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等人點卯不到,又是一個殺頭的罪名。本來這兩個殺頭的罪名可輕可重,認真處罰殺頭是沒問題的。
但是如果抬抬手,改成軍棍處罰也是可以的。
壞就壞在這些人遇到了隆慶的營地,卻選擇穿營而過,駕前拔刀,這才是砍腦袋的最重要原因。
這等於是自己統帶的兵裏麵有人造反,隆慶還能給他保留一個指揮權,已經是很信任他了。
騎督尉重重向隆慶磕頭道:“謝殿下寬容!”
隆慶知道這個騎督尉已經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這才走上前親自把他攙扶起來。
有錯必懲,這是給別人看的,官職能擼下去,也能再加迴來,但是態度必須要有,否則其他人有樣學樣,這軍隊就沒法管了,必成一盤散沙。
隆慶親手扶起騎督尉,還是在向他示以親近,畢竟接下來去濮陽一路上還需要這些人保護自己,不給他一顆定心丸,萬一真遇到什麽事情,絕望的人不知道會做出什麽事情來。
騎督尉順著隆慶的攙扶站了起來,也知道這件事情上自己的確該死,竟然沒有發現楊東這家夥在軍中搞小團體,自立山頭。
幸好發現得早,而且楊東在軍中沒有什麽實際地位,如果讓他混成了軍頭,憑他這拉攏人心的手段,隻怕要在軍隊內部另立山頭了。
這可是危險的信號,也幸虧今夜的事情,才得以發現這些隱藏在暗中的苗頭,迴去整治軍隊也有了由頭,算得上有驚無險吧。
而且看隆慶的態度,隻要接下來兢兢業業,把護衛做好,多半還是有希望官複原職的。
此時離開亮還早,隆慶了解到十三人中隻抓到了十二個,領頭的那個叫做楊東的騎士竟然靠著一個鐙裏藏身逃了出去。
他又把已經降職成為騎督尉的校尉叫進了帳篷。
“你派兩名騎士迴去,把這封信呈交給陛下。”
這是隆慶倉促之間寫下的一封信。
歸根結底,這件事隻是一個小插曲,這十三人原本是沒有反心的,所謂的帶刀衝駕,也隻是想要衝過騎兵布置下的防線,意圖逃脫罷了。
但是這話隆慶自己放在心裏想想可以,說出來卻不行,這些人的行為隻能是帶刀衝駕,隻能是死路一條。
隆慶寫信向魏武爭取的,就是這些騎士們的家屬,希望免去他們的刑罰。
如果按照弑君定罪的話,那是十惡大罪的謀逆,連大赦天下都不免,要株連九族的。
隆慶不想把這件事情鬧得太大,隻是一些想撈筆橫財的士兵做出些出格的事情罷了,因此而牽連他們的家人,就有些過於殘忍了。
當然罪名還是要定成弑君,至於寬仁也可以寬仁,並不衝突。
隆慶一方麵是請求魏武在這件事情上網開一麵,給這些士兵的家屬留一條活路,也是給那些活著的士兵看看,如果你們不聽話,像這十三個人一樣擅自行動,那麽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另一方麵,隆慶意識到,有些人,或者說有些處在暗處的力量,正在慢慢向魏國的皇宮和軍隊中滲透。
這個領頭的楊東就是一例,他是受人委托,才接下這單殺人的懸賞。
能調動太子扈騎去接懸賞,已經不是普通的滲透了,如果讓太子扈騎轉過頭去殺太子呢?如果讓他們去刺王殺駕呢?
相比這十三個糊塗蛋,真正需要懲治的,應該是那些隱藏在幕後之人。
根據口供,這一切都是楊東在聯係的,隻要抓到楊東,那麽暗中隱藏的勢力就會牽出一角,也許,能通過這件事一窺全貌,至少也能針對這些暗勢力做些相應的對策和布置。
隆慶的這封信就是向魏武闡述了事情的完整經過,並且附上了自己的意見,一是暫時保住領軍的校尉,二是免了那些犯事騎士家屬的罪責,三是提醒魏武,這件事情沒有那麽簡單,大魏看似蒸蒸日上,但已經危機四伏了。
送出信之後,隆慶又小睡了一會兒,到了天色大亮,才拔營上路。
濮陽再一次接到了太子將來巡視的通知,於是縣令曾平,立刻把十裏八鄉的鄉老,縣裏的縣尉和縣丞都找到了一起。
“隆慶太子將來咱們縣裏巡視,你們也知道,隆慶太子是十分關心咱們縣裏那一半試驗田的,這些日子以來,大家也都是在盡心盡力的照顧田地。”
“太子到咱們這裏,要看的一定是稻田的生長情況,千萬要把事情做圓滿了,拜托各位父老。”
曾平雖然善於鑽營,但是也算是一個實幹的官員,鑽營是他的品德不好,與能力無關。
事實證明他管理的濮陽還不錯,至少下麵各鄉都花費了不少銀錢修建水渠,切切實實提高了稻田產量。
他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是一心想把產量提上去,所以設身處地想想,隆慶太子在這裏這麽費力氣搞東搞西,不也是想要看到產量真的翻番嗎?
所以曾平苦口婆心拜托這些鄉老,千萬要認真對待,這可是關係到他前途官運的大事件。
一旦隆慶太子高興了,他做為種糧有功之人,提拔那是肯定的了。
他就怕這些鄉老目光短淺,為了跟秦朗的賭約故意不好好伺候田地,導致產量沒有那麽多,雖然看似贏了賭約,但實際上卻是輸了前程啊。
聽了曾平拜托的話,各位鄉老也是齊聲應喏。
縣尉縣丞其實跟曾平想的是一樣的,包括這些鄉老,個個都是人精,都知道讓太子高興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這些天來,沒有一天鬆勁的時候,恨不得半夜就把佃戶們叫起來讓他們上地裏拔草,除蟲。
眼看要進入六月份,六月在北方即將進入汛期,在南方則是梅雨,直到這季稻子收割,都處於溫高、濕重、雨多的環境中。
而這段時間又正是蟲害最為頻發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控製住的話,前段時間的努力那就全都白費了。
因為鄉老們的催逼,這段時間鄉裏人情緒已經很壞了。
但是如果抬抬手,改成軍棍處罰也是可以的。
壞就壞在這些人遇到了隆慶的營地,卻選擇穿營而過,駕前拔刀,這才是砍腦袋的最重要原因。
這等於是自己統帶的兵裏麵有人造反,隆慶還能給他保留一個指揮權,已經是很信任他了。
騎督尉重重向隆慶磕頭道:“謝殿下寬容!”
隆慶知道這個騎督尉已經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這才走上前親自把他攙扶起來。
有錯必懲,這是給別人看的,官職能擼下去,也能再加迴來,但是態度必須要有,否則其他人有樣學樣,這軍隊就沒法管了,必成一盤散沙。
隆慶親手扶起騎督尉,還是在向他示以親近,畢竟接下來去濮陽一路上還需要這些人保護自己,不給他一顆定心丸,萬一真遇到什麽事情,絕望的人不知道會做出什麽事情來。
騎督尉順著隆慶的攙扶站了起來,也知道這件事情上自己的確該死,竟然沒有發現楊東這家夥在軍中搞小團體,自立山頭。
幸好發現得早,而且楊東在軍中沒有什麽實際地位,如果讓他混成了軍頭,憑他這拉攏人心的手段,隻怕要在軍隊內部另立山頭了。
這可是危險的信號,也幸虧今夜的事情,才得以發現這些隱藏在暗中的苗頭,迴去整治軍隊也有了由頭,算得上有驚無險吧。
而且看隆慶的態度,隻要接下來兢兢業業,把護衛做好,多半還是有希望官複原職的。
此時離開亮還早,隆慶了解到十三人中隻抓到了十二個,領頭的那個叫做楊東的騎士竟然靠著一個鐙裏藏身逃了出去。
他又把已經降職成為騎督尉的校尉叫進了帳篷。
“你派兩名騎士迴去,把這封信呈交給陛下。”
這是隆慶倉促之間寫下的一封信。
歸根結底,這件事隻是一個小插曲,這十三人原本是沒有反心的,所謂的帶刀衝駕,也隻是想要衝過騎兵布置下的防線,意圖逃脫罷了。
但是這話隆慶自己放在心裏想想可以,說出來卻不行,這些人的行為隻能是帶刀衝駕,隻能是死路一條。
隆慶寫信向魏武爭取的,就是這些騎士們的家屬,希望免去他們的刑罰。
如果按照弑君定罪的話,那是十惡大罪的謀逆,連大赦天下都不免,要株連九族的。
隆慶不想把這件事情鬧得太大,隻是一些想撈筆橫財的士兵做出些出格的事情罷了,因此而牽連他們的家人,就有些過於殘忍了。
當然罪名還是要定成弑君,至於寬仁也可以寬仁,並不衝突。
隆慶一方麵是請求魏武在這件事情上網開一麵,給這些士兵的家屬留一條活路,也是給那些活著的士兵看看,如果你們不聽話,像這十三個人一樣擅自行動,那麽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另一方麵,隆慶意識到,有些人,或者說有些處在暗處的力量,正在慢慢向魏國的皇宮和軍隊中滲透。
這個領頭的楊東就是一例,他是受人委托,才接下這單殺人的懸賞。
能調動太子扈騎去接懸賞,已經不是普通的滲透了,如果讓太子扈騎轉過頭去殺太子呢?如果讓他們去刺王殺駕呢?
相比這十三個糊塗蛋,真正需要懲治的,應該是那些隱藏在幕後之人。
根據口供,這一切都是楊東在聯係的,隻要抓到楊東,那麽暗中隱藏的勢力就會牽出一角,也許,能通過這件事一窺全貌,至少也能針對這些暗勢力做些相應的對策和布置。
隆慶的這封信就是向魏武闡述了事情的完整經過,並且附上了自己的意見,一是暫時保住領軍的校尉,二是免了那些犯事騎士家屬的罪責,三是提醒魏武,這件事情沒有那麽簡單,大魏看似蒸蒸日上,但已經危機四伏了。
送出信之後,隆慶又小睡了一會兒,到了天色大亮,才拔營上路。
濮陽再一次接到了太子將來巡視的通知,於是縣令曾平,立刻把十裏八鄉的鄉老,縣裏的縣尉和縣丞都找到了一起。
“隆慶太子將來咱們縣裏巡視,你們也知道,隆慶太子是十分關心咱們縣裏那一半試驗田的,這些日子以來,大家也都是在盡心盡力的照顧田地。”
“太子到咱們這裏,要看的一定是稻田的生長情況,千萬要把事情做圓滿了,拜托各位父老。”
曾平雖然善於鑽營,但是也算是一個實幹的官員,鑽營是他的品德不好,與能力無關。
事實證明他管理的濮陽還不錯,至少下麵各鄉都花費了不少銀錢修建水渠,切切實實提高了稻田產量。
他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是一心想把產量提上去,所以設身處地想想,隆慶太子在這裏這麽費力氣搞東搞西,不也是想要看到產量真的翻番嗎?
所以曾平苦口婆心拜托這些鄉老,千萬要認真對待,這可是關係到他前途官運的大事件。
一旦隆慶太子高興了,他做為種糧有功之人,提拔那是肯定的了。
他就怕這些鄉老目光短淺,為了跟秦朗的賭約故意不好好伺候田地,導致產量沒有那麽多,雖然看似贏了賭約,但實際上卻是輸了前程啊。
聽了曾平拜托的話,各位鄉老也是齊聲應喏。
縣尉縣丞其實跟曾平想的是一樣的,包括這些鄉老,個個都是人精,都知道讓太子高興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這些天來,沒有一天鬆勁的時候,恨不得半夜就把佃戶們叫起來讓他們上地裏拔草,除蟲。
眼看要進入六月份,六月在北方即將進入汛期,在南方則是梅雨,直到這季稻子收割,都處於溫高、濕重、雨多的環境中。
而這段時間又正是蟲害最為頻發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控製住的話,前段時間的努力那就全都白費了。
因為鄉老們的催逼,這段時間鄉裏人情緒已經很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