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蘇定方一鏢打中羅藝,又縱馬來取羅藝性命。眼見羅藝性命難保,卻見薛萬徹舞刀殺到,敵住定方,羅藝乘機逃脫。定方與薛萬徹戰不三合,薛萬均又斜刺裏殺出,卻被高雅賢敵住。二人戰不十合,高雅賢虛晃一槍,迴馬便走。薛萬均縱馬就追,卻不防亂軍中忽然騰起一條絆馬索,將薛萬均連人帶馬絆倒在地。一旁士卒一擁而上,將他拿下。
這邊薛萬徹與蘇定方激戰正酣,忽見哥哥被擒,一時心慌,不覺露出破綻,被蘇定方欺身上前,伸猿臂擒了過來,擲於地下,命人綁了。再尋羅藝時,早已不見了蹤影。原來羅藝已經突圍逃迴幽州去了。
劉黑闥大獲全勝,清點戰果,發現此戰殺敵萬餘,俘敵五千,繳獲甲兵器械無數。隻是混亂中不見了薛萬均、薛萬徹兄弟二人。原來戰鬥中,高雅賢與蘇定方隻顧追殺唐軍,卻顧不上戰俘,看押戰俘的將士也不認得薛氏兄弟,竟讓他們相互解了綁繩,乘亂殺了幾名看守將士逃走了。劉黑闥跌足歎息:“這豈不是放虎歸山。”
饒陽之戰,漳南軍聲威大振,散落在各地的竇建德舊部及對朝廷不滿者紛紛起而響應。其中便有徐圓朗舉兵反唐,自稱魯王,並歸附劉黑闥。觀州軍民扣押了刺史來投,杞州豪民周文舉、濟州別駕劉伯通殺刺史響應徐圓朗,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刺史歸劉黑闥。劉黑闥甚喜,封徐圓朗為兗州行台大元帥,其他人也莫不封官加爵。於是漳南軍聚眾數萬,實力大增。劉黑闥便自稱大將軍,號令遠近。李神通已無力剿滅,隻得派人到長安請兵。
卻說李淵得知饒陽兵敗的消息,不覺的大驚失色。偏巧恰在此時,李孝恭又派人前來上表催請發兵伐蕭銑。奏表雲:“今蕭銑猜功嫉賢,誅除大臣不已,偽梁上下相疑,人心難安,此正天亡偽梁之時也。臣已奉旨聚齊本部兵馬,專待陛下遣帥統關中軍與臣會師,共討偽梁。若陛下以劉黑闥作亂山東,關中軍馬需專意東征,則臣請獨率本部討此逆賊。臣敢保天兵一臨,賊必瓦解。倘若失此良機,使蕭銑幡然悔悟,偽梁上下複安,則再欲滅此賊,實有登天之難。”
李淵見這兩份奏表關係重大,急招太子、秦王、齊王及幾位重臣商議。蕭瑀首先建議:“蕭銑自守之徒,不足為懼;劉黑闥等乃竇建德餘孽,皆百戰之賊,若不及早剿滅,必死灰複燃。臣以為當暫罷太子南征,專意東討,先破劉黑闥,然後再討蕭銑不遲。”
李淵聞言,不禁先把目光轉向裴寂與封德懿,卻見二人都故意低下頭不肯發話。原來這二人都知道,此次太子南征蕭梁,就是要建立功勳,樹立自己的威名。如果自己建議暫罷南征,隻怕會引起太子甚至是李淵的不滿。可是他們內心又明白,蕭瑀的建議並沒有錯,如果自己反對他,將來一定會影響自己的聲譽。所以,他們幹脆就不肯發話。然而,他們沒料到李建成自己卻道:“兒臣以為蕭仆射所言極是。不如暫緩南征,專意東討。”
李淵聞言,不覺一怔,他沒料到李建成竟自願暫緩南征,不由得心中暗自讚許建成心懷大局。其實,李建成也不願放棄南征立功的機會,但一則他也看到此時山東形勢危急,因而不願為了兄弟爭功壞了國家大事。二則雖暫緩南征,但平定了劉黑闥,再南征蕭銑,豈不同樣可以立功揚威嗎?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他也料到自己主動建議暫緩南征,必然會贏得李淵的歡心。故此他主動提出這一建議。可不料這時秦王卻建議道:“臣以為劉黑闥等雖然悍勇,但朝廷隻需發關中兵馬足以討平,無需山南兵馬相助。河間王經略偽梁日久,最知其虛實,以之為將南征,足滅偽梁。且今河間王大軍已聚,雖複罷散,賊必知之。若蕭銑因而警悟,幡然悔過,賊中上下合心,聚眾扼險,則破之實難。蕭銑不破,則杜伏威輩必不肯誠心歸附。若兩賊相互勾連,踞大江之險以抗我軍,則南北對峙,一統無期矣!故依臣之見,莫若就令河間王率本部兵馬伐偽梁,同時委任良將統關中軍馬討劉黑闥,豈非兩全其美!”
李淵聞言,沉吟半晌,方道:“你所言亦是。既如此,可令孝恭率本部伐蕭銑。至於統兵東討,非你不可。還望我兒莫辭辛勞。”
卻不料秦王道:“父皇旨意,兒臣豈敢辭勞。隻是兒臣以為,太子韜略過人,卻未曾為山東士庶所知。今何不借此機會統兵東討,以便讓天下人皆睹太子風采!”
李淵聞言,不覺一怔,他還真沒料到秦王會來這麽一手,這明顯是要將自己和太子一軍。他心裏明白,自己的這位長子雖也才略不凡,但畢竟沒有獨立率軍打過硬仗,忽然讓他獨自統軍去與劉黑闥這種悍賊交手,還真的沒有把握,自己也不敢拿國運當兒戲去賭上一把。且萬一李建成敗了,豈不更加地位不穩了嗎!可這話要是講出來,又會使得李建成顏麵掃地。這二郎到底想要幹什麽,是想讓我這位父親為難,還是要讓太子丟臉?李淵心中難免不悅起來,忍不住把目光移向李建成。這時李建成內心也在盤算,他的想法大體與父親一致,他明知自己未必是劉黑闥的對手,但卻不知如何推辭,總不能在眾人麵前自己打臉說不敢去統兵討劉黑闥吧?更何況,如果李孝恭真的平定了蕭銑,又讓秦王討滅了劉黑闥,自己可就再也沒有立功樹威的機會了。想到這裏,不禁咬了咬牙,向李淵道:“二弟近來屢次出征,甚是辛勞,還是讓兒臣代他前往吧?”
李淵盯住李建成好一陣,又看了看秦王,最後才道:“此時還需三思而後定。卿等暫且退下吧。”
於是,眾人各自散去。
卻說太子建成迴到太子府,隻覺得心緒不寧。他自知統兵去討伐劉黑闥,真的沒有絲毫把握,弄不好很可能便身敗名裂。他越想越覺得不妥,於是獨招魏征來見。魏征得知詳情,也沉思半晌,方才道:“臣亦以為此事不妥。劉黑闥等皆百戰巨賊,殿下雖有雄韜偉略,可惜麾下僚佐多為坐談之士,縱有秦府猛將隨行,卻恐其未必肯效死力。萬一略有差池,必然有損殿下威名。臣以為不去為好。”
建成點頭道:“孤所擔心者,今河間王南征偽梁,二郎東討劉黑闥,一旦二人皆成大功,則孤無以再立功樹威矣!”
魏征道:“殿下放心,河間王獨率本部討蕭銑,未必成功。且臣料秦王此番東討,雖必定成功,然若不令秦王留駐山東,賊必複叛。賊雖複叛,其戰力必大不如前。故殿下隻需於秦王破賊後,急招其還,則殿下必有東征建功之時。”
建成又道:“隻是孤已在父皇之前自請東征,怎好出爾反爾?”
魏征道:“殿下不必擔心,我料皇上必不肯讓殿下東征。”
建成喜道:“孤得玄成,如一得臂也!”
就在太子建成與魏征密謀的同時,秦王也將房杜、薛收、長孫無忌召至府中議事。其實,他所以推辭統軍出征,不過是以退為進,並發泄一下內心不滿而已。他本以為太子建成必會推辭,可萬沒想到李建成會欣然同意率軍東討,這讓他深感後悔。他主要擔心的倒不是李建成會順利取得勝利,搶了自己這份功勞,他真正擔心的是李建成一旦東行,多半會慘敗而歸,如此一來,自己好不容易打造的大好局麵豈不要毀於一旦?畢竟兄弟爭功事小,社稷安危事大。故此秦王迴到府內,不覺心緒難安。便請來房玄齡等四人來到府中議事,告知詳情。房玄齡待秦王把話講完,便笑道:“依屬下之見,殿下無需為此憂心,皇上必不肯讓太子掛帥東征。”
杜如晦也道:“屬下亦以為如此。皇上素來聖明,此等大事,必有英斷。殿下隻管坐待好消息。”
長孫無忌笑道:“正所謂當局者迷,殿下英明,何以在如此小事上卻沒了主意。”
眾人不覺失笑,秦王也笑道:“無忌所言不假。”
五人正商議之際,卻見有宮中太監來請秦王入宮晉見。薛收道:“此必是皇上要殿下掛帥東征也。”
眾人又是會心一笑。秦王忙擺擺手,令四人退下。眾人走出王府,杜如晦獨與房玄齡同行,見周圍無人,方道:“大人以為河間王伐蕭梁能成功否?”
房玄齡微微一笑:“此必藥師先生之意也。看來先生雖身在夔州,卻心向殿下呀!”
杜如晦微微一怔,隨即釋然:“哥哥思慮深遠,小弟自歎不如。”
卻說秦王來見李淵,李淵便對他講:“為父思之良久,覺得建成未嚐獨自將兵破大敵。此番東討事關國家安危,萬萬不可輕忽,唯有你統兵前往,為父方才安心。還望我兒莫再推遲,再代為父辛苦一遭。待凱旋之日,為父自當重賞我兒。”
李淵講到“重賞”時,故意加重了語氣,甚是耐人尋味。秦王忙道:“兒臣蒙父皇重托,豈敢辭勞?又怎敢求賞?若能憑借父皇天威,早平逆賊,使天下太平,實兒之所願也。”
次日,李淵同時下頒兩份詔書:一是令河間王李孝恭發本部兵馬討蕭銑;一是令秦王統關中兵馬並會同河南、山東諸部共討劉黑闥。同時傳旨:已調出的秦府將佐都重歸秦府,隨秦王東征。
花開千朵,先表一枝。這裏暫且按下秦王東征不表,單道河間王李孝恭接到朝廷旨意,不免心中打鼓。便令人請來夔州總管、山南行台府長史李靖商議。其實,李孝恭對這次征蕭梁並無把握,他隻是聽從了李靖的建議才向朝廷提出建議的。的確,如今蕭梁確實矛盾重重,但其軍隊不下四十萬,隻要有兩個月的時間,它完全可以集中二十萬以上的軍隊來與唐軍作戰。而自己卻隻能調集七八萬人馬出征,雖然近來在李靖的訓練下,自己麾下的水陸兩軍戰力大增,但畢竟眾寡懸殊。在這種情況下去,如果朝廷再從關中派來五六萬人馬,那李孝恭還是有信心取得成功的。可要是僅率本部人馬討伐蕭梁,他還真是毫無把握。所以,李靖最初勸他向朝廷請兵伐梁時,他欣然同意了。可後來當李靖建議他獨率本部伐梁時,他就開始猶豫不決了。但李靖提出了兩大理由,一是如錯過這次機會,蕭銑就會渡過目前這場危機,鞏固自己的地位,那時再想滅掉蕭梁就會難如登天。這是為大唐社稷考慮。二是李靖也暗示他,這是他獨自建立大功的難得良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他李孝恭就很難再有這樣的好機會了。李孝恭不是貪功之人,但人生在世,又有誰不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呢?更何況在數年的相處過程中,他也發現李靖確實是一位妙算無遺的神一般的人物,他說的話似乎從來不會有錯。因此,他才決定上表請求獨率本部伐梁。可當朝廷真的準奏了,他還是不免有些心虛。於是立即派人請李靖前來商議。
李靖來到行台官衙,得知朝廷批準了李孝恭的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他本人的伐梁計劃後,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是的,他並不感到驚喜,因為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其實,他所以力勸李孝恭在此時伐梁,固然有可以向李孝恭講明的那些理由,但與此同時,他也是在暗中力挺秦王。這兩年他雖身在夔州,但對朝廷動向卻依舊洞若觀火。他早已料到在秦王掃除北方群雄後,太子建成必定要出兵討滅蕭銑,平定南方,建樹功名,以便以此來平衡他與秦王的關係,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李靖一直在暗中找機會為秦王破局。而在秦王東征歸來之初,恰是破局的好機會。因為在此前,北方尚未安定,李建成不可能調集大軍南征蕭銑,也不會支持李孝恭統軍伐梁。而在秦王破夏滅鄭之後,北方盡歸唐有,正是李建成急於建功立威之時。此時建議伐梁,可謂正中建成下懷,李淵一向支持李建成,也必然同意他率兵南征。但李靖同時也料定在竇建德被誅殺後,其舊部必然再次舉兵叛亂。這樣,唐朝就隻能集中兵力先去平定叛亂,李建成也就自然不會掛帥南征了。但李孝恭卻已集結了本部兵馬,出兵討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因此,也隻有在這一時刻,朝廷才可能允許李孝恭獨率本部伐梁。故此,李靖才一力慫恿李孝恭奏請朝廷獨率本部伐梁。結果也確實被他料中了。
此時,李靖見李孝恭一副惴惴不安的神態,忙道:“屬下恭喜殿下。以殿下之聰明神武,此行必建大功。”
李孝恭苦笑道:“實不相瞞,此刻小王心中可謂且喜且懼。喜的是此番出征若能成功,小王也算是不枉活一世了;懼的是我境內之兵不足十萬,蕭梁境內兵馬不下四十萬,今雖散兵各地,然此去江陵多有險阻,且峽州境內之荊門、宜都、清江等處,皆有重兵扼守,非旦夕可下,倘若我軍在各處延擱月餘,則梁兵便可齊聚江陵。那時,我軍欲進則前有堅城,欲退則敵軍環繞,恐有全軍覆滅之危呀。”
李靖道:“殿下盡管放心,今秋水泛漲,洪峰已至,峽江路狹水急,舟艦難行,梁人以為我軍必不敢東下。故殿下此時伐梁,賊必無防備,且我已有所布置。我軍必不戰而取荊門、宜都,清江雖駐有重兵,然守將文士弘乃一勇匹夫耳,必恃勇來與我戰,殿下可一戰破之。三處既下,則我軍順流而下,不出二旬,大軍至江陵矣。屆時蕭銑眾不及聚,欲守無兵,欲戰必敗,唯有出降耳。”
李孝恭聞言大喜:“先生真神算也!既如此,何日起兵?”
李靖道:“臣觀天象,三日後必有大霧。殿下可乘霧進兵,賊必不覺。”
李孝恭忍不住又讚道:“先生真乃神人是也!”
次日,李孝恭聚眾商議出兵之策,盧江王李瑗、黔州總管田世康、黃州總管周法明等都道:“今江水方漲,峽江路險,此時出兵,恐有艦覆人亡之危。請待洪峰落後再出兵不遲。”
李孝恭道:“此去險阻無數,破敵極難。孤正欲乘洪峰進軍,以出敵不意。若待水落進軍,敵軍有備,則如何速破賊軍。”
話音未落,剛從懷州趕來的李大亮出列道:“此乃奇計也!殿下當速進兵。”
隨後,盧祖尚等幾位將領也表示讚同,於是李孝恭便道:“此事無需再議。各位可整頓兵馬,二日後出兵伐梁。”
於是整頓軍馬,準備出征。不想恰在此時,許劭之子許智仁來報,峽州總管許紹病故。李孝恭大為惋惜道:“此番東征,正待委許總管以重任,何其不幸夭折,失我一臂也。”
李靖也黯然神傷,心道:“若非總管,李靖豈有今日!”不覺暗自垂淚。於是二人商定,全軍為許紹掛孝。
二日後,果然天降大霧。李孝恭大喜:“藥師先生果然神算!”便率麾下十二總管之兵共計八萬,戰艦二千餘艘,從夔州出發,浩浩蕩蕩,順流直奔荊門殺去。
這邊薛萬徹與蘇定方激戰正酣,忽見哥哥被擒,一時心慌,不覺露出破綻,被蘇定方欺身上前,伸猿臂擒了過來,擲於地下,命人綁了。再尋羅藝時,早已不見了蹤影。原來羅藝已經突圍逃迴幽州去了。
劉黑闥大獲全勝,清點戰果,發現此戰殺敵萬餘,俘敵五千,繳獲甲兵器械無數。隻是混亂中不見了薛萬均、薛萬徹兄弟二人。原來戰鬥中,高雅賢與蘇定方隻顧追殺唐軍,卻顧不上戰俘,看押戰俘的將士也不認得薛氏兄弟,竟讓他們相互解了綁繩,乘亂殺了幾名看守將士逃走了。劉黑闥跌足歎息:“這豈不是放虎歸山。”
饒陽之戰,漳南軍聲威大振,散落在各地的竇建德舊部及對朝廷不滿者紛紛起而響應。其中便有徐圓朗舉兵反唐,自稱魯王,並歸附劉黑闥。觀州軍民扣押了刺史來投,杞州豪民周文舉、濟州別駕劉伯通殺刺史響應徐圓朗,東鹽州治中王才藝殺刺史歸劉黑闥。劉黑闥甚喜,封徐圓朗為兗州行台大元帥,其他人也莫不封官加爵。於是漳南軍聚眾數萬,實力大增。劉黑闥便自稱大將軍,號令遠近。李神通已無力剿滅,隻得派人到長安請兵。
卻說李淵得知饒陽兵敗的消息,不覺的大驚失色。偏巧恰在此時,李孝恭又派人前來上表催請發兵伐蕭銑。奏表雲:“今蕭銑猜功嫉賢,誅除大臣不已,偽梁上下相疑,人心難安,此正天亡偽梁之時也。臣已奉旨聚齊本部兵馬,專待陛下遣帥統關中軍與臣會師,共討偽梁。若陛下以劉黑闥作亂山東,關中軍馬需專意東征,則臣請獨率本部討此逆賊。臣敢保天兵一臨,賊必瓦解。倘若失此良機,使蕭銑幡然悔悟,偽梁上下複安,則再欲滅此賊,實有登天之難。”
李淵見這兩份奏表關係重大,急招太子、秦王、齊王及幾位重臣商議。蕭瑀首先建議:“蕭銑自守之徒,不足為懼;劉黑闥等乃竇建德餘孽,皆百戰之賊,若不及早剿滅,必死灰複燃。臣以為當暫罷太子南征,專意東討,先破劉黑闥,然後再討蕭銑不遲。”
李淵聞言,不禁先把目光轉向裴寂與封德懿,卻見二人都故意低下頭不肯發話。原來這二人都知道,此次太子南征蕭梁,就是要建立功勳,樹立自己的威名。如果自己建議暫罷南征,隻怕會引起太子甚至是李淵的不滿。可是他們內心又明白,蕭瑀的建議並沒有錯,如果自己反對他,將來一定會影響自己的聲譽。所以,他們幹脆就不肯發話。然而,他們沒料到李建成自己卻道:“兒臣以為蕭仆射所言極是。不如暫緩南征,專意東討。”
李淵聞言,不覺一怔,他沒料到李建成竟自願暫緩南征,不由得心中暗自讚許建成心懷大局。其實,李建成也不願放棄南征立功的機會,但一則他也看到此時山東形勢危急,因而不願為了兄弟爭功壞了國家大事。二則雖暫緩南征,但平定了劉黑闥,再南征蕭銑,豈不同樣可以立功揚威嗎?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他也料到自己主動建議暫緩南征,必然會贏得李淵的歡心。故此他主動提出這一建議。可不料這時秦王卻建議道:“臣以為劉黑闥等雖然悍勇,但朝廷隻需發關中兵馬足以討平,無需山南兵馬相助。河間王經略偽梁日久,最知其虛實,以之為將南征,足滅偽梁。且今河間王大軍已聚,雖複罷散,賊必知之。若蕭銑因而警悟,幡然悔過,賊中上下合心,聚眾扼險,則破之實難。蕭銑不破,則杜伏威輩必不肯誠心歸附。若兩賊相互勾連,踞大江之險以抗我軍,則南北對峙,一統無期矣!故依臣之見,莫若就令河間王率本部兵馬伐偽梁,同時委任良將統關中軍馬討劉黑闥,豈非兩全其美!”
李淵聞言,沉吟半晌,方道:“你所言亦是。既如此,可令孝恭率本部伐蕭銑。至於統兵東討,非你不可。還望我兒莫辭辛勞。”
卻不料秦王道:“父皇旨意,兒臣豈敢辭勞。隻是兒臣以為,太子韜略過人,卻未曾為山東士庶所知。今何不借此機會統兵東討,以便讓天下人皆睹太子風采!”
李淵聞言,不覺一怔,他還真沒料到秦王會來這麽一手,這明顯是要將自己和太子一軍。他心裏明白,自己的這位長子雖也才略不凡,但畢竟沒有獨立率軍打過硬仗,忽然讓他獨自統軍去與劉黑闥這種悍賊交手,還真的沒有把握,自己也不敢拿國運當兒戲去賭上一把。且萬一李建成敗了,豈不更加地位不穩了嗎!可這話要是講出來,又會使得李建成顏麵掃地。這二郎到底想要幹什麽,是想讓我這位父親為難,還是要讓太子丟臉?李淵心中難免不悅起來,忍不住把目光移向李建成。這時李建成內心也在盤算,他的想法大體與父親一致,他明知自己未必是劉黑闥的對手,但卻不知如何推辭,總不能在眾人麵前自己打臉說不敢去統兵討劉黑闥吧?更何況,如果李孝恭真的平定了蕭銑,又讓秦王討滅了劉黑闥,自己可就再也沒有立功樹威的機會了。想到這裏,不禁咬了咬牙,向李淵道:“二弟近來屢次出征,甚是辛勞,還是讓兒臣代他前往吧?”
李淵盯住李建成好一陣,又看了看秦王,最後才道:“此時還需三思而後定。卿等暫且退下吧。”
於是,眾人各自散去。
卻說太子建成迴到太子府,隻覺得心緒不寧。他自知統兵去討伐劉黑闥,真的沒有絲毫把握,弄不好很可能便身敗名裂。他越想越覺得不妥,於是獨招魏征來見。魏征得知詳情,也沉思半晌,方才道:“臣亦以為此事不妥。劉黑闥等皆百戰巨賊,殿下雖有雄韜偉略,可惜麾下僚佐多為坐談之士,縱有秦府猛將隨行,卻恐其未必肯效死力。萬一略有差池,必然有損殿下威名。臣以為不去為好。”
建成點頭道:“孤所擔心者,今河間王南征偽梁,二郎東討劉黑闥,一旦二人皆成大功,則孤無以再立功樹威矣!”
魏征道:“殿下放心,河間王獨率本部討蕭銑,未必成功。且臣料秦王此番東討,雖必定成功,然若不令秦王留駐山東,賊必複叛。賊雖複叛,其戰力必大不如前。故殿下隻需於秦王破賊後,急招其還,則殿下必有東征建功之時。”
建成又道:“隻是孤已在父皇之前自請東征,怎好出爾反爾?”
魏征道:“殿下不必擔心,我料皇上必不肯讓殿下東征。”
建成喜道:“孤得玄成,如一得臂也!”
就在太子建成與魏征密謀的同時,秦王也將房杜、薛收、長孫無忌召至府中議事。其實,他所以推辭統軍出征,不過是以退為進,並發泄一下內心不滿而已。他本以為太子建成必會推辭,可萬沒想到李建成會欣然同意率軍東討,這讓他深感後悔。他主要擔心的倒不是李建成會順利取得勝利,搶了自己這份功勞,他真正擔心的是李建成一旦東行,多半會慘敗而歸,如此一來,自己好不容易打造的大好局麵豈不要毀於一旦?畢竟兄弟爭功事小,社稷安危事大。故此秦王迴到府內,不覺心緒難安。便請來房玄齡等四人來到府中議事,告知詳情。房玄齡待秦王把話講完,便笑道:“依屬下之見,殿下無需為此憂心,皇上必不肯讓太子掛帥東征。”
杜如晦也道:“屬下亦以為如此。皇上素來聖明,此等大事,必有英斷。殿下隻管坐待好消息。”
長孫無忌笑道:“正所謂當局者迷,殿下英明,何以在如此小事上卻沒了主意。”
眾人不覺失笑,秦王也笑道:“無忌所言不假。”
五人正商議之際,卻見有宮中太監來請秦王入宮晉見。薛收道:“此必是皇上要殿下掛帥東征也。”
眾人又是會心一笑。秦王忙擺擺手,令四人退下。眾人走出王府,杜如晦獨與房玄齡同行,見周圍無人,方道:“大人以為河間王伐蕭梁能成功否?”
房玄齡微微一笑:“此必藥師先生之意也。看來先生雖身在夔州,卻心向殿下呀!”
杜如晦微微一怔,隨即釋然:“哥哥思慮深遠,小弟自歎不如。”
卻說秦王來見李淵,李淵便對他講:“為父思之良久,覺得建成未嚐獨自將兵破大敵。此番東討事關國家安危,萬萬不可輕忽,唯有你統兵前往,為父方才安心。還望我兒莫再推遲,再代為父辛苦一遭。待凱旋之日,為父自當重賞我兒。”
李淵講到“重賞”時,故意加重了語氣,甚是耐人尋味。秦王忙道:“兒臣蒙父皇重托,豈敢辭勞?又怎敢求賞?若能憑借父皇天威,早平逆賊,使天下太平,實兒之所願也。”
次日,李淵同時下頒兩份詔書:一是令河間王李孝恭發本部兵馬討蕭銑;一是令秦王統關中兵馬並會同河南、山東諸部共討劉黑闥。同時傳旨:已調出的秦府將佐都重歸秦府,隨秦王東征。
花開千朵,先表一枝。這裏暫且按下秦王東征不表,單道河間王李孝恭接到朝廷旨意,不免心中打鼓。便令人請來夔州總管、山南行台府長史李靖商議。其實,李孝恭對這次征蕭梁並無把握,他隻是聽從了李靖的建議才向朝廷提出建議的。的確,如今蕭梁確實矛盾重重,但其軍隊不下四十萬,隻要有兩個月的時間,它完全可以集中二十萬以上的軍隊來與唐軍作戰。而自己卻隻能調集七八萬人馬出征,雖然近來在李靖的訓練下,自己麾下的水陸兩軍戰力大增,但畢竟眾寡懸殊。在這種情況下去,如果朝廷再從關中派來五六萬人馬,那李孝恭還是有信心取得成功的。可要是僅率本部人馬討伐蕭梁,他還真是毫無把握。所以,李靖最初勸他向朝廷請兵伐梁時,他欣然同意了。可後來當李靖建議他獨率本部伐梁時,他就開始猶豫不決了。但李靖提出了兩大理由,一是如錯過這次機會,蕭銑就會渡過目前這場危機,鞏固自己的地位,那時再想滅掉蕭梁就會難如登天。這是為大唐社稷考慮。二是李靖也暗示他,這是他獨自建立大功的難得良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他李孝恭就很難再有這樣的好機會了。李孝恭不是貪功之人,但人生在世,又有誰不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呢?更何況在數年的相處過程中,他也發現李靖確實是一位妙算無遺的神一般的人物,他說的話似乎從來不會有錯。因此,他才決定上表請求獨率本部伐梁。可當朝廷真的準奏了,他還是不免有些心虛。於是立即派人請李靖前來商議。
李靖來到行台官衙,得知朝廷批準了李孝恭的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他本人的伐梁計劃後,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是的,他並不感到驚喜,因為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其實,他所以力勸李孝恭在此時伐梁,固然有可以向李孝恭講明的那些理由,但與此同時,他也是在暗中力挺秦王。這兩年他雖身在夔州,但對朝廷動向卻依舊洞若觀火。他早已料到在秦王掃除北方群雄後,太子建成必定要出兵討滅蕭銑,平定南方,建樹功名,以便以此來平衡他與秦王的關係,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李靖一直在暗中找機會為秦王破局。而在秦王東征歸來之初,恰是破局的好機會。因為在此前,北方尚未安定,李建成不可能調集大軍南征蕭銑,也不會支持李孝恭統軍伐梁。而在秦王破夏滅鄭之後,北方盡歸唐有,正是李建成急於建功立威之時。此時建議伐梁,可謂正中建成下懷,李淵一向支持李建成,也必然同意他率兵南征。但李靖同時也料定在竇建德被誅殺後,其舊部必然再次舉兵叛亂。這樣,唐朝就隻能集中兵力先去平定叛亂,李建成也就自然不會掛帥南征了。但李孝恭卻已集結了本部兵馬,出兵討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因此,也隻有在這一時刻,朝廷才可能允許李孝恭獨率本部伐梁。故此,李靖才一力慫恿李孝恭奏請朝廷獨率本部伐梁。結果也確實被他料中了。
此時,李靖見李孝恭一副惴惴不安的神態,忙道:“屬下恭喜殿下。以殿下之聰明神武,此行必建大功。”
李孝恭苦笑道:“實不相瞞,此刻小王心中可謂且喜且懼。喜的是此番出征若能成功,小王也算是不枉活一世了;懼的是我境內之兵不足十萬,蕭梁境內兵馬不下四十萬,今雖散兵各地,然此去江陵多有險阻,且峽州境內之荊門、宜都、清江等處,皆有重兵扼守,非旦夕可下,倘若我軍在各處延擱月餘,則梁兵便可齊聚江陵。那時,我軍欲進則前有堅城,欲退則敵軍環繞,恐有全軍覆滅之危呀。”
李靖道:“殿下盡管放心,今秋水泛漲,洪峰已至,峽江路狹水急,舟艦難行,梁人以為我軍必不敢東下。故殿下此時伐梁,賊必無防備,且我已有所布置。我軍必不戰而取荊門、宜都,清江雖駐有重兵,然守將文士弘乃一勇匹夫耳,必恃勇來與我戰,殿下可一戰破之。三處既下,則我軍順流而下,不出二旬,大軍至江陵矣。屆時蕭銑眾不及聚,欲守無兵,欲戰必敗,唯有出降耳。”
李孝恭聞言大喜:“先生真神算也!既如此,何日起兵?”
李靖道:“臣觀天象,三日後必有大霧。殿下可乘霧進兵,賊必不覺。”
李孝恭忍不住又讚道:“先生真乃神人是也!”
次日,李孝恭聚眾商議出兵之策,盧江王李瑗、黔州總管田世康、黃州總管周法明等都道:“今江水方漲,峽江路險,此時出兵,恐有艦覆人亡之危。請待洪峰落後再出兵不遲。”
李孝恭道:“此去險阻無數,破敵極難。孤正欲乘洪峰進軍,以出敵不意。若待水落進軍,敵軍有備,則如何速破賊軍。”
話音未落,剛從懷州趕來的李大亮出列道:“此乃奇計也!殿下當速進兵。”
隨後,盧祖尚等幾位將領也表示讚同,於是李孝恭便道:“此事無需再議。各位可整頓兵馬,二日後出兵伐梁。”
於是整頓軍馬,準備出征。不想恰在此時,許劭之子許智仁來報,峽州總管許紹病故。李孝恭大為惋惜道:“此番東征,正待委許總管以重任,何其不幸夭折,失我一臂也。”
李靖也黯然神傷,心道:“若非總管,李靖豈有今日!”不覺暗自垂淚。於是二人商定,全軍為許紹掛孝。
二日後,果然天降大霧。李孝恭大喜:“藥師先生果然神算!”便率麾下十二總管之兵共計八萬,戰艦二千餘艘,從夔州出發,浩浩蕩蕩,順流直奔荊門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