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部隊不管是東晉還是北方諸胡所用的主用兵器基本一樣,通俗的講就是步騎五兵,即槍、刀、劍、弓矢和盾牌。這與漢末三國時期的兵器大體相同,但也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由於冶鐵技術和士兵防護能力的發展,晉軍的裝備的槍穿甲能力要更強一些。


    首先說刀,當時部隊裏裝備的刀是比較流行的環首刀。該種刀的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柄一般是在鐵芯外包裹木把,纏繞絲繩。


    這種刀屬於短刀的範疇,既適合劈砍,也可用來擊刺,使用非常靈活,是一種非常適合步兵的兵器。


    但是這種刀不適合騎兵,考慮到未來征戰中原時騎兵才是主要的兵種,桓溫決定為騎兵打造一種專用的刀,那就是長柄大刀,這種長刀是桓溫根據唐朝時代陌刀改良而來,這種刀柄長而刀身寬,兩麵開刃,通長一丈,在騎兵衝鋒之時可以利用刀身長的特點率先刺殺對方,但是缺點就是有重,重約十五公斤左右,但是好在當時的士兵普遍力氣比較大,所以在稍加訓練之後,也能夠輕鬆駕馭這種長柄大刀。


    第二是劍,由於劍身細窄,實戰中主要用來劈砍,其強度不如刀,實戰效果也不如刀,因此桓溫決定不再將劍大範圍的裝配到一線部隊,而隻是將它作為將領防身所用或者裝飾用品,這也使得佩劍逐漸成為軍中等級的標誌。


    第三是弩,弩是一種遠射武器。東晉時期的弩機與漢代的製式弩機相比沒有多大演化。之所以沒有太大改進,不是時人創新程度不夠,而是漢弩機已達到冷兵器時代單兵弩機的技術巔峰。


    當時兩晉軍隊用弩很普遍,當時單兵用弩主要用於戰陣中的防禦,特別是立營以後的固定防禦,或是步兵陣中的防禦。


    但是桓溫在與北方胡人的征戰中發現,北方胡人軍隊都很擅長馬上騎射,遠射武器主要是弓,弓完全靠人力發射,相較依靠弩機發射的單兵弩,力量較小,穩定性和精確度也差,然而弓使用靈活,機動性強,單位時間射擊數量多。


    正是基於此,桓溫決定在裝備傳統弩機的同時,決定學習胡人軍隊的先進經驗,也大規模的裝備比較輕便的弓,這樣可以使士兵戰鬥之時更加靈活。


    大型弩具方麵,桓溫改良了傳統的弩車,將大型弩具安裝在安裝在戰車或固定機架上,弩力可達到1500斤,弩弓長度可達5米,需要多人合力、依靠絞機才能張弦。


    為了適合這種大型弩車,桓溫又大膽啟用了大型弩矢,桓溫改良的弩矢矢長90厘米,鏃長21厘米,矢身周長15厘米。


    經過實際測試發現,經過這種弩車射出的弩矢威力相當驚人,不但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000米,威力也是相當驚人,不但可以輕易穿透對方的木柵、盾牌等防禦工程,甚至可以推毀石頭修築的防禦工程,近距離的射擊的話甚至可以穿透城牆和擊毀木質的樓船,堪稱大型穿甲彈的存在,是當時北府兵裝備的主要的遠程攻擊武器。


    第四是鎧甲,在鎧甲方麵,東晉部隊當時仍然沿用三國時期的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等甲具。兩當鎧形製最為簡單,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在肩上用革帶前後扣聯而構成,主要的功能就是保護前胸和後背。


    明光鎧形製較為複雜,該甲在前後心都安裝了一大片明亮的金屬片,能夠像鏡子一樣反射日光,俗稱“護心鏡”;由於該甲其實是鐵製紮甲,因其在陽光下甲片耀眼而得名。


    明光鎧防護力較好,除了護胸和背甲,還有護頸的盆領,更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和保護大腿的膝裙。


    這種鎧甲價格低廉,能夠配屬使用到低級軍官身上,是當時部隊的主要製式防護用具。


    此外,東晉軍隊還曾裝備過一種據說是諸葛亮所製的筒袖鎧和鐵帽,這類鎧甲能夠抵禦二十五石弩的超級硬甲,但是十分的笨重,瘦小一點的士兵甚至會被這種鎧甲自身的重量就給壓扒下,正是因為太過笨重,所以桓溫果斷摒棄這種鎧甲,隻在北府兵中大規模裝備防護效果較好的明光鎧。


    除了人穿鎧甲,戰馬同樣裝備有馬鎧。其實馬鎧早在三國時代就出現過,曹植就曾經自述有“馬鎧一領”。馬鎧有的簡陋,比如隻配有防護馬頭、馬胸的;有的完備,由一係列的麵簾(護馬頭)、雞頸(護頸)、當胸(護胸)、馬身甲(護軀幹)、搭後(護臀)和豎在馬臀上的“寄生”(遮擋來自後麵的流矢)組成。


    戰馬裝上完備的馬鎧,馬上的騎士再穿上明光鎧之類的重甲,配備弓矢和馬矟,這便是當時名震一時的“甲騎具裝”。


    這種重型騎兵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中較為常見,戰場防護能力強,衝擊步兵戰陣的能力也比較強,宛如一座小型的移動堡壘,在兩晉時期是名副其實的騎兵之王。


    東晉雖然地處南方缺少戰馬,騎兵部隊較少,但由於北方政權重裝騎兵的興盛,所以不差錢的桓溫也決定給北府軍騎兵部隊裝備裝備馬鎧,在桓溫財力的加持下,當時北府軍戰馬的披甲率達到了驚人的97%,甚至超過了北方胡人騎兵部隊的披甲率。


    除了馬鎧之外,馬鐙也被桓溫應用到了騎兵當中,在西晉之前騎兵是沒有馬鐙的,隻有一種類似馬鐙的幫助上馬的器具,這種器具也具有雙馬鐙的一些基本形態,可以供人上馬時蹬踏助力,但不能用於騎行過程中的踩踏。


    桓溫根據後世的經驗發明出了現代意義上的,這種雙馬鐙可以供騎兵前進時使用,使得騎士能夠借助腿力保持身體穩定,即使高速衝鋒時也不必再手抓韁身,同時還可以在馬鐙上站力,使騎士得以發揮全身力量進行格鬥。這件裝具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騎兵的作戰效能。


    北府軍除了步騎之外,桓溫還建立了強大的水軍,這與大型樓船的出現密不可分。西晉時水軍便已有發展,西晉滅吳前,撫遠大將軍王濬就曾在蜀地大造樓船,樓船順流而下,直到下遊還能看到。


    東晉南渡後,造船和使船的技術更加完善。在桓溫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北府軍也大規模建造了能容納多達2000人的大型樓船。這種大型船隻大多在內河航運,一則體積巨大,防護能力強;二則運輸能力強,不論運送兵力還是輸送後勤補給物資,都是陸地交通效率的數倍。


    此外,桓溫還根據自己的經驗跟工匠們一起研究出了車船。車船使用了輪槳,輪槳與舊式直槳相比有很多優點。一是動力連續。直槳劃水時,在槳出水時沒有動力,而輪槳可以連續產生動力。二是協作容易。直槳船要增加動力,必須盡量多地配置人力,但是直槳越多,多人同時劃槳,很難做到步調一致,造成人力浪費,而輪槳連續轉動,不存在協同和人力浪費問題,極大提高了動力輸出效率。


    桓溫之所以發明車船主要也是看到了傳統樓船的缺點,那就是無法在大海裏航行,桓溫另一個隱藏在內心的想法就是待打敗胡人實現天下一統之後,桓溫也想派船前往台灣、琉球、蘇祿、占城、爪哇以及那可惡之極的倭國去,早早在哪裏建立起穩定的統治,也方便後世再出現領土糾紛之時,我們也可以有史可依,可以理直氣壯的喊出哪句著名的“自古以來…”


    強大的武器裝備再加上超高素質的兵源,北府兵可以說已經是當時頂級的軍隊了,此時的北府兵就像一隻待在籠子裏的已經武裝到牙齒的老虎,待到時機成熟,就會像猛虎下山一般威震天下了。


    有了這支部隊的加持,再加上東晉中央及地方已經完全被桓溫掌控,通過土斷又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解決了困擾朝廷多年的社會矛盾,同時也嚴重打擊了士族的勢力,扶持了寒族的崛起。


    此時的東晉內部可以說是已經十分穩固,寒族階層是絕對支持桓溫,士族階層也已分化嚴重,一部分徹底倒向了桓溫,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是沒有倒向桓溫也絕對不會再敢搗亂了,這也就保證了不會再出現有人摯肘的事情了。


    巨大的成就和絕對的掌控力讓桓溫冥冥中覺得,組織第三次北伐,一舉統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謀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頭阿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頭阿愣並收藏謀晉最新章節