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唐軍當日休整一日,次日秦王便率領眾將來到城下,令人傳話告知城內:尉遲敬德已經以秦王放走劉武周、宋金剛為條件歸順了唐朝,劉武周、宋金剛可率三百名衛士離城迴馬邑。劉武周聞言,怎敢相信,便令宋金剛來到城上,要見敬德。秦王便令人去請敬德。敬德無奈,隻好來到城下,把臉憋得通紅了好一陣,方才道:“大哥,小弟有負大哥,無臉再與大哥相見。方才秦王所言句句是實,大哥可速與皇帝迴歸馬邑。”
說罷,捂著臉轉身便迴轉軍中。宋金剛這才安下心來,準備與劉武周出城逃走。劉武周聞言,先是一陣狂喜,繼而心頭又湧起一陣不甘。幾年來,他雖稱帝一方,但偏居荒涼的馬邑,說起來連自己都覺得羞愧。隻是攻占了太原,占據河東大片土地後,才真正讓他找到了做皇帝的感覺。可轉眼之間竟又要被李世民剝奪,他心中能不恨嗎?他咬牙切齒地對宋金剛道:“難道我等便如此放棄了太原?李世民,我與你不共戴天!”
宋金剛道:“如今之勢,縱然陛下據城堅守,恐眾人也必不肯從。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何懼無柴燒。且迴馬邑,再作道理。隻是這李世民確非尋常之輩。有此人在,終為心腹之患。不如……”
便如此這般附耳一番。劉武周聞言,臉上頓時流露出一絲獰笑,連連點頭道:“不妨一試。”
你道宋金剛對劉武周講了什麽?原來劉武周有一汗血寶馬,生得體健腿長,神駿若龍。能日行千裏,登山浮水有若平地。尤其是棗紅色鬃毛之上長著短短一層紫色絨毛,平時看去,似有若無,陽光一照時,便顯出耀眼的紫色來,故名颯露紫。本是西域一國王所乘,不期這國王剛乘此馬,其國便被始畢所滅。始畢初得颯露紫,甚為愛惜。但當時便有善相馬之人對始畢講:“此馬身有紫絨,甚是反常,必害其主,乘之不祥。”始畢哪裏肯信,便把它留作坐騎。不到三年,始畢便暴病而死。始畢死後,颯露紫便成了處羅的坐騎。其後一年,處羅又不得善終。故此,突厥群酋,都相信了相馬者所言不虛。頡利即位後,便不敢再騎乘颯露紫。其後頡利發現劉武周雖外表對突厥恭順有加,其實野心極大,且為人詭詐,背後對自己多有怨言。因此暗恨劉武周,便將颯露紫賞給了劉武周。劉武周初得颯露紫,大喜過望,後來風聞到頡利真正用意,便不敢再騎乘颯露紫了,卻又舍不得送給別人。此時又遭大敗,宋金剛更覺是颯露紫妨主所致,這才獻計讓劉武周以致謝為名將颯露紫獻給秦王。但又恐秦王生疑,便勸劉武周將颯露紫與劉武周的另外三匹禦用極品寶馬一同獻給秦王。劉武周聞言,自然滿口答應。可過了片刻,劉武周忽道:“此事不妥。敬德也知此馬來曆,如今他已投了唐朝,怎能不將實情告知李世民。”
宋金剛道:“此事臣也有所顧慮。但以敬德之為人,未必肯賣主求榮。且其當初對颯露紫妨主之事便不以為然。故臣以為不妨一試。”
劉武周沉吟半日,方才道:“既如此,便依你之計。”
當日,劉武周率宋金剛、苑君璋等眾將及三百名衛士出了太原城,秦王率眾在城外列隊以待。雙方相遇,秦王並未對劉武周有任何羞辱之舉,而是依禮相見。劉武周便將四匹寶馬獻於秦王。秦王道:“孤若攻取太原,此馬皆孤所有,何需你獻。孤肯放走你等,皆因敬德大哥之請也。”
說罷,示意讓眾將閃開道路,劉武周、宋金剛見了,縱馬一溜煙逃命去了。
待劉武周等遠去,眾人方才湧過來觀看這四匹寶馬。颯露紫之外,第二匹喚作青騅,鬃毛白中泛著微黑,另外一匹是渾身雪白,名喚雪兔,一匹渾身純黑卷毛馬,名喚卷毛騧,各個龍形麟態,神駿無比,皆是西域極品。眾人莫不極口誇讚。卻見杜如晦走上前來對著颯露紫略相了相,臉上露出一絲冷笑,卻一言未發。在他身旁的薛收見他如此,也走上前去凝目相了相,不覺臉色一變,繼而又觀察了多時,麵色卻和緩下來,隨即默然離開。最後,敬德也走上前來,當他看見颯露紫時,登時臉色大變,似欲張口,卻欲言又止,隻是悶悶不樂站在一旁。恰在此時,城內守軍已湧出城門,紛紛上前丟了兵器,向唐軍投降。秦王受降後,率軍整隊進城,對太原百姓秋毫無犯。此時正值武德三年四月也。
卻說秦王來到官衙,與眾僚佐論功行賞。卻見敬德遲疑半日,方才出列道:“某雖無功,卻欲求殿下賞某一物。”
秦王忙道:“大哥盡管講來。”
敬德便道:“某久在劉武周麾下,素愛颯露紫。且白蹄烏久隨殿下,一旦賜予某,恐多有不便。某請以白蹄烏易颯露紫,不知殿下可應允。”
秦王笑道:“這有何難……”
話音未落,卻見杜如晦忽開口道:“不料義士忠純,乃至於此!敬德隻怕是擔心颯露紫妨主,害了殿下,又恐殿下得知實情,一怒之下,追殺宋金剛,故此而求換馬吧?敬德隻恐颯露紫妨害殿下,豈不懼這畜生妨害了敬德乎?”
敬德被杜如晦一語道破心思,不覺一愕,一時不知說啥是好,竟憋得滿臉通紅。原來杜如晦頗通相馬術,一見颯露紫,便知他有妨主之相,頓時明白了劉武周獻馬用心。本要當場揭穿,又恐敬德難堪,故此欲等閑暇之際再告知秦王,卻見敬德提出這一請求。以他的聰明,自然立即明白了敬德的用意,便忍不住開口讚歎。
秦王是聞聽如晦所講,立即明白了一切,忍不住心中又對敬德增了幾分敬意,便對如晦道:“此馬妨主?”
杜如晦道:“臣頗通相馬之術,颯露紫確有妨主之相。”
秦王聞言,仰天大笑:“人命由天,豈一馬所能害也!敬德赤心,我已深知,然馬卻不與你換,我自乘之。”
敬德正要再開口,卻見薛收又出列道:“殿下隻管騎乘此馬,不必多慮。”
如晦笑對薛收道:“伯褒以為愚兄是江湖術士,欲騙取殿下幾兩紋銀不成?”
薛收也笑道:“克明兄有所不知,若論文韜武略、安邦定國,伯褒實不及克明兄甚遠,但伯褒一向讀書甚雜,於相馬術上恐比仁兄多知一二。此馬初看時,果是妨主之相,但細觀察時,方知不然。此馬不唯不妨主,且可助主脫災。隻是福薄之人確不可騎乘,然殿下豈是福薄之人?”
眾人聞言,無不讚歎薛收學識淵博精深。秦王道:“既如此,我更要騎乘此馬。倒要看它究竟是害主還是救主。”
說罷,哈哈大笑。敬德也不好再多言了。
處理了一切善後,又留下李仲文率兵三萬鎮守太原。又任命李大亮為懷州總管,臨別之際,秦王暗中對李大亮講:“藥師先生令將軍到此,乃舉薦之意也。我本當收將軍於秦王府,隻是朝廷不久必當東討王世充,故令將軍到懷州任職,以備他日大用。將軍到懷州,當整頓部伍,莫負我意。”
李大亮領命退下。秦王隨後率大軍凱旋迴歸長安。
卻說太原捷報傳至長安,大唐舉國歡騰,李淵喜不自勝。在秦王大軍將至時,李淵令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率隊離城五十裏相迎,自己親自在宮中設宴,準備為秦王慶功。李建成得知二弟大獲全勝,也是內心歡喜,一路之上,滿麵春風,極口誇讚秦王英武。李元吉卻隻是默默不語。
此時的李建成可謂心無微塵,二郎平滅了劉武周,收複了失地,宣揚了國威,這讓他為大唐高興之餘,也為二郎高興。一時間,他幾乎忘記了內心與秦王的那似有還無的隔閡。畢竟二郎依舊是他最愛的同胞手足,畢竟大唐興衰才是他們共同的根本利益。但李元吉卻不那麽想。從小到大,他雖得到過秦王的無數次幫助和保護,但也始終受到他的壓製。在父母眼中,秦王就是家族的希望,而他本人卻似乎是個隻會給家裏惹禍的可有可無之人。更為讓他痛恨秦王的是,自己幾乎每次惹出禍事來,都難免會遭到這位二哥一頓暴打。這讓他內心萌生一個希望:長大後一定要比二哥更強壯,也好暴揍他幾頓報仇。真正長大後,他雖沒了這種幼稚的念頭,卻益發立誌一定要建功立業,超越二哥,讓父親看到自己至少不比二哥差。然而,建功立業的機會真的到來時,他卻膽怯了。當劉武周大軍逼近太原時,一股無邊的恐懼死死地壓住了他渴望已久的建功立業的欲望。是的,什麽建功立業,什麽超越二哥,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活著更重要,人兩眼一閉,一切功業都是過眼雲煙,一切榮華富貴都成了春夢一場,他還想把美夢做下去,他還不想醒來。直到逃至長安,他才覺得自己又可以活下去了。當時,他沒有絲毫後悔和羞辱的感覺。可當秦王大敗宋金剛收複太原後,他卻又後悔了。定楊軍也不過如此,李世民能做到的難道自己就做不到?當時為什麽不壯起膽子挺過來?由是不免因妒生恨。而他身邊的幾位不良之徒又不斷在他身邊縱論古今帝王家事,解讀成敗之因,申明厲害之果。這就使他不覺更加暗恨秦王,甚至也恨太子,並產生了種種惡毒的念頭。他們向他獻計,隻憑齊王,還不足以與秦王和太子抗衡,最好的辦法是與太子合縱連橫,結成盟友才有機會扳倒秦王。但話不可一下子講明,慢慢滲透才是最佳方式。而在齊王看來,目前正是最佳時機,所以,他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在到達迎接地點後,隻見早有無數百姓人等排列成長長一隊,都來觀看凱旋之師,綿綿延延直至長安城下。李建成傳令隊伍停止前進,準備列隊相迎。李元吉環顧近處無人,終於開口道:“秦王掃平定楊,如摧枯拉朽,真乃功高蓋世,天下莫不歸心。”
建成正在興頭上,並未明白李元吉話中深意,隻是連連點頭道:“四弟所言極是,國有二郎,真乃社稷之福也。”
李元吉歎息一聲:“大哥似乎甚是開心啊!”
李建成一怔:“難道四弟不開心?”
李元吉臉上露出一絲冷笑:“小弟自然為二郎開心,天下人都可為二郎開心,但是唯有大哥不可為他開心。”
李建成:“四弟這是何意?”繼而醒悟,他萬沒料到四郎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心機,不由得厲色道:“你何發此亡國之語!”
李元吉冷冷一笑,道:“大哥不聽小弟良言相勸,早晚必定後悔。”
說著,便不再多言。對於李建成,李元吉從來沒什麽忌憚,因為他相信即便他永遠不會聽從自己,也絕不可能加害自己。李建成雖然斥責了齊王,但內心卻不覺鬱悶起來。過不多時,但見遠處一陣煙塵大作,便有人喊道:“來了。”李建成頓時又振作起來,搶先率隊迎上前去。兩支隊伍越來越近,李建成一眼望去,隻見秦王英姿勃勃的催馬向前,身邊緊隨著房玄齡、杜如晦、薛收、長孫無忌、段誌玄、秦叔寶、程知節、張公謹等一般文武僚佐跑馬而行。在秦叔寶旁邊,還有一條黑凜凜鐵塔般的壯漢,從不曾見過。這時,隻見秦王已飛馬來到麵前,翻身下馬,納頭便拜。建成也忙下馬扶起秦王,連聲道:“二弟此番出征,大建奇功,為國揚威,可喜可賀。”
秦王道:“此皆父皇、大哥洪福所致,世民豈敢貪天之功。”
兄弟二人一同起身上馬,直奔長安城。霎時間,兩邊軍民中響起一片歡唿之聲。隻聽得無論男女老少,莫不齊讚秦王英明神武,乃國之柱石。零零落落中也有讚皇上乃真命天子,竟有秦王這等好兒子,真乃國家洪福,百姓之幸,但卻未聽到一個人讚頌太子。最初時,建成並未有何不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臉上的笑意卻漸漸淡了,心中泛起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而方才李元吉所講的話不知不覺又迴響在耳邊。這時,隊伍中不知是何人赫然喊了一聲“秦王萬歲!”緊接著便有人跟著喊了起來。一處響起,多處唿應。霎時到處是一片秦王萬歲的唿喊聲。秦王聞聲,被嚇得心頭一顫,忙命人喝止。好一陣,這唿聲才停頓下來。建成見狀,忽覺心頭猛然抽搐了兩下,內心似乎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雖然他努力想擺脫這種念頭,讓自己臉上露出應有的笑容,但終究顯得不太自然。秦王正處於興奮之中,並未察覺建成臉上的微妙變化。
來到長安城下,又有封德懿、蕭瑀等一幹文武官員早等在城外。眾人寒暄過後,一同來披香殿內赴宴。來到殿門口,又有裴寂等一幹文武將太子、秦王迎入殿內。眾人依禮入座,專等李淵到來赴宴。在此之間,眾人難免又對秦王一番歌功頌德。首先是裴寂禮節性的草草講了幾句,隨即封德懿便開口道:“定楊狂悖,敢犯我大唐。秦王殿下大發天兵,橫掃賊軍。所向披靡,勢若拉朽。足顯我大唐天子洪福齊天;太子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秦王用兵如神,前無堅敵。古往今來,天子英明果決如當今聖上,兄弟相得如太子兄弟,用兵如神若秦王者,唯我大唐。臣唯願聖上父子,齊心協力,救百姓於水火,解蒼生於倒懸。早日一統天下,江山永固。”
陳叔達也起身道:“臣聞雀鼠穀之戰,秦王殿下一日八戰,與將士們三日不解甲,二日不進食,真乃丹心為國。建立殊勳,固然可嘉;國而忘身,尤為難得。臣等向殿下道賀,並致拳拳敬慕之意。”
蕭瑀道:“狂賊天殃,無端犯我境界,數月之間,群醜遍及河東。當此之時,我等以為關東必不可守矣!不期殿下揮師東向,大軍既出,賊軍隨滅。古來出師破敵,未有如此之速也。國有殿下,何愁群賊不滅,天下不安乎!臣向殿下道賀。”言罷,忽覺不妥,又道,“此乃我大唐天子、太子洪福所致也。”
緊接著,其他官員也莫不紛紛道賀。這時,忽聽有人高聲道:“皇上駕到!”便見李淵滿麵春風闊步走入大殿,眾人連忙迎上前去,跪倒下拜:“聖上萬歲!萬萬歲!”
李淵滿麵春風道:“二郎我兒平身,眾愛卿平身!”
眾人這才謝恩起身,待李淵入座後,也都陸續入座。李淵舉杯對秦王道:“我兒此番東征,大軍到處,敵軍瓦解。朕有此虎兒,實國家洪福,百姓之幸也!為父賜你美酒一杯,一則歡迎我兒凱旋,二則賞你一路辛勞。”
秦王忙舉杯道:“兒臣謝父皇恩典。此番出征,馬到功成,皆父皇洪福,三軍用命,兒臣何功之有?”
於是眾人共飲一杯。緊接著,太子建成又舉起了酒杯。本來,他是滿懷激情地準備了讚美之詞,可此刻卻一句也不願講出來了。遲疑片刻,方才道:“父皇所言,即是為兄內心所想。今日為兄不再作贅言,唯願二弟日後大展雄威,助父皇早日平定天下。哥哥敬二弟一杯。”
秦王連忙道:“世民豈敢?世民此番東征破敵,雖賴父皇洪福,亦是太子協助父皇運籌帷幄之功。世民不敢言功。”
秦王飲罷,又對李淵道:“此番兒臣至河東,深感天下百姓及四方豪傑莫不對父皇畏威服德,我軍未至太原,偽鄭境內紛紛歸順。若乘此破竹之勢,挾餘勇以討偽鄭,則東都可一舉而下,天下必不日一統。願父皇早下聖命,大起貔貅之師,再發熊虎之伍,兒臣願驅馳沙場,為父皇早定天下。”
李淵聞言一怔,繼而大喜道:“朕有二郎,可高枕無憂矣!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眾愛卿當同敬二郎一杯!”
眾文武聞言,紛紛起身,向秦王敬酒。隨即,從齊王、裴寂起,各個向秦王敬酒道賀。敬酒時,免不得又是一番歌功頌德。初時,那些心思縝密、老於官場的文官們在讚秦王時還不忘帶上皇上、太子,可酒至半酣後,多數人便不免忘乎所以,一味讚頌秦王,卻把建成忘到了腦後而隻字不提。尤其是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將們,更是傾心吐膽,對秦王講了些無限敬慕之言。而秦王酒至半酣後,也不免失了周全,露出躊躇滿誌之色。建成身在其中,不免愈發尷尬,臉色逐漸陰沉下來。李元吉坐在建成下首,冷笑道:“太子有弟如此,實當道賀。小弟敬太子一杯。”
建成聽出元吉話外之音,在此時此刻,他對這位一向略有些反感與藐視的四弟卻忽覺親切起來。略頓了頓後,他舉杯道:“你我互賀。”
便與元吉共飲了一杯。這一場慶功宴持續了三個多時辰,直到夜間眾人才盡歡而散。但罷宴迴到太子府的李建成卻沒有一絲歡意。原本那顆為國家與二弟無比興奮的心,此刻卻說什麽也高興不起來,當晚一夜難眠。次日,剛吃過早飯,便令人去請太子洗馬魏征與太子中允王珪來太子府議事。二人到府坐定,李建成卻遲疑著不肯發話。魏征與王珪對視一眼後,便先開口道:“殿下莫非為昨日酒宴上之事煩悶?”
建成正不知如何開口,卻被魏征一語點破,不覺心中一亮,便不再遮掩:“正是。秦王功大,眾心附之。孤為太子,實覺汗顏。與其屍位素餐於儲位,不若讓賢於秦王,方有利於家國。”
王珪忙勸道:“自古廢長立幼,家國難安,皇上素來聖明,豈不知哉?殿下序居嫡長,已為國儲,縱然秦王功大,豈可越次而立。太子且休煩惱。”
魏征便道:“秦王雖英武,一將之才也。殿下寬仁明慧,真儲君之才也。且世間之事,皆在人為。今秦王雖功蓋天下而文武歸心,殿下豈不能建大功以服眾心乎。臣勸殿下奉聖上,勤政事,親賢臣,結眾心,立功業,使天下人皆知太子之賢。則秦王雖功滿天下,殿下仍有泰山之安。殿下何需憂悶。”
李建成聞言,心中不覺豁然開朗。魏征所言,雖都是微言大義,但弦外之音卻是讓他一定要抱緊皇上這棵大樹,多設法攏權、收攏人心,得機會便要建立武功,決不可隻讓秦王一人獨建功業。如此一來,自己就足以與秦王分庭抗禮了。建成不由得心頭大喜。這時,王珪又獻計道:“昨日秦王建議伐鄭,殿下何不統軍前往,破鄭之後,即可乘勢滅夏。如此,則太子之功足勝秦王矣。”
建成略一遲疑,魏征卻搶先開口道:“王世充、竇建德實非劉武周可比。武周乃無根之賊,縱得河東,立足未穩,故秦王一戰破之。王世充久在東都,根深蒂固,難以輕搖,且為人狡詐,極善用兵。李密號為梟雄,猶為其所破。竇建德經略河北既久,人心歸附。且豁達大度,英武過人。此二人,真勍敵也。殿下出征,萬一不能如意,恐反益顯秦王神勇。豈不重蹈了裴寂覆轍?依臣之計,但令秦王東出伐鄭。不能克鄭,則秦王威名必損;若能成功,則南方蕭銑勢孤。那時殿下便可揮師南征蕭梁。蕭銑非比北方群雄,不過因家世顯貴而為眾人所推戴,非有豪傑之略也。殿下伐之,必能成功。如此,則使天下人知殿下之雄才大略也。”
建成聞言,內心大喜道:“觀玄成論議,則天下事盡在其胸中也。孤得玄成,如漢高之得子房也。隻是孤與秦王,同胞手足,無論誰人建功,皆我大唐之幸,不必過於計較,且從長計議。隻是東征伐鄭之事,明日當與父皇商議。”
魏征、王珪聞言,也不再多講。他們心裏明白,李建成已經接受了魏征的建議,隻不過兄弟之間暗鬥,實在不是什麽光彩事,李建成當然要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大話來給自己留些顏麵。這一點二人都是能夠理解的。於是三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無關之事,魏王二人便告辭離去了。
魏王二人去後,李建成內心果然暢快了許多。魏征之計的確很妙,靠緊父皇和籠絡人心,確實是問題的關鍵。但如何才能永遠在父皇麵前得寵,又如何才能夠籠絡住人心呢?這一點他不想去問魏征,因為再心腹的重臣也不能讓他知道一切,這是他的處事原則。其實李建成可以說一直都是個孝子,自太原舉義以來,更是悉心輔弼,至誠奉國,凡事為李淵考慮,為國家考慮,未嚐有半點私心,半分偷懶。今後還能如何進一步孝順父親呢?他思來想去,覺得唯一還可以更進一步“盡孝”的,就是不僅要讓父皇對自己滿意,還要讓父皇最親近的人滿意,尤其是讓張婕妤和尹德妃滿意。這二人都是李淵後宮新寵,李淵稱帝後,所以不立皇後,一方麵是擔心引發與儲位相關的不必要麻煩,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不好在這兩位愛妃之間做出選擇。一直在李淵身邊的李建成比任何人都了解父親的心意,他知道如果能贏得這兩個女人的歡心,必定有利於自己儲位的鞏固。至於如何籠絡文武群臣,那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是給錢,二是給官。目前自己還做不到隨意封人官爵,但錢,他手頭還是不缺的。以往,他絕不屑於幹這種勾當,可現在,他卻打算幹了。想到這裏,他不覺有些為自己悲哀,由不得臉上流露出一絲無奈的自嘲。
封德懿府中,氣氛祥和歡樂。今天是封德懿三夫人的生日,所以設下家宴慶賀。其實,以封德懿今日的身份,如果想要大事鋪張,自然會有眾多同僚前來拍馬捧場。但封德懿不是裴寂,他深明為官之道,不會為了斂財而影響自己的聲譽,故此並未張揚。可酒席之間,卻忽有人來報:太子府派來一位內侍總管求見。封德懿不知何故,忙起身迎出府門。待來到府中坐定,那總管道:“太子殿下得知三夫人壽誕,特派小人前來相賀。”說著,送上賀禮。隨後僅寒暄幾句,便起身離去了。封德懿送走總管,打開禮盒看時,卻是上等玉璧一對兒。不由得心中好不犯難。他是何等人物,自然明白李建成的用意,但他此時卻不想在太子與秦王之間做出選擇。因為目前的形勢十分明顯,皇上顯然支持太子,但秦王才高功大,絕非久居人下之人。雖然目前這兄弟二人還未反目,但他們之間兄弟鬩牆也不過是早晚的事。其實,如果此時讓封德懿押寶,他肯定會押秦王。因為這位爺太過厲害,可以說,滿朝文武沒有誰會認為當今世上能有人能鬥得過他。他想做皇帝那一天,恐怕也沒人能擋得住。但是,在封德懿內心,卻並不希望秦王成為贏家。因為秦王手下的文武賢才真的是車載鬥量,一旦他成了皇帝,肯定不會有自己的好位置。可以說,如果秦王即位,自己的萬裏前程也就走到了九千九了。所以,封德懿此時還不想把寶押下去。可現在太子已開始動作了,今天自己收了這份禮物,便等於成了太子的人;但如果拒收,那肯定就會得罪太子。思來想去,不免煩惱。不想恰在此時,李淵又派人命他前去議事。封德懿隻得連忙穿戴齊整,前往宮中。
原來這幾日,李淵也是輾轉難眠。麵對秦王再立奇勳並受到滿朝文武衷心愛戴的事實,他開始為大唐政權的未來感到擔憂。如何避免將來太子與秦王手足相殘,如何讓唐朝社稷長治久安,這已是老謀深算的李淵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他思來想去,覺得自己不該逆勢而為,不如順水推舟改立秦王為太子,以便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中。然而,如此重大的事情,即使是他這位高居皇位的人也無法輕易做出決定。他首先找裴寂商議,但裴寂卻未置可否。因為自太原舉義以來,裴寂一直與建成和秦王意見不合,因而關係不睦,將來誰做了皇帝他裴寂都不會受待見。所以,他並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進一步得罪任何一個。李淵無奈,隻好找另一位心腹封德懿來商議。封德懿不料李淵會有此想法,不由得心中暗自驚異。他本不想插足此事,但既然李淵已向自己求問,如果不置可否,就必然會引起李淵的不滿。所以經過一陣激烈的內心衝突,封德懿決定為自己的前途搏上一搏,便開口道:“陛下深謀遠慮,實臣所不及。隻是陛下既然垂問於臣,臣不敢不盡愚忠。臣以為秦王雖功蓋天下,為臣民所推服,然自古以來,廢長立幼,乃國之大忌。且陛下乃開國英主,所為當為後世法。一旦廢立國儲,恐遺患無窮。”
李淵沉思半日,又道:“廢長立幼所以為禍天下者,因眾心不服也。今天下歸心於秦王,立為國儲,當不至於不利於社稷。”
封德懿沉吟半日,又道:“隻是……臣恐一旦廢立太子,不唯太子蒙羞。當年趙武靈王何等英明,一旦廢長立幼……”
說道此處,封德懿故意打住話頭,但他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那就是一旦立秦王
為太子,遭殃的恐怕不隻是李建成,弄不好會波及李淵本人。
李淵聞言,果然倒吸了一口涼氣。是啊,以今天秦王的功勳人望,要想圖謀不軌,恐怕自己也難以阻止,這是李淵不得不考慮的。封德懿眼見自己的話已經產生了效果,便又趕緊道:“此事關係重大,常言道:‘臣不密則失君,君不密則失國。’還望陛下聖心獨斷,莫失言於他人。”
未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封德懿不想自己今天所講讓他人知道,以免惹出殺身之禍。李淵默然點頭:“隻是若不立秦王,日後何以保建成無事?”
封德懿道:“此事臣已熟思。前日慶功宴上,秦王建議東征。陛下何不就令秦王統軍東征?臣以為,以秦王才略,此番東征,必不至敗。若無功而返,則不免威信略減;若取東都,則天下事定矣!天下事既定,則可稍稍削其兵權,再令太子統軍平定南方。如此,秦王權威漸弱而太子功名日彰,二人權勢相當。陛下便可禦二虎子而坐治天下,則大唐有泰山之安矣!”
封德懿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設法讓太子與秦王相互製衡,李淵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李淵聞計大喜:“愛卿所言甚善。朕與卿今日所言,出於你我之口,入於你我之耳,斷不可令第三人知曉。”
封德懿忙道:“臣也以為當如此。”
於是,李淵決定早日令秦王興兵東征。
不知秦王東征能否成功,且看下迴分解。
說罷,捂著臉轉身便迴轉軍中。宋金剛這才安下心來,準備與劉武周出城逃走。劉武周聞言,先是一陣狂喜,繼而心頭又湧起一陣不甘。幾年來,他雖稱帝一方,但偏居荒涼的馬邑,說起來連自己都覺得羞愧。隻是攻占了太原,占據河東大片土地後,才真正讓他找到了做皇帝的感覺。可轉眼之間竟又要被李世民剝奪,他心中能不恨嗎?他咬牙切齒地對宋金剛道:“難道我等便如此放棄了太原?李世民,我與你不共戴天!”
宋金剛道:“如今之勢,縱然陛下據城堅守,恐眾人也必不肯從。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何懼無柴燒。且迴馬邑,再作道理。隻是這李世民確非尋常之輩。有此人在,終為心腹之患。不如……”
便如此這般附耳一番。劉武周聞言,臉上頓時流露出一絲獰笑,連連點頭道:“不妨一試。”
你道宋金剛對劉武周講了什麽?原來劉武周有一汗血寶馬,生得體健腿長,神駿若龍。能日行千裏,登山浮水有若平地。尤其是棗紅色鬃毛之上長著短短一層紫色絨毛,平時看去,似有若無,陽光一照時,便顯出耀眼的紫色來,故名颯露紫。本是西域一國王所乘,不期這國王剛乘此馬,其國便被始畢所滅。始畢初得颯露紫,甚為愛惜。但當時便有善相馬之人對始畢講:“此馬身有紫絨,甚是反常,必害其主,乘之不祥。”始畢哪裏肯信,便把它留作坐騎。不到三年,始畢便暴病而死。始畢死後,颯露紫便成了處羅的坐騎。其後一年,處羅又不得善終。故此,突厥群酋,都相信了相馬者所言不虛。頡利即位後,便不敢再騎乘颯露紫。其後頡利發現劉武周雖外表對突厥恭順有加,其實野心極大,且為人詭詐,背後對自己多有怨言。因此暗恨劉武周,便將颯露紫賞給了劉武周。劉武周初得颯露紫,大喜過望,後來風聞到頡利真正用意,便不敢再騎乘颯露紫了,卻又舍不得送給別人。此時又遭大敗,宋金剛更覺是颯露紫妨主所致,這才獻計讓劉武周以致謝為名將颯露紫獻給秦王。但又恐秦王生疑,便勸劉武周將颯露紫與劉武周的另外三匹禦用極品寶馬一同獻給秦王。劉武周聞言,自然滿口答應。可過了片刻,劉武周忽道:“此事不妥。敬德也知此馬來曆,如今他已投了唐朝,怎能不將實情告知李世民。”
宋金剛道:“此事臣也有所顧慮。但以敬德之為人,未必肯賣主求榮。且其當初對颯露紫妨主之事便不以為然。故臣以為不妨一試。”
劉武周沉吟半日,方才道:“既如此,便依你之計。”
當日,劉武周率宋金剛、苑君璋等眾將及三百名衛士出了太原城,秦王率眾在城外列隊以待。雙方相遇,秦王並未對劉武周有任何羞辱之舉,而是依禮相見。劉武周便將四匹寶馬獻於秦王。秦王道:“孤若攻取太原,此馬皆孤所有,何需你獻。孤肯放走你等,皆因敬德大哥之請也。”
說罷,示意讓眾將閃開道路,劉武周、宋金剛見了,縱馬一溜煙逃命去了。
待劉武周等遠去,眾人方才湧過來觀看這四匹寶馬。颯露紫之外,第二匹喚作青騅,鬃毛白中泛著微黑,另外一匹是渾身雪白,名喚雪兔,一匹渾身純黑卷毛馬,名喚卷毛騧,各個龍形麟態,神駿無比,皆是西域極品。眾人莫不極口誇讚。卻見杜如晦走上前來對著颯露紫略相了相,臉上露出一絲冷笑,卻一言未發。在他身旁的薛收見他如此,也走上前去凝目相了相,不覺臉色一變,繼而又觀察了多時,麵色卻和緩下來,隨即默然離開。最後,敬德也走上前來,當他看見颯露紫時,登時臉色大變,似欲張口,卻欲言又止,隻是悶悶不樂站在一旁。恰在此時,城內守軍已湧出城門,紛紛上前丟了兵器,向唐軍投降。秦王受降後,率軍整隊進城,對太原百姓秋毫無犯。此時正值武德三年四月也。
卻說秦王來到官衙,與眾僚佐論功行賞。卻見敬德遲疑半日,方才出列道:“某雖無功,卻欲求殿下賞某一物。”
秦王忙道:“大哥盡管講來。”
敬德便道:“某久在劉武周麾下,素愛颯露紫。且白蹄烏久隨殿下,一旦賜予某,恐多有不便。某請以白蹄烏易颯露紫,不知殿下可應允。”
秦王笑道:“這有何難……”
話音未落,卻見杜如晦忽開口道:“不料義士忠純,乃至於此!敬德隻怕是擔心颯露紫妨主,害了殿下,又恐殿下得知實情,一怒之下,追殺宋金剛,故此而求換馬吧?敬德隻恐颯露紫妨害殿下,豈不懼這畜生妨害了敬德乎?”
敬德被杜如晦一語道破心思,不覺一愕,一時不知說啥是好,竟憋得滿臉通紅。原來杜如晦頗通相馬術,一見颯露紫,便知他有妨主之相,頓時明白了劉武周獻馬用心。本要當場揭穿,又恐敬德難堪,故此欲等閑暇之際再告知秦王,卻見敬德提出這一請求。以他的聰明,自然立即明白了敬德的用意,便忍不住開口讚歎。
秦王是聞聽如晦所講,立即明白了一切,忍不住心中又對敬德增了幾分敬意,便對如晦道:“此馬妨主?”
杜如晦道:“臣頗通相馬之術,颯露紫確有妨主之相。”
秦王聞言,仰天大笑:“人命由天,豈一馬所能害也!敬德赤心,我已深知,然馬卻不與你換,我自乘之。”
敬德正要再開口,卻見薛收又出列道:“殿下隻管騎乘此馬,不必多慮。”
如晦笑對薛收道:“伯褒以為愚兄是江湖術士,欲騙取殿下幾兩紋銀不成?”
薛收也笑道:“克明兄有所不知,若論文韜武略、安邦定國,伯褒實不及克明兄甚遠,但伯褒一向讀書甚雜,於相馬術上恐比仁兄多知一二。此馬初看時,果是妨主之相,但細觀察時,方知不然。此馬不唯不妨主,且可助主脫災。隻是福薄之人確不可騎乘,然殿下豈是福薄之人?”
眾人聞言,無不讚歎薛收學識淵博精深。秦王道:“既如此,我更要騎乘此馬。倒要看它究竟是害主還是救主。”
說罷,哈哈大笑。敬德也不好再多言了。
處理了一切善後,又留下李仲文率兵三萬鎮守太原。又任命李大亮為懷州總管,臨別之際,秦王暗中對李大亮講:“藥師先生令將軍到此,乃舉薦之意也。我本當收將軍於秦王府,隻是朝廷不久必當東討王世充,故令將軍到懷州任職,以備他日大用。將軍到懷州,當整頓部伍,莫負我意。”
李大亮領命退下。秦王隨後率大軍凱旋迴歸長安。
卻說太原捷報傳至長安,大唐舉國歡騰,李淵喜不自勝。在秦王大軍將至時,李淵令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率隊離城五十裏相迎,自己親自在宮中設宴,準備為秦王慶功。李建成得知二弟大獲全勝,也是內心歡喜,一路之上,滿麵春風,極口誇讚秦王英武。李元吉卻隻是默默不語。
此時的李建成可謂心無微塵,二郎平滅了劉武周,收複了失地,宣揚了國威,這讓他為大唐高興之餘,也為二郎高興。一時間,他幾乎忘記了內心與秦王的那似有還無的隔閡。畢竟二郎依舊是他最愛的同胞手足,畢竟大唐興衰才是他們共同的根本利益。但李元吉卻不那麽想。從小到大,他雖得到過秦王的無數次幫助和保護,但也始終受到他的壓製。在父母眼中,秦王就是家族的希望,而他本人卻似乎是個隻會給家裏惹禍的可有可無之人。更為讓他痛恨秦王的是,自己幾乎每次惹出禍事來,都難免會遭到這位二哥一頓暴打。這讓他內心萌生一個希望:長大後一定要比二哥更強壯,也好暴揍他幾頓報仇。真正長大後,他雖沒了這種幼稚的念頭,卻益發立誌一定要建功立業,超越二哥,讓父親看到自己至少不比二哥差。然而,建功立業的機會真的到來時,他卻膽怯了。當劉武周大軍逼近太原時,一股無邊的恐懼死死地壓住了他渴望已久的建功立業的欲望。是的,什麽建功立業,什麽超越二哥,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活著更重要,人兩眼一閉,一切功業都是過眼雲煙,一切榮華富貴都成了春夢一場,他還想把美夢做下去,他還不想醒來。直到逃至長安,他才覺得自己又可以活下去了。當時,他沒有絲毫後悔和羞辱的感覺。可當秦王大敗宋金剛收複太原後,他卻又後悔了。定楊軍也不過如此,李世民能做到的難道自己就做不到?當時為什麽不壯起膽子挺過來?由是不免因妒生恨。而他身邊的幾位不良之徒又不斷在他身邊縱論古今帝王家事,解讀成敗之因,申明厲害之果。這就使他不覺更加暗恨秦王,甚至也恨太子,並產生了種種惡毒的念頭。他們向他獻計,隻憑齊王,還不足以與秦王和太子抗衡,最好的辦法是與太子合縱連橫,結成盟友才有機會扳倒秦王。但話不可一下子講明,慢慢滲透才是最佳方式。而在齊王看來,目前正是最佳時機,所以,他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在到達迎接地點後,隻見早有無數百姓人等排列成長長一隊,都來觀看凱旋之師,綿綿延延直至長安城下。李建成傳令隊伍停止前進,準備列隊相迎。李元吉環顧近處無人,終於開口道:“秦王掃平定楊,如摧枯拉朽,真乃功高蓋世,天下莫不歸心。”
建成正在興頭上,並未明白李元吉話中深意,隻是連連點頭道:“四弟所言極是,國有二郎,真乃社稷之福也。”
李元吉歎息一聲:“大哥似乎甚是開心啊!”
李建成一怔:“難道四弟不開心?”
李元吉臉上露出一絲冷笑:“小弟自然為二郎開心,天下人都可為二郎開心,但是唯有大哥不可為他開心。”
李建成:“四弟這是何意?”繼而醒悟,他萬沒料到四郎小小年紀竟有如此心機,不由得厲色道:“你何發此亡國之語!”
李元吉冷冷一笑,道:“大哥不聽小弟良言相勸,早晚必定後悔。”
說著,便不再多言。對於李建成,李元吉從來沒什麽忌憚,因為他相信即便他永遠不會聽從自己,也絕不可能加害自己。李建成雖然斥責了齊王,但內心卻不覺鬱悶起來。過不多時,但見遠處一陣煙塵大作,便有人喊道:“來了。”李建成頓時又振作起來,搶先率隊迎上前去。兩支隊伍越來越近,李建成一眼望去,隻見秦王英姿勃勃的催馬向前,身邊緊隨著房玄齡、杜如晦、薛收、長孫無忌、段誌玄、秦叔寶、程知節、張公謹等一般文武僚佐跑馬而行。在秦叔寶旁邊,還有一條黑凜凜鐵塔般的壯漢,從不曾見過。這時,隻見秦王已飛馬來到麵前,翻身下馬,納頭便拜。建成也忙下馬扶起秦王,連聲道:“二弟此番出征,大建奇功,為國揚威,可喜可賀。”
秦王道:“此皆父皇、大哥洪福所致,世民豈敢貪天之功。”
兄弟二人一同起身上馬,直奔長安城。霎時間,兩邊軍民中響起一片歡唿之聲。隻聽得無論男女老少,莫不齊讚秦王英明神武,乃國之柱石。零零落落中也有讚皇上乃真命天子,竟有秦王這等好兒子,真乃國家洪福,百姓之幸,但卻未聽到一個人讚頌太子。最初時,建成並未有何不悅,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臉上的笑意卻漸漸淡了,心中泛起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而方才李元吉所講的話不知不覺又迴響在耳邊。這時,隊伍中不知是何人赫然喊了一聲“秦王萬歲!”緊接著便有人跟著喊了起來。一處響起,多處唿應。霎時到處是一片秦王萬歲的唿喊聲。秦王聞聲,被嚇得心頭一顫,忙命人喝止。好一陣,這唿聲才停頓下來。建成見狀,忽覺心頭猛然抽搐了兩下,內心似乎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雖然他努力想擺脫這種念頭,讓自己臉上露出應有的笑容,但終究顯得不太自然。秦王正處於興奮之中,並未察覺建成臉上的微妙變化。
來到長安城下,又有封德懿、蕭瑀等一幹文武官員早等在城外。眾人寒暄過後,一同來披香殿內赴宴。來到殿門口,又有裴寂等一幹文武將太子、秦王迎入殿內。眾人依禮入座,專等李淵到來赴宴。在此之間,眾人難免又對秦王一番歌功頌德。首先是裴寂禮節性的草草講了幾句,隨即封德懿便開口道:“定楊狂悖,敢犯我大唐。秦王殿下大發天兵,橫掃賊軍。所向披靡,勢若拉朽。足顯我大唐天子洪福齊天;太子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秦王用兵如神,前無堅敵。古往今來,天子英明果決如當今聖上,兄弟相得如太子兄弟,用兵如神若秦王者,唯我大唐。臣唯願聖上父子,齊心協力,救百姓於水火,解蒼生於倒懸。早日一統天下,江山永固。”
陳叔達也起身道:“臣聞雀鼠穀之戰,秦王殿下一日八戰,與將士們三日不解甲,二日不進食,真乃丹心為國。建立殊勳,固然可嘉;國而忘身,尤為難得。臣等向殿下道賀,並致拳拳敬慕之意。”
蕭瑀道:“狂賊天殃,無端犯我境界,數月之間,群醜遍及河東。當此之時,我等以為關東必不可守矣!不期殿下揮師東向,大軍既出,賊軍隨滅。古來出師破敵,未有如此之速也。國有殿下,何愁群賊不滅,天下不安乎!臣向殿下道賀。”言罷,忽覺不妥,又道,“此乃我大唐天子、太子洪福所致也。”
緊接著,其他官員也莫不紛紛道賀。這時,忽聽有人高聲道:“皇上駕到!”便見李淵滿麵春風闊步走入大殿,眾人連忙迎上前去,跪倒下拜:“聖上萬歲!萬萬歲!”
李淵滿麵春風道:“二郎我兒平身,眾愛卿平身!”
眾人這才謝恩起身,待李淵入座後,也都陸續入座。李淵舉杯對秦王道:“我兒此番東征,大軍到處,敵軍瓦解。朕有此虎兒,實國家洪福,百姓之幸也!為父賜你美酒一杯,一則歡迎我兒凱旋,二則賞你一路辛勞。”
秦王忙舉杯道:“兒臣謝父皇恩典。此番出征,馬到功成,皆父皇洪福,三軍用命,兒臣何功之有?”
於是眾人共飲一杯。緊接著,太子建成又舉起了酒杯。本來,他是滿懷激情地準備了讚美之詞,可此刻卻一句也不願講出來了。遲疑片刻,方才道:“父皇所言,即是為兄內心所想。今日為兄不再作贅言,唯願二弟日後大展雄威,助父皇早日平定天下。哥哥敬二弟一杯。”
秦王連忙道:“世民豈敢?世民此番東征破敵,雖賴父皇洪福,亦是太子協助父皇運籌帷幄之功。世民不敢言功。”
秦王飲罷,又對李淵道:“此番兒臣至河東,深感天下百姓及四方豪傑莫不對父皇畏威服德,我軍未至太原,偽鄭境內紛紛歸順。若乘此破竹之勢,挾餘勇以討偽鄭,則東都可一舉而下,天下必不日一統。願父皇早下聖命,大起貔貅之師,再發熊虎之伍,兒臣願驅馳沙場,為父皇早定天下。”
李淵聞言一怔,繼而大喜道:“朕有二郎,可高枕無憂矣!隻是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眾愛卿當同敬二郎一杯!”
眾文武聞言,紛紛起身,向秦王敬酒。隨即,從齊王、裴寂起,各個向秦王敬酒道賀。敬酒時,免不得又是一番歌功頌德。初時,那些心思縝密、老於官場的文官們在讚秦王時還不忘帶上皇上、太子,可酒至半酣後,多數人便不免忘乎所以,一味讚頌秦王,卻把建成忘到了腦後而隻字不提。尤其是那些行伍出身的武將們,更是傾心吐膽,對秦王講了些無限敬慕之言。而秦王酒至半酣後,也不免失了周全,露出躊躇滿誌之色。建成身在其中,不免愈發尷尬,臉色逐漸陰沉下來。李元吉坐在建成下首,冷笑道:“太子有弟如此,實當道賀。小弟敬太子一杯。”
建成聽出元吉話外之音,在此時此刻,他對這位一向略有些反感與藐視的四弟卻忽覺親切起來。略頓了頓後,他舉杯道:“你我互賀。”
便與元吉共飲了一杯。這一場慶功宴持續了三個多時辰,直到夜間眾人才盡歡而散。但罷宴迴到太子府的李建成卻沒有一絲歡意。原本那顆為國家與二弟無比興奮的心,此刻卻說什麽也高興不起來,當晚一夜難眠。次日,剛吃過早飯,便令人去請太子洗馬魏征與太子中允王珪來太子府議事。二人到府坐定,李建成卻遲疑著不肯發話。魏征與王珪對視一眼後,便先開口道:“殿下莫非為昨日酒宴上之事煩悶?”
建成正不知如何開口,卻被魏征一語點破,不覺心中一亮,便不再遮掩:“正是。秦王功大,眾心附之。孤為太子,實覺汗顏。與其屍位素餐於儲位,不若讓賢於秦王,方有利於家國。”
王珪忙勸道:“自古廢長立幼,家國難安,皇上素來聖明,豈不知哉?殿下序居嫡長,已為國儲,縱然秦王功大,豈可越次而立。太子且休煩惱。”
魏征便道:“秦王雖英武,一將之才也。殿下寬仁明慧,真儲君之才也。且世間之事,皆在人為。今秦王雖功蓋天下而文武歸心,殿下豈不能建大功以服眾心乎。臣勸殿下奉聖上,勤政事,親賢臣,結眾心,立功業,使天下人皆知太子之賢。則秦王雖功滿天下,殿下仍有泰山之安。殿下何需憂悶。”
李建成聞言,心中不覺豁然開朗。魏征所言,雖都是微言大義,但弦外之音卻是讓他一定要抱緊皇上這棵大樹,多設法攏權、收攏人心,得機會便要建立武功,決不可隻讓秦王一人獨建功業。如此一來,自己就足以與秦王分庭抗禮了。建成不由得心頭大喜。這時,王珪又獻計道:“昨日秦王建議伐鄭,殿下何不統軍前往,破鄭之後,即可乘勢滅夏。如此,則太子之功足勝秦王矣。”
建成略一遲疑,魏征卻搶先開口道:“王世充、竇建德實非劉武周可比。武周乃無根之賊,縱得河東,立足未穩,故秦王一戰破之。王世充久在東都,根深蒂固,難以輕搖,且為人狡詐,極善用兵。李密號為梟雄,猶為其所破。竇建德經略河北既久,人心歸附。且豁達大度,英武過人。此二人,真勍敵也。殿下出征,萬一不能如意,恐反益顯秦王神勇。豈不重蹈了裴寂覆轍?依臣之計,但令秦王東出伐鄭。不能克鄭,則秦王威名必損;若能成功,則南方蕭銑勢孤。那時殿下便可揮師南征蕭梁。蕭銑非比北方群雄,不過因家世顯貴而為眾人所推戴,非有豪傑之略也。殿下伐之,必能成功。如此,則使天下人知殿下之雄才大略也。”
建成聞言,內心大喜道:“觀玄成論議,則天下事盡在其胸中也。孤得玄成,如漢高之得子房也。隻是孤與秦王,同胞手足,無論誰人建功,皆我大唐之幸,不必過於計較,且從長計議。隻是東征伐鄭之事,明日當與父皇商議。”
魏征、王珪聞言,也不再多講。他們心裏明白,李建成已經接受了魏征的建議,隻不過兄弟之間暗鬥,實在不是什麽光彩事,李建成當然要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大話來給自己留些顏麵。這一點二人都是能夠理解的。於是三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無關之事,魏王二人便告辭離去了。
魏王二人去後,李建成內心果然暢快了許多。魏征之計的確很妙,靠緊父皇和籠絡人心,確實是問題的關鍵。但如何才能永遠在父皇麵前得寵,又如何才能夠籠絡住人心呢?這一點他不想去問魏征,因為再心腹的重臣也不能讓他知道一切,這是他的處事原則。其實李建成可以說一直都是個孝子,自太原舉義以來,更是悉心輔弼,至誠奉國,凡事為李淵考慮,為國家考慮,未嚐有半點私心,半分偷懶。今後還能如何進一步孝順父親呢?他思來想去,覺得唯一還可以更進一步“盡孝”的,就是不僅要讓父皇對自己滿意,還要讓父皇最親近的人滿意,尤其是讓張婕妤和尹德妃滿意。這二人都是李淵後宮新寵,李淵稱帝後,所以不立皇後,一方麵是擔心引發與儲位相關的不必要麻煩,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不好在這兩位愛妃之間做出選擇。一直在李淵身邊的李建成比任何人都了解父親的心意,他知道如果能贏得這兩個女人的歡心,必定有利於自己儲位的鞏固。至於如何籠絡文武群臣,那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是給錢,二是給官。目前自己還做不到隨意封人官爵,但錢,他手頭還是不缺的。以往,他絕不屑於幹這種勾當,可現在,他卻打算幹了。想到這裏,他不覺有些為自己悲哀,由不得臉上流露出一絲無奈的自嘲。
封德懿府中,氣氛祥和歡樂。今天是封德懿三夫人的生日,所以設下家宴慶賀。其實,以封德懿今日的身份,如果想要大事鋪張,自然會有眾多同僚前來拍馬捧場。但封德懿不是裴寂,他深明為官之道,不會為了斂財而影響自己的聲譽,故此並未張揚。可酒席之間,卻忽有人來報:太子府派來一位內侍總管求見。封德懿不知何故,忙起身迎出府門。待來到府中坐定,那總管道:“太子殿下得知三夫人壽誕,特派小人前來相賀。”說著,送上賀禮。隨後僅寒暄幾句,便起身離去了。封德懿送走總管,打開禮盒看時,卻是上等玉璧一對兒。不由得心中好不犯難。他是何等人物,自然明白李建成的用意,但他此時卻不想在太子與秦王之間做出選擇。因為目前的形勢十分明顯,皇上顯然支持太子,但秦王才高功大,絕非久居人下之人。雖然目前這兄弟二人還未反目,但他們之間兄弟鬩牆也不過是早晚的事。其實,如果此時讓封德懿押寶,他肯定會押秦王。因為這位爺太過厲害,可以說,滿朝文武沒有誰會認為當今世上能有人能鬥得過他。他想做皇帝那一天,恐怕也沒人能擋得住。但是,在封德懿內心,卻並不希望秦王成為贏家。因為秦王手下的文武賢才真的是車載鬥量,一旦他成了皇帝,肯定不會有自己的好位置。可以說,如果秦王即位,自己的萬裏前程也就走到了九千九了。所以,封德懿此時還不想把寶押下去。可現在太子已開始動作了,今天自己收了這份禮物,便等於成了太子的人;但如果拒收,那肯定就會得罪太子。思來想去,不免煩惱。不想恰在此時,李淵又派人命他前去議事。封德懿隻得連忙穿戴齊整,前往宮中。
原來這幾日,李淵也是輾轉難眠。麵對秦王再立奇勳並受到滿朝文武衷心愛戴的事實,他開始為大唐政權的未來感到擔憂。如何避免將來太子與秦王手足相殘,如何讓唐朝社稷長治久安,這已是老謀深算的李淵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了。他思來想去,覺得自己不該逆勢而為,不如順水推舟改立秦王為太子,以便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中。然而,如此重大的事情,即使是他這位高居皇位的人也無法輕易做出決定。他首先找裴寂商議,但裴寂卻未置可否。因為自太原舉義以來,裴寂一直與建成和秦王意見不合,因而關係不睦,將來誰做了皇帝他裴寂都不會受待見。所以,他並不想在這個問題上進一步得罪任何一個。李淵無奈,隻好找另一位心腹封德懿來商議。封德懿不料李淵會有此想法,不由得心中暗自驚異。他本不想插足此事,但既然李淵已向自己求問,如果不置可否,就必然會引起李淵的不滿。所以經過一陣激烈的內心衝突,封德懿決定為自己的前途搏上一搏,便開口道:“陛下深謀遠慮,實臣所不及。隻是陛下既然垂問於臣,臣不敢不盡愚忠。臣以為秦王雖功蓋天下,為臣民所推服,然自古以來,廢長立幼,乃國之大忌。且陛下乃開國英主,所為當為後世法。一旦廢立國儲,恐遺患無窮。”
李淵沉思半日,又道:“廢長立幼所以為禍天下者,因眾心不服也。今天下歸心於秦王,立為國儲,當不至於不利於社稷。”
封德懿沉吟半日,又道:“隻是……臣恐一旦廢立太子,不唯太子蒙羞。當年趙武靈王何等英明,一旦廢長立幼……”
說道此處,封德懿故意打住話頭,但他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那就是一旦立秦王
為太子,遭殃的恐怕不隻是李建成,弄不好會波及李淵本人。
李淵聞言,果然倒吸了一口涼氣。是啊,以今天秦王的功勳人望,要想圖謀不軌,恐怕自己也難以阻止,這是李淵不得不考慮的。封德懿眼見自己的話已經產生了效果,便又趕緊道:“此事關係重大,常言道:‘臣不密則失君,君不密則失國。’還望陛下聖心獨斷,莫失言於他人。”
未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封德懿不想自己今天所講讓他人知道,以免惹出殺身之禍。李淵默然點頭:“隻是若不立秦王,日後何以保建成無事?”
封德懿道:“此事臣已熟思。前日慶功宴上,秦王建議東征。陛下何不就令秦王統軍東征?臣以為,以秦王才略,此番東征,必不至敗。若無功而返,則不免威信略減;若取東都,則天下事定矣!天下事既定,則可稍稍削其兵權,再令太子統軍平定南方。如此,秦王權威漸弱而太子功名日彰,二人權勢相當。陛下便可禦二虎子而坐治天下,則大唐有泰山之安矣!”
封德懿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設法讓太子與秦王相互製衡,李淵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李淵聞計大喜:“愛卿所言甚善。朕與卿今日所言,出於你我之口,入於你我之耳,斷不可令第三人知曉。”
封德懿忙道:“臣也以為當如此。”
於是,李淵決定早日令秦王興兵東征。
不知秦王東征能否成功,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