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笑道:“那麽在南陽為何沒有士族?”
隆慶是從秦朗初到南陽時就開始參與進來的,雖然並不是全程參與,但是斷斷續續,也算是見證了南陽從荒蕪之地崛起的奇跡。
所以他對南陽的情況比較了解,的確是沒有一個士族在此紮根,並不是說因為荒蕪的原因。
最初來到南陽一起建設的鄭國邊城守將崔誌就是士族,而且是天下有數的名門望族清河崔氏。
盡管是旁支,但是與普通百姓相比,同樣是隻能仰望的龐然大物,而且因為南陽初建缺少資金,秦朗還曾經找到崔誌尋求資金支持,這些事情隆慶都十分了解。
崔誌後來被調走,但當初對南陽的投資還在,那些房子還在為崔誌源源不斷的提供收益,但是正像秦朗所說的那樣,士族的力量並沒有在南陽紮下根來。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反常的現象,如果秦朗不說的話,隆慶還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南陽發展得如此迅猛,吸引了天下各大商人來此尋覓商機,更有無數人來南陽落戶,這裏並沒有限製士族進入,也沒有限製士族的條款。
可以說南陽在對待外來人的態度上是一視同仁的,無論什麽人,隻要符合要求,就可以落戶南陽。
那麽問題就是,南陽為何沒有士族呢?
是因為士族不願意留在如此繁華之地嗎?答案顯然不是。
那麽是因為秦朗針對士族采取了什麽打壓的手段和措施嗎?答案也不是。
隆慶苦苦思索,秦朗也不催促,好整以睱地喝起了茶。
想了好久,隆慶終於無奈的搖了搖頭,放棄了思考,他的確想不明白為什麽南陽沒有士族。
秦朗看見隆慶望向自己,渴求答案,於是笑道:“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教育。”
“但這種教育,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教育。”
“南陽初建,猶如一張白紙,可以任意描畫,所以我在此設立了許多學校,並且堅持免費教育,目的就是打破知識壟斷。”
“立國之本,除了錢糧和兵甲之外,就是教育。”
隆慶有些不解,打斷了秦朗的話,問道:“知識壟斷?什麽意思?”
秦朗解釋道:“知識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無論是武器製造還是糧食種植,再加上政務治理,都離不開知識。”
隆慶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秦朗接著說道:“但是當一些人,把傳播知識的途徑掌握在自己手中時,就壟斷了社會發展的根本,也就掌握了社會權力。”
“比如那些士族,他們家中藏有大量書籍,而平民百姓連字都認不全,拿什麽跟那些士族拚?”
“而且他們掌握了解釋知識的權力,許多大儒都出自士族,這就使得平民百姓中出現的士人,不得不向士族靠攏,並且最終被他們吸收,變成了自己人,於是士族就越發壯大。”
“但是南陽的免費學校打破了這個玩法,我們另起爐灶,不但他們控製不了知識的傳播,也無法掌握知識的解釋權。”
“除了文字之外,其他幾門課程,特別是南陽現在集中全力攻堅的醫學課程,全都是自成體係的,憑借原有的知識體係是無法壟斷的。”
“這是打破士族生長土壤的第一步。”
秦朗又說道:“接下來就是把官府的位置壓到最低,通過把權力分解和分散到每一個小吏的手裏,讓官府從管理型轉變成服務型。”
“南陽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全部塞到適合的崗位上,就瓦解了士族生長土壤的第二步。”
“如果在此基礎上擴大的話,就可以慢慢削弱士族的實力,最終消滅士族。”
隆慶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是說,一方麵限製權力,一方麵實行新的知識教育,兩方麵雙管齊下,就等於掐斷了士族的給養。”
秦朗點頭道:“沒錯,就是這個道理。”
“而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教育,首先就要拋去原本的儒家經典,那一套君臣父子的理論更容易控製社會,但也會使士族逐漸壯大。”
“比如現在,殿下對士族就無能為力,如果那些反賊擺平了各大士族,大魏就算是換了主人,殿下也沒有反抗的力量。”
隆慶疑惑道:“那麽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豈不是無君無父?”
秦朗搖頭道:“怎麽會呢?殿下來到南陽已經有大半個月了,想必也知道我最近一直在稻田裏尋找特殊稻種。”
隆慶點了點頭,自從他到南陽之後,秦朗每天的確在忙這些東西。
秦朗問道:“殿下可曾看見我主持政務?”
隆慶一迴想,還真是,秦朗根本不管政務,也不去市政廳。
但是市政廳的大小事務,仍然會定期送到秦朗的住宅,供他參閱。
秦朗說道:“我設立了小內閣,由小內閣的成員推舉執政官,由我來對他們進行任命,而小內閣以及市政廳的吏員,甚至南陽城的百姓,都對這個推舉出來的執政官有彈劾和監督的權利。”
“當執政官做的不好時,百姓們,官員們就會自發的把這位執政官推翻掉,換上另外一位上台。”
“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隨時可以通過彈劾的形式,罷免管理他們的最高官員,這樣百姓就獲得了一部分權力。而權力並不是無限的,這部分權力其實原本就來自於官員,來自於我。”
“我把大部分權力分解出去,但保留了最高權利,我隨時隨地可以罷免他們推舉出來的執政官,也可以隨時解散小內閣,所以我的權力其實並沒有失去。”
“而百姓們則獲得了彈劾和罷免的權力,這些百姓也並沒有把所有的官員都推翻掉。”
“所以殿下憂心的無君無父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反而,在讓出這些權力之後,百姓替我實行了監督,他們杜絕了任何一個士族靠著權力崛起的可能。”
“每當有一個官吏,無論是小吏,還是內閣成員,或者執政官本人,想通過手中握有的權力,為他自己的家族牟利的時候,百姓們就會反對,會從各種角度去監督他們有沒有以權謀私。”
隆慶是從秦朗初到南陽時就開始參與進來的,雖然並不是全程參與,但是斷斷續續,也算是見證了南陽從荒蕪之地崛起的奇跡。
所以他對南陽的情況比較了解,的確是沒有一個士族在此紮根,並不是說因為荒蕪的原因。
最初來到南陽一起建設的鄭國邊城守將崔誌就是士族,而且是天下有數的名門望族清河崔氏。
盡管是旁支,但是與普通百姓相比,同樣是隻能仰望的龐然大物,而且因為南陽初建缺少資金,秦朗還曾經找到崔誌尋求資金支持,這些事情隆慶都十分了解。
崔誌後來被調走,但當初對南陽的投資還在,那些房子還在為崔誌源源不斷的提供收益,但是正像秦朗所說的那樣,士族的力量並沒有在南陽紮下根來。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反常的現象,如果秦朗不說的話,隆慶還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南陽發展得如此迅猛,吸引了天下各大商人來此尋覓商機,更有無數人來南陽落戶,這裏並沒有限製士族進入,也沒有限製士族的條款。
可以說南陽在對待外來人的態度上是一視同仁的,無論什麽人,隻要符合要求,就可以落戶南陽。
那麽問題就是,南陽為何沒有士族呢?
是因為士族不願意留在如此繁華之地嗎?答案顯然不是。
那麽是因為秦朗針對士族采取了什麽打壓的手段和措施嗎?答案也不是。
隆慶苦苦思索,秦朗也不催促,好整以睱地喝起了茶。
想了好久,隆慶終於無奈的搖了搖頭,放棄了思考,他的確想不明白為什麽南陽沒有士族。
秦朗看見隆慶望向自己,渴求答案,於是笑道:“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教育。”
“但這種教育,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教育。”
“南陽初建,猶如一張白紙,可以任意描畫,所以我在此設立了許多學校,並且堅持免費教育,目的就是打破知識壟斷。”
“立國之本,除了錢糧和兵甲之外,就是教育。”
隆慶有些不解,打斷了秦朗的話,問道:“知識壟斷?什麽意思?”
秦朗解釋道:“知識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無論是武器製造還是糧食種植,再加上政務治理,都離不開知識。”
隆慶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秦朗接著說道:“但是當一些人,把傳播知識的途徑掌握在自己手中時,就壟斷了社會發展的根本,也就掌握了社會權力。”
“比如那些士族,他們家中藏有大量書籍,而平民百姓連字都認不全,拿什麽跟那些士族拚?”
“而且他們掌握了解釋知識的權力,許多大儒都出自士族,這就使得平民百姓中出現的士人,不得不向士族靠攏,並且最終被他們吸收,變成了自己人,於是士族就越發壯大。”
“但是南陽的免費學校打破了這個玩法,我們另起爐灶,不但他們控製不了知識的傳播,也無法掌握知識的解釋權。”
“除了文字之外,其他幾門課程,特別是南陽現在集中全力攻堅的醫學課程,全都是自成體係的,憑借原有的知識體係是無法壟斷的。”
“這是打破士族生長土壤的第一步。”
秦朗又說道:“接下來就是把官府的位置壓到最低,通過把權力分解和分散到每一個小吏的手裏,讓官府從管理型轉變成服務型。”
“南陽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全部塞到適合的崗位上,就瓦解了士族生長土壤的第二步。”
“如果在此基礎上擴大的話,就可以慢慢削弱士族的實力,最終消滅士族。”
隆慶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是說,一方麵限製權力,一方麵實行新的知識教育,兩方麵雙管齊下,就等於掐斷了士族的給養。”
秦朗點頭道:“沒錯,就是這個道理。”
“而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教育,首先就要拋去原本的儒家經典,那一套君臣父子的理論更容易控製社會,但也會使士族逐漸壯大。”
“比如現在,殿下對士族就無能為力,如果那些反賊擺平了各大士族,大魏就算是換了主人,殿下也沒有反抗的力量。”
隆慶疑惑道:“那麽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豈不是無君無父?”
秦朗搖頭道:“怎麽會呢?殿下來到南陽已經有大半個月了,想必也知道我最近一直在稻田裏尋找特殊稻種。”
隆慶點了點頭,自從他到南陽之後,秦朗每天的確在忙這些東西。
秦朗問道:“殿下可曾看見我主持政務?”
隆慶一迴想,還真是,秦朗根本不管政務,也不去市政廳。
但是市政廳的大小事務,仍然會定期送到秦朗的住宅,供他參閱。
秦朗說道:“我設立了小內閣,由小內閣的成員推舉執政官,由我來對他們進行任命,而小內閣以及市政廳的吏員,甚至南陽城的百姓,都對這個推舉出來的執政官有彈劾和監督的權利。”
“當執政官做的不好時,百姓們,官員們就會自發的把這位執政官推翻掉,換上另外一位上台。”
“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隨時可以通過彈劾的形式,罷免管理他們的最高官員,這樣百姓就獲得了一部分權力。而權力並不是無限的,這部分權力其實原本就來自於官員,來自於我。”
“我把大部分權力分解出去,但保留了最高權利,我隨時隨地可以罷免他們推舉出來的執政官,也可以隨時解散小內閣,所以我的權力其實並沒有失去。”
“而百姓們則獲得了彈劾和罷免的權力,這些百姓也並沒有把所有的官員都推翻掉。”
“所以殿下憂心的無君無父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反而,在讓出這些權力之後,百姓替我實行了監督,他們杜絕了任何一個士族靠著權力崛起的可能。”
“每當有一個官吏,無論是小吏,還是內閣成員,或者執政官本人,想通過手中握有的權力,為他自己的家族牟利的時候,百姓們就會反對,會從各種角度去監督他們有沒有以權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