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京城風雲變幻
科舉,我書畫雙絕,詩仙在世 作者:林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原首府,汴梁城,趙家。
欽差主使安誠、副使翟進終於離開返京了,府城又再次恢複了曾經的平靜。
而作為風雲人物的趙麟,此時也終於能安安靜靜地開始了讀書。
他雖然對來年的鄉試十分有信心,可也不能掉以輕心。
就算大宗師林大叔十分看重他,可鄉試的監考主官卻是朝廷派下來的官員。
朝堂上局麵複雜,誰也不知道明年派下的官員是哪方勢力?
若像此次一樣,還是楊必成老狐狸的門生,那他就要做好應對之策了。
鄉試舉人的名次,朝廷派下來的主考官可是有極大自主權的。
而且,這經義文章的評判本就有很大的主觀性。
趙麟可不敢保證他的文章,所有的主考官都會喜歡。
他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溫習儒家精義,把大宗師林大叔給他收集的江南、京城近幾年的上等文章,好好的學習一下。
雖他也曾經是學霸、考神,可對於這個時代的科考,還是學習、研究一下的。
在大周帝國遼闊的土地上,擁有神童、文曲星稱號的科考天才,何其的多?
他趙麟雖自信,卻沒有狂妄到能與這個時代所有天才相抗衡。
所以,當汴州城風平浪靜之後,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讀書上,以此為明年的鄉試做準備。
至於京城風雲如何變幻,那就不是他這個小人人的秀才所能關心的了。
皇城,內閣。
今夜值守的閣老,是排名末尾的溫懷誠。
作為內閣中資曆最淺,近乎透明的閣老,這兩年來他一直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遇。
他的座師不是旁人,正是當今內閣的元輔大人。
也是他在的提拔下,他才能平步青雲,一步步從翰林院,到國子監……再到禮部,最終也踏入到了大周宰輔的行列。
他的這位座師不但在他的仕途上,給予了全力的提攜。
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在他的妻子逝世後,更是立主把一個芳華年齡的侄女嫁給了他這個年過半百之人。
溫懷誠知道,元輔大人之所以如此的不遺餘力提攜他,是他當作了接替者來培養。
以他的年齡,加上元輔大人留給他的資源,若是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很快就能在內閣中站穩。
如此一來,他便能替這位元輔大人繼續守護他所遺留下的一切。
說好聽一些,這叫投桃報李、知恩圖報。
說直接一點,則是一場利益的交換。
他溫懷誠當然也樂意這種交易。
本來事情進展的很是順利,在元輔大人的努力下,他也進入到了大周帝國權力的中樞——內閣。
元輔大人也日漸耳聾眼花,開始修身養性,逐步的放權,對內閣的掌控也越來越弱。
若說當前還有什麽事令他上心的話,那就是能在死後獲得一個較好的諡號。
好在這位元輔大人還有自知之明,“文正”當然不敢想的,“文忠”也不好苛求,隻想在百年後能求得一個“文端”。
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
所以嗎,能被賜予“文”字開頭諡號的,基本上都是翰林院出身的文官。
守禮執義,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作為三朝元老,朝廷重臣,他的這位恩師也自認為行事恭謙,不說勞苦功勞,卻也差不多吧。
他為了這個諡號,已快要魔怔了,聖上若不是因他是三朝元老,又曾是先皇的東宮屬官,早就下旨申飭他了。
這就是大周內閣的年邁而又昏聵的元輔大人。
好在內閣中還有他溫懷誠,若是不出意外的話,等這位座師百年後,自己還是能為他求得這樣一個諡號的。
誰曾想,變數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剛滿六十歲,身體還算康健,排名靠前的閣老楊必成逐步走到了台前。
幾十年來,此人在仕途上一路攀爬,讓他獲得了一個“老鯰魚”的諢號。
首先,是他的外貌,眼睛較小,體高頭扁,口闊,下額突出。
曾經某個官員戲稱他類似鯰魚的長相,這一句戲言,很快傳遍京城,而當時作為吏部侍郎的楊必成隻是大度笑了笑。
哪知,一年後,那名四品官員便因考核下等,而被削職,連帶他族兄都受此牽連,貶到了地方。
自此,文武百官不但知道楊必成形似“鯰魚”,性格也類似。
要知道鯰魚看似人畜無害,不過卻是水中兇猛的食肉魚類,而且,晝伏夜出,喜歡潛在暗處,給同類致命一擊。
再者,楊必成十分的圓滑世故,這讓他在仕途上混的風生水起,逐步成為了大周官場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
特別是元輔大人逐漸放權的情況下,“老鯰魚”在內閣便更為活躍了。
他先是投靠到靖王的帳下,繼而得到了後宮那位太後的相助,硬生生地逼走了排名靠前的孫閣老,一躍成為了內閣次輔。
自此這位楊次輔行事愈發的張揚、跋扈。
對於忤逆他的官員,輕則彈劾貶離京城,重則鋃鐺入獄、發配邊疆。
在當今朝堂上,儼然成為了一家獨大的“楊黨”。
不少官員敢怒不敢言,要知道這老賊的背後可是有當今太後、以及靖王的支持。
誰都清楚當今聖上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了太久了。
承繼大統之人,隻會在兩個藩王之間產生。
一個是靖王朱素,他年紀雖輕,卻給人一種溫和恭謙、彬彬有禮的形象。
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子嗣十分的繁茂。再加上當今太後是其姨母,對其十分的喜愛,自是極力支持由他承繼大統。
朝堂不少官員背地裏想要加入他的陣營,從而混上一個從龍之功。
隻是見當今聖上還沒有任何的表態,所以大都還在保持觀望、中立的態度。
可以預料,隻要他們稍微感到風向變化,就會瞬間做出決斷。
這也是為何很多的官員哪怕痛恨次輔楊必成的跋扈,卻不敢與之鬧翻的原因之一。
誰都知道,若是靖王承繼大統,登上那九五至尊之位,楊必成的地位和權力將會達到一個巔峰。
欽差主使安誠、副使翟進終於離開返京了,府城又再次恢複了曾經的平靜。
而作為風雲人物的趙麟,此時也終於能安安靜靜地開始了讀書。
他雖然對來年的鄉試十分有信心,可也不能掉以輕心。
就算大宗師林大叔十分看重他,可鄉試的監考主官卻是朝廷派下來的官員。
朝堂上局麵複雜,誰也不知道明年派下的官員是哪方勢力?
若像此次一樣,還是楊必成老狐狸的門生,那他就要做好應對之策了。
鄉試舉人的名次,朝廷派下來的主考官可是有極大自主權的。
而且,這經義文章的評判本就有很大的主觀性。
趙麟可不敢保證他的文章,所有的主考官都會喜歡。
他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溫習儒家精義,把大宗師林大叔給他收集的江南、京城近幾年的上等文章,好好的學習一下。
雖他也曾經是學霸、考神,可對於這個時代的科考,還是學習、研究一下的。
在大周帝國遼闊的土地上,擁有神童、文曲星稱號的科考天才,何其的多?
他趙麟雖自信,卻沒有狂妄到能與這個時代所有天才相抗衡。
所以,當汴州城風平浪靜之後,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讀書上,以此為明年的鄉試做準備。
至於京城風雲如何變幻,那就不是他這個小人人的秀才所能關心的了。
皇城,內閣。
今夜值守的閣老,是排名末尾的溫懷誠。
作為內閣中資曆最淺,近乎透明的閣老,這兩年來他一直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遇。
他的座師不是旁人,正是當今內閣的元輔大人。
也是他在的提拔下,他才能平步青雲,一步步從翰林院,到國子監……再到禮部,最終也踏入到了大周宰輔的行列。
他的這位座師不但在他的仕途上,給予了全力的提攜。
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在他的妻子逝世後,更是立主把一個芳華年齡的侄女嫁給了他這個年過半百之人。
溫懷誠知道,元輔大人之所以如此的不遺餘力提攜他,是他當作了接替者來培養。
以他的年齡,加上元輔大人留給他的資源,若是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很快就能在內閣中站穩。
如此一來,他便能替這位元輔大人繼續守護他所遺留下的一切。
說好聽一些,這叫投桃報李、知恩圖報。
說直接一點,則是一場利益的交換。
他溫懷誠當然也樂意這種交易。
本來事情進展的很是順利,在元輔大人的努力下,他也進入到了大周帝國權力的中樞——內閣。
元輔大人也日漸耳聾眼花,開始修身養性,逐步的放權,對內閣的掌控也越來越弱。
若說當前還有什麽事令他上心的話,那就是能在死後獲得一個較好的諡號。
好在這位元輔大人還有自知之明,“文正”當然不敢想的,“文忠”也不好苛求,隻想在百年後能求得一個“文端”。
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
所以嗎,能被賜予“文”字開頭諡號的,基本上都是翰林院出身的文官。
守禮執義,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作為三朝元老,朝廷重臣,他的這位恩師也自認為行事恭謙,不說勞苦功勞,卻也差不多吧。
他為了這個諡號,已快要魔怔了,聖上若不是因他是三朝元老,又曾是先皇的東宮屬官,早就下旨申飭他了。
這就是大周內閣的年邁而又昏聵的元輔大人。
好在內閣中還有他溫懷誠,若是不出意外的話,等這位座師百年後,自己還是能為他求得這樣一個諡號的。
誰曾想,變數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剛滿六十歲,身體還算康健,排名靠前的閣老楊必成逐步走到了台前。
幾十年來,此人在仕途上一路攀爬,讓他獲得了一個“老鯰魚”的諢號。
首先,是他的外貌,眼睛較小,體高頭扁,口闊,下額突出。
曾經某個官員戲稱他類似鯰魚的長相,這一句戲言,很快傳遍京城,而當時作為吏部侍郎的楊必成隻是大度笑了笑。
哪知,一年後,那名四品官員便因考核下等,而被削職,連帶他族兄都受此牽連,貶到了地方。
自此,文武百官不但知道楊必成形似“鯰魚”,性格也類似。
要知道鯰魚看似人畜無害,不過卻是水中兇猛的食肉魚類,而且,晝伏夜出,喜歡潛在暗處,給同類致命一擊。
再者,楊必成十分的圓滑世故,這讓他在仕途上混的風生水起,逐步成為了大周官場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
特別是元輔大人逐漸放權的情況下,“老鯰魚”在內閣便更為活躍了。
他先是投靠到靖王的帳下,繼而得到了後宮那位太後的相助,硬生生地逼走了排名靠前的孫閣老,一躍成為了內閣次輔。
自此這位楊次輔行事愈發的張揚、跋扈。
對於忤逆他的官員,輕則彈劾貶離京城,重則鋃鐺入獄、發配邊疆。
在當今朝堂上,儼然成為了一家獨大的“楊黨”。
不少官員敢怒不敢言,要知道這老賊的背後可是有當今太後、以及靖王的支持。
誰都清楚當今聖上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了太久了。
承繼大統之人,隻會在兩個藩王之間產生。
一個是靖王朱素,他年紀雖輕,卻給人一種溫和恭謙、彬彬有禮的形象。
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子嗣十分的繁茂。再加上當今太後是其姨母,對其十分的喜愛,自是極力支持由他承繼大統。
朝堂不少官員背地裏想要加入他的陣營,從而混上一個從龍之功。
隻是見當今聖上還沒有任何的表態,所以大都還在保持觀望、中立的態度。
可以預料,隻要他們稍微感到風向變化,就會瞬間做出決斷。
這也是為何很多的官員哪怕痛恨次輔楊必成的跋扈,卻不敢與之鬧翻的原因之一。
誰都知道,若是靖王承繼大統,登上那九五至尊之位,楊必成的地位和權力將會達到一個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