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穀渾和吐蕃之間發生了激烈的大戰,雙方死傷慘重,伏允希望大唐能夠幫助他打敗吐蕃。


    吐穀渾是不斷在向南的發展,而吐蕃則是由南向北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土,現在兩大勢力在邏些附近大戰了數場,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但是誰也不願意主動放棄邏些,於是進入了僵持階段。


    雙方之間戰亂不斷,無疑是對大唐最為有利的,但是李密的目的可不僅僅是讓他們無法威脅大唐,而是要將他們部吞並。


    李密問道:“你們以為我大唐應該如何處理此事?”


    在場這些人都知道李密的想法,所以他們自然明白李密問的是什麽。


    吏部尚書王安道:“如今伏允年事已高,恐怕沒幾年好活了,他隻有一個兒子伏順,伏順此人才能平庸,和其父相比可就差遠了,所以吐穀渾對於我大唐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威脅,而那吐蕃經過和吐穀渾多次大戰後實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損耗,此時臣以為陛下應該答應伏允的要求,派出一支精兵進入吐穀渾,不過他們進入吐穀渾後卻不是真的要幫助吐穀渾對付吐蕃,而是設法削弱雙方的實力,為我大唐徹底吞並這兩大勢力做準備。”


    一開始讓伏允向南發展,李密就是想著讓他們拚個兩敗俱傷,如今可謂是正中下懷。


    伏允想著利用大唐的軍隊來打擊吐蕃,他的想法就是大唐的軍隊不可能長期駐紮在高原上,隻要打敗吐蕃,整個高原就將會成為他吐穀渾的勢力範圍。


    為了徹底打敗吐蕃,伏允不惜引狼入室,由此可見雙方的戰鬥已經是難舍難分,陷入了膠著狀態。


    和吐蕃相比,吐穀渾有大唐在背後支援各種物資,但是這種優勢未必不會變成吐穀渾致命的弱點,因為伏允無法保證他和吐蕃大戰的時間過長後,大唐是否還會一直給予他支援,一旦來自大唐的支援斷了,憑借他們吐穀渾自身的能力根本無法保證軍隊能夠長期遠征。


    吐蕃的陣線拉的較短,他們各方麵物資的支援更加容易,而且吐蕃本身的糧食產量等方麵都比吐穀渾要強大的多。


    在人口方麵吐蕃也占據優勢,而吐穀渾當年可是被西秦肆虐了很長時間,人口損失慘重。


    經過這兩年的對外戰爭,雖然人口增加了不少,但是那些剛被征服的部落,在吐穀渾強勢時會乖乖臣服,可是一旦吐穀渾失勢,他們就會變成一頭兇殘的狼撲上去咬你一口。


    自從將西域變成大唐的郡縣後,韓青雲並沒有閑著,他相繼或出兵,或支持內部某個勢力的方式對女國,勃律國等小國進行滲透,這一切都是為徹底占領整個高原做準備。


    “依朕看我大唐一方麵應該讓韓青雲派副將謝映登率領5萬唐軍前往吐穀渾支援伏允,另一方麵則是由韓青雲再派一名將軍率領整合完成的那原本屬於西域諸國的五萬軍隊,從勃律國出發一路向南吞並那些還未被吐穀渾和吐蕃掌握的部落,最終從西部形成對吐蕃的包圍。”


    西域各國的軍隊現在已經變成了大唐的軍隊,隻是他們還從來沒有為大唐征戰過,這次李密算是對這支軍隊的考驗了。


    雖然西域人組成的軍隊暫時還無法成為大唐的主力軍隊,但是作為輔助兵團來使用還是沒問題了。


    隻要讓他們通過立軍功嚐到各種好處,那麽他們就會對軍功變得十分渴望,隻要有戰鬥他們就想參與。


    “公瑾。”


    “臣在。”


    “你迴到兵部後就以兵部的名義向韓青雲下命令吧。”


    “是。”


    占領西藏對於大唐來說一方麵能得到不少牛馬,另一方麵就是防止曆史上吐蕃攻破長安的情形發生。


    此事議定後,王伯當的目光就落在禮部尚書獨孤朗的身上,獨孤朗衝他點了點頭後,出列奏道:“陛下今年的科舉即將開始,不知陛下認為應由誰來擔任這屆的主考官?”


    科舉可是頭等大事啊,如今大唐正處於急需人才的時候,所以這科舉絕對馬虎不得。


    李密想了想後說道:“朕看這一屆的科舉主考官就由楊昊和王安兩位愛卿共同來擔任吧,至於副主考的人選則由你們禮部和吏部共同商定,商議妥當後把名單呈給朕看看就是了。”


    獨孤朗和王安齊聲道:“臣領旨。”


    一上午的時間就在君臣議事中過去了,諸位大人和李密共進午膳後,這才出了宮。


    半個月後,這一年的科舉正式開始了,今天是進考場的日子,天還未亮那些進京趕考的考生們就已經開始在考場外排隊了,那場麵簡直就是人山人海,就差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了。


    兩位主考官在考生們焦急的等待下終於來到了考場。


    楊昊和王安並排走上了考場前的台階上,轉身麵向眾多考生。


    兩人低聲交流了兩句,楊昊便對眾考生道:“這次科考陛下對你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能多出幾位棟梁之才,為陛下分憂,為我大唐分憂。根據陛下的吩咐,這次科考秉持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任何人都不得在考場舞弊,一經發現終身取消科考資格,而且不得以任何途徑出仕。”


    “如果你們現在還想著舞弊,那麽本官奉勸你們把你們的小心思收起來吧,這次科考主考官由老夫和吏部尚書王安王大人共同擔任,副主考則是從國子監,大唐學院以及大唐軍校裏麵挑選出的一百名精英學子來擔任。”


    為了嚴肅考紀,李密這次可是煞費苦心,將副考官的數量增加了七八十名,這次參考的考生一共有兩千多人,平均下來就相當於是每名考官監考二十幾個人,堪稱自從科舉誕生以來最嚴的一次科考了。


    曆朝曆代都有選拔人才的製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祿”製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製。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采用的是察舉製與征辟製,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製。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欲揚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著於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著於勤並收藏我欲揚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