來此蠻夷之地征伐,實在是苦了手下士卒。
那些越人倒是其次,任誰也設想不到,這暑氣與毒蟲怪蛇,竟成南征最大阻礙!
任吾秦軍士卒再是如何勇猛,一病之下,也是難有餘力再行幹戈,隻能徒自扼腕歎息。”
其中一員武將手按長劍,滿臉憂愁之色,言語間更是憂心忡忡。
感謝“esizac”的一張月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