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將軍的擔心雖不無道理,卻還是過慮了。黃忠也當了一輩子兵,雖說劉禪於己有恩,可還不至於因此就把這個四歲的孩子奉為軍神。


    之所以來找劉禪,是因為偶然聽到靜怡給張仲景吹噓師弟如何指導虎豹騎搞實戰演習。黃忠對於軍事是十分敏感的,練兵好壞一聽便知,這才一接到任務就心急火燎地趕來,想把其中的細節搞清楚。


    然而剛剛入座還沒開口,主公便奪門而入。黃忠趕忙又起身向劉備施禮。


    “末將黃忠拜見主公。”


    “孩兒拜見父親。”


    “漢升免禮,禪兒,坐。”劉備自己坐好,招唿兒子和黃忠都坐。


    “老將軍整飭兵製,怎麽到禪兒這裏了?”劉備倒不扭捏,直接把疑問抖了出來。


    “主公有所不知。靜怡那丫頭說起,公子在許都時,曾教給曹軍虎豹騎演習之法,練兵效果極佳。末將聞之,多有不解之處,故此來向公子請教。”


    “哦?有這等事?”劉玄德頭迴聽聞此事,也覺驚訝。


    劉禪便將當日在許都讓曹衝給曹操建言之事講了一遍。至於演習過程,自然是徐庶給複盤的。靜怡畢竟是個小姑娘,於軍事一竅不通,隻是單純地跟爺爺誇師弟,故而許多細節含糊不清。此刻由劉禪嘴裏說出,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聽得劉備、黃忠二人目瞪口呆,想不通這娃娃是如何想出如此高明的訓練手段的。


    “禪兒!這演習之法,你是從何處學到的?”劉備驚得的嘴巴半天闔不住,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這個小兒子,搞不好他還真是個軍事神童!


    劉禪心想老爹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從哪裏學的,這大概就是我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了。


    由於完全無法迴答,劉禪索性將這句問話直接忽略了,接著向下延伸話題。


    “建設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訓練手段隻是末節。秦師勇如虎狼,剪滅六國。遇上山東義軍還不是一敗塗地?”


    “那依公子看,什麽才是軍隊的根本?”黃忠對這個話題顯然很感興趣,接著劉禪的話問了一聲。


    “是啊,什麽才是根本呢?”看得出,劉備也從未站在更高的視角思考過這個問題。


    從時間上推斷,劉備集團可能很快就要麵臨多場軍事考驗。向西要攻取巴蜀和漢中,向東要防備東吳偷襲荊州,向南要處理後麵的夷區叛亂,向北還有攻取襄陽確保漢江通道的需求。


    鑒於對軍力的迫切需要,即使對麵是兩位久經陣仗的老將,劉禪這次也不再客套,將心中所想和盤托出:“建軍是門大學問,幾句話很難完全講清楚。就一支軍隊而言,打勝仗的前提不外乎是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為何而戰的問題,二是如何而戰的問題。”


    “先說第一個問題。軍事是政治的工具,是解決政治問題的終極手段。基於此,軍事勝利的前提自然就是政治的正確性。通俗地講,戰爭是人打的,也是為人而打的。為什麽樣的人去打仗,將決定有沒有人願意打仗。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指的就是這個。”


    “以此論之,戰爭就會具備兩種屬性: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凡是為保護民眾而進行的戰爭,必將獲得民眾的支持,唯有民眾的支持,軍隊才可能獲得持續作戰的物質基礎和人力基礎;反言之,凡是為侵略民眾而進行的戰爭,則必為民眾所反對,而一支為民眾所反對的軍隊,無論現狀如何強大,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敗是遲早的事。”


    劉禪一出口便立論煌煌。在劉備和黃忠聽來,這個論點可就十分新奇了。中國的軍事理論研究始於周代,而後以《孫子兵法》的出現為標誌,至春秋戰國發展成熟。再經過秦漢的進一步深化,其間湧現出的軍事著作數不勝數。


    然而劉禪拋出的出觀點卻與所有現存的軍事理論都不一樣,開篇講的是民眾對於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直接將民眾拔高到了此前從未有過的高度。


    黃忠滿臉不解:“若依公子之言,秦滅六國,必曰正義,而六國抗秦則必非正義。倘如此,秦得天下,因何二世而絕?還有,黃巾叛亂,百萬人響應,不可謂不得民心。然而終為朝廷所剿滅,此論莫非不通?”


    就樸素的情感而言,一向奉行以人為本的劉備很讚同兒子的觀點。但黃忠提出的反例他確實也反駁不了,隻好瞪著眼睛去看劉禪如何做答。


    劉禪微微一笑,不慌不忙應道:“黃老將軍問的不錯,然而這並不矛盾。所謂春秋無義戰,七雄相持二百餘年,征伐不斷,百姓不堪其苦。孟子述之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彼時最大的民心為何?是終結戰亂,還天下以太平!對民眾而言,無論是秦亦或六國,誰能夠結束亂局、恢複民生,誰即為正統。嬴政繼六世餘烈,而東方諸侯兀自頹廢,戰而定天下者,勢也。二世亡秦,實乃不恤民力之過。窮奢極侈、苛政暴刑、盡失民心,乃至陳勝吳廣揭竿一擊,而天下鹹從。此非正應其理乎?”


    “至於黃巾之亂,百萬饑民朝不保夕。舍命追隨張角者,不得已耳。張角因勢而起,然並無安民之術,乃攜眾四處擄掠。受迫害者,亦民眾也。此等所為實匪徒耳,絕非順天應人之舉。故州縣募兵以自保、諸侯合軍而討伐,朝廷之征、從者雲集。反觀張角,人心離散、得過且過,焉有不敗之理?”


    “曹操取徐州,屢次屠城,盡失民心。然徐州終為操所得,此又作何解?”見劉禪輕鬆化解了自己的質疑,黃忠還不死心,繼續舉例反駁。不過舉的這個例子正戳中左將軍痛處,劉備的麵色瞬間凝固。


    劉禪見狀,怕老爹惱了黃忠,不假思索立刻反駁:“若非曹操屠城,新野十萬百姓豈肯拋家舍業,一路隨父親南下江陵?若非父親不離不棄、與民同敗,荊州軍民又豈能決意追隨,與曹軍赤壁一戰?荊南四郡怎得傳檄而定?操一統北方,靠的是屯軍民、蓄耕植、實倉廩,使流民安定、百姓足食,豈為屠城之功?”


    一番話非但迴答了黃忠的問題,還幫左將軍找迴了顏麵。黃忠一時找不出話來反駁,接著又問:“誠如是,如練兵何?”


    兒子幫自己找迴了麵子,劉備神情輕鬆了許多,笑眯眯去看劉禪。


    劉禪道:“將軍之問,乃中要害。這其實是方才所說的第二個問題了。正義性是確保勝利的根本,但卻無法直接轉化為勝利。戰場上的成敗,依靠的還是物質、力量、智慧和意誌的較量。一支合格的軍隊,首先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軍隊靠什麽戰?靠嚴密的組織、堅強的紀律、嚴格的訓練、精良的裝備、充足的保障。所謂練兵,就是要全方位地鍛練這些能力,使官兵在思想上敢戰、在技術上會戰、在保障上能戰。”


    “無論訓練還是作戰,核心依然要落在人上。人是勝負的決定因素,從來如此、永遠如此。以整訓為例,首先應製定一套簡單明了、易於操作的法規,用以規範官兵的一切言行。從衣食住行到站臥坐走,一切都要規範化。有了規範,還要有相應的獎懲製度,賞功罰罪,汰弱留強。”


    “訓練,應製定一套合理的訓練標準和訓練計劃,讓每個官兵都能通過訓練熟悉作戰技能。如負重行軍、障礙通過、格鬥技巧等等,不一而足。具體兵種還應另有專業要求:盾牌手,需考核持盾行進速度以及陣列抗擊能力;弓弩手,考核各種環境下的命中率;騎手,考核控騎、奔襲與衝陣能力。”


    “最後才是前麵提到的演習。演習的目的是以實戰的標準去檢驗訓練成果,再針對發現的問題改進訓練內容,如此循環,方能練出一支鐵軍。”


    這一番長篇大論,格局遠在虎豹騎的實兵對抗之上。談到具體的訓練措施,劉備的眼睛亮了。比起空泛的概念,這種具像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


    “公子,這衣食住行如何規範?於戰場何益?”黃忠又不理解了,感覺小公子有些想當然。


    “衣食住行可不是小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乃有冠絕天下的趙國鐵騎。勝利永遠屬於進取者,固步自封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軍隊作為一個整體,須強調統一和服從,統一著裝、統一言行、統一思想。統一的目的,是使軍人時刻保持團隊精神,從日常行為的潛移默化中,養成合作與服從的習慣。習慣成為自然,這樣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


    自秦以來,軍隊建設便逐步完善。著裝、武器早已實現製式化。但說對言行舉止和思想進行統一,這觀念確是聞所未聞。


    劉備越聽越覺新鮮,忽然有了感覺。


    “不行!”劉玄德大嚷一聲,顧不上被驚著的劉禪和黃忠,自言自語道:“這等大事隻我們三個探討怎可?來人,速請二位軍師與翼德、文長兩位將軍過府,有要事商議。”


    門外侍從答應一聲,去請人了。劉備迴過頭看看兒子與黃忠,有些迫不及待:“此等大事,還是多些人商議才好。咱們挪去前廳,等人來齊了,禪兒將方才所言再講一遍,大家一起參詳。”


    三人於是往前廳落座。劉備令人安排坐席茶水,再多搬幾個炭爐來給房間加溫。劉禪依言坐好,有一句沒一句聽著老爹和老黃閑聊軍事,心裏則默默組織語言,免得等下卡殼。


    約莫兩刻鍾,諸葛亮、龐統、張飛、魏延先後到齊。眾人不知何事,向劉備行過禮,孔明問:“主公,有何軍情?”


    “來,坐,坐下說。”劉備親自起身,招唿幾人落座,他自己等不及坐下,就讓劉禪把那一篇治軍大論從頭再講一遍。


    劉禪隻得照辦。


    果不其然,這四人也聽了個目瞪口呆。


    “禪兒,你這是跟誰學的?”龐統與孔明交換過眼神,確定不是孔明教的,更加疑惑。


    劉禪聞言再次頭大,隻好咧嘴傻笑:“是弟子自己想的,請師父指教。”


    龐統心想孩子呀,就憑你這一篇策論,怕是師父也要望其項背了,遑論指教?


    孔明若有所思,問道:“禪兒,不妨再說具體點。衣食住行、站臥坐走,當作何規範?怎樣執行?如何評判?訓練內容具體如何?標準怎樣來定?”


    劉禪心想不愧是孔明,做事到底是細致周到、務實嚴謹。


    他親身經曆過的軍營生活就是那一個月的大學軍訓,當然,由於從小立誌從軍,平時也積累了不少軍事常識。但是把這些拿來照搬肯定不成。製定政策這種事,沒有調查研究隻閉門造車是大忌。


    不過拿它作個樣板,以後再結合實際修正,這個思路還是可行的。


    “先生,所謂規範是指軍人的一切活動都要整齊劃一。著裝、營房、站立、坐臥、行走,所有這些習以為常的事,都要重新訓練,一切按標準執行。軍營之中,儀容必正,隊列必整。凡多人行進,二人為排,三人為列;下級見上級必行軍禮,上級還以軍禮。”


    說到這裏,劉禪轉去內室換了身短褐出來。眾人見了不由哂笑,這種打扮是農民下地勞作才穿的,貴族絕不會碰它。可劉禪全無尊卑觀念,覺得這窄袖帶褲腿的穿法方便行動,特意求鄧母給自己做了一身。


    大家不解這孩子換裝是何用意,靜靜等著看他如何繼續。隻見劉禪走到大廳中間,做了一個立正的姿勢,邊做邊講解動作要領。緊接著又演示了齊步走、跑步走,還找來三個小廝,現場演示隊列訓練,把這老幾位全給看傻了。


    魏延的嘴巴差點掉到胸口。雖然軍營中本也練習陣法,但那都是戰鬥中的行進和列陣。像這種手往哪兒放、頭往哪兒抬都有標準的練法,誰見過?


    隻看這三個小廝,方才還是唯唯諾諾的三人,讓公子禪三言兩語一頓操作,竟成了一支像模像樣的戰隊,目光之中已隱含殺氣。這要是在軍營裏練開了,那還沒開打就能把敵軍嚇個半死。


    “公子,這、這太好了!若人人都照此訓練,那營中麵貌還不煥然一新?一旦上了戰場,敵軍不得嚇出屎尿來?”魏延興奮起來,不顧場合飆起了粗口。


    龐統咳嗽一聲,提醒魏延注意場合。扭頭對劉備說:“主公,此法值得一試。若試得好,盡快在全軍推廣。如能在短期內提高戰力,對我軍下一步行動大有助益!”


    孔明怕龐統過於操切,急忙補充:“改革軍製非一日之功,宜緩緩而行。若把部隊搞亂了,反為不美。”


    “孔明先生所言不虛。主公,公子建言無異於再造一支新軍,豈須臾可成?軍事當以穩健為先,若改動幅度太大,官兵無所適從,隻怕要出亂子。”黃忠一向謹慎,也同意孔明的看法。


    魏延卻不以為然,放下茶杯環視眾人:“難自然是難。但若能提高戰力,那便值得一試。戰場乃搏命之所,豈可因噎廢食?”


    “文長之言亦是。主公,不如由漢升所部試訓演習之法,文長所部實訓新軍製,且看效果如何。”


    “此論甚妙!是好是歹,一試便知。”一直沒開口的張飛這才表態,隻是話風一轉:“但為何隻讓漢升、文長來試?俺老張怎試不得?”


    龐統知道張飛喜歡打諢,笑答:“漢升、文長所部多為新募之兵,本需練之方能用戰。翼德部乃我軍精銳,豈可輕動?若改亂了,萬一有敵軍來,誰去應戰?”


    張飛聞言大笑,不複多言。


    孔明又道:“士元之計亦經亦權,正可施行。隻是新軍製仍需細化,禪兒,你可有詳細方案?”


    “師父,弟子隻是打個樣供大家參考。我一日軍營也未待過,是否合用,安敢妄言?當然,若能去軍營親身體察,或能幫忙出出主意。”


    眾人紛紛點頭。


    尤其是龐統,簡直愛死這個弟子了。先不說他這驚世駭俗的建軍之法,單是這輪番誇獎,你別說是個孩子,就換個大人也得飄飄然。可這小家夥身上竟沒有一絲驕躁,冷靜沉穩,頗有雄主之風!


    “禪兒言之在理!主公,不如我等同往軍營,一起研究。”龐統直接越粗代庖,替劉備安排起來。


    劉備深知龐軍師的脾氣,聞言也不見怪,點頭欣然同意:“正合吾意!不如這就動身,一起都去。”


    於是其他人先行布置,劉備命人備車,與劉禪同乘而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闕三國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吃就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吃就胖並收藏漢闕三國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