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任瓌一人連夜趕往義軍大寨,忽見寨內大火。任瓌道:“必是有人前來劫寨,我等需速速趕去,或可助其一臂之力。”
當眾人趕到大寨時,發現大寨後門尚且有人把守,守寨將士認得是任瓌,便放他進得寨內。任瓌一行趕到大寨中心,隻見這裏一片混亂,義軍三五成群紛紛潰敗下來,緊接著,便見王長諧也且戰且退,來到這裏。任瓌忙上前問道:“敵軍何處而來?”
王長諧道:“似乎來自河東。”
任瓌道:“再不頂住,大勢去矣!你我合力,發起反攻如何?”
王長諧道:“正該如此。”
於是,王長諧與任瓌再次並馬返身殺迴。身邊將士見狀,也隨二人發起反攻。原來這任瓌雖是文官,卻頗懂武藝,而跟隨他的十幾名隨從也都是千中選一的軍中猛士。他們加入戰鬥後,的確給潰敗中的義軍帶來了新的鬥誌。故此,他們的反擊竟真的暫時阻遏了敵軍的攻勢。恰在此時,隻見敵軍之中,擁出一員大將,一身亮銀甲,手中一杆長矟,上下翻飛。滿臉血汙,令人看不清其真麵目。隻見他殺到軍前,便直闖過來。殺在最前麵的義軍瞬間便有三五人被他挑落馬下,餘者霎時退潮般敗退下來。
這員猛將正是屈突通帳下名將,被稱為河東猛虎的桑顯和。原來,屈突通得知義軍渡過黃河進入關內,唯恐長安有失,便立即派桑顯和率五千軍馬夜襲王長諧軍營。一則要挫頓義軍銳氣,使之知道身後還有河東軍在,從而心生後顧之憂,不敢貿然入關。二則一旦夜襲得手,則可在渡口留兵扼守,使義軍大軍難以渡河。結果,桑顯和來襲之時,王長諧果然疏於防範,被桑顯和襲破大營,一時間甚是混亂。
此時,王長諧與任瓌見勢不妙,急催馬上前敵住桑顯和。卻見桑顯和力敵二將,全無懼色,隻見他手中長矟漫天飛舞。三人大戰四五十合,任瓌首先招架不住,撥馬便走。王長諧獨木難支,也敗退下來。桑顯和揮軍一陣衝殺,義軍頓時再次大亂,四散奔逃。眼見義軍大勢已去,卻見隋軍背後大亂,原來是劉弘基率兩千人馬趕來增援。桑顯和見狀,忙趕上去敵住劉弘基。王長諧見桑顯和與劉弘基廝殺,立即返身殺迴。雙方又是一場鏖戰。就在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之際,卻見隋軍中又是一陣大亂。隻見一人手舞狼牙棒一路殺來,定睛看時,卻是孫華率軍趕到。這孫華殺將過來,也不搭話,便直取桑顯和。二人剛一交手,劉弘基與王長諧也一齊趕來相助。桑顯和原本已是久戰力怯,此時又見三人齊來圍鬥,因此抵敵不住,撥馬便走。三人哪裏肯舍,打馬便追。桑顯和身後隋軍一齊上前護住主將。卻被義軍湧上前來。隋軍雖然悍勇,但終究寡不敵眾。隻得隨著桑顯和殺出重圍,落荒而逃。
王長諧見敵軍已退,便請任瓌迴河東義軍大寨向李淵稟明戰況。得知王長諧被襲,裴寂等一幹眾人又建議李淵先攻取河東,再進攻關內。李淵也未免心存猶豫。李世民道:“大計已定,豈容擅改!桑顯和來襲,足見屈突通已計窮謀竭。且我軍再不早入關中,一旦長安派兵駐守永豐倉,則勝負難料矣!”
建成道:“臨機不決,兵家大忌。還望父親早作決斷。”
於是,李淵決計渡河進取長安。令李世民為前鋒,渡過黃河後,與劉弘基、王長諧、孫華等會師,然後立即率軍攻取永豐倉。李淵率大軍隨後陸續過河。
永豐倉位於馮翊郡華陰縣地界,是一座大糧倉,所存糧食用於供應整個關中,有時長安乏糧,也要從這裏調撥,它的得失歸屬極具戰略意義。而此次義軍入關,得到各地豪傑的響應。可以肯定,義軍入關不久,兵員就會超過二十萬,這些將士必需足夠的糧食供給。且此時關東饑民甚多,要想取得關中人心,就必須開倉放糧,這又需要大批糧食。而要想做到這兩點,就必須攻取永豐倉。因此,能否順利攻占永豐倉,直接關係到義軍能否攻占長安並在關中站穩腳跟。這也是李世民力勸李淵放棄河東及早入關的主要原因。
令李世民極為欣慰的是,他率先鋒軍渡河入關以來,歸順者日至,而其中便有華陰縣令李孝常來獻永豐倉。這似乎意味著永豐倉已經到手了。但李世民卻仍不敢絲毫大意。他要做好一切準備,明日親自率軍趕赴永豐倉。為此,他在軍營中一直忙到晚上,直到天近戌時,方才迴到自己營帳進餐。衛兵端上飯菜,世民剛剛吃上幾口。卻見帳外有人入內報道:“啟稟右都督,寨門外有一儒者求見。”
世民忙放下碗筷問道:“可通報了姓名?”
來人道:“此人自稱臨淄房玄齡。”
世民聞言,倏然起身,也不披上外衣,便三步並作兩步奔出營帳,直向寨門跑去。身邊衛兵一溜小跑卻始終跟不上他的腳步。
這李世民雖是禮賢下士,何至於一聽到房玄齡之名便如此欣喜若狂。原來這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山東齊州臨淄人士,乃天下名士,自幼飽讀詩書,至於兵書戰策,更是無所不曉。著實胸懷安邦定國之術,腹藏決勝萬裏之才。年方十八,便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名著天下,一見房玄齡,便道:“我遇人無數,皆不如此兒。他日必成大業,為王佐之器。隻可惜老夫是看不到了。”
故此世民聞聽此人前來,怎能不喜。剛到寨門外,便見門前站立一人,三十七八年紀,儒者打扮,身高近於八尺,略顯消瘦。一張長臉兒棱角分明,麵色冷峻,兩道八字眉雖不甚濃卻幾至及鬢,一雙點漆眼雖不甚大,卻深邃有神,有儒者之文雅,卻不怒自威。
世民趕上前去,一把握住這人雙手道:“世民何幸,能勞動先生大駕!”
隻見那人從容而不失禮貌道:“都督言重了。能得二公子青眼相加,乃是玄齡三生之幸。”
世民挽住房玄齡向寨內便走:“快到帳內一敘。”
說著,便與房玄齡一同來到自己的營帳。世民先令人端上茶來,然後屏退左右,方才開口道:“世民久聞先生賢名,今世民欲助父親定關內,取天下,開萬世之太平,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玄齡忙起身拱手道:“玄齡何德何能,敢承都督如此厚愛?”
世民忙示意令玄齡坐下:“先生既已到此,何需客套,還望不吝指教。”
玄齡又拱手從容道:“定關中,隻需取永豐倉之穀而賑饑民,發使者以撫四方,然後直搗長安。長安既下,關中自定。此當為大將軍與都督既定之策,無需玄齡再作贅言。”
見世民微笑著連連點頭,玄齡又道:“爭天下,玄齡可獻上二策:守關、薄賦,以觀時變。”
世民一愕,問道:“諸人皆勸大將軍與世民積穀、聚財、煉兵,以爭天下。唯先生與眾人不同,世民頗有所惑,還望先生明教。”
“今天下戰亂不熄,群雄莫不敲骨吸髓以課斂百姓。都督誠能輕徭薄賦,則百姓必如嬰兒之歸慈父以聚關中。百姓聚,則何愁兵不眾而財不足乎,然則兵馬浪動則何以薄賦。故玄齡以為,都督定關中後,當先守關、薄賦,以養百姓而蓄國力,坐觀關外群雄虎爭,待其疲敝而後出兵,可一戰而定天下。”
世民大喜道:“先生遠慮,果然高於常人。”
玄齡又道:“開太平,則玄齡有八字四策獻於都督:立信、聚賢、納諫、仁治。治國不可不樹威,然信在威中,無信則威不立。成事者,人也。人不賢則事不成。君不明,則無以辨忠奸賢愚,君明在於納諫。自古欲江山永固者,必得人心。得人心在於仁治。都督誠能行此四策,則太平至矣!”
世民問道:“四者何為先?”
“立信。信不立則何以來賢才,信不立則誰肯進諫,信不立則豈可稱仁治!信不立則餘者皆虛。故孔子曰:去兵、去食,民無信不立。立信,治國之本也。”
世民起身撫掌大笑:“世民得先生,如漢高之得子房也!”
於是,攜手同至寢帳,秉燭促膝而談,直至天明。方與玄齡在寢帳中稍歇片刻。次日便稟明李淵,以房玄齡為右都督府記室,此後凡事莫不與之商議而後行。
卻說次日天明,李世民正欲發兵開赴永豐倉。卻不料有斥候來報:“昨夜胡賊劉鷂子襲取了永豐倉。”
世民聞言,心中暗驚。忙與房玄齡議道:“區區胡賊,本不足懼。隻恐其守倉城不出,一旦曠日持久,恐生他變。我料劉鷂子不過有勇無謀之輩,我當率偏師直趨永豐倉,誘之出戰。如何?”
玄齡道:“都督所料極是。隻是都督神勇無敵,天下皆知。所率兵多則劉鷂子必不敢出戰,率兵過少則勝負難料。都督今日不比太原之時,一身而係全軍安危,豈可輕易以身犯險!依玄齡之計,何不……”
說著,對世民附耳一番。世民連連點頭。於是分別將段誌玄、孫華、李仲文、劉弘基、殷開山等招到身邊,一一下達密令。各將領命而去。然後世民又令王長諧留兵接應李淵大軍,自己率軍開赴永豐倉。
永豐倉倉城下,三千名義軍士兵正在高聲叫罵著,為首的將領正是剛剛歸附的孫華。城上有幾位守軍頭領正站在城頭觀望,為首一人虎背熊腰,深目虯髯,一看便是西域人,但卻是一身漢人打扮,此人正是華陰山寨主胡賊首領劉鷂子。這劉鷂子本是西域豪俠,在本國號稱第一勇士。三年前受雇於一位西域巨賈來到中原經商,卻被宇文成及看中,故此留在長安,成了宇文成及的一位貼身保鏢。半年前,他忽然離開了宇文成及,帶著千餘胡漢丁壯來到華陰縣占山落草。憑借著一身武藝,在當地打家劫舍、侵掠官府、兼並周邊草寇,很快便聚集了萬餘人眾,並且收服了周邊一些山寨豪強,成為一支威震關中的強大勢力。然而,這一切都隻是人們知道的表麵現象。但事實上,劉鷂子所以突然離開宇文成及,其實另有內情。原來宇文成及不僅是一位惡霸,而且極具野心。近幾年來,他眼看著天下動蕩,便有了造反之心。所以便以重金四處招攬江湖豪俠無賴做保鏢、幫閑。尤其是被西門聰行刺之後,他更是廣招天下豪傑做保鏢,而且聘請異能之士拜師學藝。明裏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實則是暗中積蓄力量,圖謀不軌。而劉鷂子所以會離開他到華陰山為寇,其實也是為其將來造反做打算。因為他一旦在京師造反不成,便可逃往劉鷂子處,然後攻占永豐倉,開倉賑饑民,募兵馬,進而占領馮翊,並以此為基地與群雄爭天下。這也是狡兔三窟之意。隻是陰謀未發,義軍已入關中。故此宇文成及才一麵令劉鷂子搶先攻占永豐倉,一麵遣使薛舉,請兵求援。並嚴令劉鷂子堅守倉城不戰。隻要薛舉入關,便可坐觀一場二虎相爭的好戲。
故此,劉鷂子才眼看著城下義軍叫罵,卻並不出城應戰。但是,這劉鷂子本是秉性暴躁之人,耳聽得城下陣陣叫罵之聲,初時還能忍得住,隻是這城下罵聲愈來愈高,言詞越來越不堪入耳,不覺漸漸火往上撞。又見城下不過三千餘人,為首之人又是自己的手下敗將孫華,不禁產生輕敵之心。便忍不住極目遠眺,見遠處並無兵馬埋伏跡象。便傳下將領:“弟兄們,隨我出城殺盡這些狗日的。但必須速戰速決,不可遠追。”
此時倉城守軍都是華陰山兵馬,半年來隨劉鷂子燒殺搶掠,欺州霸府,所向無敵,哪裏受過這等鳥氣,此時早已耐不住胸中怒火。一聽到將令,恨不能立即出城殺盡義軍。待城門打開後,便隨著劉鷂子一湧而出,殺向義軍。義軍似乎沒料到守軍會殺出城來,立即一片混亂,隻是零零散散,射出幾箭,便倉皇敗退下去。守軍未能殺得盡興,哪裏就肯退迴,頓時追殺過去。看看追出五六裏處,卻見前方煙塵大作。劉鷂子不禁心頭暗自悔恨:“莫非中了敵軍之計?”
忙傳令重整軍隊。陣列尚未形成,前麵義兵已殺將過來。劉鷂子舉目望去,但見這支軍馬約有二千餘人,一個個老幼參差,長短不齊,更兼穿得衣冠不整,盔歪甲邪,即使是在山賊草寇中,也屬下九流之輩。劉鷂子心中不禁對這義軍更增了幾分輕視。這時,卻見義軍中一位將領衝上前來,正是李仲文,指著劉鷂子罵道道:“區區草寇,何敢抗拒義軍!”
劉鷂子一見此人,便縱馬上前道:“你等叛國之賊,有何麵目罵我!”
李仲文大怒,揮手中砍山刀直取劉鷂子。劉鷂子哪裏將李仲文放在眼裏,舞手中月牙鏟便來迎戰。二人交手不到十合,義軍中孫華也揮狼牙棒加入戰團。三人又鬥了二十餘合,李仲文喊了一聲:“鬥他不過。”與孫華撥馬便走。劉鷂子哪裏肯放,打馬便追。身後將士也跟著一擁而上。兩軍剛一相遇,義軍便步步退卻,旋即又亂紛紛敗了下去。此時,劉鷂子殺得性起,一時忘了守城之事,竟一口氣追出了七八裏遠。忽然想起宇文成及守城勿戰的命令,急傳令收兵。卻見前麵又是一團塵霧揚起。隻得命將士們列陣相待。卻見這支軍隊果然各個精幹強壯,衣甲鮮明。心中暗道:“莫非此番方才遇到敵手了?”
這時,又見義軍陣中放馬奔出一位大將,口中高喊:“劉鷂子,認得大將劉弘基嗎?你中了我都督埋伏了,還不下馬投降!”
劉鷂子心中暗驚,隻好上前應戰。卻不料兩人戰不三合,劉弘基撥馬敗下陣去。那軍中將士未待交手,早已四散而逃。劉鷂子暗道:“這李淵主力反倒不如孫華等草寇,真乃徒有虛名。”
於是放膽追擊,又追殺出二十餘裏。卻見前麵又殺來一支人馬,為首一將,挺矟高喊:“劉鷂子,認得大將殷開山嗎?”
劉鷂子哪裏還將義軍放在眼裏,挺月牙鏟來戰殷開山,二人大戰三十餘合,殷開山漸漸力怯。義軍陣中早又殺出一將,正是猛將竇琮。二人刀鏟並舉,各不相讓。又戰到七八十合。未分勝負。這時,忽聽得義軍身後三聲號炮響起,一支軍馬掃地而來,剛剛來到陣前,便兩翼展開,向劉鷂子軍包抄過來。劉鷂子見狀大驚,急撥馬迴陣,要去指揮軍隊。忽聽得身後一陣馬蹄聲逼近,急迴頭看時,卻隻見一道寒光襲來。慌忙中一個蹬裏藏身。人雖躲過,馬頭卻著了一槍。那馬負痛,瘋狂前躥,剛到軍中,便撲倒在地。劉鷂子急抬頭看時,卻看見十幾名本軍將士已被挑落馬下。亂軍中一將將手中搶舞得寒光亂閃,槍到人亡。正是義軍右都督小霸王李世民。劉鷂子登時魂飛魄散,拖起月牙鏟往軍中便逃。直逃到本軍核心處,見世民並未追來,方才止住腳步,要了匹戰馬。本待重整軍隊應戰,卻無奈陣勢已亂。隻得隨著潰敗之眾逃往倉城。不料逃至半途,又見前麵有軍隊殺來,原來是劉弘基等率軍攔住去路。劉鷂子隻得舍命殺出包圍。看看奔迴城下,兵馬已損失大半。正待上前叫開城門,卻見城上旗幟忽然盡皆撤下,一時間換作義軍旗幟。不覺大吃一驚。隻見城頭一將現出身來,高聲喝道:“我奉都督將領,在此等候多時矣!”正是義軍虎將段誌玄。
劉鷂子方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隻得迴頭逃竄,後麵追兵卻已殺到。剛一交手,身後城門又已打開,義軍從城中呐喊著殺下城來。事到如今,劉鷂子也顧不得其他,隻是保命要緊。於是揮舞月牙鏟拚命突圍。不料剛剛殺出重圍。卻從身後趕來一將,銀甲白袍,胯下雪裏豹,舞手中一對銀錘來戰劉鷂子,正是段誌玄。此時的劉鷂子早已力乏氣喪,那裏還是段誌玄對手,交手七八個會合,手中月牙鏟被段誌玄一錘打飛,嚇得他轉身便逃。幸得身後將士死命敵住誌玄,才得以脫身逃走。
一行人一直逃出離倉城二十餘裏處,見身後無人追來,方才略略放緩了腳步。此時,劉鷂子身邊已隻有數百將士,且月牙鏟又丟失,隻得向身邊將士要了一杆大刀暫做兵器,向華陰山山寨逃去。又走出十餘裏,眾人見追兵未至,心中放鬆下來,方才感到陣陣饑餓與疲勞襲來,正欲尋個去處弄些食物充饑,卻忽見迎麵來了一支隊伍,足有二千來人。為首二人,一個中等身材,手提雙劍,威風凜凜。另一位身材頎長,相貌英武,騎一匹紅鬃卷毛烈馬,手提銅錘,各重三十餘斤。
此時,劉鷂子已是又饑又乏,無心戀戰,又見這支人馬各個衣著不齊部伍散亂,料知必是哪個山寨的草寇,故此有心報出姓名,將他們嚇退。便縱馬向前,指著眾人道:“前麵何人?我乃華陰山寨主劉鷂子是也,要活命的速速留下錢財食物走人,可饒你等不死。”卻見對麵那二人相視大笑,那提刀者便道:“我等欲見右都督,正愁無有見麵之禮,這廝卻送上門來了。你我誰去擒他來?”
使錘者道:“何勞哥哥動手,看小弟擒他來。”
話音未落,早已連人帶馬閃出陣來。劉鷂子不禁暗道晦氣,隻得舞手中刀來戰這人。卻見那人將一對鬥大銅錘舞得青光漫閃,風雨不透。這劉鷂子原本久戰力乏,且手中兵器又不趁手,如何是他對手?二人就在陣前交手二三十合,劉鷂子略一手慢,被一錘砸在左肩,在馬上晃了兩晃,早被這人複又一錘,砸得腦漿迸裂。身後嘍兵見狀,哪還敢動手,一齊跪倒在地道:“大王饒命,我等願降。”
原來這二人本是同胞兄弟,使劍者是兄長邱師利,使錘者是兄弟丘行恭。二人本出自官宦之家,父親邱和現任交趾太守,鎮守邊關,兄弟二人留在家鄉。近年來賊盜蜂起,二人在家中聚眾保護鄉裏。得知李世民率軍入關,故此特來相投,恰好遇見劉鷂子。
二人收了劉鷂子之眾,一同來到永豐倉求見世民。世民見丘行恭斬了劉鷂子,又見這兄弟二人勇武絕倫,大喜。便將二人留在軍中,並以丘行恭為段誌玄之副,共同率領親衛隊。隨後派人前往河東義軍大營向李淵報捷,並請李淵從速率軍過河入關。
永豐倉失陷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京師長安,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京師留守代王楊侑在副留守衛文昇的催促下召集眾文武官員商議對策。留守府內,坐在主位的正是京師留守楊侑。看上去他不過十二三歲,皮膚白皙,眉清目秀,是一個標準的皇家孩童。此時,他正把目光一次次掃向大廳內的文武官員。看到他們一個個莫不麵麵相覷,無計可施樣子,他那稚嫩的臉龐不由得增添了幾分恐懼,昔日的蠻橫與霸氣早已一掃無餘。麵對眼前的情景,衛文昇也是無奈,隻好道:“各位若別無良策,不如一麵奏請皇上發兵來援;一麵堅壁清野,固守不戰。”
話音未落,隻見左驍衛大將軍宇文成及出列道:“固守不戰,實乃示弱於敵,足長李淵氣焰。皇上遠在江都,隻恐援軍未到,城池已陷落矣!臣有一套連環計,可令李淵片甲不迴,關中有泰山之安。”
不知宇文成及有何妙計,且聽下迴分解。
當眾人趕到大寨時,發現大寨後門尚且有人把守,守寨將士認得是任瓌,便放他進得寨內。任瓌一行趕到大寨中心,隻見這裏一片混亂,義軍三五成群紛紛潰敗下來,緊接著,便見王長諧也且戰且退,來到這裏。任瓌忙上前問道:“敵軍何處而來?”
王長諧道:“似乎來自河東。”
任瓌道:“再不頂住,大勢去矣!你我合力,發起反攻如何?”
王長諧道:“正該如此。”
於是,王長諧與任瓌再次並馬返身殺迴。身邊將士見狀,也隨二人發起反攻。原來這任瓌雖是文官,卻頗懂武藝,而跟隨他的十幾名隨從也都是千中選一的軍中猛士。他們加入戰鬥後,的確給潰敗中的義軍帶來了新的鬥誌。故此,他們的反擊竟真的暫時阻遏了敵軍的攻勢。恰在此時,隻見敵軍之中,擁出一員大將,一身亮銀甲,手中一杆長矟,上下翻飛。滿臉血汙,令人看不清其真麵目。隻見他殺到軍前,便直闖過來。殺在最前麵的義軍瞬間便有三五人被他挑落馬下,餘者霎時退潮般敗退下來。
這員猛將正是屈突通帳下名將,被稱為河東猛虎的桑顯和。原來,屈突通得知義軍渡過黃河進入關內,唯恐長安有失,便立即派桑顯和率五千軍馬夜襲王長諧軍營。一則要挫頓義軍銳氣,使之知道身後還有河東軍在,從而心生後顧之憂,不敢貿然入關。二則一旦夜襲得手,則可在渡口留兵扼守,使義軍大軍難以渡河。結果,桑顯和來襲之時,王長諧果然疏於防範,被桑顯和襲破大營,一時間甚是混亂。
此時,王長諧與任瓌見勢不妙,急催馬上前敵住桑顯和。卻見桑顯和力敵二將,全無懼色,隻見他手中長矟漫天飛舞。三人大戰四五十合,任瓌首先招架不住,撥馬便走。王長諧獨木難支,也敗退下來。桑顯和揮軍一陣衝殺,義軍頓時再次大亂,四散奔逃。眼見義軍大勢已去,卻見隋軍背後大亂,原來是劉弘基率兩千人馬趕來增援。桑顯和見狀,忙趕上去敵住劉弘基。王長諧見桑顯和與劉弘基廝殺,立即返身殺迴。雙方又是一場鏖戰。就在雙方殺得難解難分之際,卻見隋軍中又是一陣大亂。隻見一人手舞狼牙棒一路殺來,定睛看時,卻是孫華率軍趕到。這孫華殺將過來,也不搭話,便直取桑顯和。二人剛一交手,劉弘基與王長諧也一齊趕來相助。桑顯和原本已是久戰力怯,此時又見三人齊來圍鬥,因此抵敵不住,撥馬便走。三人哪裏肯舍,打馬便追。桑顯和身後隋軍一齊上前護住主將。卻被義軍湧上前來。隋軍雖然悍勇,但終究寡不敵眾。隻得隨著桑顯和殺出重圍,落荒而逃。
王長諧見敵軍已退,便請任瓌迴河東義軍大寨向李淵稟明戰況。得知王長諧被襲,裴寂等一幹眾人又建議李淵先攻取河東,再進攻關內。李淵也未免心存猶豫。李世民道:“大計已定,豈容擅改!桑顯和來襲,足見屈突通已計窮謀竭。且我軍再不早入關中,一旦長安派兵駐守永豐倉,則勝負難料矣!”
建成道:“臨機不決,兵家大忌。還望父親早作決斷。”
於是,李淵決計渡河進取長安。令李世民為前鋒,渡過黃河後,與劉弘基、王長諧、孫華等會師,然後立即率軍攻取永豐倉。李淵率大軍隨後陸續過河。
永豐倉位於馮翊郡華陰縣地界,是一座大糧倉,所存糧食用於供應整個關中,有時長安乏糧,也要從這裏調撥,它的得失歸屬極具戰略意義。而此次義軍入關,得到各地豪傑的響應。可以肯定,義軍入關不久,兵員就會超過二十萬,這些將士必需足夠的糧食供給。且此時關東饑民甚多,要想取得關中人心,就必須開倉放糧,這又需要大批糧食。而要想做到這兩點,就必須攻取永豐倉。因此,能否順利攻占永豐倉,直接關係到義軍能否攻占長安並在關中站穩腳跟。這也是李世民力勸李淵放棄河東及早入關的主要原因。
令李世民極為欣慰的是,他率先鋒軍渡河入關以來,歸順者日至,而其中便有華陰縣令李孝常來獻永豐倉。這似乎意味著永豐倉已經到手了。但李世民卻仍不敢絲毫大意。他要做好一切準備,明日親自率軍趕赴永豐倉。為此,他在軍營中一直忙到晚上,直到天近戌時,方才迴到自己營帳進餐。衛兵端上飯菜,世民剛剛吃上幾口。卻見帳外有人入內報道:“啟稟右都督,寨門外有一儒者求見。”
世民忙放下碗筷問道:“可通報了姓名?”
來人道:“此人自稱臨淄房玄齡。”
世民聞言,倏然起身,也不披上外衣,便三步並作兩步奔出營帳,直向寨門跑去。身邊衛兵一溜小跑卻始終跟不上他的腳步。
這李世民雖是禮賢下士,何至於一聽到房玄齡之名便如此欣喜若狂。原來這房玄齡名喬字玄齡,山東齊州臨淄人士,乃天下名士,自幼飽讀詩書,至於兵書戰策,更是無所不曉。著實胸懷安邦定國之術,腹藏決勝萬裏之才。年方十八,便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名著天下,一見房玄齡,便道:“我遇人無數,皆不如此兒。他日必成大業,為王佐之器。隻可惜老夫是看不到了。”
故此世民聞聽此人前來,怎能不喜。剛到寨門外,便見門前站立一人,三十七八年紀,儒者打扮,身高近於八尺,略顯消瘦。一張長臉兒棱角分明,麵色冷峻,兩道八字眉雖不甚濃卻幾至及鬢,一雙點漆眼雖不甚大,卻深邃有神,有儒者之文雅,卻不怒自威。
世民趕上前去,一把握住這人雙手道:“世民何幸,能勞動先生大駕!”
隻見那人從容而不失禮貌道:“都督言重了。能得二公子青眼相加,乃是玄齡三生之幸。”
世民挽住房玄齡向寨內便走:“快到帳內一敘。”
說著,便與房玄齡一同來到自己的營帳。世民先令人端上茶來,然後屏退左右,方才開口道:“世民久聞先生賢名,今世民欲助父親定關內,取天下,開萬世之太平,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玄齡忙起身拱手道:“玄齡何德何能,敢承都督如此厚愛?”
世民忙示意令玄齡坐下:“先生既已到此,何需客套,還望不吝指教。”
玄齡又拱手從容道:“定關中,隻需取永豐倉之穀而賑饑民,發使者以撫四方,然後直搗長安。長安既下,關中自定。此當為大將軍與都督既定之策,無需玄齡再作贅言。”
見世民微笑著連連點頭,玄齡又道:“爭天下,玄齡可獻上二策:守關、薄賦,以觀時變。”
世民一愕,問道:“諸人皆勸大將軍與世民積穀、聚財、煉兵,以爭天下。唯先生與眾人不同,世民頗有所惑,還望先生明教。”
“今天下戰亂不熄,群雄莫不敲骨吸髓以課斂百姓。都督誠能輕徭薄賦,則百姓必如嬰兒之歸慈父以聚關中。百姓聚,則何愁兵不眾而財不足乎,然則兵馬浪動則何以薄賦。故玄齡以為,都督定關中後,當先守關、薄賦,以養百姓而蓄國力,坐觀關外群雄虎爭,待其疲敝而後出兵,可一戰而定天下。”
世民大喜道:“先生遠慮,果然高於常人。”
玄齡又道:“開太平,則玄齡有八字四策獻於都督:立信、聚賢、納諫、仁治。治國不可不樹威,然信在威中,無信則威不立。成事者,人也。人不賢則事不成。君不明,則無以辨忠奸賢愚,君明在於納諫。自古欲江山永固者,必得人心。得人心在於仁治。都督誠能行此四策,則太平至矣!”
世民問道:“四者何為先?”
“立信。信不立則何以來賢才,信不立則誰肯進諫,信不立則豈可稱仁治!信不立則餘者皆虛。故孔子曰:去兵、去食,民無信不立。立信,治國之本也。”
世民起身撫掌大笑:“世民得先生,如漢高之得子房也!”
於是,攜手同至寢帳,秉燭促膝而談,直至天明。方與玄齡在寢帳中稍歇片刻。次日便稟明李淵,以房玄齡為右都督府記室,此後凡事莫不與之商議而後行。
卻說次日天明,李世民正欲發兵開赴永豐倉。卻不料有斥候來報:“昨夜胡賊劉鷂子襲取了永豐倉。”
世民聞言,心中暗驚。忙與房玄齡議道:“區區胡賊,本不足懼。隻恐其守倉城不出,一旦曠日持久,恐生他變。我料劉鷂子不過有勇無謀之輩,我當率偏師直趨永豐倉,誘之出戰。如何?”
玄齡道:“都督所料極是。隻是都督神勇無敵,天下皆知。所率兵多則劉鷂子必不敢出戰,率兵過少則勝負難料。都督今日不比太原之時,一身而係全軍安危,豈可輕易以身犯險!依玄齡之計,何不……”
說著,對世民附耳一番。世民連連點頭。於是分別將段誌玄、孫華、李仲文、劉弘基、殷開山等招到身邊,一一下達密令。各將領命而去。然後世民又令王長諧留兵接應李淵大軍,自己率軍開赴永豐倉。
永豐倉倉城下,三千名義軍士兵正在高聲叫罵著,為首的將領正是剛剛歸附的孫華。城上有幾位守軍頭領正站在城頭觀望,為首一人虎背熊腰,深目虯髯,一看便是西域人,但卻是一身漢人打扮,此人正是華陰山寨主胡賊首領劉鷂子。這劉鷂子本是西域豪俠,在本國號稱第一勇士。三年前受雇於一位西域巨賈來到中原經商,卻被宇文成及看中,故此留在長安,成了宇文成及的一位貼身保鏢。半年前,他忽然離開了宇文成及,帶著千餘胡漢丁壯來到華陰縣占山落草。憑借著一身武藝,在當地打家劫舍、侵掠官府、兼並周邊草寇,很快便聚集了萬餘人眾,並且收服了周邊一些山寨豪強,成為一支威震關中的強大勢力。然而,這一切都隻是人們知道的表麵現象。但事實上,劉鷂子所以突然離開宇文成及,其實另有內情。原來宇文成及不僅是一位惡霸,而且極具野心。近幾年來,他眼看著天下動蕩,便有了造反之心。所以便以重金四處招攬江湖豪俠無賴做保鏢、幫閑。尤其是被西門聰行刺之後,他更是廣招天下豪傑做保鏢,而且聘請異能之士拜師學藝。明裏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實則是暗中積蓄力量,圖謀不軌。而劉鷂子所以會離開他到華陰山為寇,其實也是為其將來造反做打算。因為他一旦在京師造反不成,便可逃往劉鷂子處,然後攻占永豐倉,開倉賑饑民,募兵馬,進而占領馮翊,並以此為基地與群雄爭天下。這也是狡兔三窟之意。隻是陰謀未發,義軍已入關中。故此宇文成及才一麵令劉鷂子搶先攻占永豐倉,一麵遣使薛舉,請兵求援。並嚴令劉鷂子堅守倉城不戰。隻要薛舉入關,便可坐觀一場二虎相爭的好戲。
故此,劉鷂子才眼看著城下義軍叫罵,卻並不出城應戰。但是,這劉鷂子本是秉性暴躁之人,耳聽得城下陣陣叫罵之聲,初時還能忍得住,隻是這城下罵聲愈來愈高,言詞越來越不堪入耳,不覺漸漸火往上撞。又見城下不過三千餘人,為首之人又是自己的手下敗將孫華,不禁產生輕敵之心。便忍不住極目遠眺,見遠處並無兵馬埋伏跡象。便傳下將領:“弟兄們,隨我出城殺盡這些狗日的。但必須速戰速決,不可遠追。”
此時倉城守軍都是華陰山兵馬,半年來隨劉鷂子燒殺搶掠,欺州霸府,所向無敵,哪裏受過這等鳥氣,此時早已耐不住胸中怒火。一聽到將令,恨不能立即出城殺盡義軍。待城門打開後,便隨著劉鷂子一湧而出,殺向義軍。義軍似乎沒料到守軍會殺出城來,立即一片混亂,隻是零零散散,射出幾箭,便倉皇敗退下去。守軍未能殺得盡興,哪裏就肯退迴,頓時追殺過去。看看追出五六裏處,卻見前方煙塵大作。劉鷂子不禁心頭暗自悔恨:“莫非中了敵軍之計?”
忙傳令重整軍隊。陣列尚未形成,前麵義兵已殺將過來。劉鷂子舉目望去,但見這支軍馬約有二千餘人,一個個老幼參差,長短不齊,更兼穿得衣冠不整,盔歪甲邪,即使是在山賊草寇中,也屬下九流之輩。劉鷂子心中不禁對這義軍更增了幾分輕視。這時,卻見義軍中一位將領衝上前來,正是李仲文,指著劉鷂子罵道道:“區區草寇,何敢抗拒義軍!”
劉鷂子一見此人,便縱馬上前道:“你等叛國之賊,有何麵目罵我!”
李仲文大怒,揮手中砍山刀直取劉鷂子。劉鷂子哪裏將李仲文放在眼裏,舞手中月牙鏟便來迎戰。二人交手不到十合,義軍中孫華也揮狼牙棒加入戰團。三人又鬥了二十餘合,李仲文喊了一聲:“鬥他不過。”與孫華撥馬便走。劉鷂子哪裏肯放,打馬便追。身後將士也跟著一擁而上。兩軍剛一相遇,義軍便步步退卻,旋即又亂紛紛敗了下去。此時,劉鷂子殺得性起,一時忘了守城之事,竟一口氣追出了七八裏遠。忽然想起宇文成及守城勿戰的命令,急傳令收兵。卻見前麵又是一團塵霧揚起。隻得命將士們列陣相待。卻見這支軍隊果然各個精幹強壯,衣甲鮮明。心中暗道:“莫非此番方才遇到敵手了?”
這時,又見義軍陣中放馬奔出一位大將,口中高喊:“劉鷂子,認得大將劉弘基嗎?你中了我都督埋伏了,還不下馬投降!”
劉鷂子心中暗驚,隻好上前應戰。卻不料兩人戰不三合,劉弘基撥馬敗下陣去。那軍中將士未待交手,早已四散而逃。劉鷂子暗道:“這李淵主力反倒不如孫華等草寇,真乃徒有虛名。”
於是放膽追擊,又追殺出二十餘裏。卻見前麵又殺來一支人馬,為首一將,挺矟高喊:“劉鷂子,認得大將殷開山嗎?”
劉鷂子哪裏還將義軍放在眼裏,挺月牙鏟來戰殷開山,二人大戰三十餘合,殷開山漸漸力怯。義軍陣中早又殺出一將,正是猛將竇琮。二人刀鏟並舉,各不相讓。又戰到七八十合。未分勝負。這時,忽聽得義軍身後三聲號炮響起,一支軍馬掃地而來,剛剛來到陣前,便兩翼展開,向劉鷂子軍包抄過來。劉鷂子見狀大驚,急撥馬迴陣,要去指揮軍隊。忽聽得身後一陣馬蹄聲逼近,急迴頭看時,卻隻見一道寒光襲來。慌忙中一個蹬裏藏身。人雖躲過,馬頭卻著了一槍。那馬負痛,瘋狂前躥,剛到軍中,便撲倒在地。劉鷂子急抬頭看時,卻看見十幾名本軍將士已被挑落馬下。亂軍中一將將手中搶舞得寒光亂閃,槍到人亡。正是義軍右都督小霸王李世民。劉鷂子登時魂飛魄散,拖起月牙鏟往軍中便逃。直逃到本軍核心處,見世民並未追來,方才止住腳步,要了匹戰馬。本待重整軍隊應戰,卻無奈陣勢已亂。隻得隨著潰敗之眾逃往倉城。不料逃至半途,又見前麵有軍隊殺來,原來是劉弘基等率軍攔住去路。劉鷂子隻得舍命殺出包圍。看看奔迴城下,兵馬已損失大半。正待上前叫開城門,卻見城上旗幟忽然盡皆撤下,一時間換作義軍旗幟。不覺大吃一驚。隻見城頭一將現出身來,高聲喝道:“我奉都督將領,在此等候多時矣!”正是義軍虎將段誌玄。
劉鷂子方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隻得迴頭逃竄,後麵追兵卻已殺到。剛一交手,身後城門又已打開,義軍從城中呐喊著殺下城來。事到如今,劉鷂子也顧不得其他,隻是保命要緊。於是揮舞月牙鏟拚命突圍。不料剛剛殺出重圍。卻從身後趕來一將,銀甲白袍,胯下雪裏豹,舞手中一對銀錘來戰劉鷂子,正是段誌玄。此時的劉鷂子早已力乏氣喪,那裏還是段誌玄對手,交手七八個會合,手中月牙鏟被段誌玄一錘打飛,嚇得他轉身便逃。幸得身後將士死命敵住誌玄,才得以脫身逃走。
一行人一直逃出離倉城二十餘裏處,見身後無人追來,方才略略放緩了腳步。此時,劉鷂子身邊已隻有數百將士,且月牙鏟又丟失,隻得向身邊將士要了一杆大刀暫做兵器,向華陰山山寨逃去。又走出十餘裏,眾人見追兵未至,心中放鬆下來,方才感到陣陣饑餓與疲勞襲來,正欲尋個去處弄些食物充饑,卻忽見迎麵來了一支隊伍,足有二千來人。為首二人,一個中等身材,手提雙劍,威風凜凜。另一位身材頎長,相貌英武,騎一匹紅鬃卷毛烈馬,手提銅錘,各重三十餘斤。
此時,劉鷂子已是又饑又乏,無心戀戰,又見這支人馬各個衣著不齊部伍散亂,料知必是哪個山寨的草寇,故此有心報出姓名,將他們嚇退。便縱馬向前,指著眾人道:“前麵何人?我乃華陰山寨主劉鷂子是也,要活命的速速留下錢財食物走人,可饒你等不死。”卻見對麵那二人相視大笑,那提刀者便道:“我等欲見右都督,正愁無有見麵之禮,這廝卻送上門來了。你我誰去擒他來?”
使錘者道:“何勞哥哥動手,看小弟擒他來。”
話音未落,早已連人帶馬閃出陣來。劉鷂子不禁暗道晦氣,隻得舞手中刀來戰這人。卻見那人將一對鬥大銅錘舞得青光漫閃,風雨不透。這劉鷂子原本久戰力乏,且手中兵器又不趁手,如何是他對手?二人就在陣前交手二三十合,劉鷂子略一手慢,被一錘砸在左肩,在馬上晃了兩晃,早被這人複又一錘,砸得腦漿迸裂。身後嘍兵見狀,哪還敢動手,一齊跪倒在地道:“大王饒命,我等願降。”
原來這二人本是同胞兄弟,使劍者是兄長邱師利,使錘者是兄弟丘行恭。二人本出自官宦之家,父親邱和現任交趾太守,鎮守邊關,兄弟二人留在家鄉。近年來賊盜蜂起,二人在家中聚眾保護鄉裏。得知李世民率軍入關,故此特來相投,恰好遇見劉鷂子。
二人收了劉鷂子之眾,一同來到永豐倉求見世民。世民見丘行恭斬了劉鷂子,又見這兄弟二人勇武絕倫,大喜。便將二人留在軍中,並以丘行恭為段誌玄之副,共同率領親衛隊。隨後派人前往河東義軍大營向李淵報捷,並請李淵從速率軍過河入關。
永豐倉失陷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京師長安,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京師留守代王楊侑在副留守衛文昇的催促下召集眾文武官員商議對策。留守府內,坐在主位的正是京師留守楊侑。看上去他不過十二三歲,皮膚白皙,眉清目秀,是一個標準的皇家孩童。此時,他正把目光一次次掃向大廳內的文武官員。看到他們一個個莫不麵麵相覷,無計可施樣子,他那稚嫩的臉龐不由得增添了幾分恐懼,昔日的蠻橫與霸氣早已一掃無餘。麵對眼前的情景,衛文昇也是無奈,隻好道:“各位若別無良策,不如一麵奏請皇上發兵來援;一麵堅壁清野,固守不戰。”
話音未落,隻見左驍衛大將軍宇文成及出列道:“固守不戰,實乃示弱於敵,足長李淵氣焰。皇上遠在江都,隻恐援軍未到,城池已陷落矣!臣有一套連環計,可令李淵片甲不迴,關中有泰山之安。”
不知宇文成及有何妙計,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