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九月如金。
明藍色的天幕上點綴幾朵白雲,紅日悠然閑掛於半空,肆意揮灑著它的光與熱。陽光撲向湖麵,被微風撩動的水波攪碎成金黃色的斑點,仿佛一串珍珠濺落在地,閃爍著向四周蔓延開來。
藜蒿將湖岸染作一片翠綠,伴著楊柳的輕枝,一同隨風搖曳。幾支初現枯黃的荷葉偶然闖入眼簾,轉瞬間,又被遠方紅了的烏桕奪去了焦點。
岸邊的稻田業已金黃,隨風翻滾起金色的波浪,似是要與同樣金色的陽光一較高下,比一比誰更絢爛、誰更風光。農夫們敞開衣襟,摘下頭頂的草帽使勁地搖,好讓那一身勞作的汗水快些帶走體溫。
豐年,又是一個豐年!
想想即將堆滿的穀倉,女人的吆喝、兒童的嬉鬧,黃狗圍著鴨圈來迴地叫,唬得鴨媽媽急忙護住身後的寶寶——那一張張黝黑的臉便再也鎖不住笑意,露出一排紮眼的牙齒,在光線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別扭。
遠處田埂上忽然走出十幾個人。雖也是短褐草鞋打扮,卻被那白皙的麵孔與四方步的走姿暴露了身份。農人們一眼便看穿,這些人絕然不是同行。
走在最前麵的那位尤為顯眼,除了高出同伴一截的身量令他顯得有些鶴立雞群,更抓人眼球的是那舉手投足間的從容與正氣,再配上一副端正的麵容,令人看過一眼便絕難忘記。
這人不是別個,正是左將軍劉備的第一智囊、總管荊州政務的諸葛軍師。身後陪同著的幾位,除了侍衛,便是廖立率領的長沙郡的地方官了。
“公淵,稻田長勢喜人,卻更加馬虎不得。所需工具、人手須限期備妥,絕不可誤了收成。”
事關糧食安全,孔明絲毫不敢馬虎。他親臨長沙郡,除了替新政打前哨,考察助農效果也是任務之一。
廖立跟上一步,欠身小聲迴答:“稟軍師,一應物料人工自月初便著手準備,如今萬事俱備,隻欠稻熟。看這抽穗的狀況,一兩日間便可開始收割。”
孔明點點頭,並未完全放心:“運輸、儲備的準備工作亦須跟上,不可有絲毫差池。”
“諾。”
廖立答應一聲,重新退迴半個身位,讓諸葛軍師繼續在前麵領隊。
孔明抬眼望向稻田,心中不免歡喜。見幾個老農傻站在田間,直勾勾盯住自己一行人,手中的草帽也忘了扇風,汗珠子淌滿一臉還渾然不知。
“幾位老鄉,有禮。”諸葛亮躬身抱拳,主動問候那幾位農夫。
年紀最大的一個慌忙還禮,答道:“使不得!山野草民,怎敢受先生之禮?實在折煞我等!”
旁邊幾人也都跟著還禮,口中連稱不敢。
“一看幾位便是讀書做官的,何故到此偏僻之地?”那老農禁不住好奇,主動探問起來。
諸葛亮嗬嗬一笑,先不忙答他,令眾人原地休息,隻與廖立兩人下到田間,拉住幾位農夫嘮起了家常。
“吾等自公安來,路過此地,見這稻穀長得好便多看兩眼。敢問老丈貴姓、高壽幾何?是否本地人士?”
“先生忒的客氣。老兒劉涉,便是這埠河鄉人,年六十有七。這幾個都是本鄉,祖輩起便在此務農,已記不得多少世代。”老者再次躬身,語氣十分恭敬。
孔明怕他拘謹,索性拉住劉涉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示意眾人都坐下說話。
“劉翁,吾有一事相詢。這幾年風調雨順,季季豐收。似這等收成,不知諸位家中每年可得餘多少存糧?”
“存糧?這——”劉涉一時語塞,仿佛從未想過這檔子事兒。一愣神的功夫,身旁的中年人咧開一口黃牙接過話來:“嗨喲!幾位老爺可真會逗樂子。俺們這莊稼漢,拚死拚活也就混個肚圓,哪裏敢想存糧的事?就這收成,一家老小不挨餓便謝天謝地,還存糧?拿啥存?”
此言一出,那人的同伴也都跟著點頭,邊搖頭歎氣邊小聲嘀咕。眼前這二位顯然高高在上慣了,否則怎問得出如此不切實際的問題來?
在農人們看來這是最尋常的抱怨,但在孔明與廖立的耳中卻似平地驚雷,炸裂之聲異常震耳。這兩年天公作美,加之官府的扶助政策,荊州各地呈報上來的數據一季好過一季。然而紙麵的繁榮落到百姓的真實生活中,顯然並沒有想象的那般光鮮。倘若這樣好的年景百姓才剛剛夠吃,那遇到災荒不得鬧出人命來?
諸葛亮沉思良久,才轉頭去看廖立,眼中不乏淩厲之色。廖立作為地方長官,不能及時掌握並上報這樣的民情,畢竟有虧職守。
廖立也是一腦門子官司,額頭上的汗珠多出不少。自接任長沙郡守以來,賦稅一減再減,補助一增再增。這年年豐收還不夠吃,他可真猜不透其中的門道了。
“老丈,這話我可就不明白了。疫情之後,長沙郡賦稅已全部免除。既然年年豐收,為何還存不下糧呢?是收成不夠多?還是縣衙陽奉陰違盤剝百姓?”
事關廖立的職責和名聲,他自然不會無動於衷,當即避開孔明的目光,轉過臉去問劉涉。
劉涉歎一口氣,悠悠說道:“唉!那倒也不是。按說左將軍對百姓果真是照顧。瘟疫過後,稅賦確實是免了。今年起縣衙又包了耕牛,聽說旱季還管取水澆地,委實幫不少忙。”
廖立聞言更加疑惑:“既如此,為何爾等僅能果腹?”
“先生不在本鄉,不知其中關竅。這埠河鄉的地九成是富戶的,僅有些邊邊角角老爺們看不上的才留給我等自用。這些零碎土地又小又貧瘠,也無甚產量,種點糧食蔬菜聊以自慰。豐年收成好,地租也水漲船高,落在我等頭上,卻與平常無甚區別。至於賦稅,田稅本與我等無涉,丁稅雖免,徭役還要照服。這家裏本就缺勞力,青壯去服役,少了人幹活不說,還要自己負擔口糧,一出一進,誰家還餘得下糧食?”
經劉涉一番解釋,孔明、廖立二人才恍然大悟。官府免稅,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然而落實下去農民的負擔沒減多少,卻便宜了地主富戶。他們一頭少交田稅,一頭增收田租,上下其手,兩頭沾光,吃虧的卻是官府和農戶,當真豈有此理。
方才嘮叨過的中年人又吆喝一嗓:“農戶農戶,早晚忙碌。有汗入土,無米落肚。咱們這號人,有口吃的就活一天,沒有就餓一天,誰有力氣去做那存糧的大夢?”
一句戲言引得一眾莊稼漢紛紛附和,兩位官大人卻是麵麵相覷。諸葛軍師望向廖立,心中卻迴想起劉禪倡議改革時的神情,不免有些慚愧。自己向來以務實自詡,但對荊州百姓的實際情況卻知之甚少,還不如年僅四歲的徒弟來得接地氣,怎不令人警醒?
既然話說到這裏,諸葛亮當然不會淺嚐輒止。若不去這些農戶家中親眼考察清楚狀況,自己這一趟無疑就白跑了。想到此,孔明扶住劉涉與他一同站起身,三兩下拍掉屁股上的泥土,問:“劉翁,可否引我等去諸公家中走走瞧瞧?”
按理說一群素未謀麵的陌生人忽然提出要跟你迴家,換成誰都得心生提防。但這句話從孔明這種正氣凜然之人的嘴裏說出,卻似有一股莫名的魔力,令劉涉等人欣然點頭同意,絲毫不懷疑對方的動機。
“看得看得!那窮家有何看不得的?隻恐過於簡陋,怠慢了貴客。”劉涉滿口應承,其他幾人也都跟著點頭。
孔明抬頭瞧瞧天象,估摸著到了午飯時間,幹脆交待廖立:“公淵,命人買些稻米、肉食和蔬菜,送去劉翁家裏,午飯咱們便同幾位鄉親一道吃。”
“遵命。”廖立答應得幹脆利落,三兩步跨上田埂,招唿部下執行命令。自打孔明到此,在劉涉等人眼中,他始終是含蓄有禮、風度翩翩的模樣,想不到一旦下起命令來,竟變得威嚴無比,令人有種不得不從命的衝動。
農夫們在前引路,一行人很快來到劉涉家中。這是個隻有一間屋子的獨門小院,半人高的竹籬圍出三十尺(漢尺,約7米)見方的院落,院角壘著幾間雞舍,旁邊擺放著各種農具。再往裏是水缸和灶台,灶台一側堆放著劈好的木柴。院子另一側搭建了三個低矮的糧垛,頂上稀稀疏疏曬著些稻穀。
正對麵的土屋略顯寒磣,土坯做的牆皮已有多處脫落,露出的房梁房柱看起來也有些年頭。房門就是一片沒上過漆的薄木板,非但沒有漆,甚至刨都沒刨過,就這麽粗糙地將一圈圈年輪展示出來,時刻強調著主人的拮據與寒酸。屋頂不見片瓦,完全以茅草鋪就,雖看上去很厚的一層,實則禁不起一場大風的摧殘。
這樣的家境用不著解釋,如清水般一眼見底。孔明隻一瞥便斷定農夫們方才所言絕非信口開河,就這個條件,絕不是能有餘糧的樣子。劉涉不知孔明的心思,一麵張羅著請眾人進門,一麵朝屋裏大聲吆喝:“老婆子,來貴客啦!快把屋裏屋外收拾幹淨,沒得讓人見笑。”
木門嘎吱一聲從裏麵拉開,還未見到人、一個聲音先從屋裏傳了出來:“死老鬼,莫不是被日頭曬昏了去,平白說起瘋話來。這窮家一年到頭連個親戚都不曾見著,卻上哪裏去尋貴客來?”
屋裏走出來的是個荊釵布裙的老婦,臉上布滿皺紋,手腳卻相當靈活。嘴裏不住地迴懟劉老漢,人卻忙著去拉住跟在身後的一雙孫子孫女。
待那婦人拉好孩子定睛再看,才發現到劉涉身後跟著的一大票人。她忽然怔住片刻,伸手扶住因害怕躲在身後張望的孩子,神情略顯尷尬:“隻道老兒胡說,不想真有客人。”
眾人聞言哄笑一聲,劉涉忙不迭地向孔明介紹:“我這老婆子娘家姓蘇,平日裏全憑她操持,全不懂些禮數,老爺們勿怪。”
孔明走出人群,對蘇氏拱拱手道:“偶至貴村,與劉老丈閑談甚歡,故來叨擾。驚擾之處還請包涵。”
蘇氏臉頰一紅,趕忙低頭還禮,又強拉出孫子孫女叩拜。孔明連忙擺手,上前扶起兩個娃兒,轉頭跟侍衛要兩塊油餅,滿臉慈祥地一手一個遞給他們,口中連說不必如此。
尚未寒暄完,負責采購食材的部下已迴來交差。由於不在集市日,故而隻能去富戶開的店鋪采買。八個壯漢買迴三鬥黍米、三十斤豬肉以及下水、時令的蘿卜葫蘆芥菜三十斤,還沽了一鬥村裏自釀的米酒。
劉涉家從來也沒這麽熱鬧過,也從未見過如此多的菜、肉和酒。本還在害怕的一雙兒女見搬來這麽多好吃的,也褪去了恐懼開始圍著豬肉手舞足蹈、蹦跳嬉鬧。
部下向主人借了灶,開始生火燒水、整頓飯食。蘇氏臉上也樂開了花,連忙招唿媳婦把屋子收拾幹淨,邀請孔明等人進屋用茶。按說以劉涉的家境不該有喝茶的閑錢,那是虧了他家房後種著些茶樹,蘇氏與媳婦本就在采茶製茶貼補家用,這才有待客的資本。這自種自摘的茶葉雖不是什麽名貴品種,卻勝在幹淨鮮嫩,倒也拿得出手。
成熟的炒茶技術直到宋代才基本定型,眼下這個時期茶葉的處理還停留在蒸青、曬青等較原始的階段,口感也相對苦澀。喝得起茶葉的人家通常會在茶水中加入蔥、薑、棗、茱萸、薄荷等物遮掩原本的苦味。老劉家自然沒有這些佐料,便是有也禁不起這許多人用,故而也不管它苦與不苦,就這麽煮了水端上來。孔明、廖立二人喝了卻也另有一番滋味,未察覺有任何不妥。
談笑間,孔明問起許多日常生活情況,一群農民已與他相熟,便也沒了顧及,七嘴八舌地爭搶著迴答,給這兩位大官提供了不少關於基層百姓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一個時辰後,飯菜全部準備妥當。二十幾個人一起吃,這屋裏顯然支楞不開。劉涉便指使鄰居們迴去把家裏的蒲團全部取來,眾人就在院子裏開席擺宴。那幾個蹭飯的如何不應?屁顛屁顛趕迴去取了坐具,一場別開生麵的鄉村聚餐就此正式開席。
明藍色的天幕上點綴幾朵白雲,紅日悠然閑掛於半空,肆意揮灑著它的光與熱。陽光撲向湖麵,被微風撩動的水波攪碎成金黃色的斑點,仿佛一串珍珠濺落在地,閃爍著向四周蔓延開來。
藜蒿將湖岸染作一片翠綠,伴著楊柳的輕枝,一同隨風搖曳。幾支初現枯黃的荷葉偶然闖入眼簾,轉瞬間,又被遠方紅了的烏桕奪去了焦點。
岸邊的稻田業已金黃,隨風翻滾起金色的波浪,似是要與同樣金色的陽光一較高下,比一比誰更絢爛、誰更風光。農夫們敞開衣襟,摘下頭頂的草帽使勁地搖,好讓那一身勞作的汗水快些帶走體溫。
豐年,又是一個豐年!
想想即將堆滿的穀倉,女人的吆喝、兒童的嬉鬧,黃狗圍著鴨圈來迴地叫,唬得鴨媽媽急忙護住身後的寶寶——那一張張黝黑的臉便再也鎖不住笑意,露出一排紮眼的牙齒,在光線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別扭。
遠處田埂上忽然走出十幾個人。雖也是短褐草鞋打扮,卻被那白皙的麵孔與四方步的走姿暴露了身份。農人們一眼便看穿,這些人絕然不是同行。
走在最前麵的那位尤為顯眼,除了高出同伴一截的身量令他顯得有些鶴立雞群,更抓人眼球的是那舉手投足間的從容與正氣,再配上一副端正的麵容,令人看過一眼便絕難忘記。
這人不是別個,正是左將軍劉備的第一智囊、總管荊州政務的諸葛軍師。身後陪同著的幾位,除了侍衛,便是廖立率領的長沙郡的地方官了。
“公淵,稻田長勢喜人,卻更加馬虎不得。所需工具、人手須限期備妥,絕不可誤了收成。”
事關糧食安全,孔明絲毫不敢馬虎。他親臨長沙郡,除了替新政打前哨,考察助農效果也是任務之一。
廖立跟上一步,欠身小聲迴答:“稟軍師,一應物料人工自月初便著手準備,如今萬事俱備,隻欠稻熟。看這抽穗的狀況,一兩日間便可開始收割。”
孔明點點頭,並未完全放心:“運輸、儲備的準備工作亦須跟上,不可有絲毫差池。”
“諾。”
廖立答應一聲,重新退迴半個身位,讓諸葛軍師繼續在前麵領隊。
孔明抬眼望向稻田,心中不免歡喜。見幾個老農傻站在田間,直勾勾盯住自己一行人,手中的草帽也忘了扇風,汗珠子淌滿一臉還渾然不知。
“幾位老鄉,有禮。”諸葛亮躬身抱拳,主動問候那幾位農夫。
年紀最大的一個慌忙還禮,答道:“使不得!山野草民,怎敢受先生之禮?實在折煞我等!”
旁邊幾人也都跟著還禮,口中連稱不敢。
“一看幾位便是讀書做官的,何故到此偏僻之地?”那老農禁不住好奇,主動探問起來。
諸葛亮嗬嗬一笑,先不忙答他,令眾人原地休息,隻與廖立兩人下到田間,拉住幾位農夫嘮起了家常。
“吾等自公安來,路過此地,見這稻穀長得好便多看兩眼。敢問老丈貴姓、高壽幾何?是否本地人士?”
“先生忒的客氣。老兒劉涉,便是這埠河鄉人,年六十有七。這幾個都是本鄉,祖輩起便在此務農,已記不得多少世代。”老者再次躬身,語氣十分恭敬。
孔明怕他拘謹,索性拉住劉涉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示意眾人都坐下說話。
“劉翁,吾有一事相詢。這幾年風調雨順,季季豐收。似這等收成,不知諸位家中每年可得餘多少存糧?”
“存糧?這——”劉涉一時語塞,仿佛從未想過這檔子事兒。一愣神的功夫,身旁的中年人咧開一口黃牙接過話來:“嗨喲!幾位老爺可真會逗樂子。俺們這莊稼漢,拚死拚活也就混個肚圓,哪裏敢想存糧的事?就這收成,一家老小不挨餓便謝天謝地,還存糧?拿啥存?”
此言一出,那人的同伴也都跟著點頭,邊搖頭歎氣邊小聲嘀咕。眼前這二位顯然高高在上慣了,否則怎問得出如此不切實際的問題來?
在農人們看來這是最尋常的抱怨,但在孔明與廖立的耳中卻似平地驚雷,炸裂之聲異常震耳。這兩年天公作美,加之官府的扶助政策,荊州各地呈報上來的數據一季好過一季。然而紙麵的繁榮落到百姓的真實生活中,顯然並沒有想象的那般光鮮。倘若這樣好的年景百姓才剛剛夠吃,那遇到災荒不得鬧出人命來?
諸葛亮沉思良久,才轉頭去看廖立,眼中不乏淩厲之色。廖立作為地方長官,不能及時掌握並上報這樣的民情,畢竟有虧職守。
廖立也是一腦門子官司,額頭上的汗珠多出不少。自接任長沙郡守以來,賦稅一減再減,補助一增再增。這年年豐收還不夠吃,他可真猜不透其中的門道了。
“老丈,這話我可就不明白了。疫情之後,長沙郡賦稅已全部免除。既然年年豐收,為何還存不下糧呢?是收成不夠多?還是縣衙陽奉陰違盤剝百姓?”
事關廖立的職責和名聲,他自然不會無動於衷,當即避開孔明的目光,轉過臉去問劉涉。
劉涉歎一口氣,悠悠說道:“唉!那倒也不是。按說左將軍對百姓果真是照顧。瘟疫過後,稅賦確實是免了。今年起縣衙又包了耕牛,聽說旱季還管取水澆地,委實幫不少忙。”
廖立聞言更加疑惑:“既如此,為何爾等僅能果腹?”
“先生不在本鄉,不知其中關竅。這埠河鄉的地九成是富戶的,僅有些邊邊角角老爺們看不上的才留給我等自用。這些零碎土地又小又貧瘠,也無甚產量,種點糧食蔬菜聊以自慰。豐年收成好,地租也水漲船高,落在我等頭上,卻與平常無甚區別。至於賦稅,田稅本與我等無涉,丁稅雖免,徭役還要照服。這家裏本就缺勞力,青壯去服役,少了人幹活不說,還要自己負擔口糧,一出一進,誰家還餘得下糧食?”
經劉涉一番解釋,孔明、廖立二人才恍然大悟。官府免稅,本意是減輕農民負擔,然而落實下去農民的負擔沒減多少,卻便宜了地主富戶。他們一頭少交田稅,一頭增收田租,上下其手,兩頭沾光,吃虧的卻是官府和農戶,當真豈有此理。
方才嘮叨過的中年人又吆喝一嗓:“農戶農戶,早晚忙碌。有汗入土,無米落肚。咱們這號人,有口吃的就活一天,沒有就餓一天,誰有力氣去做那存糧的大夢?”
一句戲言引得一眾莊稼漢紛紛附和,兩位官大人卻是麵麵相覷。諸葛軍師望向廖立,心中卻迴想起劉禪倡議改革時的神情,不免有些慚愧。自己向來以務實自詡,但對荊州百姓的實際情況卻知之甚少,還不如年僅四歲的徒弟來得接地氣,怎不令人警醒?
既然話說到這裏,諸葛亮當然不會淺嚐輒止。若不去這些農戶家中親眼考察清楚狀況,自己這一趟無疑就白跑了。想到此,孔明扶住劉涉與他一同站起身,三兩下拍掉屁股上的泥土,問:“劉翁,可否引我等去諸公家中走走瞧瞧?”
按理說一群素未謀麵的陌生人忽然提出要跟你迴家,換成誰都得心生提防。但這句話從孔明這種正氣凜然之人的嘴裏說出,卻似有一股莫名的魔力,令劉涉等人欣然點頭同意,絲毫不懷疑對方的動機。
“看得看得!那窮家有何看不得的?隻恐過於簡陋,怠慢了貴客。”劉涉滿口應承,其他幾人也都跟著點頭。
孔明抬頭瞧瞧天象,估摸著到了午飯時間,幹脆交待廖立:“公淵,命人買些稻米、肉食和蔬菜,送去劉翁家裏,午飯咱們便同幾位鄉親一道吃。”
“遵命。”廖立答應得幹脆利落,三兩步跨上田埂,招唿部下執行命令。自打孔明到此,在劉涉等人眼中,他始終是含蓄有禮、風度翩翩的模樣,想不到一旦下起命令來,竟變得威嚴無比,令人有種不得不從命的衝動。
農夫們在前引路,一行人很快來到劉涉家中。這是個隻有一間屋子的獨門小院,半人高的竹籬圍出三十尺(漢尺,約7米)見方的院落,院角壘著幾間雞舍,旁邊擺放著各種農具。再往裏是水缸和灶台,灶台一側堆放著劈好的木柴。院子另一側搭建了三個低矮的糧垛,頂上稀稀疏疏曬著些稻穀。
正對麵的土屋略顯寒磣,土坯做的牆皮已有多處脫落,露出的房梁房柱看起來也有些年頭。房門就是一片沒上過漆的薄木板,非但沒有漆,甚至刨都沒刨過,就這麽粗糙地將一圈圈年輪展示出來,時刻強調著主人的拮據與寒酸。屋頂不見片瓦,完全以茅草鋪就,雖看上去很厚的一層,實則禁不起一場大風的摧殘。
這樣的家境用不著解釋,如清水般一眼見底。孔明隻一瞥便斷定農夫們方才所言絕非信口開河,就這個條件,絕不是能有餘糧的樣子。劉涉不知孔明的心思,一麵張羅著請眾人進門,一麵朝屋裏大聲吆喝:“老婆子,來貴客啦!快把屋裏屋外收拾幹淨,沒得讓人見笑。”
木門嘎吱一聲從裏麵拉開,還未見到人、一個聲音先從屋裏傳了出來:“死老鬼,莫不是被日頭曬昏了去,平白說起瘋話來。這窮家一年到頭連個親戚都不曾見著,卻上哪裏去尋貴客來?”
屋裏走出來的是個荊釵布裙的老婦,臉上布滿皺紋,手腳卻相當靈活。嘴裏不住地迴懟劉老漢,人卻忙著去拉住跟在身後的一雙孫子孫女。
待那婦人拉好孩子定睛再看,才發現到劉涉身後跟著的一大票人。她忽然怔住片刻,伸手扶住因害怕躲在身後張望的孩子,神情略顯尷尬:“隻道老兒胡說,不想真有客人。”
眾人聞言哄笑一聲,劉涉忙不迭地向孔明介紹:“我這老婆子娘家姓蘇,平日裏全憑她操持,全不懂些禮數,老爺們勿怪。”
孔明走出人群,對蘇氏拱拱手道:“偶至貴村,與劉老丈閑談甚歡,故來叨擾。驚擾之處還請包涵。”
蘇氏臉頰一紅,趕忙低頭還禮,又強拉出孫子孫女叩拜。孔明連忙擺手,上前扶起兩個娃兒,轉頭跟侍衛要兩塊油餅,滿臉慈祥地一手一個遞給他們,口中連說不必如此。
尚未寒暄完,負責采購食材的部下已迴來交差。由於不在集市日,故而隻能去富戶開的店鋪采買。八個壯漢買迴三鬥黍米、三十斤豬肉以及下水、時令的蘿卜葫蘆芥菜三十斤,還沽了一鬥村裏自釀的米酒。
劉涉家從來也沒這麽熱鬧過,也從未見過如此多的菜、肉和酒。本還在害怕的一雙兒女見搬來這麽多好吃的,也褪去了恐懼開始圍著豬肉手舞足蹈、蹦跳嬉鬧。
部下向主人借了灶,開始生火燒水、整頓飯食。蘇氏臉上也樂開了花,連忙招唿媳婦把屋子收拾幹淨,邀請孔明等人進屋用茶。按說以劉涉的家境不該有喝茶的閑錢,那是虧了他家房後種著些茶樹,蘇氏與媳婦本就在采茶製茶貼補家用,這才有待客的資本。這自種自摘的茶葉雖不是什麽名貴品種,卻勝在幹淨鮮嫩,倒也拿得出手。
成熟的炒茶技術直到宋代才基本定型,眼下這個時期茶葉的處理還停留在蒸青、曬青等較原始的階段,口感也相對苦澀。喝得起茶葉的人家通常會在茶水中加入蔥、薑、棗、茱萸、薄荷等物遮掩原本的苦味。老劉家自然沒有這些佐料,便是有也禁不起這許多人用,故而也不管它苦與不苦,就這麽煮了水端上來。孔明、廖立二人喝了卻也另有一番滋味,未察覺有任何不妥。
談笑間,孔明問起許多日常生活情況,一群農民已與他相熟,便也沒了顧及,七嘴八舌地爭搶著迴答,給這兩位大官提供了不少關於基層百姓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一個時辰後,飯菜全部準備妥當。二十幾個人一起吃,這屋裏顯然支楞不開。劉涉便指使鄰居們迴去把家裏的蒲團全部取來,眾人就在院子裏開席擺宴。那幾個蹭飯的如何不應?屁顛屁顛趕迴去取了坐具,一場別開生麵的鄉村聚餐就此正式開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