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聞金國使者帶來的消息後,趙構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他找個借口屏退使者,趕緊跟秦儈等人商議,此事該如何抉擇。
而秦儈最後給出的意見,卻是支持趙構拋開益州劉涚不管,先行與金國締結合約為主。秦儈何以會做出如此決定?按照他向趙構說出的理由,跟金國內部的紛爭有一定的關係。
在秦儈的分析之中,金兀術這個人,向來是不太馴服的。別看他表麵上好像從不曾在意過皇位,但實際上金兀術相當的戀棧權力,就眼下金國各方麵的勢力來說,金兀術可謂是無冕之王,隻有他不買別人的賬,從不曾有別人不買他的帳的時候。
說到底,金國方麵顯然是對金兀術挑這個節骨眼上出兵大散關,有意見,而且這有意見的人,應該就是以金國皇帝完顏亶為首。
而完顏亶在金兀術麵前也是敢怒不敢言,非得要等到金兀術兵出大散關,距離金國朝廷遠了,完顏亶才敢派出使者,快馬加鞭趕來臨安帶話,其目的,就是為了盡快促成兩國之間的議和,爭取“生米煮成熟飯”形成既定的局麵之後,讓金兀術難以再改變什麽。
秦儈此人的腦子的確好使,經過他這麽簡單的一分析,跟事實相去不遠,而按照秦儈的分析,趙構這個字,還真是非簽不可。
有了秦儈等一幫子大臣的支持,趙構心中也就有了底氣,說到底,他還是希望將來有個萬一的時候,能夠有人站出來,幫他被黑鍋,他是皇帝,當然是不能有錯的,即便是錯了,那也必定是有人在其中慫恿,他頂多就是個“知人不明”的罪過而已。
在秦儈等人的“主持”之下,趙構“非常猶豫”的在最先擬定的和談協議書上簽字,那金國使者立馬帶著簽字的文書,毫不遲疑的就經過趙構許可,快馬加鞭離開臨安,趕返金國。
與此同時,身在大散關的吳階,卻是在吳璘的懷中,咽下了人生的最後一口氣。
吳階死了,整個大散關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上至吳璘等將領,下到每一個士卒,都自覺自願的為吳階,披麻戴孝,那把就是正在牆頭執勤的士兵,也為自己掛上了白色的臂花,整個大散關,放眼望去,處處都是一片雪白。
白色的挽聯,白色的臂花,還有那些蒼白的麵孔。
對於大散關的數萬將士來說,吳階就是他們所有人的家長,是他們精神上的領袖。這些年來,正是在吳階的率領之下,他們雖然磕磕絆絆,卻總算是走了下來。麵對金兵也好,異族也罷,他們流血流汗,當始終沒有辜負朝廷和百姓們的希望,將大散關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吳階不一定是個百戰百勝的將領,但他卻絕對是個愛兵如子的好將領,這些年跟著他的將士,沒有一個人被他虧待過,也讓眾將士視吳階如父輩兄長,尊敬之中,帶著濃濃的愛戴。
照理說,吳階這樣的人亡故,葬禮不能輕慢,可是因為吳階彌留之際對吳璘的囑托,他的葬禮安排非常的簡單。
按照吳階的要求,吳璘主持了這場葬禮,吳階麾下的每個正將都參加了葬禮,而就在簡單而肅穆的葬禮之後,吳璘很快就組織了那些將領,召開了軍事會議。
“諸位將軍,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我的兄長,長輩,在此,先感謝諸位將軍多年來對我的照顧和幫助。”
身上仍舊是披麻戴孝的吳璘,說完這句話,就先行向諸將躬身為禮,諸將又如何肯受吳璘這樣的大禮,且不提吳璘是吳階親兄弟這一茬關係,光是眼下,真正能夠將大家組織起來形成戰鬥力的,也隻有吳璘。
更重要的是,在吳階去世之前,曾經將所有的將領召集在一起,委婉的轉達了他的意思。
關於吳階的家族早已經遷移到劉涚所占據的新都城這件事情,軍中知道的人並不多,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裏,他卻是極其嚴肅的向跟隨了他一輩子的那些將領道歉,並將其家族已經遷徙到新都城的事情,毫不猶豫的告訴了眾將。
將領之中也有人已經知道此事,故而反應不大,而初次得知此事的將領,心中卻很驚訝。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吳家人全數遷徙到益州新都城劉涚治下,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那就形同是吳階早已經叛出朝廷,投奔了劉涚。
這般的事情,可不簡單啊!
朝廷是否知道此事?若是知道了,那朝廷是否還會將大散關上的將士,視作為朝廷的兵馬?如果朝廷將這些人視為叛軍,那眼下金兀術大軍來襲,朝廷還會派出增援部隊麽?
吳階在世的時候,哪怕金兵數次扣邊,將士們從不曾想過增援的事情,也從擔心大散關會陷落,隻要吳階在,大家就放佛是有個主心骨一般。
等到眾人逐漸消化掉這個驚天消息之後,吳階才有開口,將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逐一說出,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吳階說話也是斷斷續續的,但終究還是將自己的心思闡明了。
吳階告訴大家夥兒,他是不看好南宋朝廷了,尤其是趙構同意跟金國議和,成為金國的藩屬國之後,吳階是發自內心的不再認可南宋朝廷,在他臨死之際,他覺得,若是帶著“宋人”這樣的頭銜,死了之後他都沒有顏麵再見吳家的列祖列宗了,所以,他要在死之前,將這些話都說個明白。
他並沒有強要求每個人都照著他的路子走下去,隻是表明自己的一個態度問題。
“大哥臨死之際重複的話,在這裏我也不再提了,我隻是給大家說一個消息。”眼神從諸將臉上一一掃過,吳璘緩緩開口道:“金兀術的大軍,距離我們這裏不過數日過程了,金兵攻打大散關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朝廷的援軍,目前我是指望不上了,倒是有兩萬援軍,已經從新都城出發,兩天之後就能到達大散關。”
從新都城出發,那就意味著來的兵馬,是劉涚的人。
很顯然,吳璘跟劉涚之間早已經達成了協議,否則劉涚不可能這樣幹脆的就把隊伍派過來協助大家防禦大散關。
如今,劉涚的兵馬已經是兵臨城下,兩天的時間可謂是轉瞬及至,而吳璘作為大散關防禦的主持人,必然是可以讓劉涚的兵馬上關,到了那個時候,為了保證防禦能力,吳璘必定會進行一番整合,願意跟著吳璘走的人,事實上就成為朝廷的叛軍,完全脫離了南宋朝廷,加入劉涚勢力當中。
雖說這些年大散關的將士都是在吳階的帶領之下與金兵抗爭,但想要讓他們徹底忘記自己的身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還有不少將士的家人,還在南宋朝廷的境內,若是萬一朝廷他們的家人來開刀,那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知道大家心中多少有些顧慮,畢竟有些人的家屬,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不過還請大家放心,劉大人已經給了我承諾,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兄弟們寒心,隻要願意加入我們,那些事情,自然會有人去處理。”
吳璘這話也不算是亂說,劉涚還真是這樣跟吳璘承諾。事實上,因為如今時局混亂,鎮守大散關的將士有一半是陝西人士,然而陝西那邊動蕩不安,金國、西夏、殘遼和新興的蒙古一族,戰亂不斷,為了讓大家安心,早些年吳階就開始著手安排,讓將士們把家屬進行遷徙,如今基本上將士們的家屬都在漢中城。
至於說那些巴蜀籍的士兵,家屬都在相對安穩的巴蜀境內,也就是說,隻要劉涚能夠順利的拿下巴蜀全境,那麽大散關這些將士的家屬問題,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的解決掉。
聽到吳璘的保證,將領們忍不住低聲議論起來。
這些正將之中,相互之間關係好的,總需要一些溝通,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大家不用現在就給我答案,益州的兵馬上關還有兩天的時間,大家可以好好的考慮考慮。”
會議結束了,但在大散關這些將領心中,卻是掀起了軒然大波,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決定,將會對他們的一生,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於一個不好,危及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自身,還涉及到其家人。
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下的決定,而吳璘提前告訴大家,算是仁至義盡,若是他真有心算計,等劉涚大軍到來之後,悄聲無息的打開關卡放兩萬大軍入城,到時候,必定有人站在吳璘那一邊,到時候即便有人不讚成吳璘的決定,必定也是勢單力薄,如果還要強行對抗的話,一個不好就是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
益州城中,在將柴青源和胡立的隊伍派出去之後,劉涚心頭卻不很輕鬆,吳璘能不能擺平大散關的數萬兵馬,誰也不敢給劉涚打包票。
在新都城裏的劉涚,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吳階過世的噩耗。
一代名將,就此過世,雖說劉涚心中早有預料,但還是情不自禁的哀歎一聲,請來高寵,二人對坐舉杯,卻是相看無言。
“二哥,說說心裏話吧,這朝廷,你是反,還是不反?”
而秦儈最後給出的意見,卻是支持趙構拋開益州劉涚不管,先行與金國締結合約為主。秦儈何以會做出如此決定?按照他向趙構說出的理由,跟金國內部的紛爭有一定的關係。
在秦儈的分析之中,金兀術這個人,向來是不太馴服的。別看他表麵上好像從不曾在意過皇位,但實際上金兀術相當的戀棧權力,就眼下金國各方麵的勢力來說,金兀術可謂是無冕之王,隻有他不買別人的賬,從不曾有別人不買他的帳的時候。
說到底,金國方麵顯然是對金兀術挑這個節骨眼上出兵大散關,有意見,而且這有意見的人,應該就是以金國皇帝完顏亶為首。
而完顏亶在金兀術麵前也是敢怒不敢言,非得要等到金兀術兵出大散關,距離金國朝廷遠了,完顏亶才敢派出使者,快馬加鞭趕來臨安帶話,其目的,就是為了盡快促成兩國之間的議和,爭取“生米煮成熟飯”形成既定的局麵之後,讓金兀術難以再改變什麽。
秦儈此人的腦子的確好使,經過他這麽簡單的一分析,跟事實相去不遠,而按照秦儈的分析,趙構這個字,還真是非簽不可。
有了秦儈等一幫子大臣的支持,趙構心中也就有了底氣,說到底,他還是希望將來有個萬一的時候,能夠有人站出來,幫他被黑鍋,他是皇帝,當然是不能有錯的,即便是錯了,那也必定是有人在其中慫恿,他頂多就是個“知人不明”的罪過而已。
在秦儈等人的“主持”之下,趙構“非常猶豫”的在最先擬定的和談協議書上簽字,那金國使者立馬帶著簽字的文書,毫不遲疑的就經過趙構許可,快馬加鞭離開臨安,趕返金國。
與此同時,身在大散關的吳階,卻是在吳璘的懷中,咽下了人生的最後一口氣。
吳階死了,整個大散關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上至吳璘等將領,下到每一個士卒,都自覺自願的為吳階,披麻戴孝,那把就是正在牆頭執勤的士兵,也為自己掛上了白色的臂花,整個大散關,放眼望去,處處都是一片雪白。
白色的挽聯,白色的臂花,還有那些蒼白的麵孔。
對於大散關的數萬將士來說,吳階就是他們所有人的家長,是他們精神上的領袖。這些年來,正是在吳階的率領之下,他們雖然磕磕絆絆,卻總算是走了下來。麵對金兵也好,異族也罷,他們流血流汗,當始終沒有辜負朝廷和百姓們的希望,將大散關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吳階不一定是個百戰百勝的將領,但他卻絕對是個愛兵如子的好將領,這些年跟著他的將士,沒有一個人被他虧待過,也讓眾將士視吳階如父輩兄長,尊敬之中,帶著濃濃的愛戴。
照理說,吳階這樣的人亡故,葬禮不能輕慢,可是因為吳階彌留之際對吳璘的囑托,他的葬禮安排非常的簡單。
按照吳階的要求,吳璘主持了這場葬禮,吳階麾下的每個正將都參加了葬禮,而就在簡單而肅穆的葬禮之後,吳璘很快就組織了那些將領,召開了軍事會議。
“諸位將軍,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我的兄長,長輩,在此,先感謝諸位將軍多年來對我的照顧和幫助。”
身上仍舊是披麻戴孝的吳璘,說完這句話,就先行向諸將躬身為禮,諸將又如何肯受吳璘這樣的大禮,且不提吳璘是吳階親兄弟這一茬關係,光是眼下,真正能夠將大家組織起來形成戰鬥力的,也隻有吳璘。
更重要的是,在吳階去世之前,曾經將所有的將領召集在一起,委婉的轉達了他的意思。
關於吳階的家族早已經遷移到劉涚所占據的新都城這件事情,軍中知道的人並不多,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裏,他卻是極其嚴肅的向跟隨了他一輩子的那些將領道歉,並將其家族已經遷徙到新都城的事情,毫不猶豫的告訴了眾將。
將領之中也有人已經知道此事,故而反應不大,而初次得知此事的將領,心中卻很驚訝。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吳家人全數遷徙到益州新都城劉涚治下,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那就形同是吳階早已經叛出朝廷,投奔了劉涚。
這般的事情,可不簡單啊!
朝廷是否知道此事?若是知道了,那朝廷是否還會將大散關上的將士,視作為朝廷的兵馬?如果朝廷將這些人視為叛軍,那眼下金兀術大軍來襲,朝廷還會派出增援部隊麽?
吳階在世的時候,哪怕金兵數次扣邊,將士們從不曾想過增援的事情,也從擔心大散關會陷落,隻要吳階在,大家就放佛是有個主心骨一般。
等到眾人逐漸消化掉這個驚天消息之後,吳階才有開口,將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逐一說出,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吳階說話也是斷斷續續的,但終究還是將自己的心思闡明了。
吳階告訴大家夥兒,他是不看好南宋朝廷了,尤其是趙構同意跟金國議和,成為金國的藩屬國之後,吳階是發自內心的不再認可南宋朝廷,在他臨死之際,他覺得,若是帶著“宋人”這樣的頭銜,死了之後他都沒有顏麵再見吳家的列祖列宗了,所以,他要在死之前,將這些話都說個明白。
他並沒有強要求每個人都照著他的路子走下去,隻是表明自己的一個態度問題。
“大哥臨死之際重複的話,在這裏我也不再提了,我隻是給大家說一個消息。”眼神從諸將臉上一一掃過,吳璘緩緩開口道:“金兀術的大軍,距離我們這裏不過數日過程了,金兵攻打大散關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朝廷的援軍,目前我是指望不上了,倒是有兩萬援軍,已經從新都城出發,兩天之後就能到達大散關。”
從新都城出發,那就意味著來的兵馬,是劉涚的人。
很顯然,吳璘跟劉涚之間早已經達成了協議,否則劉涚不可能這樣幹脆的就把隊伍派過來協助大家防禦大散關。
如今,劉涚的兵馬已經是兵臨城下,兩天的時間可謂是轉瞬及至,而吳璘作為大散關防禦的主持人,必然是可以讓劉涚的兵馬上關,到了那個時候,為了保證防禦能力,吳璘必定會進行一番整合,願意跟著吳璘走的人,事實上就成為朝廷的叛軍,完全脫離了南宋朝廷,加入劉涚勢力當中。
雖說這些年大散關的將士都是在吳階的帶領之下與金兵抗爭,但想要讓他們徹底忘記自己的身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還有不少將士的家人,還在南宋朝廷的境內,若是萬一朝廷他們的家人來開刀,那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知道大家心中多少有些顧慮,畢竟有些人的家屬,還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不過還請大家放心,劉大人已經給了我承諾,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兄弟們寒心,隻要願意加入我們,那些事情,自然會有人去處理。”
吳璘這話也不算是亂說,劉涚還真是這樣跟吳璘承諾。事實上,因為如今時局混亂,鎮守大散關的將士有一半是陝西人士,然而陝西那邊動蕩不安,金國、西夏、殘遼和新興的蒙古一族,戰亂不斷,為了讓大家安心,早些年吳階就開始著手安排,讓將士們把家屬進行遷徙,如今基本上將士們的家屬都在漢中城。
至於說那些巴蜀籍的士兵,家屬都在相對安穩的巴蜀境內,也就是說,隻要劉涚能夠順利的拿下巴蜀全境,那麽大散關這些將士的家屬問題,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的解決掉。
聽到吳璘的保證,將領們忍不住低聲議論起來。
這些正將之中,相互之間關係好的,總需要一些溝通,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
“大家不用現在就給我答案,益州的兵馬上關還有兩天的時間,大家可以好好的考慮考慮。”
會議結束了,但在大散關這些將領心中,卻是掀起了軒然大波,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決定,將會對他們的一生,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於一個不好,危及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自身,還涉及到其家人。
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下的決定,而吳璘提前告訴大家,算是仁至義盡,若是他真有心算計,等劉涚大軍到來之後,悄聲無息的打開關卡放兩萬大軍入城,到時候,必定有人站在吳璘那一邊,到時候即便有人不讚成吳璘的決定,必定也是勢單力薄,如果還要強行對抗的話,一個不好就是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
益州城中,在將柴青源和胡立的隊伍派出去之後,劉涚心頭卻不很輕鬆,吳璘能不能擺平大散關的數萬兵馬,誰也不敢給劉涚打包票。
在新都城裏的劉涚,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吳階過世的噩耗。
一代名將,就此過世,雖說劉涚心中早有預料,但還是情不自禁的哀歎一聲,請來高寵,二人對坐舉杯,卻是相看無言。
“二哥,說說心裏話吧,這朝廷,你是反,還是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