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密眼見眾叛親離,不禁心灰意冷,便要拔劍自刎。王伯當見狀,忙搶上前去一把奪過寶劍,擲在地上,隨即放聲大哭。眾人見了,各自悲泣。這時,魏征開口道:“如今李淵虎踞關中,天下歸心。主公又與李淵同族,且我二國素結盟好。李淵進軍關中,主公雖未派兵相助,卻兵圍東都,使其順利拿下關中,功亦不小。主公若至關中,李淵必不負主公。”
李密盯住魏征多時,方才長歎一聲:“今往關中,李密雖無功,諸位必能保全富貴。”又轉向王伯當道:“將軍家室眾多,不必與我同往。”
王伯當道:“主公差矣!伯當縱使粉身碎骨,也要追隨主公。”
此言一出,李密不禁眼圈一紅,一時無語。一旁將士也莫不大為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與李密一同入關。於是,李密先遣使到長安表示願意歸附唐朝,隨即率領麾下二萬餘人前往關中。
長安太極殿內,李淵召見過李密的使者後,喜不自勝,忍不住對裴寂道:“李密來投。天下不足定矣!”
裴寂忍不住道:“陛下且莫歡喜,李密野心勃勃,恐非甘居人下之人。此人來長安,陛下身邊猶伴一虎也。”
李淵幽幽一笑,道:“即是猛虎,何不關其入籠!”
裴寂煥然大悟,忙起身拜道:“陛下深謀遠慮,臣所不及也。”
李淵又道:“速速發使相迎。”
卻說李密一路趕往長安,途中不斷有長安派來的使者前來慰問。李密大喜,道:“我擁眾百萬,關東州縣數百,皆我舊部,知我歸唐,必當來附,我之功亦不為小。料李淵必不負我。”
眾人也心中歡喜。不料來到長安之後,卻一連十來天未能受到李淵的召見。對於李密身邊僚佐,也是供給甚薄,以至於麾下二萬餘人,甚至連食物也沒有提供。李密隻得用軍中原有糧食勉強糊口,眾人莫不憤憤不平。可就在此時,李淵卻忽又召見了李密。見到李密,李淵便連連表達歉意:“隻因近日軍務繁忙,你我兄弟相見,又不可草率,故此有所怠慢。還望賢弟體諒。”
於是降旨封李密光祿卿、上柱國、邢國公。又道:“得知賢弟來時匆匆,未能攜帶家眷,朕舅侄女獨孤氏美而賢,如蒙賢弟不棄,朕便做個保山,玉成了你二人如何?”
李密自知此事推遲不得,且心中也存有攀附之意,故此滿口應允。隨即,李淵將李密麾下僚佐,散分於各處為官,二萬將士也分配於各軍之中。自此,李密與麾下各不相屬,李密本人便成了唐朝一位普通官員了。李密情知被李淵算計了,卻也無奈。這一日,李密正在家中鬱悶,忽有使者宣他入殿麵見李淵。李密來到大殿,隻見李淵滿麵春風道:“賢弟,今日不勝之喜。二郎新破西秦,需派人前往慰問,賢弟可願代朕一行?”
李密聞言,連忙先向李淵道賀,又道:“此乃臣不勝之榮。”
於是,匆匆迴到家中略做準備,便離了長安去慰問李世民大軍。
原來,就在李密與王世充交戰之際,唐朝與西秦之間也展開了一場殊死之爭。
高墌之戰結束後,郝瑗便勸薛舉立即乘勝進取關中,不給唐朝喘息的機會。本來,薛舉是想長驅直入,一舉攻占豳州,然後再直接進軍長安。不料李靖卻搶先在豳州做好了防禦準備。所以,薛舉隻好采取步步為營的戰略,先派薛仁杲率軍進攻寧州,自己再整頓軍馬隨後跟進。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恰在此時,薛舉又箭傷發作了。原來李靖的箭本來就比普通的箭矢長大,殺傷力也更強,而薛舉為了能盡早進軍關中,又一直勉強支撐著傷痛操勞軍務,一直沒有好好調養,因而導致傷勢惡化,臥床不起。雖遍訪名醫,悉心醫治,傷勢卻一日重似一日。薛舉料知必不能複起,便令人將薛仁杲召迴折墌,令他在自己死後繼承大位,並囑咐道:“你智略縱橫,足以成大業。但天性太過苛虐,無恩於人,如不能改,必覆我宗社也。”
言罷,兩眼一閉,便撒手人寰。一旁群臣見了,不由得放聲大哭。尤其是郝瑗,更是幾度嘔血昏迷。薛仁杲見父親死去,心中大怒,便問道:“父親不過箭傷,如何便去了。都請了誰人醫治。”
一旁的服侍薛舉的大太監嚇得忙道:“迴殿下,自皇上負傷以來,共請了五位名醫……”
話音未落,卻見薛仁杲早抬手隻一掌,將這太監打得滾到殿門前昏厥過去,又道:“將這沒了鳥的和那五個無用的庸醫一並砍了。”
郝瑗見了,忙勉強支撐著身子上前勸道:“殿下,先皇言猶在耳,殿下不可如此。”
卻見薛仁杲兩眼圓睜,斥道:“可與不可,需由我定!我沒父親的好性,你日後需好自為之!”
郝瑗聞言,哪還敢多言,隻好退下。其他人更不敢勸阻,隻能眼看著這大太監與五位名醫成了冤魂屈鬼。
當晚,郝瑗迴到家中,自思從薛舉舉事以來,自己與薛仁杲意見多有不合,薛仁杲一向對自己不滿。現在薛舉已死,自己恐怕不會有好結果。於是,密召家人囑咐道:“我若死後,便對外稱是思慕先皇而死。”當晚便吞金而死。次日,家人報知薛仁杲,隻依郝瑗之意,說是郝瑗思念先皇過度而死。此時,薛仁杲正忙於登基之事,哪有心思管這些小事,便賜了郝家一百匹絹帛草草了事了。
西秦先皇駕崩,新帝登基,免不了一番忙碌。隨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著手鞏固政權,故此隻好暫停進取關中之事。
消息傳到長安,唐朝君臣喜出望外,李淵便令秦王與李靖招募新軍,每日加緊訓練軍隊,以備未來與西秦決一雌雄。這一日,李淵忽召秦王與李靖一同入見。二人來到太極殿依禮見過李淵,隻見李淵開口道:“近來軍隊訓練的如何?”
秦王答道:“兒臣與先生近來連日訓練軍隊,頗見成效,不出百日,即可與西秦一戰。”
李淵微微點頭,又轉向李靖道:“依愛卿之見,若無愛卿相助,秦王足以破薛仁杲乎?”
秦王聞言一怔,不由得將目光轉向李靖,卻見李靖神色從容道:“以臣之見,莫道薛舉、郝瑗已死,縱是二人尚在,以秦王之英武果決,滅西秦必如探囊取物耳!”
李淵連連點頭道:“如此甚好!近來梁師都屢犯延州,朕恐隨後必有突厥相助。延州乃關中門戶,不可有失。朕思之久矣,非愛卿不能必保延州無虞。故有心令愛卿前去鎮守延州,不知愛卿可願為朕前往。”
李靖忙俯身拜道:“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秦王卻道:“父皇,孩兒以為,梁師都來犯乃癬疥之疾,不足為慮;薛仁杲不日必大舉入侵關中,此戰關乎國之存亡,兒臣實需先生輔助,還望父皇三思。”
李淵笑道:“以我兒才略,何懼區區一薛仁杲乎!藥師在你身邊,難展大才。不如你二人各率一軍,為國家效力。此事無需再議,你二人下去速做準備吧。”
二人領旨,隻得退下。路上,秦王對李靖道:“本待與先生同滅西秦,一雪前恥,父皇何以忽然變了主意。”
李靖道:“皇上所言,必有道理,我等遵旨便是了。”
其實,李靖心裏明白,李淵對自己一直心懷猜忌,不願讓自己立功揚名。近來所以對自己委以重任,不過是形勢所迫而已。可現在薛舉、郝瑗這兩位西秦最棘手的人物都已死去,西秦近期必不能來侵,眼前這場危機就算是解除了。在這種情況下,李淵自然也就不願讓李靖再立新功,樹立威信了,所以才將他派往一個並不重要地方閑置起來。但是,李世民與李淵畢竟是父子,常言道:疏不間親。自己自然不好把話講明。其實,秦王又何嚐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也不好在李靖麵前表達不滿,隻好沉默。過了好一會兒,秦王又道:“我料薛仁杲不日必定來侵關中,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李靖:“如今西秦新勝,士氣倍增;我軍敗後,鬥誌不旺,固不可與之速戰;然其遠道而來,糧運難繼。他日西秦來侵,殿下可深溝高壘,先不與戰,待其糧盡氣沮,然後一舉破之!此皆殿下胸中之成算也,無需李靖贅言。然屬下有二事,需煩殿下之耳:其一,衝鋒陷陣,以身犯險,乃偏裨之事,殿下身為三軍主將,若非情非得已,切不可常行此事。此事屬下已在初見殿下時提及,今又舊話重提,隻願殿下切記。其二,玄齡智略,十倍於李靖,且忠謹容眾,他人亦所不及,望殿下任之不疑。此外,殿下英武,常隻身犯險,需防不測。屬下今有一槍法絕技,曰‘巨蟒吐信’,欲傳於殿下,以便要緊處護身之用。”
秦王聞言,大為感動:“先生誠愛我也,世民雖沒齒豈敢忘也!”
迴到秦王府後,李靖將巨蟒吐信的絕技及目前用於訓練軍隊的陣法奧妙之處傳授於秦王與房玄齡。最後對玄齡道:“兵法之要訣,無非修道保法與避實擊虛。望先生平日輔秦王修道保法。戰時助殿下料敵之虛實。如此,則大唐混一不遠矣。”玄齡拜謝道:“玄齡謹受教誨!”秦王王也道:“先生此言,勝萬卷兵書也。”數日後,李靖便帶著一百餘家鄉子弟兵及新訓練的親兵共三百人趕赴延州去了。
陰山,可汗牙帳內,始畢可汗正與史蜀胡悉及阿史德賀魯等一同議事。始畢對二人道:“今梁師都遣使來報,李靖已奉命出鎮延州。此人用兵神鬼莫測,久後必為我心腹大患。我久欲除之,苦無良機。如今他遠離長安,孤懸延州,我們何不乘機發兵除之!”
阿史德賀魯聞言,立即來了精神。他身經百戰,幾乎無往不利,唯在雁門城下,被李靖殺得狼狽不堪,這已成了他終生之辱。此刻聽到始畢要發兵除掉李靖,便立即請命:“我願率兵三萬前往。”
這時,史蜀胡悉卻道:“延州城池堅固,李靖善會用兵。少派兵則恐難如願,多派兵則是我助西秦攻唐也。此與大可汗既定之謀不合。以往李靖常在李世民左右,身邊多有猛將護衛,殺之不易。今既獨鎮延州,我料其自恃神勇,身邊護衛之士必寡。故欲除李靖,一刺客足矣!”
始畢聞言,麵色一喜,隨即又沉吟道:“李靖驍勇絕倫,要刺殺他恐非易事。”
史蜀胡悉道:“我保舉一人,堪當此任。”
賀魯道:“何人?”
史蜀胡悉道:“西門聰。此人本是中原大俠,勇武絕倫。當年曾刺殺宇文成及,雖未成功,卻足見其膽勇。近來常往來於我國與中原之間販馬,李淵進兵關中之前,亦曾多次為李世民所用。故其若投李靖,李靖必不生疑。”
始畢道:“不知他是否願往。”
史蜀胡悉微微一笑道:“不瞞大可汗,小酋見他頗有膽識,堪當大任,故此早已設計收服了他。”
始畢大喜:“大軍師果然是深謀遠慮。”
隨後,史蜀胡悉又對始畢附耳一番,隻見始畢連連點頭稱是。
卻說李靖來到延州後,便埋頭部署防務。梁師都得知李靖到了延州,哪還敢前來侵擾?故此近來延州太平無事。這一日,李靖正在官衙處理公務,忽有人來報:“有太原大俠西門聰率數百人由突厥逃歸延州。”
李靖聞言,便令人安置來歸人眾,並召見了西門聰。這西門聰來到官衙,依禮見過李靖後,李靖請西門聰坐定,道:“西門大俠不忘家國,率眾千裏來歸,著實令人欽佩。”
西門聰忙又起身施禮道:“晚生愧不敢當。當年隻身逃至漠北,實是為了避禍。近年以來,早有心迴歸中原,隻因延州鎮將皆非可投之人,故此一直猶豫。今聞得大人鎮守延州,實如旱苗之見甘露,豈可不迴!”
李靖聞言,不覺流露出一絲似有還無的得色,隨即又道:“大俠謬讚了。大俠久在虜境,當熟知虜中之事,可有見教之處,李靖願洗耳恭聽。”
西門聰沉吟片刻道:“以晚生之見,目下北虜士馬強盛,始畢可汗勇略過人、野心勃勃,麾下謀臣猛將如雲,早晚必定大舉入侵中原。還望大人稟明皇上,早做準備為好。”
李靖連連點頭道:“此正我所深慮者也!然則,彼若來侵,我當以何良策破之?”
西門聰道:“虜軍乘馬,往來如風,利則戰,不利則走。何況始畢士馬精強,控弦百萬,破之實難。以在下之見,自古中原破北虜之策,無過於李牧破匈奴。以利誘之,設伏以待之,然後方可聚而殲之。”
李靖大喜道:“大俠之言,正與我意合!”
於是,二人相談甚歡,乃至無所不談。正談到高興處,李靖又問道:“虜中人物,誰最為俊傑?”
西門聰順口答道:“晚生以為,虜中人物,莫過於史蜀胡悉。此酋不唯本人足智多謀、胸襟廣闊,且其門下多有賢能之士,即便是看門奴仆也莫不遇人有禮,實非其他虜酋可比。”說此處,西門聰忽然略一停頓,將目光瞥向李靖,見李靖隻顧專心聆聽,並無半點異樣,方才放下心來繼續道,“餘者阿史德賀魯亦是智勇兼備,在軍中威望極高。近年來又有趙德言、阿史那社爾、執矢思力、阿史那思摩等後起之秀,在虜中被譽為新殺神。”說道此處,西門聰又略一停頓道,“此皆晚生道聽途說,未必皆實。”
李靖道:“民間所傳,大多無虛,大俠但講無妨。”
二人又談了半個時辰,眼見天至傍晚,李靖卻談意正濃。便幹脆留下西門聰,為他設晚宴接風。席間,李靖道:“老夫有一事欲問大俠。”
西門聰忙道:“大人有話隻管吩咐。”
李靖道:“非是誇口,老夫自幼熟讀兵法,雖不敢說天下無雙,卻也足以安邦定國。老夫一直有心覓一傳人,隻可惜老夫遇人無數,卻從未見過聰明豪邁如大俠之人。”
西門聰聞言大喜:“莫非老大人有意收晚生為徒?”
李靖道:“收徒實不敢當,隻是老夫實有心將生平本領傳授於大俠。”
西門聰聞言,登時離座,納頭便拜:“晚生何幸,得師父垂青。”
李靖連忙扶住道:“你我休要落了俗套,我二人也不必師徒相稱,我隻將平生所學傳於你便是。”
當日宴罷,李靖便將一部《孫子》及《六韜》、《三略》賜予西門聰,道:“此書想必你也讀過,但其中奧妙處,你卻未必領略。你且將此熟讀,不解之處,可來問我。待將此默記於心後,我再將奧妙處講解於你。”
當下西門聰便千恩萬謝告辭而去。西門聰走後,李忠勸李靖道:“此人出身江湖,又陷身北地多年,主人還是略加戒備為好。”
李靖卻搖頭道:“此人乃忠義之士,不可以常人待之。”
李忠見李靖這麽講,也就不再多言了。此後,西門聰便時時來李靖府上求教,李靖也悉心為之講解。二人雖不以師徒相稱,卻日漸親密。
這一日,忽有秦王派人到延州來人見過李靖,獻上一盒香橙,一領繡錦綿袍,道:“前日秦王食此香橙,愈發思念先生,故此令小人送來此物請先生嚐鮮。又道天將入冬,故又以錦袍一領贈予先生。”
李靖不由得感歎道:“秦王厚愛,李靖怎敢克當!秦王一向可好?”
來人答道:“秦王殿下一切都好。自先生離長安來此,秦王每日與房大人加緊演練先生所授陣法,如今已有小成。隻是每日思念先生不已。”
李靖歎道:“秦王厚愛,李靖何以為報?”
於是設宴款待來者。次日,來人離了延州迴到長安,迴稟了秦王。秦王再三詢問了李靖的情況,方才讓他退下。
不想此時,忽有人來報:薛仁杲親統大軍十五萬入寇,先鋒已到涇州。秦王聞報,急招房玄齡等議道:“高墌之敗,我精銳之士損失過半,目下軍中多新募之兵,不足與賊軍戰。且近日操練先生陣法已近大成。我正欲再演練二三十日,使新兵皆成精銳,便以此陣與西秦決戰。不期賊軍先至。”
玄齡便道:“依屬下之意,涇州城堅池深,今守軍已增至二萬,且有克明在,若再派一二萬兵馬助之,可保萬無一失。殿下隻管留於長安將陣法練成,那時出兵不遲。”
秦王道:“此言正合我意。”
於是,秦王便到李淵處奏明自己的想法。李淵聞言,沉吟片刻方道:“玄齡所言雖是,但涇州乃我大唐門戶,不可輕忽。你可繼續演練陣法,我當另派他人前去增援涇州。”
低頭思考了片刻,李淵又抬頭道:“可令長平王叔良率兵一萬前往涇州鎮守,令杜如晦傾力輔助叔良如何?”
秦王道:“杜如晦足智多謀,尤善守城,長平王未經陣戰,恐難以勝任,何不以如晦為主將?”
李淵沉吟半晌道:“此事需著眼大局,還是以長平王為主,我當叮囑他凡事多聽從杜如晦之計便了。”
李世民看了看父親,長籲了一口氣,便沒有再多言。他知道父親的秉性,平時雖可以說是豁達大度,但在控製軍隊方麵,卻顯得過於偏狹,凡是重要的方麵之任,隻有讓李氏宗族擔任方才放心。故此他隻好說:“但願長平王莫要誤了大事。”
迴到秦王府,秦王便將自己的擔心對房玄齡與長孫無忌講了。卻見房玄齡大驚失色道:“涇州危矣!”
秦王與長孫無忌驚道:“何出此言?”
玄齡道:“長平王既無禦軍之才,又非虛懷納諫之人,他豈肯凡事聽從克明!那薛仁杲又狡詐多謀,一旦長平王違克明之議,擅做主張,則必中薛仁杲之計。涇州豈不危哉!”
世民大驚道:“涇州若失,尚可複得。我隻怕克明有失,喪我一臂也。”
長孫無忌道:“隻是以皇上之秉性,殿下再去勸諫,也未必肯從。”
玄齡沉思半日方才道:“既如此,殿下不如率兵先往豳州。如此可有四便:一則可繼續演練陣法,訓練新兵。二則殿下離了長安,凡事或可從權。三則豳州距涇州較近,便於緩急應援。四則萬一涇州失陷,殿下便可以逸待勞,在豳州與賊軍決戰。此外,殿下可盡力拖延長平王赴涇州行期,以便延長我軍在豳州演練陣法之期。”
秦王低頭沉思好一陣方道:“此亦無奈之舉也!”
於是奏明李淵。二日後,秦王率軍開赴豳州,繼續訓練軍馬。隨後長平王叔良又率驃騎將軍劉感、大將李安遠、秦府將侯君集、黨仁弘等一幹將領及馬步軍兵一萬開赴涇州。
卻說長平王李叔良率軍趕到涇州時,薛仁杲已先到達涇州多日了,每日都要發起七八輪進攻,都被杜如晦擊退。此時,見李叔良率軍增援,便撤軍離去。李叔良率軍順利開進涇州城內,與如晦等相見後,與眾人議道:“薛仁杲大軍十五萬來攻涇州,勢在必得,何以本王剛到,即撤軍離去?”
杜如晦道:“恐怕其中必有奸謀,殿下還需嚴加防備。”
李叔良覺得杜如晦所言有理,便傳令將士不可疏忽。數日過後,並無異狀。這一日,忽有鎮守高墌城的西秦大將牟君才遣使來降。原來西秦自占據高墌之後,便在此處建起一座城來,並派大將牟君才率兵鎮守,以便於日後由此進取關中。此時李叔良聞聽牟君才派人來降,心中詫異,忙傳使者進入官衙。李叔良問道:“爾等為何來降?”
使者道:“薛仁杲素來暴虐不仁,今薛舉既死,眾心解體,誰不欲棄暗投明!況我家主將牟君才乃郝瑗之甥,故薛仁杲待之如寇仇,今日不降,明日必為其所害矣!”
李叔良點了點頭,又問:“你可知薛仁杲為何退兵?”
使者道:“此事小人也不知詳情,隻是風聞折墌守軍有圖謀不軌之心,小人也不知真假。”
李叔良聞言大喜:“果然不出我所料!”
使者又道:“牟將軍雖欲歸順,但城中尚有不服者,還望殿下早日發兵開赴高墌,以防不測。”
使者話音未落,忽聽杜如晦厲聲喝道:“爾來詐降,瞞得過別人,需瞞不過我。還不從實招來!”
這杜如晦喝問之際,目光一直緊盯住來使,隻見他臉上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慌亂之色,隨即忙叩頭掩飾道:“小人冤枉啊!小人這顆頭也是爺娘給的骨肉,怎敢帶它來欺瞞大王殿下討死。還望殿下明鑒。”
話音未落,杜如晦又喝道:“拉出去砍了頭來!”
原來杜如晦所以忽發喝問,正是為了察言觀色,以探虛實。他已從來使微妙的表情變化中斷定他必是詐降,故此要繼續以心理戰撬開他的嘴,詐出實情。可他一心隻想著對付來使,卻未免口不擇言。沒想到李叔良原本才智平庸、心胸狹窄,他哪裏明白如晦的用意,也更未察覺使者那瞬間的表情變化,隻是聽到杜如晦講“瞞得過別人,需瞞不過我”,胸中頓覺不悅。又見杜如晦擅自下令殺人,更覺得他目中無人,忍不住打斷杜如晦道:“且慢!薛仁杲暴虐不仁,其國中將士離心,本王早有耳聞。我料此人必非詐降,杜大人不必多慮。今高墌來降,乃天賜良機,豈可錯過!今當留兵五千守城,餘者即刻隨本王前往高墌,以防夜長夢多。”
杜如晦聞言,忙諫道:“殿下差矣!那薛仁杲雖殘虐不仁,但久統三軍,將士莫不懼服。且高墌乃要塞之地,薛仁杲豈無一二心腹委之,怎會薛仁杲方走,即便來降,其中必有詭計。前日殿下初到,秦軍即離去,屬下便覺其中有詐,莫非正在於此?”
李叔良見杜如晦語出剛直,更覺得是對自己的冒犯,益發不悅道:“若凡事皆如你一般多疑,如何臨機趨利。你休要多言,本王自有主張。”
杜如晦又道:“城中舊軍鏖戰多日,大王所率軍馬僅一萬,又遠來勞頓。今若一旦中其奸謀,我軍銳氣喪盡,則涇州危矣!”
李叔良聞言,更加麵沉似水,道:“軍中之事,自有本王做主,爾等隻管聽令就是。”忽又對著眾人作色道:“凡敢違抗將令,巧言惑眾者,軍法從事!”
杜如晦聞言,不由得厲聲道:“殿下雖為三軍之主,豈可使將士蹈必死之地,使皇上新創之基業陷於危境乎!”
李叔良再也壓不住胸中怒火,道:“你若再敢無視將令,本帥雖認得你,軍法卻認不得你!”
杜如晦聞言,不覺怒不可遏:“為了大唐江山,數萬將士性命,如晦又何惜項上這顆區區人頭!”
李叔良聞言,勃然大怒,正待傳令將杜如晦斬首,卻見李客師、公孫武達等一幹將領紛紛出列勸道:“杜大人所言極有道理,還望大王三思。”
李叔良見狀,不覺內心添了幾分恐懼,不覺左右為難起來,官衙中的氣氛頓時異常緊張。這時,隨李叔良前來的驃騎將軍劉感出列道:“末將以為,大王所言極是,但杜參軍所慮亦不無道理。殿下不如讓末將率兵一萬前往高墌。若高墌果真降服,此眾亦足以取高墌。萬一賊乃詐降,末將當從速撤軍迴守涇州。”
李叔良正在騎虎難下之際,見劉感獻此計,忙就勢道:“劉將軍所言極是,就依你計而行。”
於是便令劉感率軍前往高墌。杜如晦等眾將見李叔良一意孤行,卻也是無奈,隻好聽之任之。
卻說劉感率軍一萬趕到高墌,卻見城門緊閉,心中不覺涼了半截,無奈之下,隻得令人到城下高喊:“我乃大唐大將劉感,快快出城迎接。”
喊了半日,方見牟君才姍姍來遲,對著城下高喊道:“劉將軍,你可率眾人逾城而入。”
劉感聞言,料知牟君才是在戲耍自己,不由得心頭大怒,便令人放火燒城門。可火剛剛燃起,城上卻兜頭澆下水來,轉眼便將火澆滅。此時,劉感已漸漸冷靜下來,他料定周圍必有埋伏,本軍正處於危險境地,於是,傳令步軍先撤走,自己率騎兵斷後。卻見步軍剛剛撤離,城頭已燃起三堆烽火,便見背麵山上,旌旗招展、號炮連聲,兩支軍馬殺了出來。劉感急率騎兵撤離,行不到一裏路,又見高墌城門大開,一支軍馬亂紛紛湧出城門,喊殺而來。唐軍剛撤至百裏細川時,又有秦軍已從三麵殺出將唐軍團團圍住。劉感正要率軍突圍,卻見前麵敵軍擁出一位大將,胯下一匹白馬,手中一杆亮銀槍,正是西秦虎將翟長孫。隻見他來到軍前,高聲道:“劉感,快快下馬受死!”
劉感到了此時,也顧不得許多,挺槍直殺向翟長孫。翟長孫身邊早有三員驍將各擺兵刃來戰劉感。四人殺作一處,戰了十幾個迴合,劉感手起一槍,將一員敵將挑於馬下,其餘二將大驚,撥馬便逃。劉感趕上前去又一槍洞穿一將後心。身後唐軍士氣大振,一齊湧上前去。翟長孫見唐軍來勢兇猛,便讓過劉感,卻將後麵的唐軍攔了下來。劉感一陣衝殺,出了重圍,發現身邊隻有二三千人馬,立即率軍返身殺迴,要救出餘眾,卻如何殺得進去?身邊將士見狀,便苦苦勸他速速撤離。劉感料知無法救出圍中將士,隻得率軍離開。卻不料行不數裏,麵前又有一支人馬殺到,足有四五萬之眾。劉感見了,心裏已涼了半截,無奈之下,隻得率軍衝殺了過去。對麵秦軍一擁而上,將劉感等團團圍住,隨即又聽到敵軍中一陣歡唿,便見數百鐵騎,皆白衣白馬湧上前來,軍中豎著天子旌旗傘蓋,中間一人正是西秦皇帝薛仁杲。劉感見了,立即一挺大槍,直殺過去。薛仁杲身邊眾將士紛紛上前護駕,卻被劉感一連挑落兩員大將。薛仁杲見了,勃然大怒,伸手向人要過大槍,縱馬親自殺向劉感。二人廝殺作一處,約戰了二十餘合,薛仁杲忽大喝一聲,一槍挑飛劉感手中槍。劉感大驚,急欲拔劍再戰,早被薛仁杲搶上前來,輕舒猿臂,擒了過去。其餘唐軍見狀大驚,頓時四散奔逃,被秦軍殺得死的死,降的降,逃往涇州者不足一千人。
喧沸的戰場上漸漸恢複了沉寂,百裏細川的原野上壓肩疊背地臥倒著戰死者的屍體,數千名唐軍俘虜被押到薛仁杲麵前,他們一個個如同鬥敗了的公雞,垂頭喪氣、戰戰兢兢的等待著勝利者來決定他們的命運,隻有劉感昂著頭對薛仁杲高聲道:“薛仁杲,速速殺了你家爺爺!”
不知薛仁杲是否殺害劉感,且看下迴分解。
李密盯住魏征多時,方才長歎一聲:“今往關中,李密雖無功,諸位必能保全富貴。”又轉向王伯當道:“將軍家室眾多,不必與我同往。”
王伯當道:“主公差矣!伯當縱使粉身碎骨,也要追隨主公。”
此言一出,李密不禁眼圈一紅,一時無語。一旁將士也莫不大為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與李密一同入關。於是,李密先遣使到長安表示願意歸附唐朝,隨即率領麾下二萬餘人前往關中。
長安太極殿內,李淵召見過李密的使者後,喜不自勝,忍不住對裴寂道:“李密來投。天下不足定矣!”
裴寂忍不住道:“陛下且莫歡喜,李密野心勃勃,恐非甘居人下之人。此人來長安,陛下身邊猶伴一虎也。”
李淵幽幽一笑,道:“即是猛虎,何不關其入籠!”
裴寂煥然大悟,忙起身拜道:“陛下深謀遠慮,臣所不及也。”
李淵又道:“速速發使相迎。”
卻說李密一路趕往長安,途中不斷有長安派來的使者前來慰問。李密大喜,道:“我擁眾百萬,關東州縣數百,皆我舊部,知我歸唐,必當來附,我之功亦不為小。料李淵必不負我。”
眾人也心中歡喜。不料來到長安之後,卻一連十來天未能受到李淵的召見。對於李密身邊僚佐,也是供給甚薄,以至於麾下二萬餘人,甚至連食物也沒有提供。李密隻得用軍中原有糧食勉強糊口,眾人莫不憤憤不平。可就在此時,李淵卻忽又召見了李密。見到李密,李淵便連連表達歉意:“隻因近日軍務繁忙,你我兄弟相見,又不可草率,故此有所怠慢。還望賢弟體諒。”
於是降旨封李密光祿卿、上柱國、邢國公。又道:“得知賢弟來時匆匆,未能攜帶家眷,朕舅侄女獨孤氏美而賢,如蒙賢弟不棄,朕便做個保山,玉成了你二人如何?”
李密自知此事推遲不得,且心中也存有攀附之意,故此滿口應允。隨即,李淵將李密麾下僚佐,散分於各處為官,二萬將士也分配於各軍之中。自此,李密與麾下各不相屬,李密本人便成了唐朝一位普通官員了。李密情知被李淵算計了,卻也無奈。這一日,李密正在家中鬱悶,忽有使者宣他入殿麵見李淵。李密來到大殿,隻見李淵滿麵春風道:“賢弟,今日不勝之喜。二郎新破西秦,需派人前往慰問,賢弟可願代朕一行?”
李密聞言,連忙先向李淵道賀,又道:“此乃臣不勝之榮。”
於是,匆匆迴到家中略做準備,便離了長安去慰問李世民大軍。
原來,就在李密與王世充交戰之際,唐朝與西秦之間也展開了一場殊死之爭。
高墌之戰結束後,郝瑗便勸薛舉立即乘勝進取關中,不給唐朝喘息的機會。本來,薛舉是想長驅直入,一舉攻占豳州,然後再直接進軍長安。不料李靖卻搶先在豳州做好了防禦準備。所以,薛舉隻好采取步步為營的戰略,先派薛仁杲率軍進攻寧州,自己再整頓軍馬隨後跟進。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恰在此時,薛舉又箭傷發作了。原來李靖的箭本來就比普通的箭矢長大,殺傷力也更強,而薛舉為了能盡早進軍關中,又一直勉強支撐著傷痛操勞軍務,一直沒有好好調養,因而導致傷勢惡化,臥床不起。雖遍訪名醫,悉心醫治,傷勢卻一日重似一日。薛舉料知必不能複起,便令人將薛仁杲召迴折墌,令他在自己死後繼承大位,並囑咐道:“你智略縱橫,足以成大業。但天性太過苛虐,無恩於人,如不能改,必覆我宗社也。”
言罷,兩眼一閉,便撒手人寰。一旁群臣見了,不由得放聲大哭。尤其是郝瑗,更是幾度嘔血昏迷。薛仁杲見父親死去,心中大怒,便問道:“父親不過箭傷,如何便去了。都請了誰人醫治。”
一旁的服侍薛舉的大太監嚇得忙道:“迴殿下,自皇上負傷以來,共請了五位名醫……”
話音未落,卻見薛仁杲早抬手隻一掌,將這太監打得滾到殿門前昏厥過去,又道:“將這沒了鳥的和那五個無用的庸醫一並砍了。”
郝瑗見了,忙勉強支撐著身子上前勸道:“殿下,先皇言猶在耳,殿下不可如此。”
卻見薛仁杲兩眼圓睜,斥道:“可與不可,需由我定!我沒父親的好性,你日後需好自為之!”
郝瑗聞言,哪還敢多言,隻好退下。其他人更不敢勸阻,隻能眼看著這大太監與五位名醫成了冤魂屈鬼。
當晚,郝瑗迴到家中,自思從薛舉舉事以來,自己與薛仁杲意見多有不合,薛仁杲一向對自己不滿。現在薛舉已死,自己恐怕不會有好結果。於是,密召家人囑咐道:“我若死後,便對外稱是思慕先皇而死。”當晚便吞金而死。次日,家人報知薛仁杲,隻依郝瑗之意,說是郝瑗思念先皇過度而死。此時,薛仁杲正忙於登基之事,哪有心思管這些小事,便賜了郝家一百匹絹帛草草了事了。
西秦先皇駕崩,新帝登基,免不了一番忙碌。隨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著手鞏固政權,故此隻好暫停進取關中之事。
消息傳到長安,唐朝君臣喜出望外,李淵便令秦王與李靖招募新軍,每日加緊訓練軍隊,以備未來與西秦決一雌雄。這一日,李淵忽召秦王與李靖一同入見。二人來到太極殿依禮見過李淵,隻見李淵開口道:“近來軍隊訓練的如何?”
秦王答道:“兒臣與先生近來連日訓練軍隊,頗見成效,不出百日,即可與西秦一戰。”
李淵微微點頭,又轉向李靖道:“依愛卿之見,若無愛卿相助,秦王足以破薛仁杲乎?”
秦王聞言一怔,不由得將目光轉向李靖,卻見李靖神色從容道:“以臣之見,莫道薛舉、郝瑗已死,縱是二人尚在,以秦王之英武果決,滅西秦必如探囊取物耳!”
李淵連連點頭道:“如此甚好!近來梁師都屢犯延州,朕恐隨後必有突厥相助。延州乃關中門戶,不可有失。朕思之久矣,非愛卿不能必保延州無虞。故有心令愛卿前去鎮守延州,不知愛卿可願為朕前往。”
李靖忙俯身拜道:“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秦王卻道:“父皇,孩兒以為,梁師都來犯乃癬疥之疾,不足為慮;薛仁杲不日必大舉入侵關中,此戰關乎國之存亡,兒臣實需先生輔助,還望父皇三思。”
李淵笑道:“以我兒才略,何懼區區一薛仁杲乎!藥師在你身邊,難展大才。不如你二人各率一軍,為國家效力。此事無需再議,你二人下去速做準備吧。”
二人領旨,隻得退下。路上,秦王對李靖道:“本待與先生同滅西秦,一雪前恥,父皇何以忽然變了主意。”
李靖道:“皇上所言,必有道理,我等遵旨便是了。”
其實,李靖心裏明白,李淵對自己一直心懷猜忌,不願讓自己立功揚名。近來所以對自己委以重任,不過是形勢所迫而已。可現在薛舉、郝瑗這兩位西秦最棘手的人物都已死去,西秦近期必不能來侵,眼前這場危機就算是解除了。在這種情況下,李淵自然也就不願讓李靖再立新功,樹立威信了,所以才將他派往一個並不重要地方閑置起來。但是,李世民與李淵畢竟是父子,常言道:疏不間親。自己自然不好把話講明。其實,秦王又何嚐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也不好在李靖麵前表達不滿,隻好沉默。過了好一會兒,秦王又道:“我料薛仁杲不日必定來侵關中,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李靖:“如今西秦新勝,士氣倍增;我軍敗後,鬥誌不旺,固不可與之速戰;然其遠道而來,糧運難繼。他日西秦來侵,殿下可深溝高壘,先不與戰,待其糧盡氣沮,然後一舉破之!此皆殿下胸中之成算也,無需李靖贅言。然屬下有二事,需煩殿下之耳:其一,衝鋒陷陣,以身犯險,乃偏裨之事,殿下身為三軍主將,若非情非得已,切不可常行此事。此事屬下已在初見殿下時提及,今又舊話重提,隻願殿下切記。其二,玄齡智略,十倍於李靖,且忠謹容眾,他人亦所不及,望殿下任之不疑。此外,殿下英武,常隻身犯險,需防不測。屬下今有一槍法絕技,曰‘巨蟒吐信’,欲傳於殿下,以便要緊處護身之用。”
秦王聞言,大為感動:“先生誠愛我也,世民雖沒齒豈敢忘也!”
迴到秦王府後,李靖將巨蟒吐信的絕技及目前用於訓練軍隊的陣法奧妙之處傳授於秦王與房玄齡。最後對玄齡道:“兵法之要訣,無非修道保法與避實擊虛。望先生平日輔秦王修道保法。戰時助殿下料敵之虛實。如此,則大唐混一不遠矣。”玄齡拜謝道:“玄齡謹受教誨!”秦王王也道:“先生此言,勝萬卷兵書也。”數日後,李靖便帶著一百餘家鄉子弟兵及新訓練的親兵共三百人趕赴延州去了。
陰山,可汗牙帳內,始畢可汗正與史蜀胡悉及阿史德賀魯等一同議事。始畢對二人道:“今梁師都遣使來報,李靖已奉命出鎮延州。此人用兵神鬼莫測,久後必為我心腹大患。我久欲除之,苦無良機。如今他遠離長安,孤懸延州,我們何不乘機發兵除之!”
阿史德賀魯聞言,立即來了精神。他身經百戰,幾乎無往不利,唯在雁門城下,被李靖殺得狼狽不堪,這已成了他終生之辱。此刻聽到始畢要發兵除掉李靖,便立即請命:“我願率兵三萬前往。”
這時,史蜀胡悉卻道:“延州城池堅固,李靖善會用兵。少派兵則恐難如願,多派兵則是我助西秦攻唐也。此與大可汗既定之謀不合。以往李靖常在李世民左右,身邊多有猛將護衛,殺之不易。今既獨鎮延州,我料其自恃神勇,身邊護衛之士必寡。故欲除李靖,一刺客足矣!”
始畢聞言,麵色一喜,隨即又沉吟道:“李靖驍勇絕倫,要刺殺他恐非易事。”
史蜀胡悉道:“我保舉一人,堪當此任。”
賀魯道:“何人?”
史蜀胡悉道:“西門聰。此人本是中原大俠,勇武絕倫。當年曾刺殺宇文成及,雖未成功,卻足見其膽勇。近來常往來於我國與中原之間販馬,李淵進兵關中之前,亦曾多次為李世民所用。故其若投李靖,李靖必不生疑。”
始畢道:“不知他是否願往。”
史蜀胡悉微微一笑道:“不瞞大可汗,小酋見他頗有膽識,堪當大任,故此早已設計收服了他。”
始畢大喜:“大軍師果然是深謀遠慮。”
隨後,史蜀胡悉又對始畢附耳一番,隻見始畢連連點頭稱是。
卻說李靖來到延州後,便埋頭部署防務。梁師都得知李靖到了延州,哪還敢前來侵擾?故此近來延州太平無事。這一日,李靖正在官衙處理公務,忽有人來報:“有太原大俠西門聰率數百人由突厥逃歸延州。”
李靖聞言,便令人安置來歸人眾,並召見了西門聰。這西門聰來到官衙,依禮見過李靖後,李靖請西門聰坐定,道:“西門大俠不忘家國,率眾千裏來歸,著實令人欽佩。”
西門聰忙又起身施禮道:“晚生愧不敢當。當年隻身逃至漠北,實是為了避禍。近年以來,早有心迴歸中原,隻因延州鎮將皆非可投之人,故此一直猶豫。今聞得大人鎮守延州,實如旱苗之見甘露,豈可不迴!”
李靖聞言,不覺流露出一絲似有還無的得色,隨即又道:“大俠謬讚了。大俠久在虜境,當熟知虜中之事,可有見教之處,李靖願洗耳恭聽。”
西門聰沉吟片刻道:“以晚生之見,目下北虜士馬強盛,始畢可汗勇略過人、野心勃勃,麾下謀臣猛將如雲,早晚必定大舉入侵中原。還望大人稟明皇上,早做準備為好。”
李靖連連點頭道:“此正我所深慮者也!然則,彼若來侵,我當以何良策破之?”
西門聰道:“虜軍乘馬,往來如風,利則戰,不利則走。何況始畢士馬精強,控弦百萬,破之實難。以在下之見,自古中原破北虜之策,無過於李牧破匈奴。以利誘之,設伏以待之,然後方可聚而殲之。”
李靖大喜道:“大俠之言,正與我意合!”
於是,二人相談甚歡,乃至無所不談。正談到高興處,李靖又問道:“虜中人物,誰最為俊傑?”
西門聰順口答道:“晚生以為,虜中人物,莫過於史蜀胡悉。此酋不唯本人足智多謀、胸襟廣闊,且其門下多有賢能之士,即便是看門奴仆也莫不遇人有禮,實非其他虜酋可比。”說此處,西門聰忽然略一停頓,將目光瞥向李靖,見李靖隻顧專心聆聽,並無半點異樣,方才放下心來繼續道,“餘者阿史德賀魯亦是智勇兼備,在軍中威望極高。近年來又有趙德言、阿史那社爾、執矢思力、阿史那思摩等後起之秀,在虜中被譽為新殺神。”說道此處,西門聰又略一停頓道,“此皆晚生道聽途說,未必皆實。”
李靖道:“民間所傳,大多無虛,大俠但講無妨。”
二人又談了半個時辰,眼見天至傍晚,李靖卻談意正濃。便幹脆留下西門聰,為他設晚宴接風。席間,李靖道:“老夫有一事欲問大俠。”
西門聰忙道:“大人有話隻管吩咐。”
李靖道:“非是誇口,老夫自幼熟讀兵法,雖不敢說天下無雙,卻也足以安邦定國。老夫一直有心覓一傳人,隻可惜老夫遇人無數,卻從未見過聰明豪邁如大俠之人。”
西門聰聞言大喜:“莫非老大人有意收晚生為徒?”
李靖道:“收徒實不敢當,隻是老夫實有心將生平本領傳授於大俠。”
西門聰聞言,登時離座,納頭便拜:“晚生何幸,得師父垂青。”
李靖連忙扶住道:“你我休要落了俗套,我二人也不必師徒相稱,我隻將平生所學傳於你便是。”
當日宴罷,李靖便將一部《孫子》及《六韜》、《三略》賜予西門聰,道:“此書想必你也讀過,但其中奧妙處,你卻未必領略。你且將此熟讀,不解之處,可來問我。待將此默記於心後,我再將奧妙處講解於你。”
當下西門聰便千恩萬謝告辭而去。西門聰走後,李忠勸李靖道:“此人出身江湖,又陷身北地多年,主人還是略加戒備為好。”
李靖卻搖頭道:“此人乃忠義之士,不可以常人待之。”
李忠見李靖這麽講,也就不再多言了。此後,西門聰便時時來李靖府上求教,李靖也悉心為之講解。二人雖不以師徒相稱,卻日漸親密。
這一日,忽有秦王派人到延州來人見過李靖,獻上一盒香橙,一領繡錦綿袍,道:“前日秦王食此香橙,愈發思念先生,故此令小人送來此物請先生嚐鮮。又道天將入冬,故又以錦袍一領贈予先生。”
李靖不由得感歎道:“秦王厚愛,李靖怎敢克當!秦王一向可好?”
來人答道:“秦王殿下一切都好。自先生離長安來此,秦王每日與房大人加緊演練先生所授陣法,如今已有小成。隻是每日思念先生不已。”
李靖歎道:“秦王厚愛,李靖何以為報?”
於是設宴款待來者。次日,來人離了延州迴到長安,迴稟了秦王。秦王再三詢問了李靖的情況,方才讓他退下。
不想此時,忽有人來報:薛仁杲親統大軍十五萬入寇,先鋒已到涇州。秦王聞報,急招房玄齡等議道:“高墌之敗,我精銳之士損失過半,目下軍中多新募之兵,不足與賊軍戰。且近日操練先生陣法已近大成。我正欲再演練二三十日,使新兵皆成精銳,便以此陣與西秦決戰。不期賊軍先至。”
玄齡便道:“依屬下之意,涇州城堅池深,今守軍已增至二萬,且有克明在,若再派一二萬兵馬助之,可保萬無一失。殿下隻管留於長安將陣法練成,那時出兵不遲。”
秦王道:“此言正合我意。”
於是,秦王便到李淵處奏明自己的想法。李淵聞言,沉吟片刻方道:“玄齡所言雖是,但涇州乃我大唐門戶,不可輕忽。你可繼續演練陣法,我當另派他人前去增援涇州。”
低頭思考了片刻,李淵又抬頭道:“可令長平王叔良率兵一萬前往涇州鎮守,令杜如晦傾力輔助叔良如何?”
秦王道:“杜如晦足智多謀,尤善守城,長平王未經陣戰,恐難以勝任,何不以如晦為主將?”
李淵沉吟半晌道:“此事需著眼大局,還是以長平王為主,我當叮囑他凡事多聽從杜如晦之計便了。”
李世民看了看父親,長籲了一口氣,便沒有再多言。他知道父親的秉性,平時雖可以說是豁達大度,但在控製軍隊方麵,卻顯得過於偏狹,凡是重要的方麵之任,隻有讓李氏宗族擔任方才放心。故此他隻好說:“但願長平王莫要誤了大事。”
迴到秦王府,秦王便將自己的擔心對房玄齡與長孫無忌講了。卻見房玄齡大驚失色道:“涇州危矣!”
秦王與長孫無忌驚道:“何出此言?”
玄齡道:“長平王既無禦軍之才,又非虛懷納諫之人,他豈肯凡事聽從克明!那薛仁杲又狡詐多謀,一旦長平王違克明之議,擅做主張,則必中薛仁杲之計。涇州豈不危哉!”
世民大驚道:“涇州若失,尚可複得。我隻怕克明有失,喪我一臂也。”
長孫無忌道:“隻是以皇上之秉性,殿下再去勸諫,也未必肯從。”
玄齡沉思半日方才道:“既如此,殿下不如率兵先往豳州。如此可有四便:一則可繼續演練陣法,訓練新兵。二則殿下離了長安,凡事或可從權。三則豳州距涇州較近,便於緩急應援。四則萬一涇州失陷,殿下便可以逸待勞,在豳州與賊軍決戰。此外,殿下可盡力拖延長平王赴涇州行期,以便延長我軍在豳州演練陣法之期。”
秦王低頭沉思好一陣方道:“此亦無奈之舉也!”
於是奏明李淵。二日後,秦王率軍開赴豳州,繼續訓練軍馬。隨後長平王叔良又率驃騎將軍劉感、大將李安遠、秦府將侯君集、黨仁弘等一幹將領及馬步軍兵一萬開赴涇州。
卻說長平王李叔良率軍趕到涇州時,薛仁杲已先到達涇州多日了,每日都要發起七八輪進攻,都被杜如晦擊退。此時,見李叔良率軍增援,便撤軍離去。李叔良率軍順利開進涇州城內,與如晦等相見後,與眾人議道:“薛仁杲大軍十五萬來攻涇州,勢在必得,何以本王剛到,即撤軍離去?”
杜如晦道:“恐怕其中必有奸謀,殿下還需嚴加防備。”
李叔良覺得杜如晦所言有理,便傳令將士不可疏忽。數日過後,並無異狀。這一日,忽有鎮守高墌城的西秦大將牟君才遣使來降。原來西秦自占據高墌之後,便在此處建起一座城來,並派大將牟君才率兵鎮守,以便於日後由此進取關中。此時李叔良聞聽牟君才派人來降,心中詫異,忙傳使者進入官衙。李叔良問道:“爾等為何來降?”
使者道:“薛仁杲素來暴虐不仁,今薛舉既死,眾心解體,誰不欲棄暗投明!況我家主將牟君才乃郝瑗之甥,故薛仁杲待之如寇仇,今日不降,明日必為其所害矣!”
李叔良點了點頭,又問:“你可知薛仁杲為何退兵?”
使者道:“此事小人也不知詳情,隻是風聞折墌守軍有圖謀不軌之心,小人也不知真假。”
李叔良聞言大喜:“果然不出我所料!”
使者又道:“牟將軍雖欲歸順,但城中尚有不服者,還望殿下早日發兵開赴高墌,以防不測。”
使者話音未落,忽聽杜如晦厲聲喝道:“爾來詐降,瞞得過別人,需瞞不過我。還不從實招來!”
這杜如晦喝問之際,目光一直緊盯住來使,隻見他臉上掠過一絲難以察覺的慌亂之色,隨即忙叩頭掩飾道:“小人冤枉啊!小人這顆頭也是爺娘給的骨肉,怎敢帶它來欺瞞大王殿下討死。還望殿下明鑒。”
話音未落,杜如晦又喝道:“拉出去砍了頭來!”
原來杜如晦所以忽發喝問,正是為了察言觀色,以探虛實。他已從來使微妙的表情變化中斷定他必是詐降,故此要繼續以心理戰撬開他的嘴,詐出實情。可他一心隻想著對付來使,卻未免口不擇言。沒想到李叔良原本才智平庸、心胸狹窄,他哪裏明白如晦的用意,也更未察覺使者那瞬間的表情變化,隻是聽到杜如晦講“瞞得過別人,需瞞不過我”,胸中頓覺不悅。又見杜如晦擅自下令殺人,更覺得他目中無人,忍不住打斷杜如晦道:“且慢!薛仁杲暴虐不仁,其國中將士離心,本王早有耳聞。我料此人必非詐降,杜大人不必多慮。今高墌來降,乃天賜良機,豈可錯過!今當留兵五千守城,餘者即刻隨本王前往高墌,以防夜長夢多。”
杜如晦聞言,忙諫道:“殿下差矣!那薛仁杲雖殘虐不仁,但久統三軍,將士莫不懼服。且高墌乃要塞之地,薛仁杲豈無一二心腹委之,怎會薛仁杲方走,即便來降,其中必有詭計。前日殿下初到,秦軍即離去,屬下便覺其中有詐,莫非正在於此?”
李叔良見杜如晦語出剛直,更覺得是對自己的冒犯,益發不悅道:“若凡事皆如你一般多疑,如何臨機趨利。你休要多言,本王自有主張。”
杜如晦又道:“城中舊軍鏖戰多日,大王所率軍馬僅一萬,又遠來勞頓。今若一旦中其奸謀,我軍銳氣喪盡,則涇州危矣!”
李叔良聞言,更加麵沉似水,道:“軍中之事,自有本王做主,爾等隻管聽令就是。”忽又對著眾人作色道:“凡敢違抗將令,巧言惑眾者,軍法從事!”
杜如晦聞言,不由得厲聲道:“殿下雖為三軍之主,豈可使將士蹈必死之地,使皇上新創之基業陷於危境乎!”
李叔良再也壓不住胸中怒火,道:“你若再敢無視將令,本帥雖認得你,軍法卻認不得你!”
杜如晦聞言,不覺怒不可遏:“為了大唐江山,數萬將士性命,如晦又何惜項上這顆區區人頭!”
李叔良聞言,勃然大怒,正待傳令將杜如晦斬首,卻見李客師、公孫武達等一幹將領紛紛出列勸道:“杜大人所言極有道理,還望大王三思。”
李叔良見狀,不覺內心添了幾分恐懼,不覺左右為難起來,官衙中的氣氛頓時異常緊張。這時,隨李叔良前來的驃騎將軍劉感出列道:“末將以為,大王所言極是,但杜參軍所慮亦不無道理。殿下不如讓末將率兵一萬前往高墌。若高墌果真降服,此眾亦足以取高墌。萬一賊乃詐降,末將當從速撤軍迴守涇州。”
李叔良正在騎虎難下之際,見劉感獻此計,忙就勢道:“劉將軍所言極是,就依你計而行。”
於是便令劉感率軍前往高墌。杜如晦等眾將見李叔良一意孤行,卻也是無奈,隻好聽之任之。
卻說劉感率軍一萬趕到高墌,卻見城門緊閉,心中不覺涼了半截,無奈之下,隻得令人到城下高喊:“我乃大唐大將劉感,快快出城迎接。”
喊了半日,方見牟君才姍姍來遲,對著城下高喊道:“劉將軍,你可率眾人逾城而入。”
劉感聞言,料知牟君才是在戲耍自己,不由得心頭大怒,便令人放火燒城門。可火剛剛燃起,城上卻兜頭澆下水來,轉眼便將火澆滅。此時,劉感已漸漸冷靜下來,他料定周圍必有埋伏,本軍正處於危險境地,於是,傳令步軍先撤走,自己率騎兵斷後。卻見步軍剛剛撤離,城頭已燃起三堆烽火,便見背麵山上,旌旗招展、號炮連聲,兩支軍馬殺了出來。劉感急率騎兵撤離,行不到一裏路,又見高墌城門大開,一支軍馬亂紛紛湧出城門,喊殺而來。唐軍剛撤至百裏細川時,又有秦軍已從三麵殺出將唐軍團團圍住。劉感正要率軍突圍,卻見前麵敵軍擁出一位大將,胯下一匹白馬,手中一杆亮銀槍,正是西秦虎將翟長孫。隻見他來到軍前,高聲道:“劉感,快快下馬受死!”
劉感到了此時,也顧不得許多,挺槍直殺向翟長孫。翟長孫身邊早有三員驍將各擺兵刃來戰劉感。四人殺作一處,戰了十幾個迴合,劉感手起一槍,將一員敵將挑於馬下,其餘二將大驚,撥馬便逃。劉感趕上前去又一槍洞穿一將後心。身後唐軍士氣大振,一齊湧上前去。翟長孫見唐軍來勢兇猛,便讓過劉感,卻將後麵的唐軍攔了下來。劉感一陣衝殺,出了重圍,發現身邊隻有二三千人馬,立即率軍返身殺迴,要救出餘眾,卻如何殺得進去?身邊將士見狀,便苦苦勸他速速撤離。劉感料知無法救出圍中將士,隻得率軍離開。卻不料行不數裏,麵前又有一支人馬殺到,足有四五萬之眾。劉感見了,心裏已涼了半截,無奈之下,隻得率軍衝殺了過去。對麵秦軍一擁而上,將劉感等團團圍住,隨即又聽到敵軍中一陣歡唿,便見數百鐵騎,皆白衣白馬湧上前來,軍中豎著天子旌旗傘蓋,中間一人正是西秦皇帝薛仁杲。劉感見了,立即一挺大槍,直殺過去。薛仁杲身邊眾將士紛紛上前護駕,卻被劉感一連挑落兩員大將。薛仁杲見了,勃然大怒,伸手向人要過大槍,縱馬親自殺向劉感。二人廝殺作一處,約戰了二十餘合,薛仁杲忽大喝一聲,一槍挑飛劉感手中槍。劉感大驚,急欲拔劍再戰,早被薛仁杲搶上前來,輕舒猿臂,擒了過去。其餘唐軍見狀大驚,頓時四散奔逃,被秦軍殺得死的死,降的降,逃往涇州者不足一千人。
喧沸的戰場上漸漸恢複了沉寂,百裏細川的原野上壓肩疊背地臥倒著戰死者的屍體,數千名唐軍俘虜被押到薛仁杲麵前,他們一個個如同鬥敗了的公雞,垂頭喪氣、戰戰兢兢的等待著勝利者來決定他們的命運,隻有劉感昂著頭對薛仁杲高聲道:“薛仁杲,速速殺了你家爺爺!”
不知薛仁杲是否殺害劉感,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