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摸底高麗
大明:我的萬界打工人 作者:民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人憂愁,就有人歡喜。
隨著傳旨使者進入高麗的那些大明官員,大多年紀不大,多半都是崇禎元年的恩科中高中進士的年輕人。
他們現在都是一臉興奮。
“自安史之亂之後,大唐中衰,丟掉了渤海都督府,我中原曆朝曆代,便再沒有直轄過高麗領地。”
“沒想到今日,我們竟然能見證此事。”
這些年輕官員一個個喜笑顏開,若不是他們見遠處不少高麗人還在哭泣,氣氛實在不對,他們恐怕立刻就要吟詩作賦起來。
但他們喜悅的心情,仍然讓高麗人感受到了。
於是他們哭的反而更嚴重。
等詔書宣讀完畢之後,來宗道找來幾位兩班代表,笑著對他們說道:
“幾位,上去領旨謝恩吧。”
幾人對視一眼,明知道隻要領旨,自己在高麗的名聲,恐怕就要遺臭萬年。
但他們知道現在可沒有退縮的餘地,於是硬著頭皮上前接旨。
這時,他們反倒是成了大明最鐵杆的支持者,都希望大明在高麗的統治,最好是一直維持下去。
不然大明一旦撤走,他們的子孫後代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等儀式辦完,李氏朝鮮在法統上就徹底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高麗承宣布政使司。
這名字雖然又臭又長,遠不如高麗省那麽順口,但卻是當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製度,也沒辦法改。
即便是大明從上到下,都習慣了“省”這個稱唿,甚至在普通的公文都直接使用。
但是到了官方場合,仍然隻能用六個字的“承宣布政使司”。
新朝新氣象,高麗省既然已經建立,這第一個問題,就是高麗榜。
大明原本的科舉,不論是南榜還是北榜,到了會試這個階段,都要到京城去考試。
而今年高麗榜的第一次科舉,卻顯然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朱由檢早就下令,讓士子們就地考試。
等考完之後,考中的士子們單獨進京,由皇帝舉行殿試。
來宗道早就主持過崇禎元年的恩科,現在負責高麗榜,更是手到擒來。
不過十幾天的工夫,他就選出百餘人的貢士,帶著他們進京。
隨行帶走的,還有李氏朝鮮多年來的檔案文書。
等來宗道進京之後,朱由檢立刻召見他。
朱由檢道:“來愛卿,這次你的事情,辦的漂亮的很啊。”
來宗道笑著迴到:“全賴陛下洪福,老臣才能順風順水。”
他把功勞推到皇帝身上,顯然是在拍馬屁。
朱由檢笑著說手,然後說道:“來愛卿,你推動高麗內附,立下大功,朕已經令有司擬旨,為你加太子少傅,榮祿大夫,封長白侯。”
來宗道聽完,感激涕零。
那榮祿大夫的文散官,他倒是不在意。
以他現在的身份,哪怕什麽功勞也不立,等到退休致仕的時候,朝廷也會賜給他。
但這侯爵的含金量,可就太高了。
當年王陽明前後立下不少功勞,才封了個伯爵。
來宗道跪地:“臣領旨謝恩。臣以後一定為陛下盡心竭力,庶竭駑鈍,報答陛下的厚恩。”
朱由檢微微抬手,讓他站起身來。
來宗道今年都六十歲了,而朱由檢現在才二十歲。
就算來宗道像曆史上的司馬懿、德川家康一幫能活,頂多也就是再活十幾年罷了。
無論如何也活不過朱由檢。
所以朱由檢對來宗道也十分放心,因此才給他封了個侯爵,一點也不怕他功高震主。
等來宗道起身之後,朱由檢的心思轉移到高麗省的事情上。
他開口問道:“愛卿這一路上應當是已經看過李朝留下的文書,不知現在這高麗,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多少礦藏?”
來宗道早知道皇帝肯定有此一問,所以早就做好了功課。
他認真說道:“這高麗人口,經曆壬辰倭亂和數年前的黃台吉入侵,難以給出個準確數字。”
“而且這高麗兩班貴族勢力很大,曆來有把良民收為奴隸的現象,而這奴隸又不再統計之列。”
“所以臣隻能估算,這高麗人口大約有六七百萬。”
聽到這裏,朱由檢倒也不意外,他繼續問道:“那高麗的土地和礦藏呢?”
來宗道迴到:“迴稟陛下,這高麗礦藏一向是掌握在兩班手中,李朝的文書中沒有記載,但據臣在高麗這幾個月的探訪,知道這高麗北方倒是有不少銅礦。”
朱由檢聽到這裏,倒是有些心動。
此時雖然是大航海時代,中南美洲挖出來的金銀,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明。
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日常所用的錢,還是普通的銅板。
而華夏自古以來就缺銅,尤其是民間的地主一直有“藏銅”的現象,更是讓大明缺乏銅錢。
倘若能得到高麗銅礦,倒是能緩解這個問題。
朱由檢把這事記在心裏。現在高麗初定,總還要顧及一些吃相。
等再過幾個月,到時候再與他們計較。
這時,來宗道繼續介紹到:“至於高麗的土地,則與大明製度不同,倒是與倭國頗為類似。他們不計算土地的麵積,而是直接以產量來衡量土地優劣。”
“高麗全國,現在約有七十萬結的土地,也即每年能產糧一千四百萬石,隻有鼎盛時的四成。”
朱由檢聽完,倒是立刻理解了。
倭國衡量各大名的實力,依靠的不是他們占有多少土地,而是他們的土地上能產出多少糧食,也即石高。
像投靠大明的毛利氏,便號稱七十萬石大名。
而高麗的製度倒也類似,這所謂的“一結”,便是能產糧二十石的土地。
朱由檢隻是稍微一計算,就知道這數字肯定是有很大的水分。
來宗道估算高麗有六百多萬人口,而他們的土地產糧才一千多萬石,平均一人還不到三石糧食。
而且這糧食的大頭,肯定還是讓兩班給消費掉了,普通百姓分到的糧食絕對更少,平均一人能有兩石糧食,也就算是兩班有良心。
而這點糧食,肯定是養不活一個人的。
所以高麗各地,一定有大量隱匿起來的田地,根本不給以前的李朝繳稅。於是李朝的文書之中,也沒有這些土地的記錄。
但即便是隱藏的土地,這高麗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一定是極其難過的。
如果朱由檢是個守成之君,他絕對會為此頭疼。
吃不飽的百姓,可是造反的源泉。
但他恰好要對外移民擴張,這高麗百姓過得越差,就越是方便把他們遷走。
想到這裏,朱由檢臉上露出笑容。
隨著傳旨使者進入高麗的那些大明官員,大多年紀不大,多半都是崇禎元年的恩科中高中進士的年輕人。
他們現在都是一臉興奮。
“自安史之亂之後,大唐中衰,丟掉了渤海都督府,我中原曆朝曆代,便再沒有直轄過高麗領地。”
“沒想到今日,我們竟然能見證此事。”
這些年輕官員一個個喜笑顏開,若不是他們見遠處不少高麗人還在哭泣,氣氛實在不對,他們恐怕立刻就要吟詩作賦起來。
但他們喜悅的心情,仍然讓高麗人感受到了。
於是他們哭的反而更嚴重。
等詔書宣讀完畢之後,來宗道找來幾位兩班代表,笑著對他們說道:
“幾位,上去領旨謝恩吧。”
幾人對視一眼,明知道隻要領旨,自己在高麗的名聲,恐怕就要遺臭萬年。
但他們知道現在可沒有退縮的餘地,於是硬著頭皮上前接旨。
這時,他們反倒是成了大明最鐵杆的支持者,都希望大明在高麗的統治,最好是一直維持下去。
不然大明一旦撤走,他們的子孫後代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等儀式辦完,李氏朝鮮在法統上就徹底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高麗承宣布政使司。
這名字雖然又臭又長,遠不如高麗省那麽順口,但卻是當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製度,也沒辦法改。
即便是大明從上到下,都習慣了“省”這個稱唿,甚至在普通的公文都直接使用。
但是到了官方場合,仍然隻能用六個字的“承宣布政使司”。
新朝新氣象,高麗省既然已經建立,這第一個問題,就是高麗榜。
大明原本的科舉,不論是南榜還是北榜,到了會試這個階段,都要到京城去考試。
而今年高麗榜的第一次科舉,卻顯然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朱由檢早就下令,讓士子們就地考試。
等考完之後,考中的士子們單獨進京,由皇帝舉行殿試。
來宗道早就主持過崇禎元年的恩科,現在負責高麗榜,更是手到擒來。
不過十幾天的工夫,他就選出百餘人的貢士,帶著他們進京。
隨行帶走的,還有李氏朝鮮多年來的檔案文書。
等來宗道進京之後,朱由檢立刻召見他。
朱由檢道:“來愛卿,這次你的事情,辦的漂亮的很啊。”
來宗道笑著迴到:“全賴陛下洪福,老臣才能順風順水。”
他把功勞推到皇帝身上,顯然是在拍馬屁。
朱由檢笑著說手,然後說道:“來愛卿,你推動高麗內附,立下大功,朕已經令有司擬旨,為你加太子少傅,榮祿大夫,封長白侯。”
來宗道聽完,感激涕零。
那榮祿大夫的文散官,他倒是不在意。
以他現在的身份,哪怕什麽功勞也不立,等到退休致仕的時候,朝廷也會賜給他。
但這侯爵的含金量,可就太高了。
當年王陽明前後立下不少功勞,才封了個伯爵。
來宗道跪地:“臣領旨謝恩。臣以後一定為陛下盡心竭力,庶竭駑鈍,報答陛下的厚恩。”
朱由檢微微抬手,讓他站起身來。
來宗道今年都六十歲了,而朱由檢現在才二十歲。
就算來宗道像曆史上的司馬懿、德川家康一幫能活,頂多也就是再活十幾年罷了。
無論如何也活不過朱由檢。
所以朱由檢對來宗道也十分放心,因此才給他封了個侯爵,一點也不怕他功高震主。
等來宗道起身之後,朱由檢的心思轉移到高麗省的事情上。
他開口問道:“愛卿這一路上應當是已經看過李朝留下的文書,不知現在這高麗,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多少礦藏?”
來宗道早知道皇帝肯定有此一問,所以早就做好了功課。
他認真說道:“這高麗人口,經曆壬辰倭亂和數年前的黃台吉入侵,難以給出個準確數字。”
“而且這高麗兩班貴族勢力很大,曆來有把良民收為奴隸的現象,而這奴隸又不再統計之列。”
“所以臣隻能估算,這高麗人口大約有六七百萬。”
聽到這裏,朱由檢倒也不意外,他繼續問道:“那高麗的土地和礦藏呢?”
來宗道迴到:“迴稟陛下,這高麗礦藏一向是掌握在兩班手中,李朝的文書中沒有記載,但據臣在高麗這幾個月的探訪,知道這高麗北方倒是有不少銅礦。”
朱由檢聽到這裏,倒是有些心動。
此時雖然是大航海時代,中南美洲挖出來的金銀,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明。
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日常所用的錢,還是普通的銅板。
而華夏自古以來就缺銅,尤其是民間的地主一直有“藏銅”的現象,更是讓大明缺乏銅錢。
倘若能得到高麗銅礦,倒是能緩解這個問題。
朱由檢把這事記在心裏。現在高麗初定,總還要顧及一些吃相。
等再過幾個月,到時候再與他們計較。
這時,來宗道繼續介紹到:“至於高麗的土地,則與大明製度不同,倒是與倭國頗為類似。他們不計算土地的麵積,而是直接以產量來衡量土地優劣。”
“高麗全國,現在約有七十萬結的土地,也即每年能產糧一千四百萬石,隻有鼎盛時的四成。”
朱由檢聽完,倒是立刻理解了。
倭國衡量各大名的實力,依靠的不是他們占有多少土地,而是他們的土地上能產出多少糧食,也即石高。
像投靠大明的毛利氏,便號稱七十萬石大名。
而高麗的製度倒也類似,這所謂的“一結”,便是能產糧二十石的土地。
朱由檢隻是稍微一計算,就知道這數字肯定是有很大的水分。
來宗道估算高麗有六百多萬人口,而他們的土地產糧才一千多萬石,平均一人還不到三石糧食。
而且這糧食的大頭,肯定還是讓兩班給消費掉了,普通百姓分到的糧食絕對更少,平均一人能有兩石糧食,也就算是兩班有良心。
而這點糧食,肯定是養不活一個人的。
所以高麗各地,一定有大量隱匿起來的田地,根本不給以前的李朝繳稅。於是李朝的文書之中,也沒有這些土地的記錄。
但即便是隱藏的土地,這高麗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一定是極其難過的。
如果朱由檢是個守成之君,他絕對會為此頭疼。
吃不飽的百姓,可是造反的源泉。
但他恰好要對外移民擴張,這高麗百姓過得越差,就越是方便把他們遷走。
想到這裏,朱由檢臉上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